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变面与距离/童旭东

 天地虚怀xia 2013-08-29

变面与距离/童旭东

大猷先生讲:“知拍任君斗”,说明把握技击中节奏的重要。关于技击中的节奏,不可肤浅地理解为就是蹦蹦跳跳的节奏,而是由多要素组成的变化形成的节奏,如速度、距离、角度、技法等。而速度、距离、角度、技法又与自身能力密切相关。所以,把握节奏是一种系统能力的体现。

技击上升为一门艺术,必然要走向精细化,功夫加技巧还要合上性情,才能超乎实力。孙氏拳代表的就是这类技击艺术之道。

因此,孙氏拳不提倡气粗力猛之勇,不主张凭着一股子血气蛮打硬上。所以,孙氏拳对于技击中的距离是极有讲究的,一共分为五个距离:神圈、意圈、形圈、身圈、重圈。

神圈是内修高深境界才产生的距离,其边界是其神所能控制的范围,相关内容见前面短文神打(续)。

意圈是一个人意到身到的边界。

形圈乃举手、踢足所能到达的边界。

身拳就是身体本身的边界。

重圈是与对手缠抱在一起时两人重心的相对位置。

针对这五个距离——五个圈,孙氏拳有相应的功法、技法。将此五圈的距离感与相应的功技化为良能,技击才开始步入艺术的境界。

神圈非笔者所能体会者,故而暂且不谈。

意圈的大小与一个人的足下功夫密切相关,如孙存周先生的意圈范围达三丈。但并不是意圈大就一定能制胜,意圈大只说明本钱大,就如同一个人的力量大是一样 的,本钱大未必就能取胜,还有意识、速度、技法、劲力、变化等诸多因素在起作用。所以技击不是跳远,不是看谁跳的远,谁的功夫就高。而是要看综合能力、系 统能力。

在技击中,距离的含义并不是指单纯物理意义下的空间距离,而是包含了技法、角度、速度、节奏等因素。

同样的空间距离,技法、角度、速度、节奏中的某一个因素一变,就使得某一方的打击距离没有了,导致他的攻击方法突然失去了对象。

变面技术的目的就是发挥这样的作用。

两人的空间距离是相同的,但是各自的打击距离却能不同,甚至出现有无的差别,这往往是变面产生的效果。

正如很多朋友所讲的,变面本身不是什么新奇的技术。但是对变面时机的把握,则不象掌握一项单纯的技术那么简单。

进攻时运用变面与防守时运用变面的共同要求是步法身法的变化要自然和自如。如,1929年在浙江国术游艺大会上胡凤山打某僧,就是一个典型的“打原位”的例子,胡凤山通过一个交叉步,一退一进,取得“打原位”的节奏,将该僧的额骨击陷。

练习变面要从“打原位”入手,就是打自己原来(前一节拍)所处的位置,把自己原来所处的位置作为对手即时的位置,对其进行攻击,如此往复。因为自己原来所 处的位置,一般就是下一时刻对手踏进攻击自己的位置,通过变面突然改变对手的攻击距离,同时自己向自己原来的位置进行攻击,往往能奏奇效。

变面与距离密切相关,针对不同的距离圈,变面的方法以及相应的打击方法不同。相应神圈、意圈、形圈、身圈、重圈,在技击时,各圈各有要核,所谓“心”。按照孙剑云老师的说法是:“各有练法”。

相关内容以后再谈。

 变面与距离——童旭东 孙禄堂武学文化网

http://www./?p=3317

 

