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谈德系和日系车的区别(超详细)

 ***壁虎漫步*** 2013-09-17

德系VS日系:(十)德系车的高速稳定性一定比日系好?

之前我们讲了很多技术和研发层面的比较,今天我们开聊我最擅长、也是最喜欢的——驾驶和使用感受。
驾驶感受包含的内容很多,如日常好开程度、激烈驾驶的极限、操控乐趣、动力性能、底盘滤震舒适性等。这多个方面结合起来,构成了每部车千差万别的驾驶感,在我眼里别说德系、日系,任何两个品牌乃至两款车之间的驾驶感都是有差别的。
当然我知道一般的老百姓可能体会不出那么多的差异,大部分人心中还是会有“德国车开起来如何”、“日本车开起来如何”这种心理预期。好吧,那我还是尽力去找一点共性来说。
对于上述所列的一堆驾驶感相关评价,我们可以分成“表层”和“深层”两个层面,“表层”说的是比较日常状态下所能接触到的性能,如方向盘的轻便性、视野、起步和日常路况的加速和刹车反应。“深层”感受要费点力气去发掘,比如激烈驾驶时的操控特性、极限状态下的最佳性能表现等。
传统上,日系车的“表层”驾驶感比德系车好,而德系车在“深层”的表现胜过日系车。具体表现为:大多数日系车在中低速下转向比较轻松,动力比较轻快够用;德系车则在低速时方向较重,但动力的起步、加速会比较滞重。不过到了一些不好的路面,以及高速公路、山路时,德系车往往方向更精准,底盘更稳定、厚实;日系车往往表露出底盘单薄、稳定性不够好。总的来说,比日常好开程度,日系车往往更有亲和力;但比激烈和接近极限的驾驶,德系车往往令人更有信心。
有人将德日系车的驾驶感差异简单概括为:日系车轻巧单薄,德系车厚重沉稳。这样概括对不对呢?我觉得起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成立的。不过大家看清楚上一段的开头,我说的是“传统上”。因为近十年来,情况发生了不少变化。下面我将逐一说说这些变化,首先要说的一点就是最多网友、购车者问到的“高速稳定性”。
高速稳定性是德系车的传统强项,这一点应该没有人会反对,就连日系厂商应该也是心服口服。德系车的高速稳定性是有历史传承的,因为德系车的主力市场是欧洲,而欧洲市场的主力就是德国本土。德国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开始普及高速公路,后来更发展出世上独有的无限速高速公路。所以德系车自进入“现代”以来就一直将“高速要稳定”视作汽车设计的一项必要指标,好比日系车普遍要求低速泊车时方向要轻那样,是一个绝大多数用户都有需求的设计输入指标。
在大约十年前,我刚入行没多久,那时的印象中我开过高速稳定性最好的车是帕萨特B5。当时我所在公司有一台上海大众生产的第一批帕萨特B5 1.8GSI+4AT,那车在高速上行驶时就像天生吸在地面上一样,就算遇到坑洼或者“桥头跳”,悬挂也能吸收化解震动,贴服性总是很高。而它的方向盘只要一超过80km/h就会变得相当沉重,即使双手离开方向盘,它也绝不会有任何偏移和飘忽感。此外它那1.8L自然吸气的动力系统看上去很平淡,4AT变速箱连个加减挡都没有,但高速100-180km/h的提速总是相当有力。那时候高速公路车没现在多,我们经常把那辆车开到180-200km/h的速度,最高好像还踩到过215km/h(不是我开的),无论路况还是车况都不觉得有压力。
除了那台印象深刻的帕萨特,同期我开过的奥迪A6(第一代国产车型),也有高速时转向明显变重、底盘很贴服很稳的特性。甚至那时候的捷达王,跑到高速150km/h时还是挺能给人信心的(现在生产的捷达我有好几年没开过,不知道是否还保持当年品质)。我还记得2002年去海南岛试驾当时全球同步引进的Polo,在高速上一行车队一起“踩尽”到170km/h,当时一台A0级小车有那样的高速表现是令人震撼的。总之,对德系车的高速稳定性,我可说是一直深有体会。
再反观日系车。日本车传统上有“高速发飘”的“口碑”,这个口碑跟安全性那种以讹传讹的印象不同,它大多出自日本车的用户口中,所以还是有一定真确性的。这个特性的形成也可以用“市场驱动”理念去解释:日本本土的高速公路和全球多数地方一样有严格限速,而且日本汽车行业还规定无论何种车型,本土版的最大马力都不得超过280匹,最高车速不得超过180km/h(电子限速,而且仪表最高读数也只能标180km/h)。最大马力280匹的规定近年逐步放开了,因为日本车要在全球市场和欧、美那些大马力车抗衡,但180km/h最高时速这项规定至今还未解除。在日本车其它的主力市场,包括东南亚和北美,消费者对高速性能的要求也不是很高,这些地方要么没有很好的高速公路,要么像美国那样公路发达但执法甚严,所以日系车很少去突出提及产品的高速行驶性能。
说到底,其实全世界大部分地方的消费者都不像德国人那么热爱和追求高速驾驶性能(我说的是超过国际通行法定车速,如120km/h以上,甚至200km/h以上)。普罗消费者不但不以开快车、飙高速为荣,反以之为耻,认为那是有违道德、伤天害理的事。从这一点看德国人确实很独特,他们和汽车之间有一种互信和互爱关系,说德国人“血管里流的是汽油”是有道理的……离题完毕,让我们回到高速稳定性!
