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中医痰饮病症论治的初识

 学中医书馆 2013-08-30

痰湿为病,随气流行,内而脏腑,外而筋骨,上下左右,无所不至,变化多端,全身各处均可出现,无形之痰,壅塞气机,阻滞络道,为病甚杂,与五脏之病,均有关系。影响脏腑气机升降,和气血运行,而发生各种病变。

古人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藏痰之器”,“痰生百病,瘀生百病”,“百病多有痰作崇”,“痰清神爽”,“痰迷心窍”,“顽痰出怪病”,“怪病治痰”以及“痰为百病之母”之说。

若痰湿阻于脑络,则有神昏癫狂之变;若痰湿流于四肢,则有麻痛痿废之患;若痰湿阻于脉络,络气郁竭,初病在气,久病则入血不通,而有胸痹之痛,中风偏枯,肢端麻痛等。

痰饮是怎样形成的:痰之吐也,为有形之痰,痰之身中,则为无形之痰。主要关系到脾肺肾三脏失调,寒,热,气,火等原因,影响津液正常敷布,停聚为痰。

如痰从寒化,而为寒痰;痰从热化而成热痰。痰色白,亦属风寒;痰清稀,属寒湿,属脾湿,亦属阴;痰色黄粘稠属肺热,属阳。痰饮是由体内津液,凝聚变化而成。又有风痰属肝;湿痰属脾;燥痰属肺;寒痰属肾;热痰属心之说。

其治疗原则:一般是温药和之。 医家赵献可认为“痰本非人身所有,而由水泛为痰,火衰不能制水,则水不归源,如洪水逆行而泛滥为痰,为无火之寒痰,其痰必纯为清水,只合用附桂八味丸,以补命火,火壮则水化,而痰自消了”。医籍曰:土旺则能生金,勿拘拘于保肺。

1)脾不能运化精微:如脾虚中阳不振,运化失职,水谷精气,不能化生如常,可聚而成饮。病理状态下,脏腑失去正常生化输布功能,当水谷精气,在体内游溢过成中,遇阴气则聚而为水为饮。如水饮遇火气之煎熬,则成为痰。或久嚐酒肉,肥甘多湿之品,则湿聚不化,也可为饮为痰。

2)肺不能布散津液。风寒犯肺,气机郁阻,或化热化燥,则蒸灼肺津而成痰。

3)肾不能蒸化水液。肾阳不足,水气不化,可聚而上泛,演变为痰。

4)阴虚生热,或肝郁化火。火热上炎,灼熬津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

一)风痰:其痰清而多泡,胸胁满闷时,易躁怒,脉弦面青,用十味导痰汤。甚则千惛汤,加贝大黄。如有动风症状,又有痰症状:中风头晕,突然跌倒,喉中痰鸣,口眼喎斜,舌强不语,四肢麻木,偏瘫,即为风痰病。另,跌倒昏迷抽蓄,口吐涎沫的癫痫,也属风痰病。如风痰咳嗽:伤风有表证,治宜宣肺化痰,用杏苏散之类。

)热痰:多见烦热便秘,头面热,时多喜笑,癫狂等症。其痰坚而成块,或结如粘较。治宜:凉膈散,加茯苓,半夏下之。阴虚火旺,水液沸腾,动于肾者,痰泛涌于上。动于肝者,水随波涌,而为痰,都为有火之热痰。痰必重浊,稠粘,便合用六味丸,以滋水配火,则火静而痰自消。此为不治痰标,而治痰本。或以四君子或六君子补脾,以制水,脾虚之体,既必须补中理中。又当以六味,八味制水以益母,母子相互生克,治痰之能事,略尽于此。

三)湿痰:痰湿犯肺,咳痰色白痰稀,见身重而软,倦怠困弱,嚐卧腹胀,脉缓面黄,痰滑易出,等症。治宜用二陈汤,加枳术。夹虚的,用六君子汤,酒伤的,加白蔻,干葛。若痰湿犯肺,咳嗽痰多色白痰稀,分析,多外感热病引起,或其它疾病恶化所致。苔白腻脉滑。“内证治裁”指出:哮证有由痰热内郁,风寒外束所引发,见外寒内热证。

