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痛风治验三

 学中医书馆 2013-09-03
盖国忠教授为医学博士,长春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10多年,临床经验丰富,尤擅长治疗心脑急症、高热、痛风、紫癜等疾病,其采用利湿祛毒法治疗急性痛风关节炎疗效颇佳。现将盖国忠教授治疗急性痛风关节炎的经验介绍如下。
1 论病机强调湿毒内伏血分
急性痛风关节炎可归属于中医学“痹证”、“历节”、“脚气”等范畴,对其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及现代学者有诸多认识。而盖国忠教授在总结前人理论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实践,提出湿毒内伏血分为本病病机之关键。盖湿毒与湿邪同归阴邪,性重浊、粘滞,易伤阳气,阻滞气机,其性趋下;同时湿毒致病又具“毒”的特征,表现为剧烈性、难治性和顽固性。
盖国忠教授认为湿毒内伏血分为本病病机之关键,依据有四:其一,痛风多缠绵不愈,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具备湿性粘滞的特点和“毒”的难治性与顽固性的临床特征;其二,急性痛风关节炎多发生于跖趾关节、足趾关节,发病初期跖趾关节炎发生率占50%以上,《金匮要略》描述为“足肿如脱”。“身体羸瘦,独足肿大”,这一发病特征符合湿性“重浊趋下”、“易袭阴位”的性质,而《素问·太阴阳明论》亦谓:“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其三,急性痛风关节炎发作期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入夜尤甚,此为“毒”的剧烈性表现,为毒入血分;其四,从临床上看,利湿祛毒法用于本病有良好疗效,提示从湿毒内伏血分论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可行性。
盖国忠教授认为此湿毒之邪非受自于外,而主生于内。大凡痛风患者多有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脾虚,或年迈脏气日衰,若加之饮食不节,沉湎醇酒,恣啖膏粱厚味,长此以往,致脾失健运、升清降浊无权,肾乏气化而分清别浊失司,于是水谷不归正化,湿毒随之而生,滞留血中则瘀结为患。湿毒之邪重浊趋下,其性恶而好窜,最易侵经袭络,随经络流注于足太阴脾经之隐白、大都、太白穴后,首先导致大趾和第l跖趾关节红肿疼痛;湿毒其性既好人血分,又善入津液聚集之处,使营血成瘀,津液酿痰,若兼夹凝痰,久可变生痛风结节,或痰浊瘀腐则见溃流脂浊;痰瘀胶固,则致僵肿畸形;由于郁闭之邪最易化热,其证多兼热象;若湿毒蕴热,煎熬尿液,可见石淋尿血。
2 论治疗重视利湿祛毒
中医治病强调理、法、方、药的一气贯通。急性痛风关节炎既为湿毒内伏血分,气血被湿毒阻遏,“不通则痛”;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当以祛邪为先,自当采用利湿祛毒法,使邪有出路,以祛除体内湿性毒邪。盖国忠教授在临证时从湿毒立论,重用除湿解毒之剂,合以清热凉血之品清泻血分之热,临床收效颇佳。
3 施方于自拟痛风汤
