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拳海蠡測 張兼國

 天地虚怀xia 2013-08-29

拳海蠡測  張兼國

    修心需层层透过, 先由心下烦急, 渐至少有烦急。 复由少有烦急, 而至偶有烦急。 最后至无烦急, 直至心平气和, 身心两忘。

    我们家乡莱州过西村, 出了一位李经梧这样的太极大师, 真是家乡人的福分。 他老人家高超的技艺和高尚的武德, 一直影响着这方水土上的人们, 使我们永远追慕和怀念。

我生性爽直, 喜欢交友, 年少时, 常自恃身快力猛, 见人练拳, 总以一试为快。 现在想来, 虽感幼稚可笑, 但跌打挫磨之中,却也为我后来习武的领悟集聚了许多宝贵的资粮。我从师于李经梧的弟子杨玉岐老师, 学习陈吴两式太极。 十多年来, 我对吴式太极一直情有独钟, 我喜欢吴式拳的含蓄、 简洁、细腻, 我觉得吴式拳与陈式、 杨式太极拳相比, 有其独到的东西。就我的体会, 吴式拳是以柔化为主, 研练的是一种虚灵的感应。 在拳架习练过程中, 没有发力的动作, 人们往往误以为吴式拳不能发力, 其实不然, 吴式拳追求的是一种时时处处能够“四两拨千斤”的劲道, 时时处处都可发力, 甚至于让人感觉不到拿、 化或缠的过程。 培养的是一种灵敏细腻的感应力。 怎样才能达到感应的灵敏细腻 (也即“应物自然” 的功夫) 呢? 我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

(1) 形体: 

    在盘架子过程中, 不存在形体由某一个部位带动其他部位的道理。 各个部位之间应是虚虚相迎, 而不能相抵触, 也不能有牵拉。 站桩时, 完全是一种合一的静态, 行拳时, 是合一的动态, 如此则形体灵明, 瞬间感应。想要达到最佳的张拉效果, 只能在各个“弹簧” 都没有牵制的状态下, 才能拉得最好。 如果从原始松静状态已经拉到一半 , 再继续拉开, 其剩余的可发挥空间和能量就很小。 练拳中如果自身的张拉太大, 就像已拉开的弹簧, 就既不会向对方施加太大的威力, 又使自身失去了松灵。 与人推手也是如此,首先要保持自身的立身中正, 要把对方看成是自身的一个部分, 我与对方的接触点就如同自身的一个关节, 在这个接触点上也不能有丝毫的抵触, 有抵触就不空灵, 不能舍己从人。

(2) 意念: 

    在盘架子过程中,千万不能理解为意念在领导动作走。 实际上, 人们往往只注意到有拳处是意, 接手处是意, 而忽略了无拳处, 无手处更是意。 在行拳过程中不要被动作的形态影响到心迹。 有毛病有缺点马上扔掉、 断掉, 让意念归于一种不即不离、 若有若无的游离状态。 不可有执着点, 不可有想法处。 与人相交时,此“退步跨虎式”是目前所见唯一一张李经梧吴式拳照,他时年 51 岁。犹如“庖丁解牛”,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在未接手之前, 神意已接, 使手与心的距离消解, 技对心的制约解消。 接手之时, 便能无所系缚, 从心所欲。

(3) 心迹: 

    佛家有一句话叫“一切法从心生”, 因有此心, 方有此法, 所以, 技与法的问题, 最终落脚点都是心的问题。 也可以说, 太极拳最终的历练, 是心的历练, 更需胆识和阅历。 要遇敌不惊, 有我则惊, 惊则虚, 人必夺之。 修心需层层透过, 先由心下烦急, 渐至少有烦急。 复由少有烦急, 而至偶有烦急。 最后至无烦急, 直至心平气和, 身心两忘。

    以上虽分为三, 实则是一。 管窥之见, 以求正于方家。

http://218.87.30.233:90/resource/data%5C011%5C009%5C239209.pdf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