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菲的世界》笔记整理

 昵称40748250 2017-03-06
首先说一下,我是在word下面用大纲写的,所以粘贴上来的时候排版并不是很好。如果大家想下载大纲版的文件,可以到这里下载:
http:///file/e7hg9y6h
P.S.吐槽一下,这本书哲学家名字的翻译真非主流……



《苏菲的世界》笔记整理
        没有一件事是理所当然的。
        哲学家从来不会过分习惯这个世界。
神话:
古人的好奇心,通过宗教找到答案,以神话的形式流传下来
诺芬尼斯:
570B.C..认为神与人过分类似,认为神话不可信(此时希腊市民有闲暇思考政治文化问题(劳动由奴隶负责))
从神话的思考模式发展到以经验与理性为基础的思考模式(为大自然的变化寻找自然的(而非超自然的解释))
自然派哲学家
最早的希腊哲学家,关注大自然及其循环与变化
认定有某种物质是一直存在的(否认“从无到有”)
哲学逐渐脱离宗教。迈向“科学推理”的第一步
(课题集中于宇宙的基本组成,物质与大自然的变化)
泰利斯
“水是万物之源”<...
显示全文
首先说一下,我是在word下面用大纲写的,所以粘贴上来的时候排版并不是很好。如果大家想下载大纲版的文件,可以到这里下载:
http:///file/e7hg9y6h
P.S.吐槽一下,这本书哲学家名字的翻译真非主流……



《苏菲的世界》笔记整理
        没有一件事是理所当然的。
        哲学家从来不会过分习惯这个世界。
神话:
古人的好奇心,通过宗教找到答案,以神话的形式流传下来
诺芬尼斯:
570B.C..认为神与人过分类似,认为神话不可信(此时希腊市民有闲暇思考政治文化问题(劳动由奴隶负责))
从神话的思考模式发展到以经验与理性为基础的思考模式(为大自然的变化寻找自然的(而非超自然的解释))
自然派哲学家
最早的希腊哲学家,关注大自然及其循环与变化
认定有某种物质是一直存在的(否认“从无到有”)
哲学逐渐脱离宗教。迈向“科学推理”的第一步
(课题集中于宇宙的基本组成,物质与大自然的变化)
泰利斯
“水是万物之源”
“万物中皆有神在”(此“神”并非神话中的天神)
一切物质都有源头
安纳克西曼德
“无限定者”
一切物质都有源头
西梅尼斯
万物之源为空气
帕梅尼德斯
没有任何事物来自虚无
没有真正的变化
理性主义者(即相信人类理智是世界一切知识的源泉)
感官是不准确的
赫拉克里特斯
所有的事物都是流动的
不可能在同一条河涉足两次
世界的事物都是相对的
世上有一种“普遍的理性”知道自然发生的每一件事
感官亦是可靠的
恩培窦
没有任何事物会改变,却感官是可靠的
大自然不可能由单一物质决定,而由四根组成:土、气、火、水
使事物改变的力量叫做“爱”与“恨”
爱使事物聚合,恨是事物分离
(而人的眼睛亦是由土气火水组成,其中火的部分可以感知自然界的火元素,以此类推)
安纳萨格拉斯
500B.C.~428B.C.
