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幼儿教师语言的一般标准与实际应用培训

 水晶苹果360 2013-09-17

 

 

 

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一言一行都能影响孩子。语言是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对于幼儿园的老师来说,语言的运用尤为重要。因为幼儿处于语言迅速发展阶段,语言的学习能力很强。幼师伴随幼儿一日活动,随时随地都影响孩子。老师的语言要能支配孩子。让孩子愉快使孩子依赖你、喜欢你,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直至给孩子的语言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所以同孩子说话是很讲究的,需要一定的技巧。

这里要说的语言主要是指幼师在组织幼儿一日活动中所能听得到的口头语言和能看到的肢体语言。幼儿园老师恰当地综合运用这两种语言,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幼儿轻松愉快的体验活动。

口头语言应使用标准的普通话,用词准确,朴实生动,贴近幼儿心理,让幼儿易学易懂;语调亲切、柔和,语速应随说话的内容决定快慢,适时地让语言抑扬顿挫,可以牵引孩子的注意力。以下四方面慢必须注意的:1、普通话必须标准,不能夹杂方言;2、不要滥用语气词,如这个,啊,那个之类;3、声音、语调、语速要处理好;4、命令式的语言不要用。

幼儿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天真无邪的孩子,我们从各个方面带给孩子美的感受。以美的声音、美的语言来引导孩子、教育孩子。教师的声音柔和、亲切,语调有起有落,抑扬顿挫,能使说话的内容生动活泼,能调整幼儿的情绪,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我观摩过很多老师的教学活动,总是被老师们精彩语言所感动。她们轻言细语、机智灵活吸引孩子们,真让他们如沐春风!所以,以下几方面更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对所有教师来说,规范性、逻辑性、针对性、启发性、情感性、激励性、形象性和趣味性是最基本的语言行为规范。

    一、规范性和逻辑性

    规范性是指教师的语言应当符合国家的要求,教师只有使用规范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儿童产生正面的示范效应。教师语言的规范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要符合“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的规范。在语音方面,教师要使用符合普通话的标准发音,做到发音清楚、吐字准确,不使用方言,不念错字。避免出现将“快进教室(shi)来”念成“快进教寺(si)来”,将“你要香蕉吗?”说成“阿要香蕉啊”(南京方言)。在词汇方面,不使用方言词,不生造词汇,也要慎重使用尚不稳定的“新词”,如不说“这个地掌儿”(这个地方)“看清亮”(看清楚)等普通话中没有的词汇,尽量少使用像“很酷”“SOHO一族”等新词。在语法方面,力求避免搭配不当、语句不通等不规范现象。在修辞方面,避免用词不当、前后矛盾的话。总之,教师应当熟练掌握普通话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应当能够顺畅、准确地使用普通话。教师经常读错字音、说话语病较多、口头禅泛滥,天长日久,就会对幼儿产生消极的影响。

      所谓语言的逻辑性,指的是教师在使用语言时必须使其内容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必须根据思维的逻辑准确运用概念,恰当作出判断。虽然幼儿的逻辑思维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他们理解和掌握的许多概念基本上是一种日常概念,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不注意自己的语言逻辑和事物的科学规律。相反,教师在使用语言时注意内容的科学性和表述的逻辑性,有利于幼儿掌握正确的信息,促进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请看下面的例子。

      在一次小班的活动中,教师发现一个小朋友将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纸棒放到嘴边说话,便对其他幼儿说:“刚才老师看见金一冰小朋友把小嘴巴对准纸棒在说话呢,现在我想请你们每一个人找一个好朋友,一个对着纸棒说话,另一个用小耳朵听,听听你的好朋友说了些什么?”幼儿玩了一会儿后,教师提问:“小朋友听到你的好朋友说的话了吗?”幼儿纷纷抢着回答……教师小结:“这个长长的、圆圆的、空心的纸棒,能把我们说的话传出来,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叫传声筒。”

    教师在这里给“传声筒”下的定义虽然不是一个特别严密的科学定义,但显然符合幼儿的生活逻辑,是可以为幼儿所接受的,教师使用的“传声筒”是一个日常概念。对传声筒日常概念的使用和解释,为幼儿以后学习其科学概念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针对性和启发性

      教师语言的针对性指的是,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学习材料或学习环境、不同水平或年龄的儿童运用不同的语言,即应当因材施教。教师在活动中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不同特点的幼儿需要使用不同的语言。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使教师的语言有的放矢,