以面约线——童旭东

线,即指身体重心的空间运动轨迹,也指肢体的运动轨迹,还指无形的意迹。

面,是指身体的内外作用面。相对对手情况,分为以外对外,以内对内,以内对外,以外对内,这四种情况。

四种情况,就是四种不同的变化,俗称变面,变面使得对手打击条件突然发生变化,致使对手的打击技法落空,因此,以面约线——变面是非常重要的技击技术。

变面的重点是重心变化要自如灵捷,变化不可有任何征兆,孙氏三体式的功效之一就是在这方面卓绝、独到。

进攻时变面依仗身法步法的灵捷,如孙存周先生打某宗师,一个掖掌打在对手肋下,使该宗师蹲卧在地上时,还不知道怎么挨上的。

防守时变面往往只需变半步,即可反客为主,在破坏对手攻击的同时已经完成反击。在孙氏太极拳拳式中,这样的式子很多。

变面要灵、要快,要隐蔽。

有了灵、快、隐之外,还要技击技法纯熟,对于四种情况,皆有相应的技法,而且出如本能。

所以,变面既是技巧也是功夫。其中以己之外对彼之内、外,需以八卦拳技术为基础。以己之内对彼之内、外,需以形意拳技术为基础。

孙剑云老师讲,当年孙老先生有个女弟子叫金淑英,有一次外出,被两个持枪的兵痞拦住,结果只一个变面,同时夺下对手的两条枪,二匪慌张逃窜。

散手有变面,推手也有变面,如太极拳的手挥琵琶、八卦拳单换掌中的穿掌等都是变面的基本手法之一。

变面,第一是步法,第二是身法,第三是手法,运用时三者要结合得好。

以面约线——童旭东 孙禄堂武学文化网

http://www./?p=3314

 

以线打点——控打技艺之一——童旭东

以线打点是孙氏拳控制性打击的方法之一,孙存周先生曾向刘子明先生、张烈师兄等谈过这个用法的大概。其基础是:螺旋伸展、劲藏身后、用身法步法打人。

我们在进行技击格斗时,大体分三种情况,其一是有距离时的闪击。其二是没有距离时的缠扭在一起的摔拿(摔法加拿法,比较典型的有柔术)。其三是介于这两者 之间的粘控。前两者在现代技击技术中经常见到,而第三种技术的运用在现代技击竞技中很少见到。过去叫做“粘打”,就是即不是闪击踢打,也不是缠斗摔拿,而 是粘着控打,其常用方法之一就是以线打点。

以线打点:

其线要走螺旋,螺旋中直曲互变,攻击时,多是直变曲,防守时,多是曲变直。

其点有三,其一是接触点,其二是对手的重心,其三是对手的要害部位。自己身体连同肢体走出的螺旋线要兼顾攻击这三个点。

在接触点上是搓劲,这个搓劲要始终攻向对手重心的虚根,同时稍节(如手指)领着身步攻向对手的要害部位。所以,这一粘,效果非凡。

运用粘打与运用任何技法一样,都是要讲究相应的时机的,没有一劳永逸的法子。

粘打的时机,是在劲的两端,一端是对手的劲力尚未发出,拳脚尚未伸展开。另一端是在对手头力已过,二力未出之时。这时要及时进身,起手奔要害,对方架挡 时,就势搓其筋膜,攻其虚根,击其要害,螺旋伸展,连贯攻击,如一气贯穿,中间不能有任何空隙。劲力的变化,皆在身后、步下调整。因此,身劲要浑厚,步子 要自然,此是最为关键。

孙振岱先生说,孙家拳能在一沾之下胜人,不能在一沾之下胜人,就不是孙家拳。孙存周等孙门前辈与孙门外各派高手较量,能战无不胜,所向披靡,其中以线打点是其基本技法之一。

练习以线打点,最有效的方法是有老师喂手。如果没有这个条件,可以用重型吊袋来练习,体会三劲合一,即搓、串、钻三劲要同时出来、同时作用。

以线打点在孙氏拳中不属于高级技法,而是基础技法,要求初习者起手就要体会、掌握的内容。遗憾的是,当今能略知其意者已经很罕见了。

以线打点不仅有自身独到的技击效果,而且还能把踢打摔拿四大艺串联起来,融合演化。孙剑云老师说:这一沾之下,变化万端。

传统技击讲踢打摔拿四大艺,其实这四大艺还是不完备的,还要加个粘,粘不属于踢打摔拿任何一类,把粘发展为技击的一大类别,这是孙氏拳的贡献,以线打点只是粘打的技法之一。

