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一个解构、嘲讽大行其是的年代,“认真你就输了”是句至理名言。作为一个无论从性别还是理念都与“屌丝”无关的人,写下这篇文章,更是输上加输。但是输或赢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忠于你的内心、做真实的自己、过想要的生活? 一 谁是“屌丝”? 我第一次听到“屌丝”是去年12月在北斗武汉的某次饭醉中。作为在场的唯一女性,我对这种由性别因素主导的小众词汇迷惑不解,却在询问时收获一片心照不宣的窃笑,没有人给出一个明确直接的回答。于是我上网搜索,却因手机没能打出“屌”这个字作罢。 后来,“屌丝”渐以燎原之势在朋友圈中蔓延。无论是线上讨论,还是线下聚会,动辄自居“屌丝”,似乎乐趣无穷。再后来,“屌丝”进入公众视野,先是凤凰网专题,后是腾讯今日话题,可谓其兴也勃。只是这些讨论并没能解答我的疑惑。 ——谁是“屌丝”?我找不到一个稍精准一点的定义,只有一些标签勉强划定一个范围:底层出身、苦累工作、低教育水平、“穷矮丑”、“搬砖工”。基本上,这与社会对所谓“新生代农民工”的想象吻合,与自称“屌丝”的高校在读生/毕业生相去千里。虽然已称不上“天之骄子”,但大学生尤其是名牌大学生,在占用教育资源的角度,绝对在社会分层中占据中上层地位,和低教育水平扯不上任何关系,也和体力工作相关性不强。 只能说,“屌丝”是一群有闲的80后、90后,利用并夸大了这个形象。它已经和本义偏离,边界含糊不清,唯一确定的标准是性别。它是一种流行亚文化,代表着自嘲和反讽、恶搞和狂欢、解构和排他。 二 为什么争当“屌丝” 没有几个人说得清楚什么是“屌丝”,却依然追捧“屌丝”。这种亚文化的流行,必然和当下社会总体状况密切相关。贫富差距加大,基尼系数远超警戒线,社会流动放缓、阶层固化。就业形势不佳,教育作为向上流动的杠杆作用下降。“没有高考,你拼的过富二代吗”只能起到临时打鸡血的作用,事实上有了高考也未必拼得过富二代,别提更牛逼的官二代。 这种大形势给接受高等教育的80后、90后带来深深的焦虑感。“屌丝”横空出世,解构一切,可谓应运而生。“屌丝”们为什么将成功学视作傻逼挖苦不休?一是多年来盲目追捧引起的逆反心理,二是强调个人奋斗已经很难起作用。不仅是唐骏的成功不能复制,白手起家的牛人们的成功都不能复制。当通往成功条条路径都有被锁定的危险,人们只好作消极性的努力:否定世俗成功,以调适心理的失衡。 寻求认同和实现自我价值,都是人的基本需求,“屌丝”亚文化恰好都能满足。通过标签式的划分,“屌丝”们能够聚集起来,抱团取暖,即使是互相嘲讽也是惺惺相惜的认同。而作为一种新兴势力,“屌丝”还带有几分代表“先进文化”的锐气,凭这股新鲜劲,就比西装革履的傻逼、肉头肉脑的精英不晓得高到哪里去了。这多少能令参与者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会到几分优越感,自我价值仿佛得到了实现。 三 为什么反对“屌丝”亚文化 旗帜鲜明反对“屌丝”亚文化,是因为它具有犬儒性和排他性。 犬儒性相当于腾讯在今日话题中的“解构”,今日话题为其叫好,认为“也许是本来早就该解构的东西,而这种解构,也并非第一次”,这种表述既含糊又谬误。事实上,我认为不同于其他带有启蒙性质的解构,“屌丝”解构的是最不该解构的东西。 应该解构的是什么呢?极端的集体主义、盲从、偏执、偶像崇拜、抱团、站队等等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和文革遗风。“屌丝”解构的是什么呢?自嘲“穷矮丑”,抹杀自我奋斗精神,否定世俗成功,全部立足于在个体层次对自我价值的贬抑。(写到这里觉得屌丝简直是shit-eating party么。。)“自居弱者等于放弃了任何权利”,这是我唯一赞同今日话题的一句话。 “屌丝”消解了压力,也消解了动力。固然一个多元包容的社会有成功的自由,也有不成功的自由。但是,古往今来,在普世价值中,个人努力都是被赞许的品质,因为这符合人追求繁衍的生物本能,用星际迷航的经典台词来说,就是“live long and prosper”。只有在特殊形势下,“打倒”和“破坏”才具有合法性。这也与今日话题的标题暗合——“庶民文化的胜利”。“庶民的胜利”最终走向了民粹,无论如何都不应当再重复那段历史。 “屌丝”的排他性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排除了女性。