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经验种种》学习笔记
《宗教经验种种》[美]威廉?詹姆斯著,尚新建译,华夏出版社2012年1月北京第一版。
第一讲,宗教与神经病学。
宗教领袖常发生异常的心理变态,或许比其他方面的天才还多些,他们总是天生的情绪敏感者。他们往往过着矛盾的内心生活,一生曾有一部分沉浸在忧郁之中。他们不知道节度,容易着迷和钻牛角尖并常常陷入恍惚的状态,听见耳语,看见幻象,做出各种各样一般归为病态的特殊行为。
摩鲁博士说:“天才不过是神经病谱系诸多分支中的一支。”
第二讲,论题的范围。
凡世界对我们的冲击,只要结果不是难受或病痛,而是整个灵魂的愉快或渴望,那就是宗教。我们所渴望的,正是这种无限世界,每一小小波浪,只要搭载我们驶向那个世界,我们都高兴得乘它而去。
假如一个人内心正义,那么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上帝。
有很大可能,这个世界只是一个仙童的默剧,没有上帝照管。
第三讲,看不见的实在。
我记得在那个晚上,几乎在山顶的那块地方,我的灵魂好像敞开,进入无限,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奔腾咆哮,汇合在一起。
本能是领导,理智是随从。
古人认为,最早的神产生于恐惧。
第四、五讲,健全心灵的宗教。
宗教是实现幸福的一种途径。
只要你爱上帝,你就可以随心所欲。
世界的基本事实是:万物背后具有无限生命和无限力量的精神,他在万物中展现,渗透万物。这个万物背后的无限生命和无限力量的精神,就是我们所说的上帝。
思想就是事物。
第六、七讲,病态的灵魂。
歌德:我可以肯定的说,在我七十五年的整个生涯里,甚至没有四个星期的真正安宁的生活。只有不断滚动的石头,必须永远不停地重新把它推上去。
假如人与人赛跑,有人坐下来哭泣自己的过去,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傻瓜?
失败是我们命中注定的。
第八讲,分裂的自我及其统一过程。
绝不说谎,绝不浮夸,减少平日的欲求,生活简朴,信仰上帝,幸福就在其中。
生命有两条:自然的和精神的,必须丢掉一条,才能分享另一条。
第九讲,皈依。
病态灵魂以自我为中心,焦虑不安,只要有他把门,信仰灵魂的强烈自信就进不来。
第十讲,皈依(结论)
在狭窄的自我内部建立藩篱的疏离感一旦破除,个人便发现“万物合一”的境界。他过着宇宙的生活。他与人,他与自然,他与上帝,都是一体的。那种自信、信任以及与万物合一的状态,就是信仰状态。
第十一、十二、十三讲,圣徒性。
喜悦是一种宽阔的情感,所有宽阔的情感,只要依然存在,就是忘我的,就是仁慈的。
意大利的一位神秘主义者说,真正的修士,随身只携带琴。
第十四、十五讲,圣徒性的价值。
死亡吃人,而吞吃死亡的人则把握人生,卓越超群,并能圆满应对宇宙的秘密要求。
人的完善就是实现自己的目的,人的目的就是与造物主融合。追求融合,人可以有三条途径,分别是行动的、净化的、冥想的。
我们不能把人截然分成动物部分与理性部分。
抽象地说,纯粹用人的价值尺度衡量宗教结果的价值,似乎不合逻辑。
宗教始终要满足它们时代盛行的各种需要。
人类灵魂的发展潜力深不可测。
男人越粗暴,女人的爱才越有欣赏意味;统治者越是一意孤行,反复无常,世人越将他奉若神明。
在尼采眼里,圣徒性仅仅代表卑怯和奴性。
强者的天敌并非强者,而是弱者。
第十六、十七讲,神秘主义。
此时我才知道,祈祷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即从个体的孤寂回归万物合一的意识,跪下是死者,起来是则不朽。天地海一起共鸣,演奏一曲环绕世界的宏伟和声。
一氧化二氮和醚,尤其是前者,如果与空气进行充分的混合与稀释,很容易引起神秘意识。
在理性意识的周围,还有完全不同的各种潜在的意识形式,由极薄的帷幔将他们与理性意识隔开。
苏菲派的学问,目的在于解放灵魂,凡不属于上帝的事物,统统脱离,仅仅思考上帝的存在。
只有我变成无,上帝才能入乎其内。
第十八讲,哲学。
我怀疑,毫无情感地对宇宙进行理智的静观,一方面离开内心的不幸和救赎的需要,另一方面离开神秘的情结,是否还会产生我们现在所具有的那种宗教哲学。
思想活动的唯一可以设想的动机是获得信念,即停止思想。
思想本身就是上帝的产物,思想如何思想上帝。
第十九讲,其他特性。
宗教是一种交往,一种自觉自愿的关系,是落难的灵魂与神秘力量的接触,它觉得依赖这种力量,它的命运为这种力量所决定。
第二十讲,结论。
可以看到信仰如何克服忧郁的性情,增强主体的忍受力,或者,如何使生活的普通事物变得有意义、有趣味和魅力及荣耀。
事物的知识不等同于事物本身。
宗教生活围绕的轴心是个人对自己私人命运的关怀。简言之,宗教是人类自我中心主义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后记
虽然我既不能接受通俗的基督教,也不能接受经院的有神论,但是我相信,通过与理想世界交感,新的力量进入尘世,并在这里形成新的起点。
有两种超自然主义:粗糙的超自然主义与精致的超自然主义。
宋圭武2013年1月4日记与兰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