盖国忠教授根据多年临证经验,自拟痛风汤治疗急性痛风关节炎,取得满意疗效。痛风汤由土茯苓30g,山慈菇10g,益智仁10g,秦皮15g,槐角10g组成,每日1剂,水煎取汁200ml,早晚分服。疼痛甚者加延胡索15g,络石藤30g,忍冬藤30g;伴尿路结石者加金钱草30g,鸡内金20g;关节肿甚者加萆薢25g,防己15g;有痛风石者加穿山甲10g,地龙15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g(后下);夹瘀血者加丹参30g,赤芍15g。同时多饮水以利于尿酸排出,少运动,并予低嘌呤饮食,忌食动物内脏、脑、海味、蛤蟹等高嘌呤食物,戒酒。本方以土茯苓为君,取其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功效,本品亦有明显降低血尿酸的作用;山慈菇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功;益智仁温脾开胃、补肾化气以复水津代谢;秦皮清热解毒凉血,本品含马栗树皮苷,而马栗树皮苷有镇痛、利尿及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槐角能清泄血分之热,“能除一切热、散一切结、清一切火也”(《本草求真》)。诸药合用,既可利其湿毒使邪有出路,而又不伤其正,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
4 病案举例
李某,男性,48岁,干部,因右足第1跖趾关节及双膝关节肿痛反复发作3年,加重3d,于2002年4月6日就诊。该患平素嗜酒肥甘,形体偏胖,3年前于夜间突发右足第1跖趾关节疼痛、肿胀,局部皮肤微红,疼痛昼轻夜重,于当地医院按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症状好转。以后反复发作,渐及双膝关节,每发则红肿热痛,自服消炎痛、布洛芬等药物可缓解,未明确诊断及系统治疗。3d前大量饮酒后再次发作,关节疼痛剧烈呈刀割样,难以忍受,为明确诊断及求中医治疗而来诊。症见右足第1跖趾关节红肿灼热疼痛, 固定不移,行不任地,双膝关节皮色较红,轻度肿胀,活动受限,有僵硬感,面色稍红,口干而渴,腰痛,夜寐欠安,大便干,尿少色黄,舌质红,舌体胖,边有齿痕,苔黄腻,脉滑。否认肝炎、结核、糖尿病病史,无冠心病及高血压病。辅助检查:血白细胞9.1×109/L,尿潜血试验(++)、红细胞2—4,血沉35mm/h,血尿酸642.4umol/L,抗“O”300u,类风湿因子(一);X线摄片符合痛风关节炎;B超提示双肾泥沙样结石。中医诊断为痹证,辨属湿毒内伏血分。西医诊断为急性痛风关节炎,双侧肾结石。拟痛风汤加味治疗,药用土茯苓30g,山慈菇10g,益智仁10g,秦皮15g,槐角10g,鸡内金20g,萆薢25g,赤芍15g, 大黄6g(后下),延胡索15g,生石膏50g(先煎),金钱草30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同时嘱患者卧床休息,戒酒,限制高嘌呤食物摄人,并多饮水。3剂后患者关节红肿热痛均明显减轻。守上方去生石膏,连服半月,患者关节疼痛消失,红肿完全消退。1月后复查血尿酸320.4umol/L,血沉15mm/h,尿常规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血尿酸始终维持在正常范围。

赵树森治痛风经验

赵树森主任医师从医40余载,学验俱丰,不但擅长治疗妇科及不孕症等疾病,也善于治疗内科及其他疑难杂症。现将赵师治疗痛风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脾虚湿盛宜健脾利湿
