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性VS感性:曾经辉煌的古希腊哲学为什么被基督教哲学所取代呢?

 小桥大水人家好 2020-05-29

很多人都知道希腊是哲学的故乡,同时也是西方理性和科学的发源地。近2000多年来,哲学一直滋养着西方精神文化的发展。19世纪以后,哲学更是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西方的智慧中说:全部西方哲学就是古希腊哲学。由此可见,古希腊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地位,古希腊哲学曾创造出灿烂的文明,有趣的是到了中世纪以后,哲学逐渐沦为了基督教的工具,而古希腊哲学也彻底的消亡了。今天我们就看下古希腊哲学由盛至衰的发展历程,深度分析了古希腊哲学走向衰落的原因。

理性VS感性:曾经辉煌的古希腊哲学为什么被基督教哲学所取代呢?

一、哲学是怎样在古希腊兴起和发展的?

公元前6世纪,在古希腊诞生了一门新学科—哲学,泰勒斯是哲学的创始人,他出生于奴隶主贵族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年经商,晚年钻研哲学,并创立了米利都学派。当时哲学的核心问题都是围绕知识展开的,哲学的各种流派也有很多,从整体上看,古希腊哲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景,这种情况和我们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非常的相似。古希腊哲学是环地中海文明史上的奇迹,它既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同时也为西方现代科学发展铺平了道路。

我们知道哲学有三个终极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探寻自身和世界的起源,这也就构成了早期哲学的核心问题。

理性VS感性:曾经辉煌的古希腊哲学为什么被基督教哲学所取代呢?

世界起源于什么呢?对这个问题古希腊哲学家各有各的说法,米多利学派的哲学家们认为:世界起源于某种具体的事物,比如泰利斯认为世界起源于水。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起源于源自等,另一派的哲学家则认为:万事万物的本质都是某种抽象原则,比如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认为数字是万物的本质,而埃利亚学派则认为存在是万物的本质,存在不生不灭,运动变化只是事物存在的表象,赫拉克利特在他的著作论自然里首次提出了罗克斯的概念,在当时罗格斯包含11种含义,最核心的意思指尺度或规律。

赫拉克利特认为:罗克斯独立于万物又统领万物,它既是宇宙运动的规律,也是人的灵魂核心。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包含两个意思,一方面他揭示出了一个事实,就是宇宙间存在一种永恒不变的规律,另一方面他又在提醒人们,万事万物都在随时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赫拉克利特这种独特的洞察和表述方式,引起了人们对思想和语言本身的关注,于是宇宙论哲学的基础被逐渐的瓦解。

古希腊哲学重心从世界起源问题,转向了人的思想和语言问题,哲学家也开始把目光对准了人的内在的精神世界。后来巴门尼德则提出了一种基于思想和语言的方法,创造了一种形而上学的论证形式。巴门尼德认为真实是恒久不变的,世间一切变化都是幻想,人不能仅凭感官来认识世界。

对于古希腊哲学而言,这是一个伟大的转折。在此之后,苏格拉底的出现将古希腊哲学再次推向了高峰,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的一个通家庭。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接生婆。苏格拉底从小熟读荷马史诗,长大后自学成才,以传授知识为生,被公认为是当时希腊最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曾说:他母亲是个亲生婆,他要追随母亲的脚步做个精神上的接生婆,帮助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由于博学多才且极具智慧,苏格拉底成为了当时全希腊青年的国民偶像,然而苏格拉底的许多言论与雅典人的传统认知,形成了巨大的冲突。

理性VS感性:曾经辉煌的古希腊哲学为什么被基督教哲学所取代呢?

公元前339年,雅典以不敬神灵和蛊惑青年等罪名公审苏格拉底。经过公开的投票,大陪审团多数人同意判处苏格拉底死刑。本来苏格拉底是有机会逃跑的,但是他却坚持留了下来,义无反顾的饮下了毒酒。他这样做是为了证明雅典民主制度的公正性,不懂他的人都笑他傻,真正懂他的人却会为他的智慧和忠诚深深的折服。

苏格拉底追求真理,舍身取义的精神,成为了后世知识分子的楷模。他的死不仅是古希腊哲学的悲剧,也是整个古希腊的悲剧。那说到这让人不禁想起了清末的爱国志士谭嗣同,百日维新失败之后,清政府开始四处抓捕,维新派人士康有为等人纷纷逃跑。谭嗣同本来也有机会逃跑,但是他却毅然决然的选择留下来。为唤醒民众,谭嗣同宁愿赴死。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和苏格拉底真的很像。