高速稳定性和什么有关?主要是底盘(包括悬挂、轮胎、转向,还有整车刚性)的设计调较,以及整车的空气动力学性能。这些方面并没有专利,只要肯去研究,用心设计,并不是不可攻克的难题。就连我们国内一些自主品牌新车,如果是找英国莲花等高水平机构来开发,往往也能做出很不错的高速稳定性(例如中华的尊驰、哈飞路宝、帝豪EC7等)。
既然没有特别大的难处,那么日系是否去改善高速稳定性,其实就取决于他们是否重视这项指标。继续用“市场驱动”的眼光看,日系车如今的高速稳定性已经比上世纪80、90年代的时候好很多。这是因为在一些新兴市场如中国,高速公路网络急速扩大,消费需求调研里高速行车稳定性被更多地提出来。同时世界性的消费潮流是更加重视车的操控和运动性,促使日系新车投入更多精力去提高车身刚性、改善悬挂和减震设定(采用偏硬底盘设定的日系车越来越多)、优化车身和车底的空气动力(大家可以留意一下,近年新出的日本车车底普遍变得越来越平整),这些措施在改善操控的同时,也让高速稳定性同时受惠。八代雅阁就是这样的例子,相比前身七代雅阁,它的高速稳定性进步显著,这其实是基于整部车机械环节的全面提升,而不是专门为了实现高速稳定性。
日系车在何种情况下会特别重视高速稳定性呢?就是他们想把一款车在欧洲、甚至德国市场卖好的时候。在我印象中,第一辆让我对高速稳定性刮目相看的日系车是2003年的国产天津一汽威姿——它的原形是丰田Yaris,引进时几乎没做过什么“汉化”改动(除了换掉VVT-i发动机改用老旧的8A-FE)。威姿开在高速上时,底盘是稳稳贴服着路面的,转向是沉实而没有虚位的,给人充足的信心将动力“踩尽”,虽是很小的车,但到达175km/h左右的极速依然是很安稳的。与差不多同期推出的上海大众Polo相比,威姿的高速稳定性表现毫不逊色。威姿的原型Yaris在1999年拿下欧洲年度车大奖,可见它的确是丰田处心积虑针对欧洲消费者需求开发的一款车,高速稳定性肯定也被列作要满足的需求之一。
至今,日系车至今并非每一款都有像Yaris那么出色的高速稳定性。一个粗略的规律是,那些在欧洲有售的、主打运动的日系新车,高速稳定性普遍会不错;而那些纯面向亚太甚至只有日本和中国市场才有的车型(例如天籁、锐志、皇冠),它们的高速稳定性虽然不会糟糕,但也不会特别优异。说完日系车的转变,我们也来看看德系车,事实上,德系车的高速稳定性也在演变。
说到这里,容我又扯远一点(又开始扫盲啦),说一个我在试车中的小经验总结。作为驾驶者,对高速稳定性的感知途径无非是两个:一个是屁股,感觉底盘是否贴服于路面;另一个是双手,透过方向盘感知车子是否如你掌控地走在你想要的轨迹上(通常我们希望是直线)。
底盘贴服于路面,要求是尽量不因路面变化而导致车子上下起伏,无论在什么路况下都保持车轮接触着地面、最好是牢牢抓住地面。这有赖于得当的悬挂设计、减震器阻尼设定以及整部车高速时的空气下压力(有人会说车越重越稳,那是过去底盘结构设计很差劲的年代才用的标准,如今F1赛车只有500多公斤重也能做到高速超稳,它上面的很多理念就被用于民用车了。现在再用比较车重去猜测两款车的高速稳定性,已经是非常愚昧的做法)。
底盘是高速稳定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转向其实是对高速驾驶感觉影响最明显的因素。我接触过的很多车,往往并不是底盘、悬挂不够好,而是转向系统的设计调较不到位,影响驾驶者开高速的信心。很多人说车子“高速发飘”,其实不是这车真的轮胎偏离地面“飘”起来,而是方向盘的感觉变得虚、浮,失去了接地感和准确度。毕竟对一般人,从双手感知到的“驾控资讯”要比从屁股感知到的清晰许多。
转向具体是如何影响高速驾驶的稳定感呢?下面进入比较深奥的环节,请做好准备……
同为高速稳定性好的车,转向的稳定感并不是单有一种的。我接触过的许多高速稳定性好的车,高速下的转向特性可以分出以下不同的三类:
第一类是高速时转向明显变沉重,轻轻“勾搭”一下方向盘是动摇不了它的,因此方向给人几乎没有虚位的感觉(其实还是有的,只是方向盘很难打得动),从“死死”的方向盘你会感觉到车子非常“定”。这一类我给它安个名字,叫“死沉不动型”;
第二种是高速下方向盘没有明显的加重,双手可以轻轻地细微摆动一下方向,但它是有虚位的,细微摆方向的动作并不会轻易改变车的直行轨迹。这种设计内在是稳定的,但表面上给你轻松的转向感,我们把它叫做“外轻内稳型”;
第三类是方向盘在高速下相当轻,用很小的力气(往往是指头力)就可以转动它,同时它的虚位也很小,于是在高速中你如果把准方向不乱动,车会走出很稳很准的直线,但你要是轻轻动一点方向,车的行进轨迹也会立即有变化。换言之,从转向到底盘的反应都很轻、很敏捷,我们叫它“轻快敏感型”。
以上三种类型,都无损这些车的高速稳定性,因为只要你驾驶得当,它们其实都可以很安稳地高速行驶。但是就主观感受来说,它们对应着不同类型和喜好的驾驶者。
第一类“死沉不动型”,多见于上一代以前的德系车,例如上面提到的第一代帕萨特B5、上代奥迪A4和A6,以及按欧洲车特性来打造的威姿都属这类。这一类型最容易讨好普罗老百姓,因为绝大多数人一开上高速,就会觉得方向盘特稳,不容易因为开车人的小动作而使方向偏移。在大部分普通驾驶者手里,这种高速转向特性的车开起来、坐起来都是最安稳的。但是这种特性也有坏处,一是高速下频繁变线、转弯时双手会比较累,二是一旦要在高速行驶中突然快速打方向,例如紧急避让时,“死沉”的方向盘会令转向比较困难,增加危险性。