大自然由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组成,所有事物都可以被分割为更小的部分
即使是在最小的部分中也有其他每种事物的成分存在
创造万物的力量叫“秩序”
德谟克利特斯
最后一位自然派哲学家
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因为“没有一件事物来自虚无”
原子并非完全一样,大自然有无数形状各异的原子组成
物体死亡分解时,原子分散并组成新物体(原子本身特性决定)
不相信有任何“力量”介入变化过程,故其为“唯物论者”
灵魂由“灵魂原子组成”?人类没有不朽的灵魂
苏格拉底
雅典成为希腊文化的中心
古典派哲学家课题重在个人本身及每个人在社会的地位
雅典民主制度兴起,重视演说术
批评传统神话
人类永远无法揭开大自然和宇宙之谜(怀疑论)
无法解决自然之谜,但必须先解决个人的地位问题
普罗塔格拉斯
人时衡量一切的尺度。无法确定是否有神。不可知论者。
苏格拉底
未留下任何著作
真正的“爱好智慧者”,知道自己所知有限
“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理性主义者
人只要有正确的见解,就会有正确的行动。(即人无正确的行动,原因在于见解不正确)
辨别是非的能力存在于理性中,而非社会中
人如果违反自己的理性就不会快乐
雅典
柏拉图
苏格拉底之死证明了当今社会与理想社会的冲突
著《自辩》
课题:永恒不变之事物与“流动”事物的关系
个别的事物是流动的,理型的事物是永恒不变的
我们无法洞察具体的事物(因为不断在变),而可用理性来洞察事物的“理型”
世界分为感官世界(人体器官能够感受到的世界)以及理型世界(不朽的灵魂感知的世界)
而人所感受到的“不完美”即肉体世界与理型世界的差距,而灵魂希望使外界事物回归理型的渴望叫做“爱”
自然世界与理型世界的关系就如同黑暗洞穴与外在世界的关系
理想国
The Republic
乌托邦 哲学家治理
头部?理性?统治者
胸部?意志?战士
服部?欲望?工匠
三部分协调即“有德”
以理性来统治国家
女人只要受到和男人一样的训练,亦会拥有和男人不相上下的理性思考能力
统治者与战士不可享受家庭生活
幼儿教育由政府统一负责
宪法国家
仅次于理想国,上位者可拥有个人财产与家庭生活,妇女自由受限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
希腊最后一位大哲学家。相对于柏拉图,对自然界更感兴趣。更多运用感官而非理性
和柏拉图相反,认为先有实物,后有“理型”
“理型”即共同特征
“形式”存在于事物中,而非脱离事物
认为最高层次的事物是用感官察觉到的,而非理性思索的(柏拉图)
实在界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组成
“质料”是组成事物的材料
“形式”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
亚里士多德的因果律(E.G.天为什么会下雨)
“质料因”:空气冷却时湿气正好在那儿
“主动因”:湿气冷却
“形式因”:水的“形式”会降落地面
“目的因”:植物、动物需要水
亚里士多德创立逻辑学
建立于名词之间的关系上
为自然创建层级(分类),人具有一些“神”的理性。神位于大自然层级最顶端
伦理学:人要快乐需维持中庸
政治学:三种良好的政治制度: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
女性:“未完成的男人”,被动的,男人提供小孩的“形式”,女人只提供“质料”(中世纪的女性受到歧视受其影响)
希腊文化
希腊哲学致力于解决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等人提出的问题。而最关心的问题变为了何谓真正的幸福及如何获得这种幸福
犬儒学派
创始人:安提赛尼斯(400BC),苏格拉底之学生
真正的幸福不依赖于外物
故每个人均可获得幸福,且一旦拥有就无法失去
不需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亦不必担心他人的痛苦
斯多葛学派
创始人:季诺(300BC)
每个人都是宇宙常识的一小部分
存在宇宙公理,不会改变
一元论,宇宙中只有一个大自然,“精神”与“物质”并无冲突
富时代精神,“民胞物与”,关心政治
代表人:罗马皇帝瑞里亚斯、西塞罗、塞尼卡
“人本主义”
人必须接受自己的命运
外在事物不重要
