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圣解(十二)

 永生道人 2013-08-23

道德经圣解(十二)----萧天石

(2011-04-21 16:13:01)
标签:

杂谈

分类: 道门语要
                                       老孔二圣法易之异同

    易学为道儒二家所共宗,其中心思想无不以易为体。孔子曾赞《周易》,故其易学思想,全存于《易·十翼》中;老子未演《易》,故其 易学思想,全隐存于《道德经》中。古有三易,曰“连山”,曰“归藏”,曰“周易”。连山易属之神农(据孔颖达说),杜子春则谓属之伏羲, 郑玄则谓“夏曰连山”,其卦以纯艮为首(据贾公彦疏郑玄注《周礼. 春官》太卜掌三易之法)。归藏易属之黄帝(据杜子春、孔颖达说), 郑玄则谓“殷曰归藏”,其卦以纯坤为首(据贾公彦疏郑注),有万物莫不归藏之义。周易则属之于周(郑玄《易赞》及《易论》谓“周曰周 易”),其卦以纯乾为首。连山易早亡,归藏易称后亦亡!(郑樵曰: “连山亡矣。归藏,唐有司马膺注十三卷,今亦亡,隋有薛贞注十三 卷,今所存者,《初经》、《齐母》、《本蓍》三篇而已。”唯后亦亡。)“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老子为周藏守室史,对于二代以上之古文化, 得天独厚,或犹得见古归藏易也。

    易之要在乾坤,以乾坤为门户,舍乾坤则无以见易,其余六十二卦亦无由得立。《系辞传》曰:“乾坤其易之蕴邪!乾坤成列,而易位 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又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 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故乾坤即阴阳也。“阴阳交则万物生,阴阳不交,则天地或几乎息矣”!《系辞传》曰:“夫乾,其静 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一阳(一)动直(I),下交于阴(--),得(+),而万物以生,天地以成。故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是宇宙天地 万物之化成,全在于乾坤也。《系辞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庄子谓:“易以道阴阳。”太史公自序亦谓:“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 于变。”即此理也,《易》之宇宙论根本。即存乎是!故言老孔二圣法《易》之别,亦可于乾坤二卦定之矣。

    孔子宪章文武,赞《周易》;《周易》首乾,故孔氏法乾。乾之为物,以阳刚为性,故孔氏取义乎阳刚。老子宗承羲黄,古者黄老之言 盈天下。黄帝归藏易首坤,故老氏法坤。坤之为物,以阴柔为性,故老氏取义乎阴柔。此为二家思想之最根本分际处。明此而演绎之, 即可通其脉络、得其枢要矣。唯二者相需相生,相辅相成,此仅言其所重所主,非谓其有所偏废。有所偏废,则独阳孤阴,不生不长矣。 故究极言之,乾坤之义,互体而互涵,殊途同归,一致百虑,其始有分,其终不二也。

    孔氏法乾,乾为纯阳之卦,法“天行健”,而主“自强不息”。故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又曰:“大哉乾元,刚健中正,纯 粹精也。”以其法乾,故其为道也,主阳、主先、主动、主上、主刚、主强、主进取、主创发、主始物、主用世而“以美利利天下”。凡此皆为 雄之德也。故《乾卦》曰:“乾,元亨利贞。”唯细玩乎乾,虽主刚健,然于上九则曰:“亢龙有悔。”于用九则曰:“见群龙无首,吉。”孔子于 此,一则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再则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三则曰:“乾元用九,乃见天则。”盖赤以刚不可极,而勉之以刚 须用柔也。夫阳极则阴生,泰极则否至,物不可极,极则必反,纯刚而不能柔,必贻其咎,故有戒也。此又何异于老氏之旨?

    老子法坤,坤为纯阴之卦,法“地胜坤”,而主“厚德载物”。故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又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以其法坤,故其为道也,主阴、主后、主静、主下、主柔、主弱、主反退、 主顺应、主成物、主归藏,而“以自隐无名为务”,凡此皆为雌之德也。故《坤卦》曰:“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 利。”又《彖》曰:“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成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文言》 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据程传,主下应增利字),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细玩其辞,老氏 《道德经》之精义,无不与合。神而变之,极而通之,如其柔而不刚,后而不先,卑而不上,顺而不倡之理,又何异乎孔氏之教?虽曰至 柔,而其为动也则刚;虽曰至静,而其为德也则方;虽曰后顺,而其为行也有常:本此以推,旁通万类,莫不然也。故曰:二氏之所法,始虽 有别,用虽有异,其最上乘旨意与最后归趣,则一而不二,相辅相用,方为至德也。

    《易.传》曰:“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故须互体而互涵。故曰:“《易》之为 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老氏除取法乎坤柔,尤在其能极变通之 用,而能穷神知化,故能正反相易,唯变是适。此其所以不可及也。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端其本,则 自可应无穷矣!