这个第一类转向感,德系车可以说维持了至少20年,直到近5~8年才开始有变化。再一次,这个转变是受“技术驱动”的,这项技术就是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过去在液压助力的年代,德系车普遍采用具有速度感应功能的可变液压助力系统。它能简单地根据车速进行助力调节,车速低时助力大,方向轻一点,车速高时助力减小,方向随之变重。而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可以很容易利用软件程序精确地控制不同速度、行驶状态下的转向轻重。它还更加省油、简化构造,并且能实现一些高阶功能,如自动泊车、与ESP系统联动在紧急时实现自动“救车”等,是一项扩展性很高、很有未来发展前景的新技术。对电动助力转向的应用,德日系基本同期起步,日系车率先在小型车上普及(例如本田飞度、铃木雨燕),德系车则从中高端车上开始应用,例如大众从PQ34到PQ35平台的最大进化就是全面改用了电动助力转向,更高级的PQ46平台也跟进采用。此外宝马、奥迪、奔驰都研发了更高阶、功能更复杂的电动助力转向,目前来看,德系厂商对电动助力技术的开发和普及还是一如既往地比日系厂商更积极和广泛些。
基于上述提到的高速变线容易累、紧急避让时太重不好操作的原因,德系车用上电动助力转向后,普遍调轻了高速时的转向力度。结果就是新的德系车高速下,转向的特性从第一类“死沉不动型”开始向第二类“外轻内稳型”转变。欧宝、大众、奥迪,甚至改用了电动助力后的新款宝马3系,都呈现出这种变化趋势。以大众新一代帕萨特为例,在高速上它的方向盘明显没有老一代B5那么“死沉”了,在高速行进中感觉方向盘更轻,但因为有一定虚位,轻轻动一下方向盘不会引起车子行驶轨迹的变化,所以稳定性依然在。只是由于方向盘轻了,虚位又明显了,驾驶者可能会从双手上感觉车子不像以往的老款德系车那么沉稳,甚至觉得它变“飘”了,这其实是“手感”变化,整部车的高速行驶稳定能力是没有多少变化的。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在底盘部分,以大众为代表的德系阵营针对中国路况推出了很多“中国化调较”,最常见的就是微微调高离地距和显著调软弹簧减震。相比过去那些原版引进或改动不大的德系车型,近年我开过的很多款德系车底盘都明显变软,包括奥迪A6、大众新迈腾、斯柯达昊锐(捷克品牌的大众车)。悬挂调软后,高速遇到沟坎时车身的浮动感增大,造成“屁股”感觉到的稳定性比过去那种“下盘扎实”的德系车有所下降。
综合上述因素,我个人感觉德系车的高速稳定性是有点“变味”的,不是说它们不稳定,但是跟老一代德系车那种“会开车的人一开(高速)都会称赞”的表现已经不同。目前我自己也拿捏不准,到底上述第一类和第二类特性,哪个才是最受消费者爱戴的方案,说心里话,我个人还是挺怀念第一种“死沉不动型”的稳定感。顺带说说上面提到的第三类“轻快敏感型”,那是为希望车子在高速下仍有敏捷反应的用户设计的,常见于一些走操控乐趣路线的车型,如蒙迪欧致胜、MG6就属这种类型,法拉利的转向也倾向于这类。
结合上述底盘+转向的理论,我们再回头分析一下日系车的高速情况。过去日系车的“发飘”,我认为来自底盘和转向两个方面的问题都有。底盘方面,老日系车型的车身刚性不够高(在上两篇我就写过车身刚性最直接的影响就是Ride-Quality——行驶品质),悬挂不够坚韧,减震动作不够漂亮,对车身的高速下压力也不够重视(老一代日本车的车底突出的机械部件往往都比德系车要凌乱,这些都是影响高速下压力的),所以底盘本身的贴服性就一般。转向方面,过去的日系车普遍没有在高速时明显对方向盘加重的设定,所以开到高速时给人感觉是方向过轻,容易“触动”车辆的直行轨迹。
后来的转变上面也提到了,日系车顺应全球市场的主流,提升了底盘机械水准,并且也和德系车一样投入到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应用上,于是它们的高速行驶表现——具体到是给驾驶者的主观感受上,正朝着与德系车相同的方向——也就是我上面说的第二类“外轻内稳型”发展。日系车中高速稳定性较好的车型,如思铂睿、雅阁、皇冠、锐志,都属于这类型。
和十多年前的大相径庭,走到今天彼此向一个方向靠拢的特质,德系车和日系车的总体高速稳定性差距宏观看的确是拉近了许多。彼此的优劣有时就取决于谁的方向助力和路感回馈更精妙,谁的底盘悬挂动作和减震器阻尼设定更精良,而这些已不能完全以德系、日系去划线,不同车厂、不同车型之间的差异(是差异,不是差距)往往更大。
但是在我心目中,要说高速稳定性达到“一流”的车(排出那些顶级豪车和性能车),确实还是德系车给我的印象更深,比如宝马3系、新君威、致胜、上代奥迪A4,它们的高速稳定性都给我留下了“超一流”的印象,而日系车中虽然不乏高速稳定性已经很不错的车,如雅阁、思铂睿、力狮,但再怎么好也还没到“超一流”水准。
对于公众认知中的高速稳定性,“日本车漂,德系车稳”这个说法确实已经过时了。自己所开的车是否“发飘”,说到底是一个很主观的感受,一部车高速时给不到你信心的话,它就是飘。只是如果一开上日系车就在心理上对自己说“它真漂啊”,那也是不对的。请大家不妨细细体会一下我上述说的三类转向特性,有条件的话找些同级车(一定要同级才有对比价值)比较一下。否则有可能你嫌一部日本车“飘”,结果换上一部德国车后,依然会觉得它的高速并不如你想要的那么稳定。
关于德日系操控差异的话题,我本来只打算写一篇,但仅仅高速稳定性又写了这么多,实在不好意思……所以接下来我还要再写一篇,说说其它驾驶和使用环节的差异。照例周末休息两天(让我有时间积点稿,还要看看大家的精彩留言)

德系VS日系:(十一)德、日系车的驾驶感差异和乐趣高低

