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月文化:中秋赏月赏诗篇

 月是故乡明548 2013-09-19

【中秋赏月】月景面面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仲秋吟咏:七律?中秋赏月

 

中秋赏月赏诗词:中秋诗词选(图)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是张九龄离乡望月思念远方亲人及妻子而写下的《望月怀远》诗句。全诗如下

点击进入下一页

三亚沙滩赏月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678-740),唐开元尚书丞相,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诗人、名相,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南朝宋文学家谢庄此前写有《月赋》,其中有“隔千里兮共明月”,此后北宋苏轼《水调歌头》中也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承前启后的意向,意思大抵相同。但谢庄是赋、张九龄是诗、苏轼是词,各极其妙。

  一轮明月从苍茫的大海上升起,勾起来诗人两地相思之苦,夜来枕上难眠,不觉朦胧入梦,梦中与远方的妻子相见,此时沦落天涯的游子,都与诗人一样在天涯共相望。从月出东海到月落乌啼,被诗人称为竟夕,也就是通宵。有情之人都怨恨通宵月夜的漫长,整夜难眠,总是把亲人怀想,妻子的身影彻夜萦绕在诗人的梦乡。熄灭蜡烛是为了怜爱这满屋的月光,诗人披衣坐起,独自闲庭信步徘徊,由于孤单寂寞而深感夜露寒凉。诗人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家乡的妻子和亲人,也只能期盼着梦里团圆,与亲人相见在梦乡。缕缕乡思,深深的怀远之情,洒在诗句的字里行间,令人心醉,令人心碎,为之荡气回肠。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是《红楼梦》开卷第一回中贾雨村的《咏月诗》,他在中秋夜即兴吟出描绘可爱中秋明月。曹公借贾雨村之口,说出黎民百姓对和谐美满生活的赞美和向往。全诗如下

【中秋赏月】月景面面观

                             明月初升

咏月诗

贾雨村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盘古开天地,人猿相揖别,自从有了人类的历史,人类的生活中便有了月光、月影、月魂。距今约8000年,华夏的前身裴李岗、渭河流域、关中及丹江上游的大地湾,有了农业文明,出现了最原始的月文化。5000年前,黄河流域进入五帝时期,音律问世。华夏的音乐早于文字,诗歌也应早于文字。早期一定有口头传唱的咏月诗歌,只是因没有文字无法记录,未能留于后世。约公元前1300年,进入农耕文明的商代后期,创造出甲骨文字,有了商代阴阳历记录下来那时的月圆月缺,成就了有文字记载的商代月文化。

  汉字的问世,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插上了翅膀,也为中国月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应当歌颂汉字。笔者写了一首新诗《汉字》:

  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伴着原始人类/从远古人群扩展/从渔猎到农业/从农业到农耕/大河岸边开始刻划/留下了不解的符号/图形的问世/绽露出远古雏形/华夏给个称呼/叫做文字/她高兴地勇往直前/在甲骨上留下了痕迹/捕捉了古今的日光月/仓颉将千变万化/先秦将形状统一/南北朝给了抑扬顿挫/隋代给了她平仄入声/唐代用诗把串起/宋代把填入词谱/元代将付给琴曲/千古风雨/多少个古文明断代/有她仍在发展延续/新时代她肋生双翼/立功在明月的故乡/奉献在世界各地

  大约在公元前1100―前600年之间,大河流域的民间创作出来很多诗歌,经当时文人之手,收集了3000首,后经孔子对已有的《诗经》整理编纂,只保留了305首,形成了传于后世的《诗经》,这是甲骨文之后华夏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之前的诗歌却被封闭在无知的空间。

  《诗经》采集的地理范围南到汉水流域,北到山西省北部,西到陕西省,东到山东省,多集中于河南。十五《国风》中,邶、鄘、卫、王、郑、桧、陈分别是河南省北部、西部、中部及东南部地区,其中邶、鄘都归了卫;周南是自洛阳向南抵湖北汉江一带;召南是陕西省南部、河南省西部到湖北省西北部地区;秦、豳是陕西省中部及西北部地区;魏、唐是山西省南部及中部地区;齐、曹是山东省东北部及西部地区。《雅》《颂》诗歌也出自黄河流域。所以,《诗经》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代表。《诗经》中涉及到“月”字的诗共有26篇。有一篇《国风·陈风·月出》,全诗如下

中华月文化:中秋赏月赏诗篇

国风·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这是一首月下想念一位美丽姑娘的诗歌,产生于河南淮阳一带。皎洁的月光之下,诗人思念起他的心上人,大有千里共婵娟的迷离意境,也许诗人的心上人近在咫尺,但朦胧的月光下,又似乎离得很远,可谓美人如花隔云端,活现出一个月光之下的美人儿,如梦,似幻。笔者试着将大意翻译成一首古体七言诗歌全诗如下