      取得实效。例如:子路和冉有向孔子提出了同一问题:“闻斯行诸?”(听到了觉得应该做的事就去做吗?)孔子对这两个学生给出了完全相反的回答,他的解释是“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冉有遇事常常退缩不前,所以激励他;子路好胜心强,所以阻止他。)这是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性格特点运用语言的范例。

      幼儿教师的语言需要因人而异,因学习内容而异,因学习环境而异,因时间变化而异等,这是针对性标准所要求的。

      教师语言的启发性,是指教师的语言能够诱发儿童思考并让他有所领悟。教师运用具有启发性的语言,是调动幼儿学习和思考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幼儿智力的有效手段,是“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幼儿教育中经常使用的“支架式教学”,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和其他指导行为像一个必要的“脚手架”,启发儿童的“学”,支持儿童不断建构自己的心灵世界。请看下面的例子。

      几个男孩在搭建高速公路。教师开着车停下来问:“我的车在哪里交费?”“对不起,还没建好呢,请过一会儿再来!……

      教师注意到他们只搭了两条同向通行的车道,于是又问:“回来时我从哪里走?”孩子们一看不对劲儿。“哎呀!对面来的车要是也从这儿过,不是要撞上了吗!赶快在旁边搭条反向的车道吧!”可是,建筑区已经没有地方了。孩子们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教师在旁边出了一个主意:“有没有什么资料可以查一查啊!”一句话提醒了他们。一位小朋友从一幅公路图片上受到启发:“我们可以像搭立交桥似的,搭一个立体双层公路收费站!”在上例中,教师发现了幼儿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就通过提出“我的车在哪里交费?”“回来时我从哪里走?”的问题,提出了具有挑战性、能引发幼儿新旧经验之间冲突的任务,引导幼儿意识到问题之所在;再通过提醒和点拨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线索,有效地启发幼儿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搭一个立体双层公路收费站。

      有针对性的提问、机智的点拨和诱发幼儿联想的讲述都是教师运用语言启发和诱导幼儿积极主动、大胆地探索外部世界,建构自己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方式。

      三、情感性和激励性

      情感性就是教师的语言应当充满情感的色彩。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递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与幼儿之间的接触,交流情感,使幼儿通过与教师、环境中的其他对象之间的互动,丰富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教师富有情感性的语言能够拨动幼儿的心弦,引起他们内心世界的共鸣,激发他们对幼儿园生活和学习的兴趣。

      教师语言的情感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通过语言将活动内容、活动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传达给幼儿,让幼儿充分体验这些情感,从而从活动中获得乐趣和情感的满足。例如:教师在讲故事时,优秀的教师能够将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完全融人自己饱含深情的讲述之中,将其中的情节和情感的变化传达给幼儿,使他们随着故事的主人公一起,一会儿兴高采烈,一会儿闷闷不乐,一会儿放声大笑,一会儿嚎啕大哭……另一方面,教师在与幼儿交流中,语言中直接体现出情感的色彩,以表达教师对幼儿的尊重、关爱等态度。教师对幼儿正确的回答、富于创造性的举动,用热情洋溢的话语加以肯定和赞赏,将会激励幼儿奋发向上的激情。

      教师语言中传情达意的手段是极其丰富的,语音的轻重、语调的升降、语气的强弱等变化都是传递信息的有效手段,同样一句话,运用不同的音量和速度、不同的重音和停顿、不同的语调和语气说出来,都会表达不同的含义,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需要根据实际运用不同的语言手段达到教育目的。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激励性指的是,通过肯定、赞许、表扬和鼓动等方式激发、鼓励儿童不断进取的特性。幼儿正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大,教师应当注意了解幼儿的每一个优点和长处,发现幼儿的每一点进步,并以语言加以肯定和赞扬,激发和鼓励他们不断进步,幼儿的自信心就是在不断激励、不断成功的过程中树立起来的。因此,教师应当重视语言的激励作用,在幼儿遇到困难或信心不足时,不失时机地鼓励和帮助幼儿,使他们增强学习的决心和信心。

      四、形象性和趣味性

      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生动、具体的教育影响,特别是对观念的感知和理解,更需要借助于形象。因此,幼儿教师必须善于运用语言创造直观形象,来帮助幼儿理解和感知各种抽象事物、词语、概念等。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能推动人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教师语言的趣味性是指,教师的语言应当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把幼儿的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自觉、主动地学习。优秀的教师非常重视语言的趣味性。他们善于从幼儿活动的实际出发,或借助谜语、儿歌、故事、游戏,或变异的语言形式和手段,或利用教具、动作、表情等辅助手段,使活动充满乐趣,从而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语调抑扬顿挫富于音乐性,面部表情丰富,能以眼神吸引幼儿,以手势助说话,使活动像蜜一样“黏”住幼儿的心。

