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商周)(二)

 珠江大鹏 2013-09-03
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二)
  图1 商代 玉龙  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
  图2 商代 玉龙 河南安阳花园庄54号墓出土
  图3 商代 玉龙 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
  图4 商代 玉龙 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
  图5 商代 玉龙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
  图6 西周 玉龙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
  图7 西周 人龙佩 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
  图8 西周 龙纹玉璧 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

  念亲说玉

  吴念亲:著名玉器鉴定专家、央视《鉴宝》栏目玉器专家、河南卫视《华豫之门》栏目鉴宝专家、江苏省收藏家协会玉器收藏委员会副主任

  二、商代

  商代冶金技术发展,青铜工具开始运用于制玉行业,从而促进了制玉工艺的发展。商代的玉龙无论是数量、质量、图案装饰,还是工艺技术等,都较史前玉龙的制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由简单趋向繁复,由质朴变为华美,且造型风格从史前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龙,逐渐演变为一种符合奴隶社会礼制造型的龙。但是商代玉龙在造型上仍然很大程度上受到史前玉龙之影响,即皆为蜷体玉龙,其基本形态与商代甲骨文之“龙”字极其接近。

  此期玉龙虽数量较多,但造型、纹饰相对趋于程式化,共性特征不难察之:整器多作扁片状,基本造型可分三类:玦形(图1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环形(图2河南安阳花园庄54号墓出土)和扁平形(图3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其中以蜷曲成玦形者居多;还有圆雕的龙,一种圆雕龙前足着地,长尾盘卷(图4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一种近似于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图5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从雕工纹饰上看,龙体较短近似蛇身,玉龙头部长有蘑菇形兕角,眼睛多为“臣”字眼,还有圆形眼和菱形眼,且多雕成张口露齿状,以表示凶猛,大多仅雕一足,尾部细而勾卷,有的龙脊上开始出现扉棱形的脊齿纹,玉龙之器表多以双勾线即两条平行的细阴线琢出菱形纹、三角形纹、云雷纹等表现动物凶狠的纹饰,纹饰的浮雕感较强。

  三、西周

  西周玉龙基本沿续了商代玉龙的造型,主要有稍薄的片状龙和稍厚的板状龙两种,圆雕龙的造型极为少见。此时的玉龙在构图和线条处理上比前期显得更加舒展,龙身上的刻划线条基本为浅显的柔长弯弧的风格,同时在工艺上改变了商代常用的双勾线技法,大多采用阴线与阳线相互配合使用,特别是直锋细线与斜刀的艺术表现方式,双线勾勒时有的能见一线尖细,一线呈斜刀的宽阔状,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形成刚柔并济、形制规范的独特美。

  西周玉龙在形制上大体可分为三种:玦形龙,复合形龙和龙纹玉器。

  1.玦形龙(图6)  造型直接延续了商代的特征,具体较前朝有以下几点变化: 龙身较商代更为细长,龙的背部出现的脊齿纹比商代时期的细密,臣字眼的眼角线拉长,此外椭圆形眼、菱形眼亦很多,上吻翻卷,口微张不露齿,脑后的蘑菇形兕角已不多见,更多以鬣形角和钝尖角代之,龙足似有似无,不特别雕琢。

  2.复合形龙  多以羽人、凤与龙复合成一器。这类玉器多以镂雕技法制作,龙的眼部皆呈椭圆形,其余各部位与玦形龙相似。如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的一件(图7),高2.9、长4.5厘米,为羽人和龙合体,羽人位于龙之前端,身体自上而下与龙相接,龙作回首状,椭圆形眼,卷唇,细尾上卷。

  3.龙纹玉器  这类玉器以抽象的、呈图案化的龙纹作主要装饰,多为玉璧、玉璜、玉觿等。此期龙纹多用娴熟的双勾技法和斜刀技法加阴线和阳线刻画,因器饰纹,根据器形特点组织图案布局,形成一种浑然天成、自然和谐的艺术效果,体现了高超的构图能力。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的一件龙纹玉璧属此类型(图8)。直径15.6、孔径6.8厘米,褐色沁分布自然,器表纹饰章法井然,饰有两条蟠蜷的龙纹,龙首近环的外缘,体躯呈圆弧形,尾尖收于内缘,双龙首尾相接,龙鼻上卷,张口,“臣”字目,有利爪,间隙饰以卷云纹。图案刻划准确,婉转顺畅而有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