赵师认为,痛风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有关。痛风急性发作的病因,除先天禀赋不足,或老年虚衰外,主要诱因多为嗜食肥甘厚昧及醇浆之品。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失职,升清降浊失权,以致水湿内停、湿热内生,侵袭经络;气血津液运行受阻,积于下肢肌肉、筋骨关节,故而局部红肿疼痛。赵师以健脾祛湿、化瘀通络为法,常用祛湿益痹汤。方中党参、白术健脾养胃;茯苓渗湿;甘草和中以养胃。脾胃强则消化多而五脏受泽,脾胃弱则消化少而百病丛生。正如李东垣所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再加黄柏性昧苦寒,苦以燥湿,寒以清热,尤善清下焦之湿热;苍术苦温燥湿,两药相伍,能清热燥湿,使湿去热清;川牛膝、生薏苡仁以利湿而导热下行。湿热盛者加土茯苓、萆薢、防己、泽泻、车前子、滑石、金钱草,可增强祛湿之力。上方中还可加祛风通络之品,如徐长卿、威灵仙、木瓜、鸡血藤等。常用之土茯苓昧甘淡,性平,入肝胃二经,善走表里,上泄皮肌湿毒,下渗膀胱湿热,利关节,通络道。如《本草纲目》曰:“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解汞粉、银朱毒。”服用本品时不宜饮茶,以免降低药效。萆薢昧苦而平,也入肝胃经。善走气分,能祛风湿、舒筋活络、通利关节。如《本草通玄》日:“萆薢,肝与胃药也。搜风去湿,补肾强筋,主白浊茎中痛,阴痿失溺,恶疮。入肝搜风,故能理风与筋之病。入胃祛湿,故能理浊与疮之病”。萆薢有川萆薢与粉萆薢之分,产于川、赣、云、鄂者,称川萆薢,长于祛风湿而通经络;产于浙、皖、粤者,称为粉萆薢,长于利水湿而分清别浊。若热邪偏盛者,加金银花、连翘、忍冬藤、水牛角、生地、石膏、知母等清热 解毒凉血之品;疼痛甚者,加延胡索、乳香、没药、独活、乌梢蛇等祛风通络之品。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白术、茯苓、防己、车前子、滑石、泽泻等都有利尿作用,有利于血尿酸从肾脏排出,还有降糖、降脂作用。
2 慢病久病宜补益肝肾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赵师认为,痛风患者主要为成年人。病因为肝肾虚损。肾主骨藏精,肝主筋藏血,精血不足、筋骨失其所养而致痹痛。同时,肾虚也使肾的气化及司二便功能失调,可加重脾虚水湿。湿浊内聚,流注关节、肌肉,闭阻经脉,可形成痹痛。补益肝肾疗法多用于治疗痛风缓解期。赵师用自拟益寿还童丹(何首乌、黄精、枸杞子、龟板、桑椹子、补骨脂、五昧子、益智仁、车前子、酸枣仁、核桃仁、山茱萸、生地、熟地、淫羊藿、茯苓等)治疗。本方主要适用于肝肾阴虚之证,除肢体关节疼痛外,兼见头昏目眩、疲倦乏力、腰膝酸软、口干心烦、多梦易醒、耳鸣耳聋、夜尿频多、舌红、苔黄、脉细数等。本方不仅可治痛风,对高血压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症亦有较好的疗效,可长期服用。若痛风日久,反复发作,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恶寒怕冷,遇寒痛甚,尿频便溏或下肢浮肿,舌淡、苔白、脉沉者,宜温补脾肾、散寒止痛。药用附子汤、金匮肾气丸、真武汤或实脾饮加减治疗。方中附子常配用甘草先煎30分钟,既可减少附子的毒副作用,又不减效。根据患者体质及病情,附子用量可逐渐加大到20克。
3 久病多瘀宜活血通络
“初病在经,久病人络”,“初病在气,久病人血”。赵师认为,一般血尿酸增高几年后,才出现痛风的症状,并在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微循环的改变,导致血瘀的形成。瘀痹疼痛,常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或呈刺痛,固定不移,关节肿大或畸形,或皮下结节。临床可在辨证基础上运用活血化瘀通络法。一般可加鸡血藤、赤芍、丹参、地龙、延胡索、桃仁、红花等,疼痛甚者加制乳香、没药、蟅虫、全蝎、蜈蚣等。“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活血化瘀药不但能改善微循环,缓解局部疼痛,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还可抑制炎症、扩张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和促进炎性吸收。并能增加肾动脉血流量,增加排尿,有利于尿酸排出和痛风结石的析出。对皮下结节者,可选用制南星、白芥子、半夏、夏枯草、牡蛎等软坚化痰散结之品。