上一篇说过德、日系驾驶差异中最为大家所议论的高速稳定性,那当然并非驾驶性能的全部,所以这篇我继续说说驾驶方面的事情。
延续上篇,我说到日系车传统上“表层”驾驶感较好,而德系车“深层”驾驶性能较好。在此举些例子:譬如丰田、日产、本田的车,大多数日常驾驶起来都十分轻松、顺滑;而大众、宝马、欧宝乃至奔驰的车,多数在低速下开起来都比较滞重、硬朗。在平易近人方面,日系车普遍会将德系车比下去。
不过开快起来,或者走点烂路、跑跑山路,宝马、奔驰、大众、欧宝这些车会因为底盘硬朗、厚实,更能给人安全感和自信心。反观很多日系车开快起来后,底盘会比低速时生硬,转向会没有低速时那么顺滑轻松,我们试车时,常把这种“表层”感觉不错、深入探究后发现“内功”不够好的情况称为“露馅”(就像包得不好的饺子,一下锅就露馅了……)。
一方是日常不够平易近人,一方经不起有难度的考验,所以两者都不够好。有技术派网友指出这是因为汽车设计、调较的先天矛盾决定的——你要把一部车设计/调较成低速轻便爽快的车,它的高速稳健感就很难保证;你要保证高速的终极性能,它在低速时就必定难以平易近人。我认同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既然是技术问题,随着技术的进步,就有改变的可能了。
比如我们上篇介绍过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就是一个能更好地兼容低速和高速表现的系统。用了电动助力转向的德系车,低速时方向盘明显比上代老车型轻许多,典型车型有新帕萨特、奥迪A4L/A6L、宝马3系(后期版本才换上电动转向)。
又比如发动机里头的可变正时与歧管、低速介入的涡轮增压等应用,使动力既能保证高转输出,又可以兼顾低转输出,不再是“有低就没高、有高就没低”的单一特性。
以大众为例,最近两三年大众推出的多款新车,其低速下的平易近人程度都有明显的改善。例如我最近开得最多的新车评网长测车新帕萨特2.0T,这车在40km/h以内的转向、动力和行车质感,完全是典型的轻巧、顺滑个性,我们在2.0T中高级轿车对比的文章里也多次提到它的轻盈顺滑感堪比丰田。还有新一代途锐,也是轻巧、顺滑感非常突出,操控感比上代途锐以及同级SUV都轻盈许多。再放大范围,其实高尔夫6、迈腾在低速下的顺滑、易开程度也明显超过了它们的前任车型。
除了大众品牌,福特的致胜、别克(个别车型直接取自德国欧宝)的新君威、英朗这些德系新车,都在摆脱低速下厚、重、实的感觉。甚至保时捷新一代卡宴、Panamera,低速下的转向和油门反应,都比它们的前代车型顺滑轻松了不少。
德系车正着力改善日常驾驶的平易近人程度,个别车型已经追上了日系车(例如新帕萨特)。但日系车同时也在改善它们的“露馅”毛病,近年日系车里出了不少操控和行驶质量备受我们嘉许的好车,比如:上一代马自达6,它在激烈操控层面的高度一举超越了所有德系同级车;在A0级小车里,马自达2出现时被我们认为是行驶和操控品质兼顾得最好的车型(后来还有和它同平台的福特嘉年华);新一代日系中高级车如雅阁、思铂睿、锐志,都大大提升了在高速和激烈操驾时的底盘功力;更不用说日系厂商在性能车领域,例如MX-5、EVO、STI、GT-R这些车型上表现出的世界级终极性能研发水平。
尽管德系在向日系的平易近人靠拢,日系也在学习德系的深厚内功,但两者各自的传统强项依然保持得不错。今天若我有人问我,想买一部日常开起来轻松好开舒服的车(比如女性驾驶),我还是会推荐他/她去选日系车;想找一部高速开起来爽、信心很足的车,我还是会推荐首德系车。当然这绝不是一刀切的答案,只是提供一个相对成功率高的方向。具体到某项要求选哪款车,还是要单独评价,最简单直接的方法莫过于查阅新车评网的原创车评了。
最后我说说驾驶乐趣。德国车和日本车,哪个开起来更具驾驶乐趣呢?对于这个话题,可能不同人的观点有很大分野。有不少人力挺德系车的驾驶乐趣,认为“开车就要开德国车”,因为德系车底盘扎实、转向路感回馈好、高速稳定性出色,尤其是手动挡的德系车,连换挡也比日本车更具“手感”,能给驾驶者更大乐趣。但是我接连几篇都有提到,某些德系车的底盘正在“软”化(如新帕萨特和新迈腾);转向随着电动助力的引入路感在消褪(如奥迪新一代车型);高速稳定性的表现,和日系车正在朝一个方向靠拢;手动变速箱确实是德系做得比日系车有质感,但选手动挡的消费者却正在快速减少。
在德系品牌中,大众作为“底盘扎实”的代言人的身份正在经历着转变,幸好还新君威、英朗、致胜这些“骨子里德系车”来维系一些德系的传统特色。德系厂商中,最深谙驾驶乐趣的品牌还是宝马、奔驰和保时捷。宝马的全系车只要你能狠狠去开它,会发现它的机械是欢迎、喜爱被你鞭策的。奔驰有着精准、高级、和谐的机械质感,你会赞叹没磨练个几十年是练就不出这种质感的。保时捷作为性能车品牌,其速度、声响等感官刺激的乐趣更是不必多言。
如果将驾驶乐趣与“激烈驾驶感受”划等号,我必须说大部分德系车的确胜过大部分日系车。但对一般常人来说,“激烈驾驶感受”就真的等同于驾驶乐趣么?显然不是。
日系车中的一线大厂产品,这些年逐渐发展出与各自品牌对应的驾驶感优势,例如丰田已成为舒适完善的代名词,任何一款丰田车都必定是轻松好开,动力、操控、静音、滤震等有极高的均衡度;本田则有爽快活跃的发动机、完善聪明的变速箱以及厚实精良、能奉陪激烈驾驶的悬挂系统;日产有超级安静顺滑的VQ6发动机(但大部分车型底盘较弱);马自达有敏锐精准、过弯反应一流的底盘悬挂。
因此,任何一个品牌,不管是德系还是日系,都有它们独到的驾驶特色,或者说独有的驾驶乐趣。要树立这些特色绝非不需要实力的,就拿丰田来说,我们就多次提出“任何品牌想要做出丰田这样的超级完善,也绝不是容易的事”。