苏格拉底认为世界上存在客观真理,人之所以犯错是源于无知,人们总是很容易被事物表象所蒙蔽,而不了解事物的本质。苏格拉底倡导用公开论辩的方式,让人们主动觉察出自己的错误,并自觉加以改正。苏格拉底主张用这种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让人们认识自身和世界。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认为凡是能被人感官捕捉到的事物都只是现象,事物的本质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理念,人对理念的知识是鲜艳的,只要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觉就能回忆起来。这段话听起来有点抽象,我们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一提到楼房,我们就会想到两层以上能住人的建筑。楼房这个词儿就是一种理念,它会让我们联想到特定的事物,因为我们之前见过楼房这种东西,所以当有人一提到楼房,我们就能回忆起他的样子。

理性VS感性:曾经辉煌的古希腊哲学为什么被基督教哲学所取代呢?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并发展了柏拉图的思想,此外他还在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心理学等领域有着极深的造诣。他是古希腊最博学的人,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他们代表了古希腊哲学的最高成就。苏格拉底一生没有写过任何书,仅凭一张嘴传授知识,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人却把各自的思想写成了书,并创立了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些哲学体系最终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二、古希腊哲学中的拯救现象是怎么回事?

拯救现象指的是把纷繁复杂的现象变得规则有序,从而为各种现象提供理论依据和说明。面对变化万千的世界,如果没有一个固定的知识体系,人们就不能很好的掌握知识。

公元前500年左右,是雅典民主制度最辉煌的时期。与此同时,由于战乱不断,国库空虚,雅典经济已经徘徊在崩溃的边缘,雅典民主制度的活力也在消退,社会秩序混乱不堪,雅典开始走向衰落。当时希腊社会有一种职业叫做智者,他靠传授技能,收取学费为主,那时候智者们以雅典为中心,周游希腊各地,对青年进行修辞、论辩和演说等知识技能的训练,教他们参与政务处理公务等本领。智者还在公共集会上发表演说回答各种问题,但由于他们回答的问题常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进而时常引发怀疑主义。

理性VS感性:曾经辉煌的古希腊哲学为什么被基督教哲学所取代呢?

普罗泰格拉就是智者的代表人物。公元前433年,苏格拉底和普罗泰格拉之间展开了一场著名的论战,苏格拉底和普罗泰戈拉的这场论战的焦点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关于美德与知识的辩论,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就是知识,人可以通过知识获得美德。普罗泰戈拉却认为美德是约定俗成的,人有权利对美德进行修改。苏格拉底反驳说,要按照普罗泰戈拉的逻辑,人们永远无法建立起一个恒定的道德体系,因而道德也就失去了标准。

第二:有关本性与习俗的争辩。普罗泰戈拉认为,为保证古希腊的共同利益,人们必须遵守习俗。苏格拉底却认为习俗只保护一部分人的利益,只有人性中不变的本性,才是人们应共同遵守的底线。

第三:关于最高真理的辩论,普罗泰戈拉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人可以规定什么是真理,于是他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客观真理是存在的,人并非万能的,只有建立起一个固定的知识体系,才能为哲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苏格拉底认为哲学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统一的知识体系。在与普罗泰戈拉的这场争论中,苏格拉底抛出了“无人自愿犯错”的著名观点,无人自愿犯错核心,意思是人犯错是因为他根本不知道那是错,人要是明白什么是对的,那他的行为肯定也是对的。在苏格拉底看来,无知才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世界上不存在明知故犯这种事。苏格拉底将智慧等同于善,无知等于恶,无人自愿犯错,这一观点也影响了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理性VS感性:曾经辉煌的古希腊哲学为什么被基督教哲学所取代呢?

早期的苏格拉底曾提出哲学家治国的方略,这种思想就是源自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的观点。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家没有一般人的缺陷,哲学家的统治就是知识或者智慧的统治,是最理想的治国方式。晚年的柏拉图对哲学家治国方略发生了怀疑,它产生法律治国的念头,他认为没有法律,人就和野兽没有区别。因此一切政治和社会活动都应当遵循法律。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完善了柏拉图的法治学说,他认为追求幸福生活是人的本性,法律是多数人制定的,体现了多数人的智慧。亚里士多德的这些思想直接成为了西方近代自由主义的思想渊源,以及建立法律统治的理论依据。

三、是什么原因让古希腊哲学走向衰亡?

