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母亲西王母女性文化内涵与《周易》稿源: 平凉日报 2013-08-22 10:42
-高国藩 华夏母亲西王母女性文化内涵,如果有《周易》哲学思维的勾勒方更能看出其中之奥妙。本文先论证华夏母亲,然后以考古和古典文献加以综合,并归纳出西王母女性文化运用《周易》之哲理。 华夏原指中国,而西王母最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已经发现有“西母”一词,故云西王母是华夏母亲。作为新月诗人的陈梦家同时也是一位考古学家。他在1936年《燕京学报》第十九期发表《古文字中之商周祭祀》论文,论证西王母在甲骨文中的存在。《殷墟书契后编》上二八-五图,公布《东母西母卜辞》。此卜辞证明西王母最早出现时是作为中国母亲的代表。见下卜辞原件图: 东母西母卜辞《殷墟书契后编》 下面一段有“壬申卜贞:于东母、西母,若”。谁也不会怀疑“西母”就是“西王母”。在我国古典文献中,对西王母亦有称为“西母”者。晋傅玄《正都赋》云:“东父翳青盖而遐望,西母使三足之灵禽。”唐李贺《马诗》之七云:“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宋张元干《好事近》词云:“西母醉中微笑,看蟠桃初结。”足见甲骨文中的“西母”就是西王母无疑焉。 东母西母在甲骨文中同时出现,说明中国原始时代是母系制度。在商朝奴隶社会时期已经有东母西母祭祀占卜巫术的存在。而商朝以后,东母已经失传和已经衍化成另一支神话系统,只有西王母神话系统独存,因此,西王母就成为甲骨文中母亲的惟一代表。 又由于甲骨文在河南安阳的殷墟出土,地处中原地区;而“华夏”一词原本就指的是我国中原地区,孔颖达《尚书正义》卷第十一《周书·武成》云: “华夏蛮絔(mo),罔不率俾(bi)。”(1) 这里,华夏指中原国家。孔安国注云:“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及四夷皆相率而使,奉天成命。”(2)孔颖达疏云:“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3)貊,古代西北方少数民族名称。蛮貊,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国家。意思是中原和四方各国无不遵从。如此,西王母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华夏母亲的代表者,自商周时代起,四方各国无不赞同之。 --------- (1)(2)(3)孔颖达《尚书正义》卷第十一《周书·武成》,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第185页。 随着时代的演进与发展,华夏一词意思的范围也发生变更,至汉魏时代起,华夏一词的范围已经包括中国的全部领土,而不仅仅是之中原地区矣。如《三国志·蜀志·关羽传》云:“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1)如此,祭祀西王母已经扩充到全中国。 华夏的西王母神话流行区域是在中国西部,故有“西戎-西王母”之说。前北京市长吴晗在1931年《清华周刊》第三十六卷六期刊载的论文题即为《西王母与西戎-西王母与昆仑山之一》。西戎,中国古代西北戎族的总称。《尚书》卷第六《夏书·禹贡》云:“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2)意思是:织皮的老百姓定居在昆仑山、析支、渠搜三座山下,西戎的各族都安定顺从了。故西北戎族指的是织皮、昆仑、析支、渠搜等西戎四国。但到秦穆公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分化为西戎八国而有了地区概念。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云: “秦穆公得由予,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绵诸、緄(hun)戎、翟、豲(huan)之戎,岐(qi)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xu)衍之戎。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居谿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馀戎,然莫能相一。”(3) 以上泾,就是甘肃之泾州,乌氏在泾州之安定。唐李泰等撰、贺次君辑校注《括地志辑校》卷一《泾州·安定县》云:“乌氏故城在泾州安定县东三十里。周之故地,后入戎,秦惠王取之,置乌氏县。注:《史记·匈奴列传》‘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正义引,又《通鉴》卷六《秦始皇纪》‘乌氏朐衍之戎’注引。又《史记·货殖列传》‘乌氏倮畜牧’《正义》引作‘乌氏故城在泾州安定县东四十里’。”(4) 朐(qu),就是宁夏盐州。《括地志》卷一《盐州·五原县》亦云:“盐州古戎狄居之,即朐衍戎之地,秦北地郡也。注:《史记·匈奴列传》‘朐衍之戎’正义引,又《通鉴》卷六《秦始皇纪》‘朐衍之戎’注引。”(5)盐州,“实际的唐代古盐州是在宁夏的盐池县,盛产池盐,直到西夏一直称盐州城。”