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上老君內觀經》

 心静意定 2013-08-28

《太上老君內觀經簡稱內觀經》,是道教的典著作之一。

 

老君曰: “ 天地媾精,陰陽布化,物以生。承其宿,分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始,一月胞,精血凝也。二月成胎,形兆胚也。三月三魂,而生也。四月陰靈為七魄,靜鎮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用滋也。七月,七精開竅,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也。九月,布,以定精也。十月足,象成也。元和哺食,不停也。

太一帝君在,曰泥丸君,總眾神也。照生神,人之魂也。司命心,生元也。英居左,制三魂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桃孩住,保精根也。照,生百神也。所以周身,神不空也。元入鼻,灌泥丸也。所以神明,形固安也。運動住止,其心也。所以生,有由然也。予內觀之,歷歷分也。

心者,禁也,一身之主。心能禁制,使形神不邪也。心神也,化不,故定形。所以五藏藏五神,魂在肝,魄在肺,精在,志在脾,神在心,所以字殊,隨處名也。心者,火也,南方太之精,主火。上為熒惑,下心也。色赤,三花,神明依泊,所名也。其神也,非青非,非大非小,非短非,非曲非直,非柔非,非厚非薄,非非方。化莫,混合陰陽。大包天地,入毫芒。制之正,放之狂。清淨則生,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但能寂,生道自常。永保無為,其身昌也。以其形,莫之能名,福吉凶,悉由之矣。所以人,立君臣,明賞罰。置官僚,制法度,正以教人。人以伏,唯在於心,心若清則萬禍不生。所以流浪生死,沈淪惡道,皆由心也。妄想憎,取,染著聚纏繞轉轉,不能解,便至亡。由如牛,引重泥,增陷,不能自出,遂至於死。人亦如是,始生之,神元清,湛然無雜。既受有,形染六情,眼則貪色,耳則殢聲,口耽味,鼻受馨,意,身欲肥此流浪,莫能自悟。人慈念,法教化,使內觀己身,澄其心也。 ”

老君曰: “ 諦觀此身,從虛無。因緣運會精聚,乘降神,和合受生,法天像地,含,分五行,以。眼日月,發為星辰,眉為華蓋頭為,布列宮闕,安置精神。物之中,人最為靈。性命合道,人當愛之。內觀其身,惟人尊焉。而不自,妄染諸塵,不濁亂形神。熟物我,何疏何。守道生,善保真。世愚役役,徒自苦辛也。 ”

老君曰: “ 道受分,之命;自一形,之性。所以任物,之心。心有所之意。意之所出,之志。事不知,之智。智周物,之慧。身,之魂。形,之魄。流行骨肉,之血。保神養氣之精。清而氣濁括百神,之身。備見之形。然有貌可則謂,大小有分思不之神。邈然化,氣來入身,之生。神去於身,之死。所以通生,之道。道者,有而形,而有情,化不,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則為神明,所心也。所以教人修道,修心也。教人修心,修道也。道不可,因生而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道,廢則生亡。生道合一,則長生不死,羽化神仙。人不能保者,以其不能內觀於心故也。內觀,生道存。 ”

老君曰: “ 人所以流浪道,沈六情起妄,而生六,六,系,去,染著煩惱隔。所以內觀,因起六欲。欲何起?欲自起。識從何起?自欲起。妄想倒,而生有。亦曰自然,又名無為。本來虛靜,元。有,起。邪煩惱輾轉,流浪生死,永失於道矣。 ”

老君曰: “ 道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形不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則長存不亡也。又曰:人能常清其心,道自居。道自居,神明存身。神明存身,生不亡也。人常欲生,而不能心。人常死,而不能保神。亦,而不用道;欲富,而不求;欲速,而足不行;欲肥,而食不也。 ”

老君曰: “ 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道降,道降心通。神明之在身,火之因卮也。明火起,火自炷。炷因油,油藉卮停。四者若,明何生焉。亦如明神照,神托心存。水由形有,形以道全。一物不足,明何依焉?所以之神明者,眼,意知心,分物理,微悉知,由神以明,故曰神明也。 ”

老君曰: “ 所以言心者,遣其也;心者,除其有也;定心者,令不也;安心者,使不危也;心者,令不也;正心者,使不邪也;清心者,使不也;心者,使不也。此皆以有,令使除也。四者,心直者,不反也。心平者,高低也。心明者,暗昧也。心通者,也。此皆本自照者也。粗言數語可思也。 ”

老君曰: “ 知道易,通道。通道易,行道。行道易,得道。得道易,守道。守而不失,乃常存也。 ”

老君曰: “ 道也者,不可言口授而得之。常神,道自居。愚者不知,其形,苦其心,役其志,躁其神,而道愈,而神愈悲。背道求道,焉。 ”

老君曰: “ 道貴長存,保神固根。精不散,白不分。形神合道,升昆。先天以生,後天以存。出入無間,不由其。吹,制魄拘魂。億歲,千黃塵四起,羊真人。金堂玉室,送故迎新。 ”

