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与学生之辩

 啸海楼 2013-09-15

孟子与学生之辩

文/江南小隐

 

 

孟子周游到齐国,齐王有次送给他一百两金子,孟子推辞了,后来到了宋国,宋王送给他七十两金子,孟子接受了,再后来又到了薛国,薛君送给他五十两金子,孟子又接受了。孟子有个学生叫陈臻,对此非常不解,于是就问孟子:“老师啊,上次齐王送您一百两金子,您没要,可后来宋王和薛君分别送您七十两和五十两金子,您却接受了。假如您前一次的拒绝做得对,那么后两次的接受就错了;假如后两次的接受做得对,那么前一次的拒绝就错了。这两件事,老师您总有一次做错了吧?”

 

孟子的这个学生可以说大大的狡猾,他想质疑孟子的错误,却并不明白指出孟子哪一次做错了。而是采用了一个二难推理的陷阱,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让孟子进退维谷。也就是说如果接受是做对了,那么拒绝就错了,如果拒绝是做对了,那么接受就错了。孟子是又接受又拒绝,所以无论孟子肯定哪一次对,都必然得出另一次错的结果。

 

陈臻的这个二难推理的推理过程并无错误,但前提却并不十分严谨。机敏的孟子于是抓住学生推理前提中的漏洞来进行反击。孟子说:“两次都没错啊,在宋国的那次,我准备要远行,对于远行的人送一些盘缠是合情合理的,所以宋王说‘送上一些盘缠’的时候,我怎么能不接受呢?在薛地的那次,当时路上已有危险,我们需要作些戒备。所以薛君说‘听说您路上需要戒备,送上一点买装备的钱。’时,我怎么能不接受呢?但在齐国的那次,情形却完全不同,当时我并没有任何接受馈赠的理由,齐王没有理由却要送给我一大笔钱,这等于是用钱来收买我。哪里有君子拿钱可以收买的呢?”

 

孟子分析了三次送钱时的条件、环境不同,指出某种情况下接受馈赠是对的,某种情况下接受馈赠是不对的,关键要看接受馈赠时的理由充足不充足,而并不是所有的接受一律都对,或所有的接受一律都错,从而推翻了学生陈臻二难推理的大前提中“如果接受是对,那么拒绝就错”和“如果拒绝是对,那么接受就错。”这两个分论点,前提错则结论错,当然也就推翻了学生陈臻所得出的结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