(6) 故秦穆公时代的西戎-西王母分布就是在今甘肃、宁夏等地,以后又蔓延到青海、新疆、四川、云南等地区,明矣。故时下在甘肃泾川、宁夏固原、以至青海湟源、新疆阜康、四川绵阳、云南昭通都有西王母神话流行的古迹和文物存在,并开展了相应的西王母旅游,与《史记》记载的八戎之地可以说是一致的。 --------- (1)晋陈寿撰《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关羽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41页。 (2)孔颖达《尚书正义》卷第六《夏书·禹贡》,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第150页。 (3)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883页。 (4)唐李泰等撰《括地志》卷一《泾州》,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1页。 (5)唐李泰等撰《括地志》卷一《盐州》,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6页。 (6)参见高国藩《白居易<城盐州>歌颂保卫盐州的历史功绩——为中国盐业史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而作》二、盐州城究竟在哪里?载于宁夏社会科学院薛正昌主编《西夏研究》2010年第3期,第62页至第70页。 华夏母亲具有西王母女性文化内涵。最重要的内涵是化生万物,因而先秦两汉西王母是作为求子之神而存在,故进入《周易》占卜之列,用以求子。汉焦贛撰《焦氏易林》卷一《坤之第二》云:“噬嗑:稷为尧使,见西王母。拜请百福,赐我嘉子。”(1)意思是:后稷为尧使者,谒见西王母神,拜请百福临门,赐后稷以嘉子。噬嗑,《周易》卷第三《噬嗑》云:“噬嗑:亨。”(2)经意:噬嗑,卦名。亨即享字,筮遇此卦,可以举行享祭,进行求福、求子双重活动。即说明古人求子和求福相连,要一起祭祀西王母,就显出西王母女性文化重要的内涵矣。 西王母明王世贞《列仙全传》 《焦氏易林》卷三《明夷之第三十六》云:“萃:稷为尧使,西见王母。拜请百福,赐我喜子,长乐富有。”(3)意思是:后稷作为尧使,西去进谒王母。 拜请百福临门,赐我双胞喜子,长乐大富大贵。依然是求福、求子。此卦亦有《周易》之《萃》卦之支持。《周易》卷第五《萃》云:“萃: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4)从经意和传解两方面来分析之。经意:萃,卦名。亨即享字,祭也。有,于。贞,占问。筮遇这一卦,可以举行享祭,王亲自来到庙中,有利于见大人;又可以举行享祭,乃是有利的占卜问卦,享祭用大牲(牛等),吉,利于有所往。传解:萃,卦名,聚也。上位亨字,传亦读为享。下位亨字,通也。贞,正。其馀与经同。 遂衍生出道教的西王母化生万物、育养天地之论。当然,道教的见闻只能是汉魏南北朝的民间传说的衍化。它孕育着古人对生命的美学的理解。我们所作的现代诠释也只能点到它的象征符号为止。杜光庭《墉城集仙录》云:“西王母者,九灵太妙龟山金母也。一号太虚九光龟台金母元君。乃西华之至妙,洞阴之极尊。在昔道气凝寂,湛体无为,将欲启迪玄宫,化生万物。先以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木公。木公生于碧海之上,芬灵之墟,以主阳和之气,理于东方,亦号曰东王公焉。又以西华至妙之气,化而生金母,金母生于神州伊川。厥姓侯氏,生而飞翔,以主元。毓神玄奥,于渺莽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气,结气成形,与东王公共理二气,而育养天地,陶钧万物矣。柔顺 --------- (1)汉焦贛撰《焦氏易林》卷一《坤之第二·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第808—365页。 (2)孔颖达《周易正义》卷第三《噬嗑》,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第37页。 (3)汉焦贛撰《焦氏易林》卷三《明夷之第三十六·噬嗑》,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第808—275页。 (4)孔颖达《周易》卷第五《萃》,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第58页。 之本,为极阴之元,位配西方,母养群品。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者得道者,咸所隶焉。”(1) 西王母既然化生万物,以上说东王公和金母都是西王母化生,亦即天地万物都是她养育出来的;她是柔顺之本、极阴之元;天上天下,三界十方,道德女仙都是隶属于她——西王母掌控的。一言以蔽之,西王母就是女性文化生育之源。 男女求子既是西王母女性文化主要内涵,与之相似的男女求爱则是西王母女性文化第二个内涵。它表现在七夕节牛郎织女相会这一个民间传说上。这一传说已经融入全国节日风俗,以至西王母女性文化对全国有深远的影响。周代《诗经·小雅·大东》云: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跂(qi)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huan)彼牵牛,不以服箱。