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喝酒那些事儿

 燕赵闲人 2013-09-02
中国人爱说“酒后吐真言”,平时再多约束与戒备、提防,在酒的作用下冰雪消融,从而坦诚相见,因此中国民间有“不饮者不可交”一说,这或许是在当今当今社会,压力巨大,顾虑重重,尤其是在办公室里与酒桌上,完全两种人格呈现,从这个角度去理解酒风之盛,或有会心一笑,或是无奈长叹



近期关于酒的新闻很多,先是白酒企业在央视广告竞标现场一掷千金,堪称疯狂;接下来是酒鬼酒被曝出塑化剂超标,引发全社会对白酒行业潜规则的极大关注。

  冬天来了,很多人会喝几口白酒暖暖身子,但更多的人,一年四季都在喝。这酒,好喝,也难喝。

从塑化剂到酒后乱性

  酒鬼酒塑化剂超标事件对很多好酒之人打击最大的是:据称,长期摄取塑化剂会干扰内分泌,使男性生殖器变短小、性征不明显、精液量和精子数量减少……虽然有人说一次喝十斤才会导致这等后果,但对常常将“酒色”联系在一起的酒徒来说,心理杀伤力可想而知。

  很多人爱拿“酒后乱性”说事,潜意识里也有那份借酒壮胆、借酒放纵的企图,最近上海女排有名教练,就是因为酒后给运动员推拿时“言行不当”,遭到处分。小饮或可怡情,但医学专家早就说过:大量饮酒其实会降低性功能,而长期酗酒最终将造成慢性酒精中毒,彻底丧失性功能--即使酒里没有塑化剂。

  中国的酒桌上,有太多劝人饮酒的理由,推脱饮酒的理由也很多,比如开车——在严查酒驾后,这是个好理由,但同样会被破解——“找代驾”。另外一个理由也坚决:封山育林。一切为了下一代,合情合理,态度坚决。但这个理由只能短暂使用,如果一用再用,酒友们会怀疑你是否要看不孕门诊,或者是否超生。有时碰到你不喝酒他不瞑目的固执人士,他会马上对你进行现身说法的优生优育讲座:喝酒跟生孩子没关系,我家那小子就是我在一次酒后怀上的,照样聪明活泼……或许他还会拿张照片来验证自己的话。

  俗语说醉话不可当真,即使照片是真的,但是不是酒后怀上的,就大可存疑的。历史经验证实:酗酒之人,即使才高八斗、权倾天下,但生下的孩子,真不咋的。李白号称诗仙,也是酒仙,他的儿女们却没一个留下一诗一文,令人长叹。

  历史上有个著名的酗酒皇帝——晋孝武帝司马曜,此人好酒如命,《晋书》记载:“溺于酒色,殆为长夜之饮……醒日既少”,“肆一醉于崇朝,飞千觞于长夜”;《资治通鉴》记载:“嗜酒,流连内殿,醒治既少,外人罕得进见”。他的孩子存活率很低,继承皇位的司马德宗,即晋安帝,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痴皇帝,吃喝拉撒都不能自理——史载,“帝不惠,自少及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辩也。凡所动止,皆非己出”。这个白痴皇帝在后晋乱世成为傀儡,37岁时被权臣刘裕缢死,未生育子女。旋即,东晋灭亡。

  晋朝的奠基者司马懿也爱喝酒,当年出征辽东,路过温县老家,和乡亲们叙旧,叫上些老哥们,喝酒喝了几天。遗憾的是,他的后代弘扬了他的酒量,却没能继承他的智慧。

刘伶的米酒与李白的白酒

  司马曜当年喝的酒,其实不是今天意义的白酒——据考证,直到唐代,白酒才问世,此前的酒,基本上都是低酒精含量的酿制而成的米酒。从这个看来,古人的酒量其实不如今人,而那个司马曜,米酒能够喝成那个样子,差不多是泡在酒缸里了。