赵师认为,在痛风的治疗中,可以健脾利湿清热为主,兼以补肾通络;也可以补益肝肾为主,兼以健脾活血。赵师对局部疼痛甚或胃肠功能障碍,不宜服药者,用药浴的方法治疗。常用花椒、细辛、威灵仙、红花、川草乌、艾叶、海桐皮等煎水,加醋熏洗,可起到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少钠盐在局部的沉积,减轻钠盐所致的异物炎症反应。同时嘱患者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饮酒(因酒可致血尿酸增高),不进食高蛋白、高脂肪、高嘌呤食物(此类食物消化吸收后,会使血中嘌呤成分增加,可诱发痛风的急性发作)。还应避免使用各种抑制尿酸排泄的药物,并养成多饮水的习惯。

任达然“化浊祛瘀痛风方”

任达然(1920~2003),为全国名老中医,业医60余年,学验俱丰。任老擅长内科病的诊治,尤其对疑难杂症辨治,细致人微,人木三分,收效显然。兹将任老运用化浊祛瘀痛风方治疗痛风的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1 对痛风的认识
任老指出:痛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丹溪心法》称其为白虎历节。因本病发作时疼痛剧烈,《医学正传》认为是痛痹;又因疼痛部位不定,《景岳全书》称之为风痹。总之,痛风属于中医学痹证的范畴。西医学认为痛风是代谢障碍性疾病,特点为血清及体液中尿酸增加,过多的尿酸容易形成尿酸钠结晶,沉积于关节及附近软组织部位,引起全身关节,特别是指、趾、腕、踝、膝关节红肿疼痛。由于本病发作时以局部剧烈疼痛、红肿为特征,故任老认为痛风虽属痹证范畴,病因方面除赞同风、寒、湿、热外,他认为还与浊瘀有关。若按一般风、寒、湿、热治疗,奏效缓慢,必须化浊祛瘀,通络蠲痹,方可收到较捷之效。
2 治疗方法
任老历经数十年对痛风的研究,自拟了化浊祛瘀痛风方,组成:土茯苓30~60g,虎杖30g,粉萆薢20g,忍冬藤30g,苡仁30~50g,威灵仙15g,黄柏、川牛膝、木瓜络、泽泻、路路通、制乳香、没药各l0g。随证加减:寒重,去忍冬藤、黄柏,加制附片、炙桂枝各l0g;湿重,加苍术l0g、川朴6g;若痛风反复发作10年左右可形成慢性痛风性关节畸形,关节周围与身体他处皮下均可见到结节状突出之痛风石,可于原方中加金钱草30g、海金沙10g(布包)、鱼脑石15~18g;若痛风急性发作控制后,可在化浊祛瘀痛风方的基础上酌加补肾之品,如山萸肉、补骨脂、骨碎补等,以竞全功。上方每日1剂,煎煮2次,混合,取药汁450ml,分3次饭后温服,7天为1个疗程。
3 典型病例
程某,男,58岁。1994年8月17日诊。患者于当天清晨被左足剧烈疼痛惊醒,当日上午即请任老诊治。查:舌质红,苔薄黄微腻,脉弦滑。查体:形体较胖。步履维艰,左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发热,触之疼痛难忍。查血:白细胞12x109/L,中性0.86,血沉25mm/h,血尿酸485umol/L。诊断:痛风。任老认为:本患者系浊瘀痹阻,脉络不通使然。处方:土茯苓60g,虎杖30g,粉萆薢15g,忍冬藤30g,苡仁50g,威灵仙10g,黄柏10g,川牛膝10g,木瓜络10g,丹参10g,路路通10g,泽泻10g,制乳香10g,没药10g。7剂。
