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伍子胥为何痛哭仇人之死?

 茗月轩 2013-09-11
伍子胥为何痛哭仇人之死?
   









  公元前518年的吴、楚边民纠纷,快速升级为两国间大规模的战争。

  楚国的楚平王,带着大军,亲自东巡,从大江直逼吴疆,来到边境上,当即攻占了吴国的卑梁,将这个边邑小县拿下后,又率着他的部队在这里耀武扬威,浩浩荡荡地转悠了一圈。
  然后,楚平王以胜利者的姿态,义正词严的指责教训了吴国方面一番,以为达到了威慑吴人的目的,就奏着凯歌,回国去了。
  再说吴国这边。
  吴王僚听说楚平王兴兵来犯,也大怒,马上派出精兵对抗。领头的人,就是吴王僚的堂兄公子光。公子光带着吴国大军,星夜赶到边境时,卑梁已落入楚人之手,公子光见楚军声势浩大,不敢轻举妄动,于是,他们就地潜伏了下来,静观其变。
  不久,楚平王就耀武扬威的奏凯而回了。
  等楚平王一走,公子光就说:“你们看,楚国人撤军的时候,是如此的趾高气扬,搞出这么大的动静,足见他们留在这儿防守的人非常薄弱空虚,想吓唬人呀,兄弟们,给我上!”
  一声令下,吴国士兵集体行动,将驻守在卑梁的楚国人全部都砍死了。卑梁夺回来后,还不服气,你灭我一个县,我誓要灭你两个县!
  吴军一鼓作气,杀到楚国的地盘上去,将楚国的钟离给灭了,灭了钟离还不罢休,继续深入,将楚国的居巢也给灭了!
  吴国一连灭了楚国的两个县,把他们的人、畜、财物,全部都一车车的拖回去,占为己有了,哼哼,你们别跑呀,有本事转来再打!
  你来我躲,你走我抢,吴国人最惯用这种战术了,搞的楚国人老是疲于奔命。
  这次战争,被后人称之为“卑梁之衅”。因一件无谓的小事,双方都不问青红皂白,不管是非曲直,都以为对方是好欺负的,从而导致了一场无端的冲突与杀戮。正所谓:卑梁之衅,血流吴楚。
  楚平王带着胜利之师回国了。一回国,屁股还没坐稳,就又接到边关告急,吴国人一连灭了我们两个县,顿时大惊,真是气不打一处出啊,心脏病都给气出来了。
  如果老是和这个又穷又硬的吴国纠缠下去,划算吗,打输了没面子,打赢了又没好处,杀之无肉,剐之无皮,问题是等你劳师动众的去打他时,他就又潜水去了。
  楚平王终于想通了,再者身体也不是很好,就不再继续追究,安心养他的病去了。因此,“卑梁之衅”也就这样不了了之,两国之间又复归于往日的平静。
   
  又过了两年之后,楚平王的大限到了,病的很重,他躺在床上,回首往事,自己的一生,也还算不错,唯一抱愧的,就是对不起他的大儿子,原太子熊建。
  临终前,楚平王把大臣们召来,交代了很重要的两件后事:
  他的王位,传给他的小儿子熊珍,(熊珍是楚平王强占儿媳秦女所生),由太师费无极辅佐;大儿子熊建已经早死了,还有一点血脉,熊建的儿子熊胜,现在流落在吴国,你们要把他召回来,好点安置。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去世了,他一共坐了十三年的王位,死后的谥号,是一个“平”字,所以史称“楚平王”。
  克定祸乱曰平;布德均政曰平;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无常无偏曰平;推心行恕曰平。
  平,平安的平,平定的平,平常的平,太平的平。这是一个好字,对他的一生,乃是个良好的评价。
  他想干什么,基本都可随心所欲,多能成功,没有他摆不平的事。虽然他很牛叉的平定了内乱,获得王位,但他在位时的政绩却实在是平平淡淡,虽然他也有些荒唐事,但在他的时代,也算是太平盛世了。
   
  楚平王之后,就是楚昭王了。楚昭王就是楚平王的小儿子熊珍。
  楚昭王上台的时候,楚国国内比较安定,国势也还算昌隆。
  楚国的大臣们就商量着,准备把躲在吴国的小熊胜接回来,把楚国的白县封给他,毕竟是先王的长系嫡孙。同时,也为了避免沦为吴国攻打楚国的政治工具。
  熊胜后来回到楚国,成为楚国的白公,那是多年以后的事了。而现在,他还只是个小学生大的小孩,他坚决不愿回去。他要跟着伍子胥,继续留在吴国。
  而伍子胥在听说楚平王已经死了之后,捶胸大哭,嚎啕不止。
  公子光感到很奇怪,就问他:“楚平王,那是你的仇人呀,听到仇人死了,应该拍手称快才对呀,你怎么反而大哭呢?莫名其妙。”
  伍子胥说: “我不是哭楚王死了,我是恨我不能亲手砍下他的脑袋,报仇雪耻!”
  公子光听了,嗟叹不已。正是:  
父兄冤恨未曾酬,已报淫狐获首邱。
手刃不能偿夙愿,悲来霜鬓又添秋。

  那么,伍子胥究竟为什么大哭呢?仇人死了,是一个原因,熊胜可能会被接走,面临损失有分量的筹码,也是一个原因,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按《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得知楚平王死了,他坐在屋里哭了一夜没睡觉,他对熊胜说:“平王卒,吾志不悉矣!”熊胜的表现则只有四个字:默然不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伍子胥说的“吾志不悉矣”,这个“悉”字,主要有两种意思:一是洞悉、明确的意思,二是完全、尽全的意思。
  因此,楚平王死了,报仇的志向已再不能成全,这只是第二种意思。
  第一种意思则是:没有了复仇的对象,那么,伍子胥的志向呢,他自己的人生究竟该是什么样的?他一下子突然变的不明确了。
  难道人的一生,仅仅就只是为了复仇吗?永远生活在仇人的阴影之中吗?如果仅此,人生还有什么意义。何况复仇已经不再可能,平王死了,伍子胥的志向,突然就不知道是什么了。
  所以,他关在屋里大哭了一夜。哭他的志向没有了,目标没有了,人生的意义什么都没有了。无法入眠。
  难道就这样躬耕于野,老死山林,终其一生,一事无成吗?
  若还想有所成就,那还能再做什么呢?难道,跑到一个不相干的国家,带着一帮不相干的人,来攻打摧毁生养自己的祖国,这就是他这个人一生的意义?
  伍子胥陷入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迷惘之中。







   

0
上一篇 << 两个女人因抢桑叶而引发的一场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