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歷代河南登封縣誌考述

 永生道人 2012-06-27
 
龙的传人
歷代河南登封縣誌考述
(2011-11-20 11:36:08)

歷代河南登封縣誌考述

阿不來提·托合提安勤

 

内容提要:登封是河南省的一個重要縣,縣境內有中嶽嵩山、少林寺、嵩陽書院、中嶽廟等歷史古跡,能夠充分展現儒釋道合流的文化特點。而地方誌作爲記載一方歷史文化的重要文獻,充分體現該地的文化特色,因此考察登封縣誌,可以窺探其多種文化合流發展的脈絡。歷代出現多種登封縣誌,本文以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登封縣誌》各版本爲重點,試圖梳理歷代登封縣誌編纂、版本脈絡,以期爲全面考察登封歷史文化、把握中原文化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词:登封 方志 版本 考述

  登封古稱陽城。秦代置陽城縣,歷史上屢有興廢。主要可以劃分爲兩段:自秦至唐初稱陽城,其間一度於漢分置嵩高縣,北魏置堙城縣,于隋置武林,又改曰輪式、嵩陽。武周萬歲登封元年(696年)改陽城爲告成,改嵩陽曰登封,其間一度于唐天佑間(905-907年)改告成爲陽邑,後唐複曰陽城,自五代後周顯德(954-961年)中,陽城省入登封後,陽城之名遂不存。明清兩代屬於河南府。民國初,屬於河洛道,以後撤道,直屬省轄。建國後,或屬鄭州專區,或屬洛陽專區,時常變更。現爲鄭州市轄縣。

  本文對歷代存佚登封縣誌試作考述,以期爲研究者提供參考。登封縣誌乘之撰述最早可溯至北魏,後來各朝斷斷續續,所修不多。大幅度集中修登封縣誌始于明朝,明清兩代共修志十三種(存者八種,佚者五種)。這與中國方志發展的階段性相一致:中國嚴格意義上的方志出現于魏晉南北朝;隋唐兩宋有所發展;鼎盛時期是明清,明清修志比較頻繁,年代相隔短,有延續性和一貫性,繼承、發展的特點比較濃厚。

  一、明代之前登封縣誌

  1.1.[北魏]嵩高志 卷數、時間不詳,盧元明撰(佚)

  北魏盧元明撰有《嵩高志》。盧元明,字幼章,北魏望族,《魏書》有傳。

  1.2.陽城記 卷數、編者、時間不詳 (佚)

  《陽城記》,《太平禦覽·四十二》地部曾引其文三條。 卷數、編者、年代不詳。

  二、明代登封縣誌

  2.1.登封縣誌 卷數、編者、時間不詳 (佚)

  明志纂修較早,《文淵閣書目》著錄《登封縣誌》一種,已佚。

  2.2.[成化]登封縣誌 六卷,畢亨等纂修 (佚)

  《天一閣藏書總目》著錄《登封縣誌》一種:

  “六卷,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畢亨述,許誥跋,刊本。”

  《天一閣藏明代地方誌考錄》收有此書,注“畢亨等纂修”,“散出後未見流傳” 。畢亨字文康,河南衛(即河南府衛所,軍籍人,鄉貫山東單縣),生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卒于弘治元年(1488年),景泰五年(1454年)進士,官至右副都禦史,巡撫江南。許誥字廷綸,登封縣人,生於成化七年(1471年),卒於嘉靖十三年(1534年)。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後以侍講學士官至南京戶部尚書,《明史》有傳。

  2.3.(題)[成化]登封縣誌 六卷,李居仁撰 (佚)

  《八千卷樓藏書目》著錄《成化登封縣誌》一種,六卷,李居仁撰。

  李居仁,陝西鹹寧縣(舊縣,民國3年併入長安)舉人,正德七年(1512年)任登封知縣。

  成化十六年(1480年)侯觀來任登封知縣,敦請地方耆舊畢亨編纂邑乘,畢氏年邁體弱,以口代筆,由教諭楊清整理,成此成化志書,故世傳有所謂“侯觀、楊清《登封縣誌》”。侯觀,直隸雄縣(今河北省屬縣)人,成化十四年(1478年)進士。