老君曰: “ 內觀之道,神定心。想不起,邪妄不侵。固身及物,目思。表裏虛寂,神道微深。外藏境,察一心。了然明靜亂俱息。念念相系,深根寧極。湛然常住,杳冥難測患永消,是非莫。 ”

老君曰: “ 吾非人,而得之。故我求道,不受持。千經萬術,惟在心也。 ”

 

 

《内观经》译文

    老君曰:" 天地媾精,阴阳布化,万物以生。承其宿业,分灵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始,一月为胞,精血凝也。二月成胎,形兆胚也。三月阳神为三魂,动而生也。四月阴灵为七魄,静镇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用滋灵也。七月,七精开窍,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定精也。十月气足,万象成也。元和哺食,时不停也。

  老君说:天地就是指父母,媾精就是阴阳交合,然后便开始阴阳交融生长发育,并且秉承父母的灵气,这便是"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现象。父母从和合开始,这个还未形成的人但开始生长,一个月生变为"胞孕",两个月形成"胚胎",后面三、四月中,(什么是魂、什么是魄,魂魄与神精直接相对应,人无神则魂丢,魂在则人的神在,人就有灵气,如果一个人精不足,则此人无魄力,有运魄力的人一定精神饱满。人有三魂七魄,三魂谓之天魂、地魂、命魂,七魄谓之天冲、灵慧、气、力、中枢、精、英。这三魂七魄各有阴阳,三魂属阳,主动主生,七魄属阴,主静主形,失魂落魄之人,一定站立不定、痴痴呆呆。) "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六月,六律定腑用滋灵",前面四个月是"一生二,二生三"的过程,这儿开始"三生万物",五脏六腑全出来了,从而分藏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第七个月,由里及外,五官等功能也逐渐俱全,第八个月,神经系统也已经有所知觉,第九个月方方面面也基本生成完毕,第十个月瓜熟蒂落,马上就可以哺乳喂养。

  太一帝君在头,曰泥丸君,总众神也。照生识神,人之魂也。司命处心,纳生元也。无英居左,制三魂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桃孩住脐,保精根也。照诸百节,生百神也。所以周身,神不空也。元气入鼻,灌泥丸也。所以神明,形固安也。运动住止,关其心也。所以谓生,有由然也。予内观之,历历分也。

  头有九宫,上应九天,中间一宫,谓之泥丸,亦曰黄庭。(人体的控制系统在头部,相当于人体的CPU,)五官也集中在头部,所以能"照生识神"与魂魄相通。心主血脉、心主神志,心脑相通,所以人的生命本元在心。(这一段内容中"司命"、"无英"、"白元"、"桃核"等都是被道教神化了的穴位之神,有关知识还必须阅读《黄庭经》、《太清中黄真经》、《思九宫五神法》等许多道家书籍。《黄庭经》谓人体中有八大神宿卫,二十四位真人,诸如发、脑、眼、鼻,耳,舌、齿、心、肺、肝、肾、脾、胆等等皆有神主之。《太清中黄真经》中云,人体"五脏六腑百关九节有神百万"。而在这些神灵中,最重要的则是"泥丸"、"司命"、"无英"、"白元"、"桃孩"诸神:"泥丸君,总众神也,照生识魂,人之魂也。司命处心,纳心源也。无英居左,制三魄也。白元居右,拘七魄也。桃孩住脐,保精根也,照诸百节,生百神也。"天体有诸"宫",人体亦有与其相对应的诸"宫",而无论天体之"宫"还是人体之"宫",均为同一神灵所辖。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体诸神不过是天体诸神之气化。如《思九宫五神法》中说,"九天九宫中有九神,谓天皇,九魂变成九气,化为九神,各治一宫。"在这里,道教之神完全还原为人体自然,失去了其宗教特色。)

  鼻吸天气,口食地气。天之元气经鼻导入泥丸,这儿也许有人要问,氧气应该是吸入肺部,为什么是头部的泥丸宫呢?其实这正是西医和中医的不同点,人呼吸臭气首先是头脑感到恶心,人呼吸鹇空气,也是头脑首先感到清爽,中医所说的气与西医所说的气是不同的东西,这个气应该写成"",而口吃食品,按中医也是气,这个气应该写成"气",是地气。正是这种气与神明相通,与动静相关,因此我们才能内观,才能明白自己、了解自己的一切。

  心者,禁也,一身之主。心能禁制,使形神不邪也。心则神也,变化不测,故无定形。所以五藏藏五神,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肾,志在脾,神在心,所以字殊,随处名也。心者,火也,南方太阳之精,主火。上为荧惑,下应心也。色赤,三叶如莲花,神明依泊,从所名也。

  五脏与五神(即神魂魄精志)的关系是这一节的关键。神在心,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肾,志在脾,这五神的核心是"心神",五神与一行的关系是心神属火其色赤,肝魂属木其色青,肺魄属金其色白,肾精属水其色黑,脾志属土其色黄。这些都是中医的基础知识,心神定则五神各守其舍,心神散则五神各出其位,导致神情惶惑。所以,心神为一身之主,能控制其它诸神,内观也主要靠心神意会。