伊壁鸠鲁学派
享乐主义+原子论
追求高度感官享受
以避免所有形式的痛苦为目标
创始人:伊壁鸠鲁
可以放弃短暂的快乐以追求更大的快乐
交朋友与欣赏艺术也是一种乐趣
故要快乐,则需自我规范、节制、平和、克制欲望
对政治无兴趣,劝人离群索居,建立公社
伊壁鸠鲁之后,此派人士逐渐沉溺于自我放纵
新柏拉图派
神秘主义
(见插图)
神秘主义
与上帝合而为一
(西方见到人型的上帝,而东方与神交融)
两种文化
相近的语言导致相近的思想
印欧民族
宇宙有天神(多神论)
(神名、神话类似)
视觉是最重要的感官
历史是循环的,生命轮回
印度教、佛教与希腊哲学类似
目标:脱离轮回(故需打坐、沉思)
闪族文化
犹太人、基督教、回教、伊斯兰教
一神论:一个上帝
历史是直线的
听觉是最重要的感官
目标:脱离罪恶(故需祈祷)
保罗
将基督教传到了雅典
旧约?新约
中世纪
基督教传播,罗马文化瓦解,人口减少
罗马主教被视为基督在世上的代理人
教会关闭柏拉图学院
古罗马帝国分裂为三种文化:
西欧:拉丁式基督文化
东欧:希腊式基督文化
北非、中东:伊斯兰教文化
希腊罗马文化分裂:
罗马天主教文化:新柏拉图学派
东罗马帝国文化:柏拉图哲学
阿拉伯文化:亚里士多德哲学
哲学课题的转变:
是否一定要相信基督教的启示
是否可以通过理性来探索基督教的真理
希腊哲学家与圣经有何关系
圣经与理性是否有抵触
信仰和知识是否可以相容
圣奥古斯丁
融合基督与新柏拉图派,认为哲学能力有限
“理型”存在于上帝之中
“善的意念是上帝的事功,恶的意念是远离上帝的事功”
没有人值得上帝救赎,谁会上天堂、谁下地狱是事先注定的
脱离了雅典的人本主义
第一个将历史纳入哲学理论的哲学家
圣多玛斯
亚里士多德基督教化
文艺复兴
背景
天主教文化分裂,哲学与科学逐渐脱离神学
认为不能透过理性与天主沟通,因为天主是绝对不可知的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变得较为自由
新的科学方法和新的宗教狂热逐渐产生
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运动
文艺复兴
即“以人为本”
人道主义的复兴
中产阶级兴起
认为人是极其崇高可贵的
(而中世纪强调人性本恶)
导致人们无限崇拜天才
人并不是为神而存在的,因此人不妨及时行乐(古代人文主义强调宁静、中庸、节制)
认为神存在于万物之中,宇航走势无限的
实证法
研究大自然以观察、经验实验为基础
以亲身经验,而不是以古人著作或凭空想象作为知识的基础(中世纪则过度强调理性的重要性)
新世界观
哥白尼:太阳是中心
克卜勒:以太阳为中心,绕椭圆旋转
伽利略:惯性定律
牛顿:万有引力、行星轨道定律
牛顿的宗教信仰并未动摇,认为自然法则的存在足以证明宇宙间有伟大万能的上帝
人的自我观念
宇宙没有绝对的中心,故每个个体的人都可被视为中心
宗教改革
基督徒更加虔诚
马丁路德:人们不需要教会、教士的代祷才可获得赦免
摒弃教条,回到新约
人人与上帝的距离是相同的
巴洛克时期
17世纪
感悟生命之无常,阶级差距拉大
现代戏剧诞生
莎士比亚:人生如戏
卡德隆:人生如梦
哲学:理想主义与唯物主义并存
决定论:机械唯物主义,所有的事情均命中注定,人没有自由意志,人的所有思想均已被分子所决定
笛卡尔
笛卡尔
现代哲学之父
第一个创立了哲学体系
课题:我们拥有的知识、肉体与灵魂的关系
希望用“数学方法”进行哲学思考
数字较感官更可靠
对每件事物加以怀疑
不可相信感官(如做梦)?世界上大多事物是不可相信的,不能确定是否是真实的,但唯有怀疑是可以确定的。故有“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怀疑证明自己在思考,而思考则证明自己确实是一个会思考的存在者)
“完美的实体”并不来自人本身,因为个体的人时不完美的,故“完美的实体”只能来自“完美”的上帝
“上帝”的概念是与生俱来的
宇宙间有两种不同形式的真实世界:思想与扩延(Extension)(即物质)
灵魂属于意识,不占空间,不能分解为更小的单位
物质则相反
意识与物质均来自上帝,因为唯有上帝本身是独立存在的,不隶属于任何事物
二元论,灵魂是独立的,不收躯体影响
灵魂的目标是使理性获得掌控权
斯宾诺莎
斯宾诺莎
1632-1677
对圣经进行历史性批判而被逐出教会
用永恒的观点来看事情
大自然本身是上帝,一切都在上帝之中(泛神论者)
《集合伦理学》
一元论
自然界中每一个事物不是思想就是扩延
我们所看到的每一现象都是思想或扩延的“模态”
上帝是每一件事的“内在因”(而非“外在因”)
上帝透过自然法则主宰世界