  按,許誥爲《登封縣誌》作跋應在正德間李居仁來任知縣後。李居仁莅任後,整理成化舊志,並請許誥爲此書作跋,此距畢亨口述時間相距二十餘年,《八千卷樓書目》著錄“李居仁《登封縣誌》”即此書,可稱正德志。

  可見,成化(1465-1487)至正德(1506-1521)年間至少似有兩種登封縣誌,一種爲成化二十一年畢亨述《登封縣誌》六卷,另一種爲正德年間李居仁請許誥作跋之正德本《登封縣誌》。

  上述志書久佚。《晁氏寶文堂書目》曾著錄《登封縣誌》一種,不題年代與纂修人,疑爲正德志。

  此後,至明終,又修登封縣誌三種,即嘉靖志,隆慶志,萬曆志。後一種佚。

  2.4.[嘉靖]登封縣誌 六卷,嘉靖八年(1529年)刻本。侯泰修,王玉鉉纂

  明代嘉靖八年(1529年)刻本。侯泰修,王玉鉉纂。

  侯泰,字安甫,蘇州嘉定縣(今上海市嘉定縣)人,舉人,嘉靖五年(1526年)來任知縣。曾官海寧教諭、山西太原知縣。王玉鉉,本縣貢生,曾官山西興縣知縣。

  登封縣號稱中嶽之地,古之名區。志乘之作,明正統時已見著錄。則此前已有著述,惜佚失不存。

  前述嘉靖前至少有兩次修志,本書當爲第三次纂修。侯泰評前兩志曰:“舊者詳而不濫,新者簡而有遺”。

  此志書現僅南京圖書館有藏。半頁八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單邊。卷前有舊志序跋,爲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進士都察院右副都禦史衛人畢亨序,正德九年甲戌(1524年)郎中吳郡都穆顯序,正德十年乙亥(1515年)知縣關中李居仁跋。次爲目錄,曰:

  卷第一建置、疆域、城池、山川、風俗、物產、戶口、土貢、課程、公宇、學校、壇 土遺、鋪舍、保鎮、古跡、陵墓、祠廟、寺觀。

  卷第二宦績、先哲、隱士、寓公、顯者、孝子、節婦、題名、科貢、仙釋、雜事。

  卷第三詩類,唐詩、宋詩、金詩、元詩、國朝詩。

  卷第四文類,唐文、宋文。

  卷第五文類,宋文、金文。

  卷第六文類,元文。

  正文前有縣境圖。卷末有侯泰後跋。

  此志書後代有增續,知縣的登錄,侯泰之後,又增加七位,最後是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到任的周潮。

  此志書行文簡略,多平鋪直敍,少有考證。登封山有嵩山、太室、少室諸峰,古跡有觀星台、中嶽廟、少林寺等名勝,而此書中記述簡略無文。志書前錄存的成化、正德兩種佚志的序跋,具有珍貴文獻價值。

  1984年11月,嘉靖《登封縣誌》經登封縣誌辦公室標點重印,前加《明嘉靖〈登封縣誌〉重印說明》。

  2.5. [隆慶]登封縣誌 十卷,隆慶三年(1569年)刻本。鄧南金修,李明通纂

  明代隆慶三年(1569年)刻本。鄧南金修,李明通纂。

  鄧南金,江西奉新舉人,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來任,隆慶三年升任汝州知府,仍兼管縣事。李明通,雲南石屏州(今石屏縣)人,本縣教諭。

  本志書目錄曰:

  一卷建置(沿革附)、城池、裏保(鎮屯附)、疆域、山川。

  二卷戶口、賦貢、物產、風俗。

  三卷公宇、學校(書院、社學附)、壇祠。

  四卷陵墓、寺觀、古跡、八景、廢名(?)。

  五卷先哲、宦績、人材、隱逸、遊寓、孝義、貞烈。

  六卷職官、科目。

  七卷誥敕。

  八卷文。

  九卷文。

  十卷詩。

  此志書輿地、食貨內容充實。志山水,立足《山海經》進行文字考辨,參以實地考察,對於太室二十四峰、少室三十六峰,記錄條理分明。戶口、賦貢兩目,詳盡記錄明初至嘉靖七朝的戶口、物產、田賦等,對研究明代經濟制度及社會狀況尤爲有益。