总体来说,古希腊哲学衰亡的原因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我们先来说一说内因。

马其顿是位于古希腊北部的一个小国,公元前四世纪时,马其顿逐渐成为古希腊北部的军事强国。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征服并统一了古希腊。不久后,亚历山大大帝整合了古希腊的力量开始东征,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在这个过程中,古希腊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当时受战乱影响,古希腊哲学的主题转向了伦理方面,哲学家们开始探讨人生的目的,幸福的意义等问题。

理性VS感性:曾经辉煌的古希腊哲学为什么被基督教哲学所取代呢?

伊壁鸠鲁学派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快乐,身体健康和精神宁静才是真正的幸福。斯多葛学派主张宿命论和禁欲主义,他们认为真正的幸福是克制一切欲望,服从命运的安排。华谊一派则认为,应对一切事物保持怀疑态度,但不做任何判断,以免引起纷争。

盛极必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古希腊哲学在经历过辉煌之后,也不得不迎来它的黄昏。那时候古希腊哲学只能用群魔乱舞来形容,怀疑派否定一切普遍的公正的规范,推翻一切哲学理论的基础。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被歪曲为宗教主义,斯多葛学派宣扬的服从命运,安分守己的哲学主张,与罗马统治者的残暴行为形成鲜明对照。辛布拉图主义与巫术迷信缠绕在一起,也不能为哲学理论发展提供动力。哲学家们普遍言行一无事实,只顾耍嘴皮子,导致古希腊哲学理论上贫乏,思想上懈怠,行为上为善,古希腊哲学逐渐走向了衰败,种种迹象都在表明,古希腊哲学已经丧失了自身的活力,即将寿终正寝。

公元529年,雅典的哲学学校被关闭,这标志着古希腊哲学时代的正式终结。从整体上看,古希腊哲学的核心问题都是与知识论相关的,知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知识的本质起源和范围。我认为,古希腊哲学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一直试图在一个统摄万物的知识框架内,寻求有关世界的终极答案,然而这也就造成了一个悖论。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知识世界中反而变得无所适从。

古罗马哲学是古希腊哲学的延续,古罗马时期新柏拉图学派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与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学派等内容杂糅在一起,并发挥了柏拉图学说中的神秘主义思想。新柏拉图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普罗提诺,他认为万事万物都起源于太一,太一是宇宙间绝对的至高无上的神。这里所说的太一指的是单一独一,没有界限,没有区别,自身浑然唯一的意思。严格的说没有什么东西能界定太一类似于这样或不是这样的说法,都会限制他本身。

理性VS感性:曾经辉煌的古希腊哲学为什么被基督教哲学所取代呢?

总之太一并非语言文字所能描述清楚的,这个听起来有点玄妙。其实他和道德经中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有些像大意就是他不是一般的玄妙,而是非常的玄妙。它是宇宙天地万物的奥妙之门。

普罗提诺的思想对中世纪哲学具有很大的影响,这种神秘主义哲学为当时新兴的基督教提供了理论基础,罗马后期开始产生教父哲学,教父哲学认为世界上存在着真理,而真理就是神。从这时期哲学开始沦为宗教神学的工具,毫无疑问,基督教兴起是古希腊哲学衰亡的重要的外因,基督教以朴素的信仰取代古希腊哲学中复杂的思辨,满足了人们的道德追求。在基督教获得统治地位之后,除了保留少许柏拉图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之外,古希腊哲学已经荡然无存。

欧洲从此进入漫长的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时期。奥古斯丁是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深受普罗提诺著作的影响,他思想的许多方面都有着明显的新柏拉图主义色彩。奥古斯丁认为,一个不相信有真实事物存在的人,本身不可能活着。实际上奥古斯丁的知识论是从自我存在性上升到了真理性,进而上升到上帝的存在性。因为如果上帝不存在,那真理就不能得到印证。上帝的全能全知和无所不在,保证了世界的存在性。由此可见基督的普世性具有很大的强制性。

总结

首先我们说了哲学在古希腊的兴起以及发展,古希腊哲学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是泰勒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代表了古希腊哲学的最高成就。

理性VS感性:曾经辉煌的古希腊哲学为什么被基督教哲学所取代呢?

其次我们说了古希腊哲学的拯救现象,拯救现象本质上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以每种现象找到理论依据。在苏格拉底和普罗泰格拉的论战中,苏格拉底提出的许多观点对西方哲学发展影响深远。

最后我们说了导致古希腊哲学衰亡的原因,古希腊哲学晚期哲学界群魔乱舞,面对纷繁复杂的知识世界,人们无所适从。

当时的基督教正在崛起,它吸收了古希腊哲学的少量元素,同时具有很大的强制性,更适合普罗大众,最终基督教取代了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