我喜欢开德系车还是日系车呢?就我个人而言,在德系和日系车中,都有我很喜欢开、开起来为之赞叹的车型,也有很令厌烦的、开起来一点也不欣赏的车型。所以在这个谈论驾驶的文章最后,我对德系、日系车还是总结不出明确的结论,唯一可宣布的就是:什么车都要合自己心意,尤其是驾驶感受,只能相信自己的双手和屁股,切勿人云亦云,失去自己的判断。
明天我会从“开”转向“用”,探讨一下德系车、日系车的使用方面的特性差别

德系VS日系:(十二)德系车和日系车哪个更“好用”?

车买回来不仅是开的,还要满足各种功能和用途。所以我们讲完了德系、日系车的驾驶差异后,转到影响消费者选车的另一个关键部分——用车。
日本车和德国车谁更好用呢?本质上它们都是交通工具,核心的用途都是满足移动性(Mobility)——这一点没人会异议。但想深一层,我觉得德国车是一个“行驶的工具”,而日本车是一个“生活的工具”,这就带出了好用程度的差异。
德国人几乎全民都是驾驶爱好者,他们拥有全世界最好的驾驶环境,所以德国人只要坐上车就能全情投入地享受开车,只要车在行驶,他们就乐意将注意力放在车辆本身与行驶相关的表现上——例如转向、动力、底盘、操控等。正因此,德系车从个人代步的小车到家用轿车再到多功能车,往往都很注重底盘、机械的性能,好像只要是他们造的车,就必须有好的行驶表现。
再看日本人。日本本土道路拥挤,城市内不可能开得快,甚至开车会比坐公共交通更慢。那么买车的人图什么呢?图的就是方便和功能性。车的功能性,包括作为载人、运货的工具,以及作为一个拥挤环境中的私密个人空间的特殊价值。我们可以看到,日本车往往都很注重空间利用和功能扩展,在日本本土有很多很有家居风格的车型,说明日本人某程度上是把车当作“家”来看待的。日本也是全球最早倡导RV(Recreation Vehicle)、MPV(Multi-PurposeVehicle)的市场,目前日本本土的传统三厢轿车市场已经被七/八座家用多功能车蚕食得七七八八,可见日本人对车的功能、用途看得非常重。
这样说来,日系车的好用程度胜过德系车,似乎是顺理成章的。“好用”一词代表了很多方面,包括功能够多,用起来便利、舒心,但用一个比较窝心的词形容的话,我认为就是“人性化”。在我十多年的试车经验里,遇到过许许多多人性化和不人性化的功能/设计,人性化设计大多出现在日系车上,不人性化的设计大多出现在欧系车上(当中又尤以法系为甚,英系、德系车次之)。因为这是德日篇章,我还是举几个德系、日系车的例子。
比如杯架/杯座。日系车大多都会把杯座设计得很方便、就手,有时候虽然看上去只是两个“窟窿”,但饮料放进去确能固定得很妥当,位置不仅顺手,还不会妨碍到你对车上其它设备的操作;而德系车上的杯座设计似乎永远是对内饰设计师的一大挑战。我记得上两代宝马3系(E46)的早期版本是没有杯架的(当时我就感叹德国人全神贯注开车时连水都不用喝……),后期版本可能吸收了消费者意见,在仪表台上空调出风口附近设了一个折叠弹出的杯架,但机构复杂,据用户反映很容易出现卡住的故障。大众上代帕萨特、宝来上也是采用弹出的托架式杯座,放了水瓶后会完全挡住中控台音响和空调面板的操作,实属愚笨得很的设计。如今,宝马一些新车上用上了非常复杂的对开翻盖式杯座,声称容量极大、任何类型的饮料瓶都能固定稳,但实际效果往往丰田用两个“窟窿”加弹簧压片也能实现;德国的保时捷堪称拥有最鬼斧神工的杯架设计,一个小小的折叠杯座,金属、塑料、折叠、旋转、弹出、下压等机械原理统统被运用上……但实际使用起来,真的还是不如日系车的杯座方便。
再举一个例子:座椅。同级别的德系和日系车,德系车的座椅往往肉眼看上去造型更考究些,调节项目更多些,给人的感觉是德系车对座椅设计的重视程度比日系车高。但就我自己以及我对身边许多人的反映,日系车的座椅坐起来普遍要比德系车“舒服”。我认为这里头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日本人和我们同属亚洲人,日本车上的人体工程设计更符合我们的体形,而德系车的人体工程设计可能更适合西方人体形。由于我没有和足够多的西方人做过同样的调查,不知道西方人是否认为德国车的座椅坐起来普遍比日本车的舒适,但我可以再举一个实例:在高端车型上,宝马5系Li、5系GT和7系等几款高端型号采用了“超级可调座椅”,可调项目包括坐垫长度、靠背包裹度、靠背分上下两段调较、头枕电动调较等,功能可谓绝顶齐全。而雷克萨斯的同级车型如ES350、RX350,座椅往往只有传统的8-10向电调,顶多就比一般座椅多一个电动可伸缩坐垫。然而我问过许多人——包括常开宝马的一些人,他们都对雷克萨斯座椅的舒适性都表示称赞,我最记得一位宝马培训师私下说:宝马的座椅项目多,但怎么调都调不舒服;雷克萨斯的座椅一屁股坐上去,几乎不用调就已经很舒服……
当然我也听过一些人说,德系车为了给驾驶者更多路感反馈(通过屁股),坚持把座椅做得硬一些,这样的座椅支撑更到位,久坐不容易疲劳。对此,我的体会是座椅是否容易令人疲劳,取决于调节的位置是否合适、座椅本身的人体工程设计是否合理,还有乘坐者的体形和坐姿习惯。这些都是挺主观的事情,没有一张座椅可以做到让100%的人满意。但就我个人开过的车来说,会让我在长途驾驶时感觉不舒服、疲劳的座椅,还是以非日系车居多,当中德系车不在少数。
如果说对于那些功能细节,日系车更懂得发扬其“人性化”传统(去过日本的人应该都知道日本人真有深入骨髓的人性化思维,无论是服务还是做产品),那么接下来我要说的空间利用和智慧,德系和日系更多的就是在公平的起点上拼技术实力和工程智慧。