      在一次语言活动中,教师让中班的幼儿进行故事表演《微笑》,给他们戴上事先准备好的头饰。幼儿很兴奋,随着音乐,扮演起了各种小动物。一会儿,有些幼儿就忘记了自己的任务,好像是在游戏活动中一样,其中一个扮演小蚂蚁的小朋友在一旁玩起了其他的东西。教师看到了,她大声地对其他小朋友说:“小伙伴们,小蚂蚁迷路了,哪个小动物愿意做好事帮他找回自己的同伴们,把微笑留给他?”其他小朋友听了,都纷纷过去帮他找到自己的同伴,并使他重新进入了角色中。

为幼儿选择教学用的故事应有计划,应根据思想教育的要求,每月每周有一个计划安排,以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向幼儿进行教育,而不应毫无计划地找到什么故事就给讲什么故事。
  

其次,普通话要学以致用。如何运用普通话给幼儿讲故事呢?

讲故事的人,是作品的说明者,他必须了解听讲者又必须了解作品,幼儿的年龄成分和健康情况,班的组织性,准备性,有无听讲的习惯,是经常听或是偶然听,儿童是在作业或散步之后集合听等等,都是有重要意义的,讲述者越了解他的听讲者,就越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了解听讲故事儿童的观念范围是很重要的,他们过去经验(比如他们是否见过河,海,湖,是否见过刺猬,松鼠什么的等等)能够帮助他们了解新的故事,老师应从儿童熟悉的东西出发,并且讲新的要求与旧的知识相融贯。
    认真分析教材,选择好故事后要进行分析,以准确地掌握故事的中心思想,确定教育目的。找出故事的重点段落和重点句,重点词,在分析故事的中心思想和重点基础上,还应针对故事内容,提出帮助幼儿需要理解的问题。
  
给幼儿讲故事前,老师还要认真阅读故事,熟悉和理解故事的内容,要具体分析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特别要抓住故事的高潮。还要分析人物[ ]的性格特征和作者倾注在故事主角身上的感情,通过情节和角色的分析准确故事的主题思想。只有透彻地,正确地理解,使自己的感情和故事的角色产生共鸣,才能在讲故事时以真挚而强烈的情感去感染幼儿,激起幼儿感情上的共鸣。另外,分析角色时还要区别角色之间的细微差别。仔细揣摩各个角色不同的性格特征,表 现不同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语言特征等。对故事中的象声词(如风吹的声音,火车响的声音等)要尽量讲得接近形容的声音。这样在给儿童讲故事的时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维妙维肖;删去不合适的内容,增加不足的部分,改去深奥的语句,使幼儿能听懂。
  在讲故事之前,老师要让幼儿安静
地坐好,能否收到好的效果,就决定于讲故事的技巧。教师站着或坐的位置,要让所有的幼儿都能看到老师的脸。讲故事的目的是要把主题思想传达给幼儿,达到教育目的,因此,要求有极大的感染力才行。所以感情是讲好故事的重要关键,感情越充沛鲜明,感染力就越大。
  给幼儿讲故事,除了要语
言准确生动,语言的速度,停顿和声音的高低掌握好,尽量避免语病和地方口音以外,还要掌握好故事层次,把故事讲得富有节奏感。老师在给幼儿讲故事时,必须把握故事的层次,并用语调的轻重缓急,高低仰扬等变化把这种层次表现出来,才能使幼儿更深切感受故事内容和艺术美。在讲故事过程中,要善于用提问激发幼儿 的思考,讲到关键处,用问题造成短时的悬念,即俗话说的卖关子,这样做,能使幼儿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和想象。有时也可让幼儿说说议论议论。有时只是停顿一下,达到以上的目的便可接着讲下去。在重点和难点时停顿一下,让幼儿注意和进行思考后再继续讲。讲到新词语时提出问题,帮助幼儿理解、掌握词 语,而且讲故事的时候不能照书念或背故事。讲故事的人要顺嘴,听故事的人才顺耳。要尽量用通俗易懂的口语讲得清晰,自然,有表情,尽量使用短句子,但语句一定要完整,一定要用国语讲述,还要注意随时用眼神与幼儿交流,面部和体态表情要自然大方,切忌做作,生硬,挤眉弄眼,手舞足蹈。否则就会破坏 讲故事应有的气氛和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讲故事时要随时观察幼儿的表情和情绪变化。发现幼儿不感兴趣时,不要强迫幼儿听,可暂时不讲或讲一个幼儿爱听的故事,或向幼儿提出有趣的问题,以激发幼儿继续听故事的兴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