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之窗

 昵称20064513 2015-02-04

早期古希腊哲学(古代自然派)

【阅读】大约在公元前600~公元前460年间.哲学家们讨论的主题是大自然和它的循环变化问题.——万物源于何物?世界是变化的还是静止的?

公元前570~公元前480年,巴门尼德(Parmeinides)主张万物一直都存在,世界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变化,人类理智是世间所有知识的源泉.巴门尼德有一个学生叫芝诺(Zeno,前490—前425),他极力证明运动不可能.正是他的证明向世人提出了运动的本质问题:运动就是矛盾.与巴门尼德同时代的一位哲学家赫拉克里特(Heraclitus)则提出相反的观点: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变化的.他在大自然的不断变迁与对比的现象中看到了一个“一致性”.他认为这“一致性”就是万物的起源,他称之为“上帝”或“理性”.巴门尼德和赫拉克里特的争论,由一个名叫恩培窦克里斯(Empedocles)的哲学家解决.他认为巴门尼德和赫拉克里特各对了一部分.其结论是:大自然是由四种元素所组成的,它们是:土、气、火、水,并且大自然的变化是因为这四种元素聚散之故.他称“爱”使物聚,“恨”使物散.这首次将力与物分开.

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年,一位来自爱琴海北岸的原子唯物主义哲学家,名叫德谟克里特(Demokritos),他认为万物皆变,但变化的背后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他称之为原子.原子可聚可散.他不相信有任何“力量”或“灵魂”介入大自然变化过程.每一件事之所以发生都有一个自然原因,它存在于事物本身,即“自然法则”.

雅典的哲学(前470~384

苏格拉底生于雅典.在他之前的哲学家叫自然派哲学家,而苏格拉底则代表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时代的主题是:每个人本身与每个人在社会的地位怎样?新兴的民主国家如何开启民智?“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使它在各地落脚生根,并进入各个家庭,还迫使它审视生命、伦理与善恶. ……我们之所以犯错误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何者是对的,这也是为何必须不断学习的原因.他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他相信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存在于人的理性中,并不存在于社会中.苏格拉底认为世间有所谓的永恒的、绝对的是非观念存在.

理念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曾受教于苏格拉底门下,在他29岁那年,苏格拉底服毒身亡. 柏拉图写过一本《对话录》,因他创立了柏拉图学院而留存至今.人们从中了解到,他试图掌握有关个人永恒不变的“真理”.他创立了二元论,认为在“物质世界” 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称这个实在为“理型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的永恒不变的模式.他认为在感官世界中的每一件事物都是变化的,而理型世界可用来确实认识这个世界,这些理型是永恒不变的.我们对于感官所受到的事物,只能有模糊的、不精确的概念.但是我们却能够真正了解我们用理智所理解的事物.他强调先理型存在而后感官存在,比如,他认为“鸡”的理型要先于鸡本身.

亚里士多德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幼年时的老师,在柏拉图61岁时进修于柏拉图学院.他是一位希望澄清我们的观念的严谨的逻辑学家,是欧洲的一位生物学家,也是集古希腊哲学之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是向柏拉图观点第一个提出批评的人.他说过“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他认为“没有天生的概念”,柏拉图将整个观念弄反了,应该先物质而后精神,人类灵魂中存在事物碎片只是自然事物的影子.我们对自己感官未曾经验过的事物就不可能有意识,自然才是真实世界.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的每一种变化,都是物质从“潜能”转变为“实现”的结果.

下面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有一位雕刻家正在雕琢一块大花岗石.他每天一斧一斧地雕琢着这块没有什么特别形状的岩石.有一天,一个小男孩走过来问他:“你在寻找什么?”雕刻家答道:“你等着瞧吧!”几天后小男孩又回来了,看到雕刻家已经将花岗岩雕成了一匹骏马.小男孩惊异地注视着这只马,然后转向雕刻家问道:“你怎么知道马在里面呢?”的确,雕刻家确实在那块花岗岩里看到了马的形式,因为这块花岗岩具有变成一匹马的潜能.鸡蛋有成为一只鸡的潜能,这并不表示每一个鸡蛋都会变成鸡.但是鸡蛋显然不能变成一只鹅,因为鸡蛋没有这样的潜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