  不足之處在於,志人物,標準泛化,所收失當,如先哲以二程、司馬光、李綱爲首,而他們均非登封人氏。爲宣揚儒道,大言空論,所在多是。

  此書光緒《稽瑞樓書目》著錄,存一冊。《澹生堂藏書目》、《四明天一閣藏書目》各著錄《登封縣誌》一種,疑爲此書。

  此書國家圖書館僅藏殘本1-7卷,並有膠捲本;原刻本在臺灣。

  2.6. [萬曆]登封縣誌 (題)周大元修,萬曆十六年(1588年)刻本(佚)

  此書著錄於《內閣藏書目錄》、《千頃堂書目》,刊於萬曆十六年(1588年),主修周大元。周大元應爲鄭大原,山西長治舉人,萬曆十四年(1586年)來任。

  三、清代登封縣誌

  有清一代,登封五次修志,存書四,佚書一。存書爲:順治志,登封焦複亨纂;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志,焦欽寵纂;乾隆九年(1744年)志焦如蘅纂;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志,陸繼萼修。其中前三種纂修者爲祖孫三人,前後相續,是典型的修志世家。佚書爲康熙張塤志。

  3.1.[順治]登封縣誌 七卷首一卷,順治九年(1652年)刻本,張朝瑞修,縣人焦複亨纂

  清代順治九年(1652年)刻本。知縣張朝瑞修,縣人焦複亨纂。此書刻本現僅國家圖書館有藏。

  張朝瑞,字祥如,貢士,遼東廣寧(今遼寧省北鎮縣)人,順治五年(1648年)就任。焦複亨,字陽長,處士。

  此書爲清代登封第一部縣誌。共七卷,卷前有本邑人翰林院編修傅作霖序,張朝瑞序。目次如下:

  卷 首 例義,圖經。

  卷一輿地 沿革,分野,疆域,鎮裏,風俗。

  卷二營建 城關,公署,學宮,嶽祠,壇廟,坊巷。

  卷三田賦 戶口,賦役,起運,□存,鹽課。

  卷四山川 嵩高,太室,少室,山川,箕山,峰巒,岩岫,穀洞。

  卷五職員 提舉,管勾,知縣,縣丞,主薄,典史,教諭,訓導。

  卷六人物 勳德,進士,鄉舉,貢生,辟薦, 貝也恩,蔭敘,例貢,隱逸,武弁,武試,孝義,列女,仙流。

  卷七雜紀 佛刹,玄觀,陵墓,祥異,變亂,物產,補遺。

  書之例義雲:“志貴簡核,而登獨宜繁。”登封系中嶽名區,山高水深,多有緇衣羽流之跡,故嶽祠、壇廟獨盛。志書於梵宮、祠殿、壇廟以及各類祭典,尤爲繁複,展現了登封獨特的人文特點。亦有宣揚鬼神之嫌。

  志書記載,多有可觀之處。尤其記載社會狀況,如張朝瑞序探討百姓勞苦、“滿目荊榛,鶉衣鵠面”的原因,“民之竭力耕作,經歲勤劬,不敵所出,是以賦不重而實重,役不繁而實繁,民生困苦職此故也。”“田賦序”亦指出賦役不公的情況,“黠者巧避,貧者代征,重斂厚輸,比比破家,卒至饑寒流移,相呼爲盜。”記載田畝荒蕪情況等,均爲有價值的社會學史料。

  3.2.[康熙]登封縣誌 十卷,張塤修 (佚)

  張塤,字牖如,江蘇長洲(治所在今蘇州市)貢生,康熙十八年(1679年)來任登封知縣,則是志當成書於1679年之後。據書前翰林檢討耿介序稱:

  “(張塤來任後)於是謀之邑薦紳大夫而與焦文學錫三(即焦欽寵)取舊邑志刪繁揚蕪,旁搜博采,遠稽近收,勒成一家之言,爲綱凡十,爲目五十有九,體裁謹嚴,經緯綿密,事增于前,文省於舊,辯而不嘩,詳而有要。”

  則此書焦欽寵參與編纂,計十卷,五十九目。《千頃堂書目》有著錄。

  3.3.[康熙]登封縣誌十卷,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刻本。張聖誥修,焦欽寵、景日昣纂。

  張聖誥,字紫書,號韋庵,遼東廣寧(今遼寧省北鎮縣)人,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來任知縣。焦欽寵,字錫三,號樗林,複亨子,本邑歲貢,候選訓導。景日昣,字東暘,號嵩崖,康熙三十年(1691年)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康熙二十九年曾參與修省志。一生著有《說嵩》、《嵩岳廟史》等多部地方史志。