二诊:药后,患者左足第一踱趾关节红肿热痛蠲除,步履稳健。任老虑其复发,在上方中加山萸肉、补骨脂、骨碎补各10g,连服2周。后查血常规、血沉、血尿酸均在正常范围,10年来痛风一直未萌。
4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病在临床上屡见不鲜。由于恣食甘肥海鲜,从而湿热内蕴,浊瘀痹阻,脉络不通。任老自拟的化浊祛瘀痛风方,与一般的痹证治疗方法不同,方中重用土茯苓、虎杖、苡仁为主药,以冀化浊祛瘀;《滇南本草》认为土茯苓利湿祛风,能治“筋骨挛痛”;《本草拾遗》谓虎杖“主风在骨节间及血瘀”;《本经》记载苡仁“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萆薢、忍冬藤、黄柏、泽泻、威灵仙、木瓜络佐以主药,增强清化湿浊之力;丹参、制乳没活血通经止痛。全方具有化浊祛瘀、活血止痛、标本兼治的功能,故收效显然任老还指出,痛风除积极治疗外,饮食起居也十分重要 有痛风病史或痛风家族史者,少食含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骨髓、海鲜、蛤、蟹等;戒酒,尤其是啤酒;控制饮食,适当运动,防止过胖;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避免过度劳累:防止受寒及潮湿等。注意上述因素,有利于痛风的康复。

黄伯灵教授是南京市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以中药内治为主、配合针刺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方面经验,尤其独到,兹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与诊断
现代医学认为急性痛风关节炎是由嘌呤代谢紊乱所致,属祖国医学“痛风”范畴,素有“白虎历节风”之称。黄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生乃因平素过食膏粱厚味,以致湿热内蕴,复感风寒之邪,寒邪久郁化热,湿热凝炼生痰流注肢节,痹阻经络,故见局部猝然红肿疼痛,甚则剧痛难忍,昼轻夜甚,反复发作。初起为单关节发病,尤以第一跖趾关节为多见,渐及指、趾、腕、踝、膝、肘等关节。实验室检查:血尿酸明显增高,> 446umol/L。临床多见于男性,男女之比约为20:1,30%~50%患者有阳性家族史。黄教授强调,在诊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时要注意与类风湿关节炎、丹毒、蜂窝组织炎、假性痛风性关节炎等疾病鉴别,以免误治导致病情加重。
2 治疗方法
黄教授认为,本病起病急骤,多于夜间发作,受累关节红肿热痛,伴有发热,体温可达38℃~40℃。一些年轻患者还常发生游走性关节炎。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上升,血沉增快,血尿酸增高。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此乃风湿热邪痹阻关节所致。治宜清热利湿,散风活络止痛。在服用自拟“痛风灵”汤剂治疗的同时,再配合局部围针针刺治疗,则可增强其泻火解毒、通络止痛之功效。
“痛风灵”汤剂药物组成:土茯苓15g,车前子(包)l0g,豨莶草10g,川牛膝10g,赤芍15g,秦皮l0g,秦艽l0g,威灵仙15g,山慈姑12g,生甘草l0g。另局部肿胀严重者加苍术l0g、生薏苡仁30g,身热不退者加知母l0g,局部刺痛剧烈者加当归15g、制乳香l0g,局部皮肤猩红不退者加玄参15g。
