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氏连朴饮治慢性胃炎验案

 共同成长888 2013-08-20

王氏连朴饮治慢性胃炎验案

辩证准确、应用恰当、效若捊鼓。

主证:

口干苦,进食后腹胀,伴暖气、反酸,时有胸骨后疼痛及烧灼感,小便色黄,大便调。


祝某,男,34岁,2011227日来诊。腹胀、饮食欠佳数年。

患者诉数年来食欲不佳,体重下降,晨起口干苦,进食后腹胀,伴暖气、反酸,时有胸骨后疼痛及烧灼感,小便色黄,大便调。舌红苔黄黏腻、脉滑。

既往(2008)胃镜检查有慢性胃炎,病史两年。

舌质嫩红、苔黄黏腻,脉滑。

根据舌脉及症状辨为湿热蕴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湿热中阻,气机不畅,浊气不得下降,故腹胀、嗳气、反酸;热盛伤津,津不上升而口干口苦;湿热熏扰心胸则时有胸骨后疼痛及灼烧感;脾不健运,湿浊下注,故小便色黄;舌红苔黄黏腻、脉滑,皆为湿热并重,蕴阻中焦脾胃之征象。

病机明确,用王氏连朴饮化裁。药用:黄连10克,厚朴10克,白扁豆10克,薏苡仁30克,石菖蒲10克,半夏10克,香豉10克,山栀10克,蒲公英20克,焦白术10克,焦三仙各10克,鸡内金10克,乌贼骨20克,瓦楞子20克,三七粉10克,7剂。诸症好转,继调理2月余,后在20113月胃镜检查未见异常,随访一年未复发。

连朴饮,又名王氏连朴饮,为清代著名医家王士雄所创,载《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将连朴饮方扩展为七味药,川连、厚朴、石菖蒲、半夏、香豉、山栀、芦根,原文中言:诸郁之发,必从热化。土郁者,中焦湿盛,而升降之机乃窒。在脾胃湿热证的用药方面,亦要重视药证,例如以乌贼骨、瓦楞子制酸止痛。对于慢性脾胃病,本着久病多瘀的原则,常在方中加用三七粉,嘱患者与药一起冲服,以活血化瘀,可以提高疗效。同时,由于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病病人往往兼有睡眠欠佳的症状,针对这类病人,茯苓用量大可有茯神之宁心安眠之功效,如果患者舌苔白腻,可以将茯苓量加用至50克化湿,同时有安神功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