四)寒痰:多见骨痹刺痛,四肢不举,厥冷,咳嗽,痰稀,其痰有黑点,而多稀味咸,脉沉迟面黑等症。小便急痛,足寒而逆,心多恐怖,用桂苓丸加泽泻车前。津液为痰,血滞为瘀,痰瘀阻滞络脉,吐痰者,是土不制水,水势上泛所致。故用补中益气汤去当归之滑,加肉果之涩,治脾胃气陷为主。但肾水之所以上泛,不能单归于脾土之虚。另,当责之肾阳不足,故用八味丸。如肾虚水泛为痰,用八味丸。病因,多外感风寒,失于表散,寒入肺俞,聚液生痰,饮食生冷,寒饮内停,或病后素体阴盛,气不化津,痰浊壅聚,由是寒痰内伏于肺,遇感而发。

五)若痰蒙心窍:卒然昏倒,痰涎壅塞,治宜开窍涤痰,方用稀涎散之类:甘草60克,研末,每服6-9克,日服2-3次,或加竹叶3克,蜂蜜少许。或水煎服。功能清热火通便。主治上中焦热盛。

痰浊阻窍(痰湿阻窍)与痰热阻窍的区别:

痰浊阻窍:苔白腻脉滑,为痰湿内盛。宜涤痰理气开窍,用涤痰汤加减合苏合香丸。

痰热阻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壅塞。宜清热豁痰开窍,用黄连温胆汤。

 

六)若痰湿阻窍,即痰迷心窍,意思模糊,甚者昏迷,不省人事,呕吐痰涎,或喉中痰鸣,舌强不语,苔白腻,脉滑。为痰湿内盛。辨证为痰浊阻窍。用涤痰理气开窍。方药:涤痰汤加减,合苏合香丸。涤痰汤: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南星,石菖蒲,人参,生姜组成。功能:去痰开窍,用于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语。

七)痰热阻窍:即痰火扰心证,神志错乱,哭笑无常,狂躁妄动,甚者打人骂人,面赤气粗,口渴尿赤,苔黄腻,脉滑数有力。分析,多情志不随,气机不舒,郁而化火,灼津成痰,痰与火结,内扰心神。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壅塞之象。辨证为痰热阻窍症。治宜清热豁痰开窍。方剂:黄连温胆汤。。。

八)痰核累厉,多见于颈项,也见它处为皮里膜外的肿块,有核可导,不红不肿,硬而不痛,推之不滑,治宜消痰软坚,用消核散之类。一经破溃,难以收口。梅核气:咽中如有梅核梗塞,咯吐不出,吞咽不下,并见胸膈痞闷症,由痰气搏结而成。见胸膈噫塞,治以降气化痰,用苏子降气汤之类。

《金匮》首创痰饮之名。其函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是诸饮的总称。狭义的痰饮,是诸饮中的一个类型。古人谓:“积水成饮,饮凝成痰”。.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更清者为水。痰饮水湿,同出一源,俱为津液,不归正常输化的一种疾病。

医家张景岳说:“饮唯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而停为饮也,其病全由脾胃;而化为痰者,无处不到。凡五脏之伤,皆水能致之。”由于水饮停积的部位不同,饮症有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又有长期留而不行的为留饮。伏而不去的为伏饮。实际仍属四饮范围。

1)痰饮:饮在肠胃。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心下极冷,目眩气短,用桂苓术甘汤之类。

2)悬饮:饮在胁下。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吐引痛,心下痞闷,咳则气促,胁间胀满,脉沉弦,用十栆汤之类。

3)溢饮:饮在四肢肌肉。饮水流于四肢肌表,当汗不汗,身痛而重,甚者肢体浮肿,四肢痛,痠楚。用大青龙或小青龙汤之类。

4)支饮,饮在胸膈。咳逆喘息气短,不得平卧,面部浮肿。用亭厉大枣泻肺汤之类。总之,发病机理总属阳虚盛,输化失常,水饮停积为病,饮病多见于胸腹四肢,故与脾胃关系较为密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