局部围针针刺方法:取4根1.5寸针灸针,分别于红肿部位上下左右4个方向与皮肤呈30度向红肿中心部位刺入,直达骨膜,然后再取1根1寸针灸针垂直刺入红肿中心部位,留针30min。每日针刺1次。
3 典型病例
芮某,男,45岁,工人,2003年12月11日初诊。患者10日晚右足第1跖趾关节剧烈疼痛而惊醒,稍活动或轻触患处,即疼痛难忍,至次日清晨疼痛稍有缓解,伴发热,口干,头痛,心烦,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查体:一般情况尚可,体温38.3℃ ,病灶局部红肿,肤温较高,压痛明显,行走不便。实验室检查:血尿酸532mmol/L,血沉43mm/h,白细胞计数11.1×109/L。X线片示:右足正斜位片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证属湿热蕴结,痹阻关节。治宜清热利湿,祛风通络,消肿止痛。处方:土茯苓15g,车前子(包)l0g,生薏苡仁30g,稀签草l0g,川牛膝10g,赤芍15g,知母l0g,玄参15g,当归15g,制乳香l0g,秦皮l0g,秦艽l0g,威灵仙15g,山慈姑12g,生甘草l0g。5剂,每日1剂,水煎服。局部施以围针治疗,每天1次。药后右足红肿热痛明显好转,原方去知母,续进5剂,临床症状消失。12月27日复查血尿酸、血沉、血象恢复到正常范围。
4 体会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高嘌呤食物、饮酒及高血压或心脏病患者长期服用利尿剂,从而导致体内嘌呤代谢紊乱所诱发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已成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究其病理变化为尿酸盐类物质在组织中沉积所造成,关节囊及其邻近韧带内也可出现同样沉积物,急性发作时关节液增多,并含有少量尿酸盐晶体。黄教授据其发病特点,自拟清热利湿,祛风通络,消肿止痛的“痛风灵”汤剂治疗每获良效。方中以车前子、豨莶草、威灵仙、土茯苓利湿解毒消肿,赤芍、知母、玄参、当归清热凉血化瘀,制乳香、秦皮、秦艽祛风通络止痛。值得一提的是黄教授尤善用山慈姑、秦皮、秦艽等,屡获良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山慈姑鳞茎中含秋水仙碱,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特效;秦皮中含有秦皮甙、秦皮甲素、秦皮乙素,均有利尿促进尿酸排泄及抗炎的作用;秦艽口服也有利尿促尿酸排泄、减少代谢产物沉积的作用,其所含的秦艽碱甲具有抗炎镇痛作用。配合局部围针针刺并摇大针孔可泻火解毒,通络止痛,符合中医以痛为俞的原则。如此针药并用,故起效更快。
路志正论治痛风

路志正,1920年生,河北人,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教授,擅治眩晕、风温、痹证、干燥综合征等疑难病证。路老认为:痛风属于中医学“白虎”“历节”病的范畴。但痛风之名的提出应最早起源于我国,如在元代朱丹溪《格致余论》中即列“痛风”专篇,正式提出“痛风”的病名。明清以后,对其病因病机、症状表现等不断充实和完善。前人对此认识尚不一致,并且存有谬误。
1 痛风之病因病机
