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文言文的审题技巧

 怡蘭轩 2013-08-30

2013年高考对于文言文的考查主要还是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等。那怎样才能解答好文言文试题呢?本文就如何精确审题谈几点看法。

  文言实词题:联系旧知,分析语法
  平时我们总觉得,高考所考的文言文都是课外的,所以我们很容易忽视了教材,一味地训练课外文言文,实则大错特错。很多时候,我们读课外文言文,做文言文题目,都离不开教材文本上所学的知识,高考也不例外。就拿高考文言文第一个选择题来说,考查的是判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正确与否。做这道题目时,我们看到所考查的文言实词首先要联系课文中曾经学过的该实词的意思,然后放到语境中,看是否正确。比如2012年湖北卷文言实词选择题的C项,“唯当就蚁封耳”中的“就”字,我们可以联想到《劝学》中的“金就砺则利”,意思完全相同。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要考查的词所在句子语法的方法来进行判断,比如该作动词的地方不能解释为名词或形容词,同样该作名词的地方不能解释为动词等。如2012年福建卷文言文第1题,D项“履苍莽中”中的“履”字,根据语法分析,该位置应该是动词,所以应该把它解释为“踏”。

  筛选信息题:明确指向,甄别对错
  这类题审题的时候,要逐字读,边读边找出题干中的关键字词,要明确所筛选信息的具体指向,切不可盲目大意。因为一般文言文在刻画某一人物的时候,往往会从多个角度涉及某人的忠、孝、仁、义、廉等诸多方面,而考查筛选的时候,往往只考查其中的某一角度或某一方面,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确题目的具体指向。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第2题要求考生筛选出“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这里的“行事有成”是关键词,是重中之重。选项中,“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是说何灌亲自划定边界,不允许辽人越境取水,导致敌人侵犯边境,“或著崖石皆没镞”体现的是其射技高超,“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是奏章的内容,并非结果。这些和“行事有成”没有关联,都应该被排除。
  再如2011年辽宁卷要求考生选出宋庆礼“雅有方略”的一组。这里的“雅有方略”自然也是答题的方向标、关键点。考生在答题时尤其需要重视。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更于柳城筑营州城”是皇上下诏命庆礼在柳城筑营州城,“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是说宋庆礼为政清严,“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是宋庆礼为政清严的结果,这些和题干中的“雅有方略”也没有任何联系,所以被排除。

  概括分析题:回归原文,寻找依据
  解答此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每个选项置于原文中进行仔细比对,不放过任何细节。对于这类题目,命题者经常设置的陷阱是张冠李戴、强加因果、无中生有、断章取义等。如2012年广东卷第8题C项概括为“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替漕运”,根据原文“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可知,首先倡导以海运代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而非陶澍,明显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

  句子翻译题:揣摩意图,突出特点
  命题者在出文言翻译题的时候,不会很随意地找几个句子让考生翻译,总有考查意图,也就是说每个要求翻译的句子中总有几个重要的得分点,或者是某一实词在语境中的正确意思,或者是某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或者是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词类的活用等。因此,我们在拿到所要求翻译的句子时,根据平时的训练,要能敏锐地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翻译的重点。除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外,如果能找到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一定要重视,因为它往往是阅卷老师主要关注的地方。如2012年江苏卷翻译第一句“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中,“礼”用作动词,“礼之”应该解释为“拿礼节对待您”;第二句“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中,“贤于言事官”是一个状语后置句,应该翻译成“比言事官贤能”。

  总的来说,文言文复习的时候,除了平时要注重积累《考试说明》中所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外,考场上也要注意审题技巧。只有将积累和审题完美结合,才能在考试的时候游刃有余,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章作者:朱晓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