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爱玲的爷爷在中法战争是逃兵?

 松边醉客 2013-09-02

2013-08-30 09:11:35

归档在 我的博文 | 浏览 1393 次 | 评论 1 条

现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爷爷张佩纶(1847—1903年),清末大臣,直隶(今河北)丰润人,祖籍山西洪洞大槐树。

客观而言,此人的天赋还是很高的,少年就学时即反应敏捷、文思泉涌,数千字的文章一挥而就,同治九年(1869年,22岁)中举人,十年(1870年,23岁)中进士,十三年(1873年,26岁)授编修,光绪元年(1875年,28岁)大考翰詹时名列二等第三,擢侍讲,充日讲起居注官;书也还是读得不错的,学问颇厚实,传统文化渊博,时与张之洞并驾,毕生致力于研究《管子》,擅长奏议,并著有《涧于集》、《涧于日记》等。

此外,此人也曾是朝廷上著名的谏官,敢于批评同僚,不怕得罪人;又是坚决的主战派,谈起对外战争来亦挺“满腹经纶、头头是道”的,似乎既有骨气又有能力。据史料说,他因目睹外患日深,故“累疏陈经国大政”,慷慨好论天下事,与张之洞、陈宝琛人等同为当时的清流主将。

他早年在任李鸿章幕僚(1879-1881年)时,多次上疏批评朝政,弹劾大臣,竟将户部尚书、著名的状元郎王文韶亦参奏罢免;光绪八年(1882年)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刚刚一上任,便立即弹劾罢免失职官员数人,上下震悚,由此成为“得名最远,招忌最深”的清流党人;从光绪元年至十年(1875-1884年)间,共上奏折、奏片127件,其中弹劾大臣和直谏的竟达三分之一。

在任左副都御史期间,张佩纶针对法国侵略越南和觊觎中国边疆事,连上奏章十数篇,主张抗法。时中法争执已起,他上疏请求发展水师,设南北洋水师四镇以防备;招致广西刘永福黑旗军以增强兵力。清廷讨厌他阻碍和议,故命他到陕西办事;回京后在总理衙门行走,又一再在对外交涉中据理力争,与外国政府的无理要求针锋相对。英国公使巴夏礼以“沙面事件”向总署施加压力,不准中国惩办凶手,并拍桌咆哮。张佩纶当即也拍桌质问:“你已经引起两国间的一次战争,难道还想再来一次吗?”事后,中国向英国提出正式抗议。

说起来,张佩纶所提那些意见和建议,其实真的都是非常正确。比如说,他在奏文里强调中越唇齿相依;越亡,中国必受其害。并认为中国有3大理由取胜:1、普法战争刚刚结束,法国失败后割地赔款,国力相当贫乏;2、中法间距遥远,法军由本土到达福建要二三十日,而清军至福建快则3天、迟则10日即可到达,在人数上占优势;3、法国占领越南以后,施行暴政,只要派人进行号召,越南人民就会其而响应,陷法军于四面受敌中。

光绪十年(1884),恭亲王等人被慈禧太后清理出军机处和总署,张佩纶企图挽回,由此与清廷意见相左;加上朝内树敌过多,在政治上失势。李鸿章见他似乎挺有见地,且慷慨激昂,所以很是信任他,就借机保举他去福州抗法前线领导战争,受命以三品卿衔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后又兼署船政大臣。可谁知道,这人竟是一个纸上谈兵、夸夸其谈、胆小如鼠、有名无实的赵括!

张佩纶在抵达福建以后,立即会同船政大臣何如璋,查勘船政局及闽江沿岸各要塞形势,主张沉船堵塞闽江口,使法舰不得入内;但清廷不许先发制人,结果坐视大量法国军舰于7月15日进入闽江马尾港,而清军又未加戒备。8月23日,法舰突然发起猛烈进攻。张佩纶先是视敌太易,继而又临战怯敌,措置乖方,用人不当,结果导致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灭,马尾船厂也被摧毁。据说,当法舰炮声一响,他便暴露出“银样腊枪头”的本相,当即就吓得脸色苍白、两股战战,害怕得很,惟恐丢命,于是抱头鼠窜、逃之夭夭;逃兵败将,丧师失地,国家受损,而他个人亦名声扫地,人生有了污点,很不光彩。

战争失败后,给事中方培上奏弹劾张佩纶,朝中一些人物也怀着各种目的群起而攻之。清廷派与张佩纶平日意见相左的左宗棠等人查办此案。复奏后,朝廷指责左等人为张开脱,于1885年下旨将张从严发往军台效力赎罪,遣戍察哈尔察罕陀罗海、张家口等地。直到1888年获释,复入李鸿章幕;娶李之小女菊藕为妻,即张爱玲祖母。1900年,当听到八国联军攻陷大沽口的消息后,张仍急得“咳血升许”,还“累画勤王和戎之策”。

说起来,中法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在满清朝廷,但张佩纶的责任和罪过也是客观存在的;再则,人无完人,张的优点当然很多,但缺点亦不可忽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