  心为什么是火,因为秉受太阳之精。"荧惑"是古代天文中的火星的别称,中医是讲究天人合一,在这方面有许多书已经失传,非常遗憾。"三叶如莲花",也是从天文一类讲的,可惜我解释不了,我在猜想,这是不是在说"心"这一个字,但不管怎样,心与神(也叫神明)是相互依存的。

  其神也,非青非黄,非大非小,非短非长,非曲非直,非柔非刚,非厚非薄,非圆非方。变化莫测,混合阴阳。大包天地,细入毫芒。制之则正,放之则狂。清净则生,浊躁则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但能虚寂,生道自常。永保无为,其身则昌也。以其无形,莫之能名,祸福吉凶,悉由之矣。

  这一段以及下一段文字,都是接在上一段的内容,因其太长,是我人为分开的。"神"这个东西属于非物质形态,所以从颜色、大小、长短、曲直、刚柔、厚薄、方圆等方面来内观这个"神"是不可能的。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感觉得到,感觉到"神"这个东西,大可等同天地,小基于毫芒,制约住但身形一切端正,不控制住则身体理智一切失衡。清静则肾水压制住心火一切处于平静,浊燥则心火过旺,肝木损而肺金伤,魂飞魄散,六神无主

  心神可通达四面八方,上至九霄下至五洋,却在任何一方都有可能迷失,任何一个干扰都可能打断心神的思维,所以只有在极其虚静的情况下,心神才能通达自如,这就是才子所说"致虚极守静笃"。永远保持"无为"的状态,心神才能一直安宁,从而保证身心不疲惫,精力旺盛。所以,"神"这种无形无名的东西,祸福吉凶全由它所主宰。

  所以圣人,立君臣,明赏罚。置官僚,制法度,正以教人。人以难伏,唯在于心,心若清净,则万祸不生。所以流浪生死,沈沦恶道,皆由心也。妄想憎爱,取舍去来,染着聚结,渐自缠绕,转转系缚,不能解脱,便至灭亡。由如牛马,引重趋泥,转增陷没,不能自出,遂至于死。人亦如是,始生之时,神元清静,湛然无杂。既受纳有,形染六情,眼则贪色,耳则声,口则耽味,鼻则受馨,意随健羡,身欲肥轻,从此流浪,莫能自悟。圣人慈念,设法教化,使内观己身,澄其心也。

  圣人之所以要确立君臣是为了要明赏罚,设官僚订法制是为了限制人的行为,从而使人心不乱。人之所以难以制伏,就是因为人心在动。一旦某事打动了人心,便一定会产生相应的行动。所以说心灵是控制行动的源泉。佛教里也有类似的故事,一群和尚看见风吹旗飘,于是有人说是旗在动,有人说是风在动,这时慧能告诉大家,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是你们的人心在动。小雅认为慧能也说得不对,应该是风也动旗也动,从而引起心在动。如果不能引起心在动,人便感觉不到风动旗动。有一例子可以证明,一次和朋友一起向车站急赶,见朋友看了一下手表,我马上问他几点了,他神情一呆说:"啊呀我忘了"。虽然他看了表,但表的时间没有打动他的心,所以他感觉不到。这实际上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我们以后再讨论。

  心神清静便能身心安息,当然就可以万祸不生。所以,社会上的一切动乱,包括流浪生死、沉沦恶道,都是心的不平衡所造成。人的心情、人的情绪、人的爱憎等感情方面,也是受心神的支配,所以有人感叹道:"世上的人见多了,便有些淡然,淡然的是那些并不真切的情感的膺品,淡然的是那些琐碎的情感的坷垃。早已知道,今日的人们就象地上的蚂蚁,会无端生出一种忙碌,一种丰富,那柔肠百结,悉肠百结,拆开来看只不过是缠绕成团的一段空白时间。"

  由于人心不齐,又有感情与欲望的纠葛,使得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人与人的矛盾越来越激化,社会也由此变得庞杂无比,这就好比牛马陷入淤泥之中,欲拨不能,只能越陷越深。这儿就引出了道家治国治家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许多人解释这一观点总有点牵强附会,今天我们可以完整地来解释这个"无为而治"的思想。道家认为人在刚出生时,神元清静,湛然无杂,后因环境影响,社会教化,眼贪色,耳贪声,口贪味,从而产生各种欲望和需求,无限的欲望去争夺有限的资源,使人也同样陷入泥潭。所以,道家要求人绝圣弃智,使身心保持清静自然,人便可以减少欲望,没有欲望便没有行动,便没有纷争,从而社会安宁和谐。

  远古的三皇五帝时代,之所以传说是无为而治,那是因为当时的人类,其主要敌人是洪水猛兽,人与人之间最需要合作和帮助,所以当时能够无为而治。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便开始"富贵生淫欲",有了欲望便有纷争,社会开始混乱,逐步走向礼治和法治。社会和我们个人是同样的道理,我们要内观,就必须要澄清思虑,使身心保持清静才能洞察一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