分享

草书飞舞寓性情

 文山书院 2013-08-15

草书飞舞寓性情

谭 生《 光明日报 》( 2013年08月15日   12 版)

    在唐代,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被当时称作“三绝”。

    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曾赞叹张旭的草书说:从前张旭擅长写草书,不从事其他的技艺。喜悦愤怒、窘迫困惑、忧郁悲伤、欢乐安逸、怨怒憎恨、思念仰慕、沉酣狂醉、空虚困乏、郁郁不平,感情上的种种波动,必定在草书当中抒发出来。他观察世间万物时,看见山川崖谷、鸟兽虫鱼、草木开花结果、日月群星、风雨水火、雷霆闪电、歌舞战斗,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凡是能够使人感奋使人惊异的,一齐倾注在草书里了。因此张旭的草书变化万端如鬼斧神工,莫测高深,张旭以书法终其一生而名垂千古。

    历史上评价张旭的草书,一般认为是大草、狂草。体势连绵,笔意奔放,写到极致处,甚至成为“一笔书”,意思是连绵不断如一笔写成。

    山东书法家王健的草书,也是继承这种传统,通篇笔势连绵而有拱揖向背,能从笔锋萦带中见到顾盼呼应、贯穿一气的精神。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是因为一个人的书法直接受到他的美学趣味的制约,而美学趣味的形成常和他的思想感情、性格气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书法艺术中,往往有着作者思想性格的某种形式的表现。正因如此,韩愈才会对张旭草书作出那样的评述。

    清代画家恽格说:“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者无情。”书法只有注意了“心”和“情”的修养和孕育,才能有诸中而形诸外,得于心而应于手,从而穷变态于豪端,合情调于纸上。书法之美,是从笔迹中流露出来的各种心情之美。尽管不同时期对书法的评价标准不尽相同,但有一个标准基本是统一的:力求达到或接近这样一个抒情的境界。王健的草书也是这样,那些大开大合、疏密相间的章法中,是或轻或重、或实或虚的线条,优美飘逸、灵动跳跃,与浪漫的诗词内容相得益彰,正是他情感的反应,也是他自己在对诗词理解基础上的再度演绎与创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