以线打点——控打技艺之一——童旭东 孙禄堂武学文化网

http://www./?p=3308

 

德业恢弘——童旭东

喜好武艺者多关注功技,内心对德业的作用往往并不信服,然而孙剑云老师曾说:修为德业才是功臻至境的不二法门。

史载孙禄堂先生——道德极高。

中央国术馆编辑的《国术周刊》中的“国术史”评价孙禄堂先生“忠义之心肝胆相照,尤非常人可比。”及“ 禄堂先生之为人,其技击因已炉火纯青,其道德之高尚,尤非沽名作伪者所可同日而语,术与道通,若先生者,可谓合道术二字而一炉共冶者也,世有挟技凌人者,应以先生为千秋金鉴。”

《大公报》记载孙禄堂先生:“为人重然诺,有古风粹然之气见于面背。乡有夫出数年,其妻贫不能守,君故托其夫之信,且予以金。其夫后果归,得免仳离。君之隐德类如此。”

董子英先生赞叹孙禄堂先生:“孙 禄堂先生道德极清、武功极高,其德之清,如天也,无所不容,其艺之高,盖世也,无人可及。其德其艺非世人所能测所能知者,其知其行与古之圣贤大德足可比 伦,至于技击末技合于道体,神乎其神,更遥遥不能望,无可比伦者也。今有得其拾一者,足可独步一时矣。余兄与先生交厚,尝叹曰千古奇人耳。”

对于孙禄堂先生的德业修为,陈微明先生曾感叹道:“故微明游客京师,虽饔餐不继,而恋恋不忍去者,以感先生之德,而意欲略窥其门径也。”

世上习武者往往只注意到孙禄堂先生武功卓绝,而未能探究其卓绝的武功与其崇高的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以及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这是当今研究武术者最不应该忽视的问题。

进德,尤其是进恢弘之德,绝非“学雷峰做好事”那么简单,而且要以大智慧为根基,通达内外,所以才有陈微明先生“虽饔餐不继,而恋恋不忍去者,-----意欲略窥其门径也”的感叹。孔子之仁,虽近乎德,仍非是,故进德,大哉!

因此,迈向武学的最高境界一定是以德业为基础,而不是以狠、毒为业。

以狠、毒为标榜的拳术或拳术家,说明其人其艺尚处于武学的低级层次。因为由此说明他们的拳术之功在狠、毒上尚未到家,所以尚把狠、毒之能当作制胜的法宝来追求。

当年在江苏国术馆,常有来访者故意激齐公博先生动手,而齐公博先生每次都能胜而不伤对方。因此颇得孙剑云老师的赞赏。

能胜而不伤,这是德艺两者相辅相成的结果。

习武有助于修德,德业又能促进武功。

那么如何修为德业?

修为德业是一个在无我中建立自我的过程,所谓明心见性。武神也罢、拳圣也罢,成佛也罢,得道也罢,往生也罢,皆不出此途。

德业恢弘——童旭东 孙禄堂武学文化网

http://www./?p=3306

 

关于养生——童旭东

养生之道即甚易,亦甚难,甚易者,道理方法也,甚难者,实行也。

养生之道乃心神法常而已,即心静、神明、法精、常习。

心静,需恬淡虚无,有四步功夫,知、止、定、静。

恬淡虚无,需要把身内身外都能看得开,如何做到?需要由知而慧,知天地人万物之本,自然才能把心放得下,看得开,于是才能恬淡虚无。所以知是第一步功夫。

止,止于至善。能恬淡虚无,则真气从之,则止于此善地。故,止是以知为基础,知道最适合自己的是什么,心自不妄。

定,定力也,以知、止为基础,故能不为外欲所惑。如是才能入静。

静,心静,静则内明,通达内外,洞彻八极,于是神明。

神明,则行止坐卧、饮食起居无不合于道。习之以常,自然得养生之效。

法精,名以养生之法甚多,以太极拳为例,门派多达十余种,但并非皆合乎生理。故求养生者,需精选锻炼方法,选其中法精者练习之,方有良效,否则适得其反。

常习,锻炼动静之法每日不缀,形成习惯,自然身体强健。

养生,心静为第一要务,生活习惯起决定作用,锻炼方法需合乎生理,勤而习之,如此则得养生之道。

因此,养生之道甚易。

养生之难者有三:

第一,不良之生活习惯难改。

第二,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难求。

第三,坚持锻炼、持之以恒,难哉!