关于车内乘坐空间,传统上日系车是比较出色的,表现在日系车整车布置挺会“偷空间”,也更愿意为了获得大空间而采用占用空间相对少的机械布局(有时候紧凑化是技术实力的体现,例如紧凑型的发动机;但有时候紧凑化的代价是降低性能,例如缩小悬挂系统占用的空间往往就难以保证悬挂出色的几何设计)。但随着德系车意识到中国市场对空间——尤其是腿部空间的需求,近年不少在中国推出的德系车都拥有“离谱”的空间表现,德系车一方面“祭出”了加长轴距这个纯设计招数,另一方面也愈发重视机械紧凑化设计(比如德系车率先应用的新一代DSG变速箱、8AT变速箱,都做到比传统的变速箱体积更小、重量更轻。从当下市场竞争来看,日系车如果不和德系车拼加长轴距,其空间优势已有被德系车馋食反超的态势。
在空间的利用率上,德系和日系近年基本拉成均势,他们都推出了一些能在很小的“占地面积”下营造出色乘坐空间的车型,本田飞度、奔驰的Smart是各自典型代表。在最能体现空间利用功力的紧凑型MPV车种上,欧宝的赛飞利、大众途安、丰田逸致、本田Stream/奥德赛、福特S-MAX……这一系列德系、日系车型都表现出相当出色的空间利用水平。
但在空间功能的拓展性——也就是如何利用车内空间让车子做更多的事情这一点上,我觉得德系车比日系车做得稍好。比如4/6分割放倒的后排靠背,这项配置可以增加三厢轿车的功能性,偶尔可以运载一些大件的物品。绝大部分德系中高级车如新帕萨特、新迈腾、致胜、新君威,都有这项配置。反观日系车中高级车的重要车型凯美瑞、天籁都无此配置,雅阁有但只能整张放倒,唯有主攻欧洲市场的思铂睿和马自达6才标配4/6分割座椅。
在座椅变化方式上,德系MPV是非常功能主义的,途安、S-MAX、欧宝赛飞利都采用那种全车独立的座椅,好处是可以单独放倒或移动(甚至移除),变化出理论上非常多的空间搭配。但德系车的这些座椅的折叠方式往往都做得比较繁琐,例如途安的座椅折叠,好多个步骤而且非常重手,没一身力气是操作不下来的,甚至还有将座椅搬出车外这种比较不切实际(仅切合部分欧美用户的用车环境)的设计。反观日系MPV,它们未必都采用独立座椅、折叠门这些实用性很好的设计方案,但日系车上的座椅只要能折叠,其操作大多都会做得十分简便、省力,第三排座椅的全电动折叠功能也是在日系多功能车上率先出现的。这种差异,除了体现出德系、日系对“功能性VS便利性”的不同取舍,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人、东方人没有西方人那么健壮、有力。
从历史上积累的表现来看,对于谁更“好用”这个问题,我想判日系车胜出应该没有太多争议。但从发展趋势来看,大家不要对德系车在好用程度上的进步视而不见。事实上,好用程度主要取决于设计,而设计大多是由理念和认识决定的,德系车想要占领亚太、北美市场,光凭它们骨子里的驾驶感卖点显然是不行的,所以它们近年也花了很多心思在杯座、座椅折叠这些关乎用车体验的环节上,只是和日系的深厚积累、信手捏来相比,德系仍需要更加努力。

德系VS日系:(十三)皮耶希传:一名德国工程师眼里的日本车

费迪南德皮耶希,大众集团1993-2002年的董事长,是一位对大众品牌近20年发展影响巨大的人物,汽车圈内可谓无人不晓。皮耶希有着非同寻常的身世背景,他是保时捷和甲壳虫“之父”费迪南德保时捷的外孙;他从小受到正统的德国工程师教育;他是汽车圈内公认最懂技术的集团一把手。
这本皮耶希自传的中文版《汽车和我》,是大约两年前大众中国公关部寄给我的,显然,大众自己推动了这本书在国内的发行初版,希望有更多人了解这位已经退休的大众首脑的故事。
我一直没把这本书看完,直到最近在写德日系篇,忽然瞄见书架上的这本书,顺手拿来翻翻,结果颇有意外收获——因为它里头写到了几个点,与我是德系VS日系篇里提到的一些话题有所关联。
皮耶希写到,他年轻时学工程技术,对一切“轻质构造”都感兴趣,第一是飞机,其次是有轻质构造的汽车。因此皮耶希在任奥迪研发总监时,一直力推铝制车身的研发,后来发展出奥迪独门的ASF全铝车架。关于轻质构造,皮耶希自传里提到1972年的奥迪80时有这么一段:“……奥迪80的支柱看起来是那么纤细、瘦弱,就好像支撑不住车顶似的。技术人员们却很自豪,因为他们因此而将金属板的使用降低到了最低限度。”从中可见,身为德国人的皮耶希并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追求“用料厚道”,在他的工程师眼光里,用最精简的构造(最少的金属)实现必要的强度,才称得上是成就。
但在上述关于奥迪80车柱的描述后面,皮耶希又很老实地用括号加了注解:“但问题是,如果几年后某些部位生了锈,后果就会很严重”(当年汽车还没有普遍用镀锌钢板,防锈蚀是汽车界的一个棘手问题)。可见皮耶希也深谙开创性的新设计和新技术可能存在未知风险,这和我说的德国人为了满足使用新技术的“欲望”骨子里愿意付出代价,是一回事。
最有趣的是,皮耶希在自传里特别用一个短篇谈及了日本。在他竞逐奥迪董事长出现变数时,曾对去日本需求发展产生过兴趣。“当时,世界上其他令我感兴趣的国家首推日本”,他这么写到。我几经艰难在网上找到了这一章的节选,贴出来给大家一看,完整的内容大家还是去买正版书看吧:)
------------以下为引用-------------
日本的诱惑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去口本旅行过几次,同日本汽车业有了许多接触。我甚至相信,我会在一家日本公司找到工作,可能作为技术专家经历一段有趣的日子。不过我始终没有采取具体行动,甚至没有进行过意向性的商谈。但是如果去的话,我最想去的是本田公司,第二是丰田公司。我想去本田,是因为我对摩托车的执著喜爱,更重要的是,本田作为“非典型公司”早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非常认同本田的作风,即依靠技术攻势开辟原本不存在的市场。
