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计划要绑进员工的记忆系统

 联合参谋学院 2013-08-20

问题:刚刚做完公司的年度规划。根据往年的经验,规划时大家士气昂扬,但真正付诸执行时,都会有很大的落差。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我想要确保今年的计划执行品质,提高同仁的执行能力,该注意些什么呢?

台湾标竿学院营运长陈威伸主答许多企业每年都推出很好的计划,执行时却不容易做得好。这往往是结构性的因素所造成,也就是公司没有一套衡量年度计划是否落实和执行程度的机制。结果自然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公司必须在日常运作管理中,就想办法把大小计划都绑进员工的记忆系统中,员工做得好的,就会得到对应的奖励、奖赏、升迁等回馈;如果表现不佳,自然也有其该承担的后果。如此一来,部属才会真正把计划的执行当一回事,并且会努力做、拼命做。

所以,要让计划能够确实落实,首先要建立起绩效评估的循环,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设定适当的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KPI),让大家有可以依循的标准,员工才会知道该怎么去进行。

KPI的设定是有学问的,也就是要能恰当的设定,才能达到所期待的结果。所谓恰当的KPI是指,当公司的年度目标订定好后,各功能、区域或产品的部门主管,带着这些担当目标,回到自己的单位时,就要有效分派或协调出部属各自的年度目标。当这些目标达成时,也就几乎等于该主管年度目标的达成。

而这些目标的设订,一定要能符合一些规格;也就是说,要让目标担当者知道要做什么,做到什么标准,例如时间、品质如何,以及其占当事者的所有时间分配的比例是多少等。

例如,“我将于年终完成XX计划,并在使用者满意度5分的量表上,得到4分以上。这项工作占我所有年度KPI项目的35%……。”

一位好的主管要能够提供员工方向感和目标感,此外,这些方向和目标都要具体、明确,甚至能够化成数字才行。许多高阶主管强调,“我们公司就是要能赚钱”、“我们就是要打入国际市场”,这些说法都太抽象了,员工听了仍旧茫茫然,不知如何规划、执行,自然年年的计划都执行不力,或虎头蛇尾地落空了!

赏罚分明,结果管理

要让计划能够确实执行,有两个重点不可忽略:其一是“结果管理”(consequence management)的重要性。也就说,赏罚要分明,表现好的员工,会在奖金、加薪、升迁、教育训练上,得到进一步发展,而表现不佳的员工,企业也会有一套淘汰的机制。

第二个重点就是,企业对于表现不力的员工,要有“改善计划”(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PIP)这项配套措施。主管可以给这些执行情况不佳的员工机会,不过要在一定时间、一定标准之内,有计划地评估。一旦员工进步了,就可以前进到下一阶段;没有进步,可能就要采取壮士断腕的措施。

除此之外,主管也要有很多激励的措施。多进行团队成员之间的活动、聚餐等,想办法和大家成为“一挂的”,都是激励员工的具体方法。当主管越能激励员工,计划成功执行的机率也就更高。

激情过后

再好的策略、计划,如果无法在公司内组合必要的资源,是不可能自动执行,并成功“抵达”的。所谓“登高一呼、群起拥护”的情形,其源头靠的是激情,但当激情过后或执行过程遭遇到困难、挑战时,激情就会慢慢消失、退温,最后不了了之或无疾而终。所以,再好的策略一定要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在背后支持,才能成功执行。

单单只靠策略或好点子是不行的,重点是这些策略如何化为组织能力。就这点而言,我认为至少要有三个构面的配合。

首先,因为策略改变或新计划的推出,员工的能力也要跟着更新和强化。例如,企业透过经销商来销售或自己直营,这两者就需要完全不同的策略,所需要的组织能力也不一样,因为一种是在管理经销商,另一个是自己跟消费者接触。企业若从某一种通路经营方式转换成另一种时,就会牵涉到员工是否具备新的能力的问题。

举例来说,IBM从硬件提供者走向全方位解决方案提供者(total solution provider)时,首先,便要思考员工有没有这种新能力?因为过去IBM是以技术为本位、领导市场,客户都要听它的话,现在反过来要员工去了解客户的需求,本身就是很大的挑战。更何况客户不仅有高科技的需求,还可能牵涉到财务的需要,或全球布局的考虑等,IBM的员工可否支援客户的这些新需求,不再从过去的自我本位出发,就牵涉到他们有无倾听客户的能力。这就是一种新的组织能力。

员工经过调适、训练,因此拥有了新能力,是提高组织能力的第一个构面。第二个构面是员工的心态和意愿。例如,企业在推展新计划时,员工很自然便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多做有没有多赚?”“做错了会不会被处罚?”“不是我份内的事,我去做了会不会被人嫌?”这些都是员工意愿的问题。主管要有一套机制来支持,让员工愿意配合企业的新策略去努力,愿意把新做法、新工作当成自己的第一优先去做。唯有这样,员工才不会“有时间才做、能做才做”,而会努力执行计划!

要将员工的工作与其考核绑在一起,最后,再依其考核结果,给予相对应的相关对待,例如调薪、奖金、调升、培训及生涯规划。如结果相反,其对应也要是相反的。这种结果管理模型建立后,才能在组织里建立起正确的工作观与公平公正的组织气氛、只要这种气氛建立好了,以后所有的组织运作,就会很自然地在这条正向与积极的轨迹上运行。

第三个构面是组织容不容许新计划的执行,也就是公司现有的组织架构、层级方式,容不容许企业新计划的执行。举例来说,如果公司原本的组织很庞大、层级复杂,现在的策略改为要快速因应客户需求,任何一个客户需求往往都牵扯到三、四,甚至五、六个层级,因此,现有的组织架构可能就不太容易去快速反应,也难以弹性地包容了!

这个构面所涉及的是组织、流程、企业文化等各个不同层面。高阶主管不能有迷思,以为只要策略对了,一切就行得通。一定要把组织能力也建构起来,员工才会真正去执行。

当新的策略发展出来后,要先找出有什么组织能力可以支持这新策略的落实。然后,针对这相对的组织能力,以三个基本构面去检视与建构这项组织能力的各个细目。

举例来说,如果支持与落实某项新策略的组织能力,是创新,在“能不能做”这一构面,我们就要去建立员工的创新能力,及主管对创新的支持与管理能力,而不是以传统的管理方式继续管理。在员工“愿不愿做”这一构面,就要去建立相关的机制,例如,创新力也纳入考绩的项目。在员工“容许不容许”这一构面,就要去建构与维持组织与作业流程,让创新的项目可以存在。例如,员工可在什么范围内变更某项工作流程,或作主让某创新作为得以成立。

也就是说,当新的策略成立,找出对应的组织能力后,就要去想如何在组织内,让员工能,也愿,并且被容许这些相对作为的发生。

策略“乘以”组织能力

企业的策略、计划要能确实执行,关键在于将策略“乘”上组织能力,而绝对不是策略“加”上组织能力,就会有成效。两者之间的“乘”数关系指的是,只要有一端是“零”或“负”,整个计划就化为零。不管再怎么好的计划,都有可能终究一事无成。

因此,高阶主管千万不要以为今年有好主意、新经营模式,就能够成功。策略的执行面影响非常大,再加上许多企业可能已有某种行之多年的组织能力,这时企业要“变”或转型,就要全员“换脑袋”才行。

配合企业的新计划或新策略,往往也必须配合组织的变革,才能为企业再创造下一波的高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