童旭东

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310782699.aspx

战斗意识——童旭东

观察时机、捕捉时机、利用时机,三者合之,称为战斗意识,是综合自身各种技能的能力。如果两个人的技击素质相当,谁的战斗意识好,谁就能立即取胜。

战斗意识的培养同样有一个从有意→无意→真意的过程。此外战斗意识即与格斗经验相关,也与自身的技能水平相关。所以,战斗意识是一种综合技能的体现。

张兆麒先生讲,孙振川先生的速度、爆发力、粘劲、轻功、对抗能力都非常出众,这只是战斗意识的基础,此外大量的对抗训练和实战经验也是提高战斗意识的重要基础。孙宝安师兄讲,他小时侯,他爷爷的徒弟们整日对搏。但这种对搏不是乱打一气,而是在一定战术意识下的对抗,自有而无,达到无意之中出真意的境界。如此造就了孙振川先生超胜的战斗意识。

战斗意识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自己某项具体技击能力的短板。我认识的同辈中战斗意识相对好的是张烈师兄。

有一次我们聊天,谈起他的一位中学同学某,某获得过全国摔跤冠军,还曾在天坛公园胜了一位非常著名的太极拳家。张烈师兄颇不以为然地说:“这种比赛吧,切磋吧,实际上都是玩,真打起来,他现在见了我,照样尿!”

我问:“为什么呢?”

张师兄讲:“打人靠得是精神,打的是意识,技术是次要的。他的意识差远了。”

战斗意识,涉及的方面很多,心理、环境、技术、取势等。以我本人的体会,及时察觉对手心理并及时利用至关重要。战斗意识的形成往往是根据格斗时的具体情况,察觉对手心理倾向,通过诱导,加大其判断失误,以利用之。

数年前有人来找我,我约他在地坛公园南门见面,来人不说自己是什么门派的,估计是怕输了不好交代,只说自己是个普通的爱好者,提出与我切磋,来人身材高大,两臂的肌肉发达,四肢动作很协调,年纪三十岁左右,我感觉对方实力不一般,往我身前一站,我几乎不知如何上手,我的窘迫被他注意到,但在这一瞬间,我看出他的气势上来了,于是我虚进了进,随即后退,他开始还稍谨慎,随之看我不敢上前,于是突然进步,我急扣步转身做逃避状,同时用余光看地面身影,见他跟来,突然又扣步回身,从其外侧上削下踏,他措手不及,被我打出两、三米外,倒在地上。这是我成功运用战斗意识取胜的一个战例。当时论力量,论速度,论年龄,论体能,我都处在绝对下风。唯战斗意识正确,故以弱胜强。

所以,技击能力,不仅包括素质、技术等基本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培养战斗意识。

战斗意识——童旭东 孙禄堂武学文化网

http://www./?p=1817

茶余诌议孙振川先生的粘劲——童旭东

有人希望我谈谈孙门前辈们的武功和轶事,关于这些方面的内容我已经披露过不少了,由于我自己没有功夫,无法再现前辈们的神采,故常自嘲为嘴把势,虽说我只是一个嘴把势,谈前辈的功夫也要有选择的谈,谈那些自己多少能看见点儿影子的事情,粘劲就是其中之一。

有人会说,粘劲有什么神奇的,当今练太极拳的人群中很多人都有粘劲。

答:本文所讨论的粘劲与他们表现的粘劲是有很大不同的。

前文讲了张兆麒先生认为孙振川先生的粘劲超凡,本文所指的就是孙振川先生的这种粘劲。

那么孙振川先生的粘劲有什么不同凡响之处呢?

