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是公司的某个事业部主管,想要大力冲刺业绩,但却总是感觉团队的凝聚力和互动似平有问题。老是我一个人在前面跑,后面的团队却跟不上来。我该如何着力呢?
答:检视企业的执行力,可以从三个方向着手:首先是策略流程,也就是如何去做对的事情;第二是营运流程,也就是如何把事情做对;最后则是人员流程。通常最后还是要回归到人员流程这个层面,因为这是最棘手、最根本的一项环节。策略和营运,都是要透过“人”来执行的。
人员流程这个层次的重点就在,如何找到对的人,并把他放在对的位置上,让他担任合适的工作。这里还可以细分为几个层面来探讨:首先是领导人的问题。我看到很多自我管理能力很好的企业主管,在工作上通常都是“一个人走百步”的行事作风。事实上,主管的正确心态应该是,要思考如何“让百人走一步”;也就是说,主管的首要任务在培育部属。但是许多主管并没有这层认知,仍旧沿袭老方法埋头做事,疏于部属的培育,以致团队凝聚力、作战力都不足。
第二层问题出在主管所带领的团队身上。一般而言,主管可以运用两个指标来检视团队成员,一是其工作绩效指标,二是观察平常工作的行为态度。若团队成员无法追随主管,有可能是能力不足,也可能是有能力,却在主观意识上抗拒配合。所以团队成员的能力和行为,也是主管必须处理的。
第三种状况则是,究竟我们有没有把对的人摆在对的位置上;也就是说,主管和团队成员可能都没有问题,但是组织配置上未能配合。
因此,主管上任后,首先要重新认识自己的成员,并尽量制造机会,与团队成员一对一面谈,建立融洽关系。
面谈的内容可以从过去、现在带到未来,内容以工作为主,但是如果部属的工作资历不长,也可涉及非工作的内容。谈过去,是为了了解他过去的经验,以及他对职位和工作在乎什么;谈现在,则是了解他工作的成就感来源、所面临的瓶颈或挑战、当前的课题,并进而了解他的工作心态;谈未来,就要问他对目前工作的自我期许。
□ 形成良性的循环
在进行过一对一的访谈,并且为大家定位之后,能力不足者就要透过教育训练来改善,态度不佳者则要因材施教,针对其态度行为加以调整,甚至可重新遴选团队成员,好让团队有良性的循环。所以,要改善团队凝聚力不足有三个步骤:逐一了解团队成员→为团队成员定位→改善团队或另外选择新成员。
在这里,主管可以利用一个工具。(见下图)
这个图的纵轴代表绩效,横轴代表行为态度,以十分为满分,中间就是五分。主管透过一对一访谈,以及对每个人的定位,在这个图上画出每个人对应的位置。
☆团队评量摘要图
主管实地与团队成员逐一访谈后,将团队成员依人材、人财、人裁、人才四种类型做出区分,即完成团队评量摘要图,如下:
重点:主管需进一步针对这四种类型的成员,分别给予不同的调整和训练,即可有效提升团队绩效。
绩效差而态度正向者,透过训练就可以改善,这比较容易处理,因为当事人本身就有求上进之心。比较麻烦的是绩效好,行为态度(如关怀体贴的心、跟团队互动的心、合作精神等)较不佳或偏向负面的成员,这就要透过互动、沟通或指导来改善。主管如果放任不管,情况就会越来越糟。这种成员会比右下方的人更难处理,因为能力强的人自视较高。最糟糕的当然是左下方的人,因为他们绩效不行,态度也差。
决定每个人的绩效时,业务单位有业绩数字为依据,行政后勤单位则可依据其考绩。但是一对一的访谈过程千万不可省略,因为这是主管观察部属行为态度的机会,也是要完成这张表所不可少的程序,否则就只是凭感觉去断定对方位置,表就算完成了,参考性也不足。主管必须在每个人身上至少花半小时的时间,去访谈、了解。这个过程大概一季检视一次即可。主管也可以透过表来检视团员的成长、变动情形。例如,在透过培育部属的行动后,右下方的成员是不是真的慢慢往右上角移动了?