只有上帝是完全自由的
人可以争取自由,但是永远不可能获得“自由意志”
我们不能够控制发生在我们体内的每一件事,灵魂或多或少被身体囚禁
我们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和谐是由于我们内心的各种冲动
如果我们体认到每一件事的必然性,便可察觉万物都是一体的,已全然接纳的观点来理解时间的事物,我们方可获得真正的幸福与满足
即Sub specie aeternitatis.以永恒的观点看待每一件事
洛克
经验主义
18世纪,理性主义受到批判
认为如果不是透过感官的体验,我们心中将一无所有
从感官经验获取一切
认为仔细检视人类的所有观念,以确定它们是否是根据实际经验而来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洛克
1632-1704
《论人之理解力》
1、 我们概念的来源:我们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反映我们曾看过、听过的事物。我们得到“单一感官概念”,并以思考、推理、相信、怀疑等方式来处理单一感官概念
2、 这世界是否真的就像我们所感知的那样:感官的性质分为“主要”和“次要”。“主要性质”是外延世界的特质,如重量、运动和数量。“次要性质”指颜色、气味、声音等感觉并不能真正反映事物本质的性质,而是反映在我们感官的性质、
提倡只是自由与宽容的精神
两性平等
立法权与行政权分立
休姆
休姆
1711-1776
康德之老师
28岁出版《人性论》(15岁产生构想)
人应回到对世界有自发性感觉的状态
希望人们回到孩提时代对世界的印象
知觉分为印象(直接感受)与观念(对印象的回忆)
无法证明因果律
遇一观念,先回溯其“印象”以评判观念
对自我的认知是一长串同时体验过的单一印象造成的结果
佛陀与其观点类似
人类没有必要证明灵魂不朽或上帝确实存在,因为是不可能证明的
故称其为“不可知论者”
小孩子才可见到世界的原貌
对理性主义者的批判:A?B 但A并不一定是B的原因
认为人的言语和行为并不由理性决定,而是由感情决定
伯克莱
伯克莱
1685-1753
天主教主教,哲学家,反对唯物主义,但是经验主义哲学家
世间所存在的只有我们感受到的事情
不能确定“那个实体”是否确实存在
我们的观念感觉有一个精神性的成因,而非物质性的成因(“灵”)
世间只有另外一个意志或灵可能形成造就这个“形体”世界的诸般概念
万物都因为这个“灵”而存在
此“灵”即天主
我们所看到、感知到的每一件事都是“天主力量”的作用。我们周遭世界与我们的生命全部存在于天主之中
质疑物质、时间、空间的真实性
启蒙
法国启蒙时期
受牛顿、洛克、笛卡尔影响,反抗权威,后发生法国大革命
教育学兴起
卢梭提议体认童年的价值
“自然神论”:上帝只透过大自然与自然法则向人类显现
更重视实践及人权
自由、平等、博爱
康德
康德
1724 教授,通晓哲学史
综合理性主义者及经验主义者
我们所见事物是时间与空间里的一个现象
“时间”“空间”为我们的两种“直观形式”
这两种形式先于一切经验
时空属于人类的条件,是人类感知方式,而非物质世界的属性
因果律的存在是人类理性的特色
所谓自然法则只不过是人类认知事物的法则
左右人类对于世界的观念的因素分为“知识的原料”(感官)及“知识的形式”(时空因果律)
心灵所感知的事物是有限的,被理性所限
因此人不可能解决“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之类的工作(因为无原料,理性停止工作)
理性与经验都无法解决“上帝是否存在”,故需要信仰填补
假设人又不朽的灵魂,上帝确实存在,人有自由意志(“为了道德的缘故”)
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天生的
我们能够感知普遍的道德法则
在每个经验之先(即良心)
这套法则是“无上命令”,是无条件的、强迫性的、绝对权威的
尊重每一个人本身
普遍性道德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义务伦理观、善意伦理学
只有确知我们纯粹是为了遵守道德法则而行动时,我们的行为才是自由的
作为物质,我们属于大自然,完全服从因果律的支配,没有自由意志
作为理性,当我们实践理性时,是自由的
而若无视道德法则,做自己想做的事,会变为各种事物的奴隶,就不算自由与独立
康德结束了理性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僵局