我对本田的第一次切身体验是在1966年,我为保时捷购进了一辆本田S800,并将它彻底拆卸。这是-款不到3米长的超小型运动车,对这种车,保时拢通常都不屑一顾。但是,我被它奢侈的发动机深深吸引了,那是一款0.8升的轻质结构4缸发动机,湿式缸套,双顶置凸轮轴,爱信双腔化油器以及非常精致的双排气管。
不同大小的发动机,升功率当然也会不一样,但是与升功率85马力的本田发动机相比,升功率65马力的保时捷发动机还是显得相当落伍。另外,本田的小发动机更稳健。而在当时,稳健的最大功率可是件大事,需要不断地经过测试才能检验出来。这与今天的情况完全不能相比,今天,最大功率体现在数据表中,根本不需要测试,这是毋庸质疑的。功率是靠惊人的转数实现的(额定转数8000转/分钟,但是可以达到10000转/分钟)。作为工程师,我一直是高转数的支持者,从根本上说,同简单的增加排量或涡轮相比起来,提高转数是最精练的实现大功率的办法。
并不是某些特定的车型,而是某些人的行为引起了我对日本的兴趣。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我的一些特殊经历。在早期的东西方文化碰撞中,不少人有我这样的经历。作为奥迪的采购负责人,我同日本爱信公司的销售负责人签订了一项为期多年的供货合同,由他们为我们提供化油器。爱信公司的销售负责人没有遵从日本的惯例,在只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签了字。由于疏忽,他签了一个甚至低于成本的价格。遇见这种情况,任何一个欧洲供货商会试图抓住哪怕最小的机会,通过附加条款,将价格重新调整回来。但是,在整个合同期间,日本人一直遵守着合同规定的价格。在后来的几次会谈中,那个当时签合同的人也在场。我看到,他被降职为一名化油器方面的普通工作人员,在从头开始自己的事业。
……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日本人在20世纪70、80年代对服务的理解和实践。在他们看来,服务是理所当然的,而且要精细入微。当然,在这一点上,他们已经经过了几百年的训练。我们越是赞赏日本文化中的这一点,就越能清楚地看到,日本在向欧洲和美国经济宣战。为了战胜日本汽车制造商,我们必须先向他们学习,首先是学习他们的生产率和产品质量。
……
最明显的就是20世纪80年代的情况。当时,精益生产在日本已经十分成功,而西方的汽车公司却还没有对此作出反应。疲软的日元进一步扩大了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整个世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日本人从贸易屮获利,主要原因归功于日本的“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基于这样的良好态势,日本要求他们的工程师们拿出勇气来,将革新迅速变为产品,本田的后轴转向系统就是其中的成功例子。当时,我对于木田公司敢于把这项技术推向市场的做法非常欣赏。作为工程师,一定会被这样的先锋行动所打动。
然而,日本人在技术开发上充满勇气,部分原因在于充足的经费,以及敢于做各种试验和测试。我们以四轮转向装置为例:现在冷静下来回头看,那是一个失败,被吹棒得过高,没有经过足够的测试,后来也就悄然隐匿了。
有人认为,可以通过限制进口数量或是设立高额进口关税,将日本汽车挡在我们的市场之外。这种观点非常可笑。我们对生产方法及其背后的社会基础设施的整个看法,必须以日本为榜样进行修正,对于西方的生产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改变思维方式,只要我们在“精益”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革新道路,日本的经济奇迹就会失去魔力。
-----------引用结束------------
提几个我看到的点。第一,皮耶希对当时本田的技术取向是非常认同的,例如本田的高转数自然吸气发动机,直指它比大排量或涡轮增压更好(注意他特指是对“实现大功率”更好,而不是“降低排放”更好。我在先前的篇章里已说过,德系品牌今天的涡轮增压潮流主要是被降低排放所逼)。第二,皮耶希提出日系车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成功关键,在于“精益”生产能力,当欧洲业界还在试图消极抵制日系车的时候,他已经意识到要学习日系车,知耻而后勇,这也正是大众在其后10~20年里所做的事情。皮耶希对于日系车“未来”的判断也非常准确——只要德系车能在“精益”方面迎头赶上,日系车就会失去竞争优势。战略眼光精准、有前瞻性,找到问题所在并采取切实的改善动作,这正是工程师的思维。第三,大家可以看到在皮耶希这样一个公认杰出的德国工程师眼中,对日本的工程技术也怀有崇敬,和日本工程师也是惺惺相惜,而不像我们有些人所想的那样充满了对立、排斥的情绪。最后,皮耶希所提到本田推出四轮转向的那个例子也提醒了我们,日本人也有过炽热追求技术而忽略了成熟可靠度的时候。
今天这份“号外”相信能从另一个角度(一个高人的角度)转变一些人的狭隘观念。明天我将要写“德系VS日系YYP观点”的终结篇,再接下来就是回答欠下大家的那一大堆问题啦!