1、 在发力中带着粘劲,就是在快速出拳出腿的闪击中带着粘劲。

2、 在接触、将接触、尚未接触对手肢体的情况下,其粘劲都能产生效果。如同身体周围的空气中都能产生粘劲。

3、 粘劲极为强劲,使人产生时空忽然停滞的感觉。

张兆麒先生说(当时记录的大意):“杨少侯先生和陈发科先生在推手中都能体现出很好的粘劲,但一到散手他们很少能用上粘劲,尤其是杨少侯先生,散手时用的都是冷脆劲。此外,如果没有接触对手的身体,他们的粘劲都不能产生作用。而孙振川先生则不同,其粘劲无论推手还是散手,无论接触还是不接触对手,无时无刻都能产生强劲的效果,他的身体如同有很强的磁场能吸住周围的东西一般。孙振川先生在出拳、出腿的瞬间,能使对手的拳脚一时无措,滞留刹那,他的节奏和打法突然发生改变,产生一击中的之效。”

因此,孙振川先生的这种粘劲有很强的实战价值。

张兆麒先生说,他自己一直在摸索这种劲,但没有摸索到。上海是太极拳重镇,他访寻了几十年,看过很多太极拳名家,但是都没有这种劲。

我问张兆麒先生:吴式太极拳名家马岳梁先生表演的凌空劲是否与这种粘劲相近?

张兆麒先生说(当时记下的大意):“不是一个劲,马岳梁先生表演的凌空劲只对信他的人有效,不能用于实战。而孙振川先生的这种粘劲,是不管你相信不相信的,交手后你才知道厉害,这种粘劲是由周身带出来的,把你全部罩住,有如身入旋涡。”

孙门前辈们的功夫真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

如今我们连最起码的搭手后的沾连黏随都走不好,甚至不会。由于传承上断代,当今的孙门传人中已经没有人能接续孙门前辈的功夫之万一。这些年我参加过多次全国孙氏拳的活动,常年游走各地拜访同门,先不要说练的怎么样,就是能略懂一点孙氏拳皮毛者,也不过区区数人而已。

每观孙氏拳的现状,总使我想起孙存周先生那句话:孙氏拳让我带进棺材里去了。

因此,团结一道,共同研究,振靡起衰,是为当务之急,亦是我辈之责任也。

茶余诌议孙振川先生的粘劲——童旭东 孙禄堂武学文化网

http://www./?p=1814

张兆麒先生和孙振川先生——童旭东

孙振川先生是孙氏拳第一代弟子,孙剑云老师对他的八卦拳一向赞誉有嘉,1992年我去上海出差前,孙剑云老师告之,孙振川先生有个学生叫张兆麒曾来信联系过,要我去上海时如有机会可以见见这位张兆麒先生。根据张先生来信中的自我介绍,他在抗战前曾随孙振川先生学过数月八卦拳,此前张兆麒先生曾从刘凤春学八卦、从刘玉春学通背、从杨少侯、陈发科学杨、陈两家的太极拳,从杜心五学自然门等,可谓自幼习武,博学百家。

张兆麒先生住在胶州路273弄的一个老式的二层楼上(多少号忘记了),那时他已经87岁,身体硬朗而且健谈。张先生讲他是北京人,生于1905年,自幼好武,燕京大学毕业生,抗战前跟孙振川先生学了半年左右的拳,后来因时局的关系他去了香港,于是中断了向孙振川先生学拳,抗战胜利后他随其公司来到上海工作,解放后定居在上海。

我问张先生有关孙振川先生的武艺特点,张先生认为孙振川先生是位罕见的技击大家,其速度、爆发力、粘劲、轻功、对抗能力和战斗意识,在他所见过的拳师中都是最好的。张先生还讲了几个孙振川先生与人交手的实例,因涉及到其他武术前辈,故不便披露。

我问张先生是否见过孙禄堂先生、孙存周先生和裘德元先生。张先生讲,他没有见过他们三位。张先生说,学拳和一切事情一样,都讲究机缘。

张先生说他认识孙振川先生是由朱国祯先生介绍的。那时他正在跟杜心五先生学自然门的功夫,朱国祯是杜心五先生的保镖,与他又同是通背门的同门(都曾拜在刘玉春先生门下),因杜心五先生身体不好,有时吐血,所以朱国祯就把他介绍给了孙振川先生。