  此志書編纂,亦爲世代家學產物。《四庫全書總目》謂,

  “初,順治五年,聖誥之叔父朝端知登封,始創修縣誌。康熙十八年,聖誥族兄塤亦知是縣,複因舊本重修。一姓相承,遞相纂輯,其事頗異。”

  張聖誥在前代登封縣誌基礎上,與歲貢焦欽寵、高一麟、進士景日昣等相與考訂,重加編次,成《登封縣誌》十卷,卷次爲:卷一圖繪志,卷二輿地志,卷三嶽祀志,卷四建置志,卷五山川志,卷六職官志,卷七人物志,卷八方外志,卷九物產志,卷十藝文志。領八十八目。

  此書以本地名勝古跡爲作志的重點環節,條例井然,內容充實,顯示了登封的山水、人文特色。如“凡例”雲:“匪曰求勝往帙,亦名勝之區,不敢遺譏簡略雲。”卷首增加繪圖,總計有疆域、縣城、縣署、文廟、嶽廟、嵩陽書院、太室山、少室山、箕山、測景台、軒轅山、廬岩、石淙、龍潭、少林寺、壘石溪、五嶽真形等十七幅,圖案繪製細密精工。又因“嵩高居五嶽之中,歷代祭告巡幸鴻文盛典昭垂史冊”,而特列嶽祀志一卷,分載廟祀、巡幸、祭典、詔告。又立方外志,載少林諸寺、觀及高僧、名道。山川志以嵩山、太室山、少室山爲主幹,其後以山、嶺、岩、穀、洞、室、峽、穴、台、石、門、坡、口、戶、塢等分類載述,詳加敍述,間以注錄。

  此書廣泛繼承了前代文獻成果,又注意加入新鮮內容。如對物產、田賦等社會生活,廣泛採集以前文獻成果,輔以最新統計資料,內容系統豐富,充分展現了志書載事的優點。此書敢於突破陳規,頗具創新精神。如四庫館臣所評,“惟他志景必有八,八景之詩必七律,最爲惡習。聖誥力破是例,差有識雲。”

  不足在於分卷立目有不經之處,如將戶口、鹽課等歸入輿地志,將災祥附於物產志,可謂白璧微瑕。

  此志書《四庫全書》列入存目,《皇清文獻通考》、《八千卷樓書目》、《清史稿·藝文志及補編》著錄。

  3.4.[乾隆]登封縣誌 十卷

  此種版本包括兩種。

  3.4.1.[乾隆]登封縣誌 十卷清代乾隆九年(1744年)續補康熙本,施奕簮修,焦如蘅纂

  清代乾隆九年(1744年)續補康熙本。施奕簮修,焦如蘅纂。國家圖書館有藏。

  施奕簮,字佩其,號錦溪,福建安溪縣籍,晉江縣人,由舉人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來任知縣。焦如蘅,字遠倩,欽寵子,本縣人,丙辰(乾隆元年,1736年)舉人。

  本志書爲奉憲檄而作。奕簮因舊志纂于焦欽寵,乃延請其後人焦如蘅參訂。因舊志“斟酌盡善,無庸更改”,僅以“素所商榷,採集有未逮者”,以類增補。全書凡例、類目、卷次,一準前志。卷前有施奕簮序。十卷目次爲:

  卷一圖繪志,卷二輿地志,卷三嶽祀志,卷四建置志,卷五山川志,卷六職官志,卷七人物志,卷八方外志,卷九物產志,卷十藝文志。

  增補內容,均予以標明。目錄中注有“補遺”二字者爲人物志之武弁、雜職、壽官、鄉飲四目。另戶口、田賦、職官、選舉諸目,續以康熙志以後的數額、人選。其餘照錄舊志。此志書在舊志基礎上略有續增,保持了志書的連續性。

  3.4.2.[乾隆]登封縣誌十卷,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增修本,張聖誥修、景日昣纂;施奕簮續修、焦如蘅續纂

  此種爲題作“ (清)張聖誥修、 (清)景日昣纂; (清)施奕簮續修、 (清)焦如蘅續纂”的《登封縣誌》十卷,刻本,4冊,系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增修本。國家圖書館有藏。