德系VS日系:(十四)总结篇:什么时候要考虑德日系?

这个长篇写到这里,想分析的都分析了,其实我也没什么新的观点可讲了。是否能下结论:德系车和日系车到底谁更强,谁更好?大家要是一路十几篇看下来,相信不用我多说,你们也知道我不会去下这样的结论。
让我们再次简略回顾一下德系、日系车的差别和趋势吧。
在理念上,德系、日系各自都有深厚的、难以动摇的文化传承和行为习惯,德国人对技术与生俱来的执迷,日本人对精益化坚持不懈的实施,分别引领他们到达了各自今天的成功。
在产品上,汽车的技术开发、零部件采购都已趋全球化,一线品牌的技术水平趋于同化,但如何设计自己的产品,用/不用哪些技术,如何宣传和树立产品形象,这些导致了德日系车(其实也是任何不同品牌的车型之间)的差异。我们还要看到,德系、日系乃至世界上其它各系,有实力的厂商都会“取敌之长补己之短”,所以德系、日系的技术特质总体上正在相互靠拢。
再深入本质。有些产品,以功能性为核心卖点,例如家用电器,消费者主要着眼于产品规格、功能、性能;另一个极端的产品,则以情感因素为主要卖点,功能性可以同质化,但品牌形象和情感因素主宰消费者的抉择,例如高档的手表、手提包等。汽车这个消费品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它有很强的交通工具属性,功能性和产品性能固然十分重要,但同时不同品牌、不同血统的汽车所承载的形象和情感因素,也强烈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
和一般消费品不同的是,汽车所涉及的技术复杂,比电视机、电冰箱、手表乃至手袋都要复杂多了,我不知道还有没有比汽车更复杂的全民化消费品。汽车可以说是一个消费者认知浅、产品真实性能信息严重不对称的产品,要对比汽车的性能表现,所涉及项目之多、参数之复杂、分析之高难度,远超出大部分消费者所能(这正是新车评网这种专业车评媒体机构存在的原因)。面对困惑重重的消费过程,人们自然希望从一些简单的“源头”去区别产品好坏,汽车是由哪个厂商生产的,再上升到它是德系、日系还是美系,似乎这样可以让过滤、筛选汽车的过程得以简化。
当功能、性能接近甚至同质化的产品竞争时,其品牌、血统的确起到关键的作用。当产品的特性差异很大时,影响消费的决定因素理应还是产品功能和性能本身。但这是取决于消费者的认知程度的,譬如A级车中的思域和高尔夫,两者都充分满足这个级别应有的功能和性能需求,而且都名列前茅,这情况下,对车了解不多的消费者自然会着眼于高尔夫带给来的德系车特质——厚实质感和领先技术,思域带来的日系车特质——轻便可靠和精致细心。但换了一个对汽车技术、驾驶感受有较深认识体会的消费者,他能看到比上述特质更多的差异,所以也许压根不会觉得思域和高尔夫是“功能、性能趋于同质化的产品”。这也是为什么越成熟的市场(排除德国和日本两个“当事人”,我们看美国、英国),德系车、日系车这种“血统影响选择”的情况越是淡化。说到底,这是一种汽车的价值回归的表现,中国市场也会朝这个方向靠拢的,只是不知道要多少年。
研究德日系车的异同确实是很有意思的,不然我也写不出前面那十多篇、逾4万字的观点分析。虽然说的很多,大家在留言里的议论也很热烈,但这十多篇的文章下来,我自己的思路,以及大家在留言里的观点、言论都逐步豁然开朗,和最初我写那篇德日系问题征集帖时的留言那种混沌状态相比,真可谓“拨开云雾见青天”,这是我最大的成就感。
说到底,大家不要把德系VS日系看成一个有多沉重的话题,我之所以觉得它不沉重,正因为我一开始就决定不去当判官,写完十多篇,史无前例地理顺了自己的思路和看法后,这个想法依旧没变。要是有人还说某系车一定比某系车好,我这个不解风情的家伙还是会跳出来,苦口婆心的说:以我从业十多年、试驾了过千款车型的经验感受,德系车、日系车的差别当然有,但不是白跟黑的区别,也没有哪一方可以压倒性击倒另一方。这就是全个系列下来,我最终的一句话观点,是不是很简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