中医对风湿病之病因病机,大多强调“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外因为主要致病因素。但路老强调“因人之体质强弱不同,禀赋各异,地土方宜、生活习惯不一,而受邪各有偏盛”,派生出行、着、痛、热痹之殊;五体痹、五脏痹,则是六淫之邪侵犯机体后,蕴久化热酿痰,致痰浊、瘀血、毒热等阻于肌肤、筋脉、骨胳,“久痹不已,复感于邪”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演变而来。故赞同朱丹溪对痛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即“主要强调了内因,而认为风、寒、暑、湿、热、毒等外邪,仅是在内因病变前提下之诱发因素”。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有:血中有热,污浊凝涩;饮食不洁,酒色过度;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暑、湿之毒;情志不畅,伤脑动神等,致内脏功能失调,气血偏盛,阴阳失衡,而诱发本病。认为其发病或因内有血热,外受风寒,涉水立湿;或因饮食不节,姿啖肥甘,饮酒过度,损伤脾胃;或因劳倦过度,思虑伤脾所致。脾虚胃弱,升降失司,久必伤及肾气,肾气虚则气化不利,清浊不分,水湿内蕴久则化热。内外之邪相引,则易诱发本病。
2 临床症状表现
急性期以湿热之毒为主。其临床特点为发病急,来势猛,同时血尿酸升高,血沉增快,第一跖趾及拇指关节或踝手腕、膝、肘等关节红、肿、热、痛,昼轻夜重。治疗及时者,一般4~7日可缓解,而严重者病程较长,可持续数周局部红肿方见消退,皮肤颜色恢复正常。病久的患者即使红肿消退后,仍呈暗紫色,有的关节皮肤脱屑。反复发作周期长者,一年或数年,短者一周或半月。
急性缓解后,即转为慢性期,虽关节红肿消失,但仍疼痛或剧痛。病邪久恋,正气暗耗,脾、肾、三焦功能失常。正虚邪实,痰瘀交阻,深入筋骨,病情加重,关节僵硬变形。痰浊凝结,有痛风石形成。主要特点有:① 游走性疼痛,以四肢痛为多;② 红肿热痛,痛有定处;③ 手掌足跗肿甚;④ 身多块瘰、痰核(结节);⑤本病初期可见恶寒发热,而痛痹以寒湿侵犯关节,其疼痛部位多固定不移为主,且畏寒多而发热症状较少;⑥ 临床特点为周身重滞不舒,如周身束扎不适,肉色不变。
3 治则方药
本病急性期当治其标,故可用清热祛湿、活血通络之法,则痛、肿可消。
3.1 急性期 临床表现:局部关节红肿,昼轻夜重,犹如虎啮。关节活动受限,在足者,站立、行走困难。烦躁气急,口渴喜冷饮或喜热饮,但饮水不多。脘闷纳少,肢体困重,无力,便溏尿黄。或有头痛发热,恶寒。舌质红或尖边红,苔黄腻或厚腻,脉濡数。治法:清热利湿,疏风通络,消肿止痛。方药:痛风冲剂一号(路志正经验方):黄柏、生薏苡仁、丹参、虎杖、青风藤、益母草、防己、川牛膝、稀莶草、秦艽、威灵仙等。服法:日2~3次,每次9g,饭后开水冲服。
3.2 慢性期 临床表现:局部关节酸胀,疼痛或剧痛,逢阴雨、刮风时重,关节不红不肿,喜暖恶寒,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活动受限,神疲纳少,腰痛乏力。或在指尖、跖趾、耳廓等处有痛风结节,舌质淡苔白或白滑,脉沉弦或沉滑或兼涩。治法:健脾益气,补肾通络,疏风定痛。方药:痛风冲剂二号(路志正经验方)。黄芪、丹参、防己、青风藤、鸡血藤、赤芍、桂枝、炒白术、茯苓、泽泻、络石藤、防己、萆薢等。服法:日2次,每服9g,饭后温开水冲服。
3.3 外治 治法:活血通脉、软坚化瘀、消肿止痛。方药:痛风冲剂三号(路志正经验方)。皂刺、大黄、透骨草、鹿含草、防己、防风、炙乳没等。服法:用开水适量,冲50g,熏洗,浸泡患处。水冷后再加热熏洗之,日2~3次,每次半小时。
4 病案举例
