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用兵者有言: (1)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2) 是谓 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 (3)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4)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5)
【注释】
(1) 河上、王弼本无“者”字。此从宋范应元本。
(2) 不敢,遂州本“敢”下有“求”字。河上注曰:“主,先也。不敢先举兵。客者,和而不倡。用兵当承天而后动。”又注下句云: “侵人境界利人财宝为进,闭门守城为退。”
(3) 扔,景龙本、河上本作“仍”。無,敦煌、遂州本作“无”。执无兵,敦煌辛壬本此句在“扔无敌”前。陶方琦曰:“‘执无兵’句应 在‘扔无敌’句上。弼注曰:‘犹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也。’是王同此。”马叙伦曰:“陶说是。行、兵、臂、敌相间为韵。”蒋 锡昌亦曰:“陶说是,当从之。”强本荣注:“内亡智慧,执无兵也;外绝情欲,仍无敌也。”是荣本“执无兵”句在“仍无敌”前。此四句皆 所以表示谦退哀慈,谨慎戎惧,不敢轻敌而好用兵也。
(4) 二“轻”字,敦煌辛本作“侮”,傅奕本作“無”。丧,傅、范本作“亡”。陶方琦曰:“王弼注曰:‘非欲以取强,無敌于天下也。’则 王本亦作‘無敌’。今作‘轻’字,殆后人所改。”马叙伦曰:“弼注曰:‘故曰几亡吾宝。’是王亦作‘亡’。”然强本成疏引经文云:“祸 莫大于侮敌,……侮敌则几亡吾宝。”是成作“祸莫大于侮敌,侮敌则几亡吾宝。”又荣注:“轻侮前敌,国破人亡;……失道丧身,亡吾 宝也。”是荣本“轻”作“侮”,“丧”作“亡”。
(5) 加,敦煌辛本作“若”,壬本作“如”。景龙本、敦煌辛本均作 “则哀者胜”。哀,《说文》“哀,闵也”。闵者,即六十七章所谓“慈” 也。此言两方举兵相当,其结果必慈者胜。即六十七章所谓“慈以战则胜”。易顺鼎亦谓:“‘哀’即‘爱’字,古字通。诗序:‘哀窈 窕而不淫其色。’‘哀’亦当读为‘爱’。‘抗兵相加哀者胜’即上章 ‘慈以战则胜也’。”按今通行本均作“哀”,玄真子谓“应作让”,特 从之改正。
总阐用兵大道微传第一
老子言道不言兵,传道不传兵。唯国处天地间,欲措斯民于亿万世之安,以保天下之和平共处,可百年无战,而不可一日无兵。故 曰:“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又曰:“养兵千日,用在一朝。”以有备无患也。夫兵强则国强,兵弱则国弱。强者可以战,可以无战;可以 和,可以无和;和战之权,胜败之数,操之在我,而不在敌也。或曰: “老子主柔胜刚,弱胜强。及强梁者,不得其死,则其教与此相反 矣!”曰:似反而非反,反而不反;即反即不反,即不反即反。能明此理,方可与言用道行道矣。夫柔弱之胜刚强者,外柔弱而内刚强也。 易言之,乃系以刚强为体,而言柔弱为用也。其言“强梁者,不得其死”者,戒逞强也,戒恃强以好勇斗狠,而忘“兵凶战危”之理,故不若 守柔弱以自保盈耳。夫用兵之大道微传,在使乾坤合体,刚柔合用。老子主人宜法天法地,以上合于道,而毋违乎自然。《易·乾·彖》 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文言》曰:“大哉乾元,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凡有所教,无不刚健自强也。于《坤·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象》 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凡有所教,无不在至柔而动刚,至静而德方,有常而化光。一以统天,一以顺承天。其要在乾坤并用也。故用兵之大道微传,在乾坤 合体,刚柔合用;阴阳互体,正反互用;强弱互体,虚实互用;纵横合体,奇正合用,而以至于无声无臭,无形无势也。且夫天地之间,无 莫非兵也;人生天地间,欲求生存,岂可一日无兵乎?唯兵不祥,故有道者不处,不得已而用之,亦宜有道。老子主以道化天下,于兵恒 不忍言之。大道行于天下,何用兵于天下为?亦备之而已,备而不用,兵亦无兵。余故曰:就道观之,大兵无兵,大战无战,大谋无谋, 大胜无胜。能知乎此而复能用此者,其唯圣人乎!
老子于本章首曰“用兵者有言”,足证其所引言,皆用兵者之言,非老子自道也。其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 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斯其所传者,乃为上乘兵道,而非兵术;为形上兵学,而非形下兵学也。
苏辙曰:“主,造事者也;客,应敌者也。进者,有意于争者也;退者,无意于争者也。苟无意于争,则虽在军旅,如无臂可攘,无敌可 因,无兵可执,而安有用兵之咎也?”“夫不敢为主而为客”者,乃不主动轻启戎端,而“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以应战者也。反客以为 主,量敌以为计,因时以制宜,适机以制变,乘势以利导,转祸以为福,因败以为功,转弱以为强,借敌以为胜,皆在善计善因善乘善转 也。其“不敢进寸而退尺”者,亦因是也。以退为进,以退制进;退而后可因可应,可审其虚实,以为奇正之变,而为出奇以制胜,以策万 全之安也。夫善为进易,而善为退难;善进以为主而取胜易,善退以为客而因胜难;以胜为胜,以不胜为胜且后以败为胜难。其中盖有 道之微玄存乎其间,而宜不失其几权,复不失其正也!故《易》有之曰:“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 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此以其能“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也。
老子于本章结之以诫世人曰:“祸莫不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此即六十七章所谓“三宝”也。故又曰:“故抗兵相加,让者胜 矣。”于此,世本均作“哀者胜矣”。稽之其持而宝之之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为天下先”,此皆言让之为德也。六十八章又有 “是谓不争之德”一法语,亦系言让之为德也。“让”有谦意、退意,凡先人后己皆曰让。《礼》云:“君子退让以明礼。”《沦语》亦有“三以天 下让”之语,杜甫赠唐玄宗兄汝阳王琎诗有句云:“汝阳让帝子,眉宇真天人。”(案即玄宗兄宪,让太子于玄宗,殁赐谧让皇帝)能让者,皆 不争之德也。让于人者则得人,让于国者则得国,让于天下则得天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今改从哀者,与老子原义 相背,且亦与本章“不敢进寸而退尺”之旨意不合矣。不敢进寸而退尺者,让也!而非哀也。夫争之于此,则必失之于彼;让之于此,则必得之于彼;退之于此,则必收之于彼;予之于此,则必取之于彼也。
参证章旨第二
吕吉甫曰:“道之动,常在于迫,而能以不争胜。其施之于用兵之际,宜若有所不行者也。而用兵者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 进寸而退尺。则虽兵犹迫而后动,而胜之以不争也;而况其他乎? 何则?主逆而客顺,主劳而客逸,进骄而退卑,进躁而退静。以顺待 逆,以逸待劳,以卑待骄,以静待躁,皆非所敌也。所以尔者,道之为常出于无为,故其动常出于迫,而其胜常以不争;虽兵亦由是故也。 诚知为常出于无为,则吾之行常无行,其攘常无臂,其仍常无敌,其执常无兵;安往而不胜哉?苟为不能出于无为,知主而不知客,知进 而不知退,是之谓轻敌。轻敌则吾之所谓三宝,保而持之者,几于丧矣。故曰: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夫唯以不争为胜者,则未 有能胜之者也。故曰抗兵相加,哀者胜矣。”其言亦有可取,特辑之以资参证之一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