  3.5.[乾隆]登封縣誌 三十二卷,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刻本。陸繼萼修,洪亮吉纂

  清代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刻本。陸繼萼修,洪亮吉纂。

  陸繼萼,陽湖(今江蘇省武進縣)人,舉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來任知縣。洪亮吉,字稚存,陽湖人,通經史,精於輿地之穴,是幹嘉時期著名學者,著有地理書、方志如《延安府志》、《淳化縣誌》、《長武縣誌》、《固始縣誌》等多種。

  書凡三十二卷。前有河南巡撫畢沅序,河南知府劉文徽序,洪亮吉撰的敘錄,目錄。目次如下:皇德記,輿圖記,土地記,山川記,大事記,道理記,風土記,壇廟記,伽藍記,塚墓記;職官表,選舉表;戶口名簿,會計簿;學校志,名勝志,物產志;循吏傳,先賢傳,列士傳,列女傳,逸人傳,高僧傳;麗藻錄,金石錄,雜錄,序錄。

  本志書是我國方志成熟時期的重要著作。體例上多有創獲。分類嚴密有序,採用記、表、簿、志、傳、錄等多種體裁,形式定型。敘錄二十八則,說明各門設立主旨及典例,門類劃分皆採用唐宋諸書既有體例,如土地記仿晉代朱育《會稽土地記》,山川記仿齊劉澄《宋初山川古今記》,大事記仿漢司馬遷等《大事記》等等。全書內容明晰翔實,針對登封縣特點,設立土地記、山川記、壇廟記、伽藍記、名勝志、高僧傳、金石錄等,重點突出,彰顯特色。

  此書《文瑞樓藏書目錄》、《清史稿·藝文志》、《八千卷樓書目》有著錄。

  3.6.[乾隆]登封縣誌 乾隆六十年(1795年)補刻本

  此本爲3.5.的補刻本。

  3.7.[咸豐] 登封縣誌 鹹豐五年(1855年)重刻本

  此本爲3.6.的重刻本。

  四、結語

  從對歷代《登封縣誌》的粗略考述可以看出,《登封縣志》的撰寫體例、條目隨着時間愈加完善,內容愈加豐富,由此可見古代志書的撰寫經過一個由簡到繁的發展過程,隨著時代的推移,志書內容愈來愈豐富,形式愈來愈成熟、定型;志書編纂,是中國傳統史學著作的一個分支,具有歷史傳承性,並表現出相對獨立的特點;同一家族幾代人前後相繼編撰方志,使得方志編纂具有了家學淵源的特點。

  參考文獻:

  A.部分《登封縣誌》版本

  [1] (明)王玉鉉等編;登封縣縣誌辦公室整理:《登封縣誌》六卷. 1984.11.本書據明嘉靖八年(1529年)本重印.國家圖書館藏本

  [2] (明)鄧南金修、(明)李明通纂:《登封縣誌》十卷.北京:全國圖書館縮微文獻複製中心,1992.據明隆慶3年(己巳,1569)刻本拍攝.國家圖書館藏本。

  [3] (清) 張朝瑞修、(清)焦複亨纂:《登封縣誌》(善本):七卷首一卷.刻本,2冊. 清順治9年(1652).國家圖書館藏本。

  [4] (清)張聖誥修、 (清)景日昣纂; (清)施奕簮續修、 (清)焦如蘅續纂:《登封縣誌》(善本):十卷.刻本.4冊.清乾隆35年(1770年)增修本.國家圖書館藏本。

  [5] (清)陸繼萼修、洪亮吉纂:《登封縣誌》(普通古籍):三十二卷.刻本,8冊,清乾隆52年(1787年).國家圖書館藏本。

  [6] 登封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登封縣誌》,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6.國家圖書館藏本。

  B.研究文獻

  [1]劉永之、耿瑞玲《河南地方誌提要》,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0.12.

  [2][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6.

  [3]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上海:中華書局,1962.8.

  [4]天津圖書館《稿本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書名索引》,濟南:齊魯書社,2003.4.

  [5]林平、張紀亮《明代方志考》,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1.

  [6]駱樞平《天一閣藏明代地方誌考錄》,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2.12.

  [7]陳光貽《稀見地方誌提要》,濟南:齊魯書社,1987.

(来源:http://www./newhxjy/wjsy/yj/gjyj/201104/t20110428_42211.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