是联合国概念之父
浪漫主义
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
口号:“感情”“想象”“经验”“渴望”取代事物的“知性”
个人可以完全随心所欲的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生命
无限制自我崇拜,歌颂天才
代表人物:贝多芬、席勒、诺瓦利斯、柯立芝、拜伦、雪莱
重估中世纪价值,憧憬东方
体验生活,反中产阶级的生活态度(类似于嬉皮士)
“闲散是天才的理想,懒惰是浪漫主义者的美德”
《少年维特之烦恼》
谢林
1775-1854
自然是肉眼可见的精神,精神则是肉眼看不见的自然
心灵与物质合一,亦是“世界精神”的表现
大自然都存在与人心中,如果人能够进入自己的内心,便可接近世界的神秘
史代芬
“我们厌倦了无休止地与粗才的物质世界奋战,因此决定选择另一个方式,企图拥抱无限,我们进入自己的内心,在那里创造一个新世界”
浪漫主义:普世性的浪漫主义与民族浪漫主义(赫德、格林童话、安徒生)
黑格尔
黑格尔
浪漫主义传人 1770-1831
真理是主观的,所有的知识都是人类的知识
黑格尔之前的哲学家试图建立一套永恒的标准,黑格尔则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世间没有“永恒的真理”“永恒的理性”
思考方式受传统思潮及物质条件的影响
无法宣称哪种思想永远是对的
历史在朝“了解自己”“发展自己”的方向发展
正反两种思想终被融合,即“辩证过程”
个人是团体的一个有机成分
理性(世界精神)透过人与人的互动才得以彰显
没有人民,就没有国家。没有国家,就没有人民
个人不能发现自我,只有世界精神才能发现自我
祁克果
个人主义
莱布尼茨、安徒生、祁克果
对细微事物有很敏锐的观察力
祁克果
理想主义与黑格尔的历史观抹煞了人对自己的生命应负的责任
信仰是宗教最重要的因素
时刻紧握住客观的不确定性
“真理永远是少数”
人的三个阶段:
美感阶段:享乐主义
道德阶段:认真对待生命,开始在意事情的是非对错
宗教阶段:得到救赎的唯一途径(基督教)
马克思
“哲学家只诠释了世界,可重点在于他们应该改变这个世界”
马克思
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
马克思主义贡献者:列宁、斯大林、毛泽东
承认黑格尔的历史辩证发展,但认为推动力并非“世界精神”而是物质,即社会的经济力量
社会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互相影响的,因此称其为“辩证的唯物主义者”
是非对错的观念是社会基础的产物
工作是人类本质的体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工人为他人工作
资本主义本身内部存在若干矛盾,缺少理性的控制
达尔文
自然主义
认为除了大自然和感官世界之外,别无其他真实事物的态度
达尔文
使人们重新审视《创世纪》
被推翻的不仅是上帝造人,更糟的是达尔文使得人变成生存竞争这种冷酷事实下的产物
一世人劳苦奔忙有何益?(答案是生殖)
佛洛依德
佛洛依德
文化哲学家,“精神分析”创始人
人并不像十八世纪的理性主义者认为的那样理性
这种不理性的需求可能反映出我们的基本需求
婴儿有某种性反应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动物性
自我: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迁就“现实原则”
超我:道德规范的自我
艺术家应从梦境中撷取灵感
我们这个时代
存在主义
尼采。反对黑格尔的“历史主义”
应重视生命本身,不必对历史和道德主意
“对所有价值的重新评价”
强调强者的生命力
萨特
“存在主义就是人文主义”
“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存在先于本质”
人必须创造自我
人们必须决定自己该怎么活
“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
人必须为其做的每一件是负责
选择自由也是一种责任
不可逃避为自己做选择的责任
生命没有固定的意义,我们需要为自己做出选择
所为哲学问题的定义就是每一个世代,甚至没一个人,都必须要一再问自己的一些问题
6
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