张先生讲述的孙振川先生的那些功夫,让人感到神乎其神,我当时记下了一些,但我认为宣传这些事情,对初学武术的人未必有利,加之我个人的造诣非常肤浅,不能道其所以然,所以在这里暂且不谈了。

我以为孙振川先生的八卦拳心法:轻灵虚无,稳静松柔这八个字是很值得今人深究和研悟的。

张兆麒先生和孙振川先生——童旭东 孙禄堂武学文化网

http://www./?p=1812

从此衣钵不传——童旭东

杨明漪先生在评述孙禄堂先生的武学贡献时说:“三家拳学,为内外交修之极则,然向无图解,涵斋精心结撰,拍照附图又全书出自一手所编录,形理俱臻完善,掬身心性命之学,示人人可由之途,直指本心,无逾此者。邓完白以隶笔作篆,康南海论书,至以儒家孟子佛家六祖谀之。夫完白以汉篆结胎成体,汉篆固多隶笔,完白无破法之嫌,亦不得谓有尊古之功,一视孟子六祖,阐发之绩,瞠乎后矣。涵斋之于拳勇,阐明哲理、存养性命、守先开后、功与禹侔。如以康氏谀邓之言誉涵斋,可以不愧。顾安得好学敏求心知其意者,而与之论定之哉!然从此衣钵不传,而三家拳术遍于宇内,有必然者。”

斯言诚是。

近日整理旧笔记本时,发现一个纸条,上面记有这样一句话:“轻灵虚无,稳静松柔——刘子明记孙振川谈八卦拳心法”,这句话太过平常,所以几乎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昨天有人给我电话,他说,李雅轩先生的一些太极拳观点与我童某人的观点有很多相近的地方。我告诉他,我没有研究过李雅轩先生的拳,我对李雅轩先生有关历史人物和拳种的评价是有不同意见的。他坚持说:“李雅轩先生强调太极拳的特点是轻灵虚无,稳静松软,这和你在博客中的言论有很多相似之处。”我想了想,除了那个软字外,其他七个字确是我经常提及的,并使我想起不久前的那个纸条上记的孙振川先生的八卦拳心法。我想这不是巧合,而是再次印证了八十多年前杨明漪先生的那个预言“然从此衣钵不传,而三家拳术遍于宇内,有必然者。”早在八十多年前,孙禄堂先生通过出版其论著将内家拳的心法精义早已公布天下,故“从此衣钵不传”, “三家拳术遍于宇内”, “有必然者”。

近代以来一些人嘴上不提孙禄堂先生的武学,笔下不写孙禄堂先生的影响,但是实际上,他们已经受益于孙禄堂先生的武学精义,只是他们出于门派之见不提而已。

轻灵、虚无、稳静、松柔等是孙禄堂先生八十多年前出版的武学论著中多次提及的。乃至顾留馨说:孙禄堂先生行拳时,只觉一团气势在流行,浑然不觉其法。金警钟先生称孙剑云老师得轻灵派之上乘。因此,孙氏拳(不唯孙氏太极拳)在轻灵、虚无、稳静、松柔等方面的特点是非常突出的。

孙振川先生的八卦拳心法“轻灵虚无,稳静松柔”与李雅轩先生的太极拳精义“轻灵虚无,稳静松软”重合度如此之高,这是耐人寻味的。

观当年杨澄甫先生的拳照,哪里有轻灵的特点?倒是李雅轩、汪永泉先生两人晚年的拳照中多少有了一点轻灵的影子。

近年来一些武术杂志登载了不少杨氏太极拳内部的一些争论,先是关于汪永泉先生的,后来又针对翟世镜的,核心的问题还是秘传之说。

有人问我对此争论的看法,其实早在八十多年前就已经衣钵不传,如今又谈何秘传?!

从此衣钵不传——童旭东 孙禄堂武学文化网

http://www./?p=130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