(2) 本为牵牛织女星。汉代《古诗十九首》云: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zhuo)素手,札札陇机杼(zhu)。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3) 牛女相爱却被隔在天河两边。南朝梁殷芸《小说》(《月令广义·七月令》引)则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4)谁令牛郎织女分隔在天河两岸的?民间传说认为是西王母所为。袁珂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有一条记载:“民间传云,织女为天帝孙女,王母娘娘外孙女,于织紝之暇,常与诸仙女于银河澡浴。牛郎则下方一贫苦孤儿也,常受兄嫂虐待,分与一老牛,令其自立门户。其时天地相去未远,银河与凡间相连。牛郎遵老牛嘱,去银河窃得织女天衣,织女不能去,遂为牛郎妻。经数年,产儿女各一,男耕女织,生活幸福。不意天帝查明此事,震怒非常,立遣天神往逮织女。王母娘娘虑天神疏虑,亦偕同去。织女被捕上天,牛郎不得上,与儿女仰天号哭。时老牛垂死,嘱牛郎于其死后剖皮衣之,便可登天。牛郎如其言,果偕儿女上天。差已追及织女,王母娘娘忽拔头上金簪,凭空划之,顿成波涛滚滚天河。牛郎织女隔河相望,无由得过,只有悲泣。后终感动上帝,许其一年一度于七月七日鹊桥相会。”(5)王母将牛郎织女分开,并促成牛郎织女七夕相会,遂被民间认为是谈婚论嫁的高禖之神,竟成为男女爱情的守护神。 --------- (1)宋李昉等撰、汪绍楹校注《太平广记》卷第五十六《女仙一·西王母》因《集仙录》,中华书局1961年影印本,第344页。 (2)孔颖达《毛诗正义》卷第十三《谷风之什·大东》,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第461页。 (3)清王士祯选、闻人倓笺《古诗笺》五言诗卷一《古诗十九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6页。 (4)《月令广义·七月令》引《小说》,袁珂、周明编《中国神话资料萃编》炎黄编《牛郎织女》,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第113页。 (5)《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83页。 四川石棺画像曾经出现过《恋人崇拜西王母》图: 七夕节的乞巧活动,例如《荆楚岁时记》记载:“是夕,妇人结綵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tou)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2)则是西王母女性文化第二个内涵中的派生出来的因素,但这是汉魏南北朝时衍化的风俗。 而西王母在先秦两汉已被崇拜为婚姻之神矣。汉焦贛撰《焦氏易林》卷一《否之第十二》云:“既济:东邻嫁女,为王妃后。庄公筑馆,以尊王母。归于京师,季姜悦喜。”(3)意思是:东邻齐国嫁女,成为国君妃后。庄公筑馆嫁女,祭祀尊崇王母。季姜归于京师,众人皆大欢喜。即先秦两汉之《易》卜中,已经出现求王母而占卜婚姻的实例。典出《左传》鲁庄公元年。《周易·既济》云:“既济,亨,小利贞。”(4)经意:既济,卦名。亨为一句,小利贞为一句,言筮遇此卦,可举行享祭,乃小有利之占问。传解:既济,卦名。济,成也。既济,事已成。亨,即通。贞,正。利贞,有利且正。故《周易》已断定有利且正之事,必皆大欢喜,明矣。如此,人们对西王母崇拜有增无减。四川民间将西王母作为财神爷来加以对待。西王母坐镇摇钱树上了,成为人们膜拜的财神娘娘矣。这是西王母女性文化继求子、求爱的内涵以后的第三个内涵。见下图: 摇钱树上的西王母 四川西昌东汉墓出土(5) --------- (1)李晓鸥《四川滎经发现东汉石棺画像》,《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2期。 (2)汉焦贛撰《焦氏易林》卷一《否之第十二·既济》,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第808—302页。 (3)南朝梁宗懍撰、姜彦雅辑校《荆楚岁时记》,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44页。 (4)孔颖达《周易正义》卷第六《既济》,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第72页。 (5)刘世旭《四川西昌高草出土汉代“摇钱树”残片》,《考古》1987年第3期,图一。 四川还有出土西王母摇钱树的文物。见下图: 摇钱树座上的西王母 四川绵阳东汉墓出土(1) 摇钱树是一种节日风俗。西南地区东汉墓出土有多种摇钱树,像云南昭通东汉墓出土的摇钱树,和四川彭城双江出土的摇钱树,都带西王母。但以上西昌和绵阳的东汉墓却是西王母坐镇摇钱树,弥足珍贵。出土文物中发现摇钱树说明摇钱树风俗起自汉代西王母崇拜。证明四川、云南等省在汉代祭祀西王母神已是求财的一种表现。这是传说中的一种宝树,摇一摇它就会落下金钱来。 到唐代已经世俗化,摇钱树谐称为“钱树子”。摇钱树用来比喻女人。段安节《乐府杂录》云: “开元中,内人有许和子者,本吉州永新县乐家女也,开元末选入宫,即以永新名之,籍于宜春院。既美且慧,善歌,能变新声。