排除之外更恶劣的是,用寥寥几个标签对女性进行歧视、异化、分化。这些含有性暗示的标签非常恶俗甚至赤裸裸,即使是好听一点的标签也带有捧杀的意味,因为它通过话语权力将异性的丰富性样板化了。必须说,“屌丝”有自嘲的权力,但没有嘲讽另一个群体的权力。由于这种带有恶趣味的攻击性,“屌丝”在一定层面上演变成了一种政治正确,一种变相的集体主义。它在男性内部也造成了分化,我是“穷矮丑”我自嘲,你是“高富帅”你去死,这种情绪虽然带点戏谑的意味,但是对立是显然的。 有趣的是,在我认识的人中,“屌丝”和政治控高度重合。(当然这种抽样在统计学上是不科学的,因此也不具备推论到全体的可能性。)要知道,80后、90后们虽然天生幸运,逃过了极端集体主义和政治狂热的炮制,但仍在忍受着意识形态的余温。幸好,这种余温和信息开放结合,更催生出叛逆心理。理论上,他们本该更容易对集体主义免疫,更珍视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意志。但在公共讨论中,互相站队、乱贴标签、上纲上线、狂热谩骂,种种非理性现象俯首皆是。这本质上和“屌丝”的民粹意味是一样的。自以为清醒、独立的80、90后,实际上同样也被时代潮流牵着走。只不过那根缰绳,由成功学的鸡血型积极狂热,变成盲目解构的消极狂热。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还是其实一直在原地打转、不过世易时移换了一批人马? 四 倡导什么样的理想主义 我曾把北斗武汉形容为理想主义的新趋势。我也诚然喜欢这些不是只盯着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年轻人。我认为关心并谈论宏大事务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复苏。在这个立场,你可以把我所谈论的一切都视作求全责备。 我呼吁一种立足现实的理想主义。这种现实性在于,你所思考的、讨论的是基于对现实的观察和困惑。你想知道,为什么朱门酒肉臭,路边多乞儿?你想知道,为什么房价节节高,工作找不到?你想知道,为什么强拆进行时,自焚也无用?你想知道,为什么官员被免职,火速又复出?或者你只想知道,为什么不能上脸书、为什么要写思想汇报、为什么非要上他妈的毛概邓论三块表?从认识现实出发,从具体的问题出发,从具体的人出发,不先预设宏大概念,不要用标签去套人,不要搞对立。不要盲从什么衣领文坤,这是丧失独立思考和偶像崇拜的先兆,你会和自己曾嘲笑过的人一样。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袋去想,最好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万里河山,风土人情。要知道,你们口口声声嘲笑的腊肉,在这个年纪就曾有过这样的精神和壮举。 我呼吁一种成熟奋发的理想主义。“绝望是一劳永逸的,人还是要成为希望本身。”是的,现实很令人不满,似乎也无力改变。但如果因此而遁入犬儒,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你的愤怒是一种力量,不要挥霍掉它,更不要让嘲讽腐蚀掉它。天堂和地狱都是骗人的。经历了百转千回,不断碰壁之后,仍然不遁入犬儒、遁入嘲讽,锤炼出强大的入世精神,以更沉着的信念从事建设性的工作,这是一种经得起现实考验的理想主义。正视你们的梦想,珍惜你们的愤怒。在有生之年,你们也许能够看到中国经历波澜壮阔的大转型,甚至是崛起,“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可能由你们的力量拉动变迁。权力得到制约,教育得到普及,环境得到改善,父母得到赡养,子女不再背诵毛概邓论三块表——这些,你们不做,没有人来做。自古英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如果你内心有召唤,就会明白这不是打鸡血式的成功学。 五 说明 本来只想对“屌丝”谈一些看法,没想到扯了这么多。感谢所有有耐心读完的朋友,我知道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最后,本文中所有讨论都基于个人经验,由于认知局限,谬误可能性极大,一切批评照单全收。 |
|
来自: 联合参谋学院 > 《国家政治社会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