患者,男,29岁,某公司程序员,2003年5月31日初诊。主诉:周身关节疼痛,反复发作3年,加重3天。病史:患者自3年前左足踝关节突发肿痛,夜痛甚,需服芬必得、百服宁止痛。此后足踝、肘、膝关节游走性疼痛反复发作,时感周身重滞不舒。与气候变化无明显关系。常于劳累、饮食不慎时发作。3天前左膝关节肿痛,色红,皮温高,不能行走。体查见面部及前胸有散在性暗红色皮下结节。食欲尚佳,但时有腹胀、大便溏薄,因关节肿痛而夜眠不安。舌质暗,苔薄黄而腻,脉沉涩。中医诊断:痛风;西医诊断: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辨证:脾虚湿盛、郁久化热,湿热阻滞。立法:健脾祛湿,清热助阳化气。处方:苏叶l0g,藿荷梗l0g,炒苍术15g,炒苡仁30g,炒杏仁l0g,厚朴12g,土茯苓18g,泽泻12g,山慈姑l0g,益母草l0g,防风己各12g, 萆薢15g,稀莶草15g,益智仁9g,砂仁6g,7剂。二诊:服药后关节疼痛明显缓解,红肿已消,胸背疼痛症状减轻,现仍感关节乏力,僵涩,纳谷尚馨,脘闷腹胀,睡眠尚安,大便溏薄,小便短黄。舌质暗红,苔薄黄,根腻,脉沉纽而涩。治宗上法,稍事加减:去苏叶、稀莶草、益母草、益智仁、藿梗,以免祛风过而伤正,加大腹皮12g,姜半夏l0g,炒枳实15g,车前子布包15g,苏荷梗后下各l0g以增行气祛湿之力,继服14剂。同时给予中药局部外洗,处方:防风己各15g,当归12g,炙乳没各6g,山甲珠l0g,络石藤l0g,地肤子20g,忍冬藤15g,14剂。三诊:药后膝关节红肿疼痛已除,唯站立久则肢体酸软,纳可,大便时溏。舌体胖,舌尖红,苔薄白,脉沉滑。证属湿热渐去,而正虚日显。治宜健脾扶正,祛湿通络。处方:太子参15g,炒苍术12g,炒苡仁20g,炒杏仁l0g,厚朴花12g,姜半夏l0g,土茯苓20g,砂仁后下6g,萆薢15g,防风、防己各12g,山慈姑l0g,青风藤15g,何首乌藤15g,益母草15g,虎杖15g,牡丹皮l0g,12剂。此后,时因工作紧张,痛风复发,左膝关节活动不利,微红肿,夜间疼痛为甚,发热,汗出,伴乏力。饮食可,夜寐差,多梦,腹胀,大便溏,小便黄。舌苔薄黄,尖边红,有齿痕,脉沉滑小数。则治守前法、方剂,重在清热利湿,通络止痛,加用黄柏l0g,松节15g,地龙12g等。并辅以茶饮方以增强疗效,则可很快缓解。茶饮处方:太子参l0g,炒薏苡仁30g,赤小豆30g,厚朴花12g,玫瑰花20g,玉米须40g,10剂。药后关节肿痛已消,唯站立久,无力而紧缩感,胃脘不适已除,纳可,大便日晨起一行。舌胖暗有齿痕,苔薄黄且腻。属湿热清而寒湿之象显露,治宜益气健脾,疏风利湿通络。处方;生黄芪20g,茯苓18g,炒苡仁20g,泽泻l0g,炒苍白术各l0g,青风藤15g,络石藤15g,萆薢15g,桃、杏仁各l0g,鹿含草12g,松节15g,防己12g,忍冬藤15g,车前草15g,砂仁后下6g,全蝎4g,20剂。药后病情平稳。大便日1~2次,偶不成形。舌质淡,尖红,苔薄白根微腻,脉沉滑。即见效机,治宗前法,守方增减再进14剂。并嘱注意饮食宜忌,调理巩固之。至今尿酸、血脂正常,未再复发。
[按语]本案患者形体丰腴,痰湿素盛之质,平素嗜食生冷,损伤脾肾,纳化失健,肾气不足,分清泌浊失职。且工作紧张,常加夜班,缺乏运动,则湿浊内停,日久蕴热,加之肥人多气虚,风湿之邪又乘虚而入。风为阳喜动,湿为阴邪重浊,内外相合酿成湿热,痹阻经脉关节,蓄于骨节之间,故见肘、膝、足踝关节游走性疼痛,周身重滞不舒。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则见小便短黄;湿热阻滞大肠则致便溏,或粘滞不爽。其治采取中药内服与外洗以及茶饮和适度功能锻炼等综合疗法,内服以芳化、畅中、淡渗三法为主,仿三仁汤、藿朴夏苓汤之意加减以调理脾肾功能,而药物外洗可直接作用于局部,以提高疗效,故痛风缓解明显,红肿消退快速。而标证稍缓之后,气虚等它经之象显露,故加重黄芪、苍术、白术、砂仁以益气健脾温中之力。治疗中主要以益气疏风、健脾祛湿、活血通络为大法。盖取前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先后迭治九诊,三年之痛风,得以缓解和控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