及卒,谓其母曰:‘阿母,钱树子倒矣’。”(2) 明代也把摇钱树比喻成女人。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云:“别人家养的女儿便是摇钱树,千生万活;偏我家晦气,养了个退财白虎。”(3)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卖油郎独占花魁》亦云:“只是你的娘,把你(指花魁女)当个摇钱之树,等闲也不轻放你出去。”(4)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女性文化。 清代演为节日风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摇钱树》云:“取松柏枝之大者,插于瓶中,缀以古钱、元宝、石榴花等,谓之摇钱树。”这是节日陈设的摇钱树风俗,用以祈年。旧时流行福建的摇钱树,则是一种祝人发财致富的象征物的风俗。 林祖焘《闽中岁时杂咏》云:“买得数枚花饼无,花枝满乎唱于于。许多吉语堂前赞,只博官人一五铢。”旧时每逢新年,商贩折花枝,上面缀以铜钱,俗谓“摇钱树”。加以出售祝吉,相应成风。 --------- (1)何志国《四川绵阳河道东汉崖墓》,《考古》1988年第3期,图8。 (2)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一册,第46页至第47页。 (3)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十大古典白话短篇小说》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17页。 (4)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卖油郎独占花魁》,《十大古典白话短篇小说》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1页。 见以下四川摇钱树文物: 王母牛郎织女摇钱树 四川彭城双江出土摇钱树(1) 以下是云南昭通东汉墓出土的摇钱树。 云南昭通东汉墓摇钱树 先秦两汉将西王母矗于摇钱树之上,是祭祀西王母时为了《周易》占卜之需要。汉焦贛撰《焦氏易林》卷一《小畜之第九》云:“丰:中田高黍,以享王母。受福千亿,所求大得。”(2)意思是:田中肥美粮食,用来祭祀王母。受福千亿财富,所得大富大贵。此为大吉之卦。主要得到《周易》卜筮书的支持而蓬荜生辉。《周易·丰》云:“丰:亨,王假 --------- (1)《人民中国》1980年十二月号彩色图版。收藏于四川绵阳博物馆。 (2)汉焦贛撰《焦氏易林》卷一《小畜之第九·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第808—302页。 之,勿扰,宜日中。”(1)从经意和传解两方面分析之,《周易》之哲学思维尽出矣。经意:丰,卦名。亨,享,即祭祀。假,至。日中,正午。筮遇此卦,以为可以举行祭祀,主人须亲自到祭处,即使有危难之事,也请勿扰。祭祀时间益在正午,将得保佑神助。传解:丰,卦名,大也。亨,通。王假之,即王亲至以主持大事。勿扰,即对大事不必忧虑。宜日中,王宜似日在中天以照耀天下。 然则汉代人祭祀西王母,也有祈求长寿者。这也是西王母女性文化第四个重要的内涵。汉焦贛撰《焦氏易林》卷一《讼之第六》云:“泰:弱水之西,有西王母。生不知老,与天相保。”(2)意思是:在弱水之西头,有西王母祠庙。只知生不知老,与天齐寿相保。这也有《周易》吉卦为背景衍生出卦辞。《周易》卷第二《泰》云:“泰:小往大来,吉,亨。”(3)孔颖达正义曰:“阴去故小往,阳长故大来。以此吉而亨通,此卦亨通之极。”(4)又筮遇此卦,可举行享祭。传解:泰,卦名。序卦曰:“泰者,通也。”所谓“小往大来”是指事业由小到大,由衰而到盛。亨,通也。卦辞意思是:事业由小到大,由衰到盛,大吉,也是亨通。人逢喜事精神爽,故知生不知老,与天相保矣。如此知生不知老,西王母的养生食品出矣。于是王母桃、王母枣、王母玉等等从民间倾巢而出,使游人真正“生不知老”。 结语。华夏母亲终于成为历代古人虔诚供奉的女神。可以这样说,古代人民进入西王母庙中祭祀华夏母亲,总有抽签打卦的习俗,因此他们开放抽签打卦的心理咨询活动,并运用算命、看相、解梦等民间喜闻乐见的心理医疗活动,因而这些民间文化就特别兴盛起来。而他们使用的是传统的《周易》卜卦,如此,《周易》卜卦中有关内容就体现了西王母女性文化的内涵。于是西王母女性文化受到人们普遍欢迎。人们涌进西王母祠庙祭祀华夏母亲西王母,一是为了求福、求子,二是为了婚姻美满,三是为了求财,四是为了长寿,健康快乐。按照汉代人概括的八字箴言,即“生不知老,与天相保。”如此代代相因,演变成了长久不衰的西王母女性文化矣。古人构造一个整体的民间信仰环境用功犹勤,它成为古代民间和谐生活的基础。 --------- (1)孔颖达《周易正义》卷第六《丰》,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第67页。 (2)汉焦贛撰《焦氏易林》卷一《讼之第六·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第808—302页。 (3)(4)孔颖达《周易正义》卷第二《泰》,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第28页。 作者简介:高国藩,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