  东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醉生梦死的年代,除了司马曜这等君王,当时工农商学兵,都爱这口,所谓“竹林七贤”,个个都酗酒。最著名的是刘伶,史载他“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有一次他老婆不让他喝酒,把酒给倒了,哭着劝他戒酒,他说,好啊,你准备点酒肉,我向神灵发誓从此不再喝酒,“妻从之。伶跪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仍引酒御肉,隗然复醉。”(《晋书》)为了喝酒,连鬼神都不放在眼里。

  唐代是中国历史又一个酒徒辈出的年代。晋人喝酒,是借醉避世,唐人喝酒,却是豪情万丈。晋有“竹林七贤”,唐有“酒中八仙”,据《新唐书·李白传》记载,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杜甫还专门写了《饮中八仙歌》,描写他们的醉态,比如“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李白们的酒量当然要比刘伶们好,因为他们喝的不是“杜康”一类米酒,而是酒精含量更高的白酒了。跟米酒不同,白酒由淀粉或糖质原料制成酒醅或发酵醪经蒸馏而得。在唐代文献中,烧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现。李肇(公元806年)写的《国史补》中的:“酒则有剑南之烧春”——唐代普遍称酒为“春”;雍陶(公元834年)诗云:“自到成都烧酒热,不思身更入长安。”

  白酒历史悠久,但得名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用白酒这一名称代替了以前所使用的“烧酒”或“高梁酒”等名称。白酒的学术定义是:以曲类、酒母为糖化发酵剂,利用淀粉质(糖质)原料,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和勾兑而酿制而成的各类白酒。世界上有很多嗜酒民族,喝的也是蒸馏酒,不同的是原料。世界上通常把酒的通用分类方式为:金酒(琴酒)、威士忌、白兰地、伏特加、朗姆酒和龙舌兰酒、中国白酒、日本清酒。

  俄罗斯名酒伏特加,以谷物或马铃薯为原料,经过蒸馏制成高达95°的酒精,再用蒸馏水淡化至40°-60°。据史料记载,约14世纪开始,伏特加就成为俄罗斯传统饮用的蒸馏酒。电影《西伯利亚理发师》中有一个情节,喝醉了伏特加的俄罗斯人涌到野外,冰天雪地,醉汉们脱光膀子群殴,以此为乐。

  相比之下,白酒还算文雅点。

为什么要喝酒?

  古人很早就意识到喝酒的危害,但为什么一代代人,以豪饮为荣?  

  酒有很强的仪式感,勇士出征,多以酒送行。中国古代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千古绝唱,而平素好酒的荆轲,在易水畔引亢高歌,也是在醉意中昂道远行;而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资源极其匮乏,前线每个战士仍被特批配给40°伏特加100克。

  善饮的民族,酒都融入精神生活之中。俄罗斯作家维克托·叶罗费耶夫这么写道:“其他国家的人们是喝酒,在俄罗斯不是喝酒,我们喝的不是伏特加,我们正在喝的是我们的灵魂和精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酒的作用应该包括这些: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酒以成欢,酒以忘忧,酒以壮胆。

  但是世人爱饮酒,有个更重要的原因:在酒中释放自我,达到自由境界。古今中外,概莫例外。刘伶著有《酒德颂》,其中写道“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这种“至人”境界,是古人对自由的最高追求。西方的重要哲学家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则重新挖掘了古希腊的酒神狄奥尼索斯,他认为“酒神情态”代表了人类冷静理性另一面的生命力,这是一种类似酩酊大醉的精神状态。在酒神的影响下,人们尽情解放人类的原始本能,与同伴们一起纵情欢乐,痛饮狂歌狂舞,寻求满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界限完全打破,人重新与自然合为一体,融入到那原始时代的统一之中去,如醉如狂。

  中国人爱说“酒后吐真言”,平时再多约束与戒备、提防,在酒的作用下冰雪消融,从而坦诚相见,因此中国民间有“不饮者不可交”一说,这或许是在当今社会,压力巨大,顾虑重重,尤其是在办公室里与酒桌上,完全两种人格呈现,从这个角度去理解酒风之盛,或有会心一笑,或是无奈长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