我给这四个象限的成员不同的名称,以反映其特质:左下方者属于“人裁”,就是必要时必须取代,免得破坏团队凝聚力者;左上方是“人材”,也就是能力强,而主管必须辅导其态度行为,才能往右上方移动者;右下方属于“人才”类型的成员,也就是态度没问题易于被主管带动的人;右上方的“人财”,才是企业真正的财产、资产、财宝!
通常,主管感觉团队成员跟不上自己的脚步,往往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事实上每个人的状况有别,跟不上来的程度也有别。透过访谈对团队成员有所定位之后,也有助于主管因材施教、让成员更能适才适所,例如,重用他,让他有所发挥,或给予适当指导提升其能力,或因材施教,让他往右方移。对于有些人则要壮士断腕,才不会影响到其他人。
□ 让坐车的人不晕车
主管带领团队就像是开车一样,通常开车的人很少晕车,而是坐车的人晕车。所以主管要把方向和目标,跟坐车的人沟通清楚。当大家都知道要往哪里去时,比较不会晕车。
团队凝聚力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主管带领过程中所交代的目标,或要达成的内容不够明确,因此有时就算部属真的有心做好,但不知道主管要的是什么,自己猜了半天都不是主管要的,反而被认为执行力不足。
另外,也有些问题是部属的心态出了问题。主管要订定明确的可量化指标,例如一周内完成80%、一周内开发十位客户等。其次,主管和部属要有经常性的互动和沟通。若主管心里总以为部属本来就该做什么,部属也只是在揣测,再加上欠缺沟通,自然会造成执行上的鸿沟。
□ 协助员工瞄准目标
公司应该让每个人都有目标,特别是业务单位的目标要很清楚,才知道团队成员是不是跟上来了。所以KPI(关键绩效指标)不只是每月,甚至每周都要检讨。我会建议企业每日都要做早课。只要每天花5到10分钟,讨论今天要做的事,就能够把这个流程缩小到每天都在做计划。大家一早上班就很清楚今天要做什么,或是该配合别人做什么,下班前再简单check一下,检讨一下今日的落差。越不成熟的团队越是需要这么做,也就是每天做PDCA(计划、执行、查核、行动)。越是每天确实做早课的团队,凝聚力、执行力的问题就比较少,因为他们一早就很有节奏地去掌握每个人的动态。
□ 关怀、严格、希望
对主管来说,若能把握每一天,关注下列三原则,一定能够打造一个高绩效、高向心力的团队:关怀、严格、希望。
首先在每天的互动中,真诚关怀部属,建立稳固的信赖基础。当信赖基础稳固,对方就会相信你是为了他好。这时教导不妨严格点,部属的成长才会比较明显。
希望则是指,随时不吝表扬部属的成就,不断跟他们沟通团队的愿景在哪里,让大家了解团队的走向,而能够对未来抱持希望,让日常的工作流程一直环绕在我们的愿景当中。这么一来,团队的运作就变成不是刻意做,每天变成了习惯,带领团队就不会那么吃力了。
所以,关键在于对话。主管应该在日常工作、每次与部属的互动中,随时跟部属沟通、教育,增加双方的默契。在访谈时一定以倾听、向对方求教的心态为出发点。设法和部属建立信赖关系,部属才愿意跟你分享真心话。这么一来,无形之中就形成了团队凝聚力。若平常的互动相当负面或漫不经心,后来的正式沟通也无法挽回。
主管带领团队本来就是在和人相处,这也是任何主管都必须超越的一座山,其过程绝对是先苦后甘。一旦团队和你的想法、默契能够一致之后,大家自然都能够往相同的方向努力,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就不再形成困扰,所以辛苦绝对值得!■
◇我每季至少与每个团队成员一对一面谈一次。
◇我的团队成员,清楚知道团队的整体目标。
◇我了解团队成员分别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是人才、人材、人财,还是人裁)。
◇我根据团队成员的状况,采取行动来协助他们改善。
◇每位团队成员都有清楚具体的绩效指标。
◇和员工谈话时,我专注倾听。
◇我每天都能以关怀、严格和希望三原则,持续带领团队前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