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是一种古老的汉族面食,是一种用面粉发酵蒸制而成的食品,形圆而隆起。这种食物大约在魏、晋时便已经出现了。但是最早包子却叫做“馒头”。后来因逐渐发展壮大、品种日益增多而将有馅料的称为包子,无馅料的叫做馒头。不过,至今在南方很多地区,包子仍然延续旧时的说法,叫为“馒头”。馒头则叫做“白馒头”。说起全国各地制作的包子那可真是种类与花样繁多,各家在这原料制馅、包整工艺上都是各尽其妙,每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味品相和技艺传承。虽说我国这包子的做法是万变不离其宗,但是由于各地人民的智慧与勤劳也向我们展现着包子千般姿态、万般滋味。 名号响亮的包子 1.天津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独具特色,不仅仅作为“天津三绝”之一,更是以其味道鲜美、样式独特而誉满全国,名扬中外。它始创于公元1858年清朝咸丰年间,乳名叫“狗子”的高贵友经营着一家名叫“德聚号”的包子铺,他家卖的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独具特色。使其生意越来越红火,根本忙得顾不上和顾客说话。于是吃包子的人便戏称为“狗子卖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这狗不理的简名便逐渐取代了包子铺的原名。 
(点击图片,链接至美食杰版做法)
特色:原材用料精细,制作考究,特别是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都是18个褶。 2.靖江蟹黄汤包 靖江蟹黄汤包是中华六大名包之一,创于何时现已无法考证了。不过,据民间传说,至少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蟹黄汤包以其滋味鲜美、叫绝的做工而深受大江南北美食家们的青睐。靖江汤包作为地方一绝,常被用来招待国家元首及重要来宾,尽管如此,他的名气似乎与他的地位并不相符,那是由于它的制作工序十分讲究,本地师傅们一是出于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再有就是这蟹黄汤包还是最宜现做现吃才能品其精华的特点。在知名度上则稍逊于其他名包。 
(点击图片,链接至美食杰版做法)
特色:靖江蟹黄汤包有“两绝”:一是制作绝,二是吃法绝。品尝汤包务必遵循:轻轻提、快快移、先开窗、后吮汤的吃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