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生活中不可或缺。对于教师来说,规范性、逻辑性、针对性、启发性、情感性、激励性、形象性和趣味性是最基本的语言行为标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由于幼儿心理和生理尚不成熟,特别在认知和语言发展水平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与学龄前的交往中,使用的语言除了需要符合基本标准外更多的是语言生活化、体态化、艺术化、结构简化。 一:幼儿教师语言生活化和文学化。 幼儿在幼儿园学习的内容既包括认识周围世界和发展心智的认知经验和方法,也包括一些基本的生活和“做人”所需要的态度和能力,脱离幼儿已有生活经验和幼儿生活实际的抽象概念和语言是幼儿无法理解和掌握的。教师偶尔使用一些书面语形式的词语和专门化的科技语言,也必须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和符合幼儿认知水平的。例如:在在数学活动中要求幼儿为各类图形分类,使用“下面请聪明的小朋友把各种不同的图形送回家。”要远比使用:“下面请小朋友按形状把各种图形分类”效果好的多。 二:幼儿教师语言体态化。 幼儿教师既要用文明的有声语言,还应当有效地用好无声的体态语言发射出的自已内心的意念情感,以配合口语信息的表达,补充未尽之意。首先,服饰语言不能忽略。幼儿教师的服饰体现为整洁端正,色彩鲜艳和谐、式样美观大方。其次,注重情态语言效应。教师对待孩子应面带笑容、感染孩子,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对待家长应平易近人。此外,,教师还善于用手部语言效应。如:“轻轻抚摸孩子、双手接过孩子、举手招呼、摆手再见等……”体现幼儿教师的文明、坦诚,切忌讲话时“指手划脚”、瞪眼睛、用手指点孩子的头。 三:幼儿教师语言艺术化。 幼儿教师语言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通过肯定、赞许、表扬和鼓励等方式激发幼儿不断进取的特征。比如:“你真行!”“你比上次有进步了!”“你一定行!”这种语言对幼儿来说,再多也不滥。少用一些直接批评的语言,多一些探索的语言。“你再试试看!”“再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教师经常这样的问能帮助幼儿更加有意识的观察周围、观察生活,也可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幼儿来说,幼儿教师的语言如同一把开启心灵、开启智慧的钥匙,即不能太锋利,也不能太笨拙。语言交流的实质是心灵的交流,在交谈中应善于使用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传递情感信息。如:早晨孩子来园时教师一个起立欢迎的动作加上一个真诚的笑脸,就会主肻长和孩子产生如沐浴春风的感觉,孩子陆续的来园,一声声:“老师早、”“你早”,师生之间的回应成为幼儿园一串串特别的音符;离园的时候,通过一个肯定的点头,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亲切的表情,一个充满尊重的手势,传递一个个的信息。这些动作都收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效果。总之,教师要将语言艺术,适时、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把握好分村,同时再拥有一颗善良美好的心,产生出与心灵共频共振的艺术性语言,架起与家长、幼儿紧密联系的沟通之桥。 四:幼儿教师语言结构简化和情境化。 与幼儿交谈时,词汇和语言结构应当有所调整,复合句和并列句不宜过长,较多地使用一些功能词,语法和词义关系也应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结构简化并不意味着越短越好,必要时,教师通过话语重复,可以更好的理解儿童想要表达的意思,可以更好的理解儿童想要表达的意思,让双方围绕同一话题进行交谈,以达到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等目的。例如:老师今天想请小朋友每一个人都带个玩具,一定是你最喜欢的玩具,现在想一想会是你的哪件玩具呢?在这段话中我多次重复了“玩具”这个词,看似有点罗嗦,但孩子马上围绕玩具产生兴趣和进行总结与表达。 作为幼儿教师,不仅要在掌握规范化语言基础上做到生活化、体态化、艺术化、结构简化,同时还要尽量扩大知识面,汲取世界各种语言的精华,掌握幼儿教育的规律和发展,不断搜集专业信息,博采众长,充分发挥语言魅力,使天真无邪、纯真可爱的孩子们伴着优美的语言健康、快乐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