    昔张横渠《正蒙.大易篇》曰:“《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老子《道德经》亦然,为圣人教、圣王教,不为凡夫教、小人教。千古来, 鲜能通其全体大用,而几于至神者以此。世之儒学,多诎老子,然就两家所得于《易》之最高境界言,实无不可会通为一也。所不同者, 在其下手所法之有异耳!故初视之,似骤然不同矣。

    老孔二氏之学术思想体系,由斯而秉要执本,逐类旁通,则所以异与所以同者,无不豁然贯通,而会归有得也。本节虽仅举二卦为 言,然诸卦皆由乾坤所出,故仅举乾坤,而《易》之全体大用,皆无不备。且两家思想之所以相反而又能终相合者,不穷通乎《易》,便无 以得其几微矣。昔者,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此据《史记·孔子世家》)天道之学与性 命之学,全存于《易》与道家。若徒执其“可得闻”者而言,当自失夫子之全;若欲探其“弗可得闻”者而言,则舍《易》与道家之学,蔑由也 已经!

    【注释】

    ①先秦诸家,仅云《易》而不称《周易》,称《周易》,始自《周礼 ·太卜》。冠周其上,以与连山、归藏配称。孔子赞《易》,全书均 只称《易》。《论语》自述亦云:“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庄子谓:“易以道阴阳。”太史公谓:“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 行,故长于变。”皆无周字。后以《易》六十四卦演自文王,故冠以代名也。

    ②三易之名,肇启《周官》,亦即“三坟”。《春秋左氏传》云: “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可证古确有是书,唯《汉 志》未录,当早亡也。孔安国叙书,以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为三坟,言大道也;唯未云曾读之。《汉魏丛书》载有“古三坟”,其一山 坟,天皇伏羲氏,本而作连山易。爻卦大象为:崇山君,伏山臣,列山民,兼山物,潜山阴,连山阳,藏山兵,叠山象。其二气坟,人皇 神农氏,本而作归藏易。爻卦大象为:水气归,地气藏,木气生,风气动,火气长,水气育,山气止,金气杀。其三形坟,地皇轩辕氏, 本而作乾坤易(案:一云乾易)。爻卦大象为:乾形天,坤形地,阳形日,阴形月,土形山,水形川,雨形云,风形气。其后序谓:“《传》 曰:河图隐于周初,三坟亡于幽厉,洛书亡于秦火。治世之道,不可复见。余自天复中隐于青城之西,因风雨石裂中有石匣,得古 文三篇,皮断简脱,皆篆字,乃上古三皇之书也。”说虽如是,要亦为托古者之伪作也。唯古“归藏易”之义,则为老子所宗。复案桓 谭《新论》曰:“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郑玄《礼运》注曰: “得商阴阳之书。”斯则又非今存之古三坟书,以字数有异耳。其 均为伪托无疑。

    ③乾坤为诸卦之所从出,亦可说是“祖卦”,故曰“易之门户”。以乾坤即阴阳,二卦为纯阴纯阳之卦,余卦均为阴阳之媾变而来。 盈天地之间,不外一阴阳耳!故庄子曰:“易以道阴阳。”诸卦均无《文言》,独乾坤二卦有之。《正义》曰:“庄子云:文谓文饰,乾坤德 大,故特文饰以文言。”近人王琼珊本之,谓“其义独大”。老孔二氏各法一卦之精义,以取一,自兼二,一即足以赅全易道也。复案 乾(三)坤(三三)二卦,肇自阴“--”阳“一”二仪。三画而成卦。乾坤交媾,则诸卦以生。《说卦传》曰:“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 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 索而得男,故谓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八卦成列,通而无穷;六十四卦亦本此理而生。邵子谓诸卦生于垢复,非。其 《观物外篇》云:“夫易根于乾坤,而生于垢复。盖刚交柔而为复,柔交刚而为垢,自兹而无穷矣。”邵子本希夷而唱先天易学,以文王所演者为后天易学。其义多与丹道合,盖邵子亦深于丹道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