【中秋赏月】月景面面观

月下牵手

诗经月出大意译文

秋雨

一轮明月跃东方,光照身姿倩女裳。窈窕如花娴雅影,神魂颠倒自愁肠。

月光皎洁起东方,如水银辉妩媚妆。缕缕芬芳香气绕,悠悠悲苦自情伤。

东升明月照苍茫,娇美婀娜夜未央。多少相思无尽意,盼难牵手梦凄凉。

  诗经时代,黄河流域文化发展的时候,长江流域同样也在孕育着文化。楚文化的代表是《楚辞》,《楚辞》文辞华美多采,具有丰富的感情,多奇思异想和神话色彩,《楚辞》中的月文化有27处之多。

  屈原《天问》中有:“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意思是说:月亮有什么功德,竟能死后又复活?它贪图什么好处,腹中竟藏有蟾蜍?自此人们把月亮又称为夜光、顾菟、玉蟾。后世诗人也给月亮起了别名,譬如:玉兔、素娥、冰轮、桂魄、婵娟等。

  屈原《天问》中还有:“安得夫良药,不能固臧?”意思是说:羿从何处得来不死药,为什么不把它牢牢收藏?此句隐含着后世演绎的嫦娥奔月故事。但嫦娥奔月的故事形成于汉代,西汉《淮南子·览冥训》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蒙以命相逼,娥迫以服药奔月。”意思是说,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不死药,后羿的一个黑心徒弟逢蒙以命相逼,趁后羿不在去偷药,嫦娥被迫服了不死药,之后奔月。嫦娥奔月的故事有多种说法,嫦娥是一个神话人物,东汉高诱注解《淮南子》时才指出嫦娥是后羿之妻。后羿的妻子本是姮娥,有学者认为称为羿的有多个,处于不同时期,嫦娥是月亮女神嫦羲的后裔,从而难以判断嫦娥是何时人物。李商隐有《嫦娥》诗:

【中秋赏月】月景面面观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嫦娥很想回归地球故乡,她告诉丈夫:“中秋月圆之时,你用面粉作成圆月形状,放在屋子西北方向,然后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归故乡了。”丈夫按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嫦娥真的飞回地球,夫妻重圆。这不是虚话,新时代的今天,中国航天探月工程“嫦娥奔月”,真的接回了中国的“嫦娥”。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就由此形成。表现这一情节的嫦娥图,当是世人渴望美好团圆,渴望幸福生活的情感写照。

  汉代文学继承了《诗经》《楚辞》和先秦散文的传统,是文学从自发到自觉的过渡期,开拓了辞赋、史传、乐府诗等新的文学领域。汉赋名家有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王褒、刘向、傅毅、崔骃、马融、蔡邕等,他们创作了大量辞赋作品。仅《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汉赋就达900余篇,作者60余人。汉乐府诗在汉代文学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汉书·艺文志》收诗歌共28家,314篇,收集地区遍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但以黄河流域所作诗歌为主。两汉时期中国文学的中心位于黄河流域,而以长安—洛阳为核心地区。无论是汉赋还是汉乐府,其中都有丰富的月文化。

  南朝齐永明年间,汉字的四声问世,与诗歌中的声、韵、调得到很好地配合,诗人自觉地运用声律来写诗,这是诗歌史上的空前创举。诗歌音律与对偶的形式互相结合,就形成了永明体的新体诗,成为我国格律诗产生的开端。南朝创作了宫体诗,宫体诗继续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为唐代诗人提供了足资借鉴的艺术经验。如果没有四声的发明,没有永明体和宫体诗出现,没有隋代对声韵的统一,唐代的诗歌恐怕也就不会那样辉煌。

  南朝是中国诗史上诗运转关的重要时期,月文化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得到创新发展。南朝诗人与魏晋诗人不同,南朝诗人更崇尚声色,追求艺术形式的完善与华美,追求创新。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也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鲍照的乐府诗,写出了广大寒士的心声,他在诗歌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摘抄几首南北朝时期与月有关的诗:

【中秋赏月】月景面面观

                    哈尔滨夜空中的一轮明月

岁暮

谢灵运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中秋赏月】月景面面观

高原月夜

代朗月行

鲍照

朗月出东山,照我绮窗前。

窗中多佳人,被服妖且妍。

靓妆坐帐里,当户弄清弦。

鬓夺卫女迅,体绝飞燕先。

为君歌一曲,当作朗月篇。

酒至颜自解,声和心亦宣。

千金何足重,所存意气间。

【中秋赏月】月景面面观

静谧的乡村

《月赋》歌曰

谢庄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

月既没兮露欲晞,岁方晏兮无与归;

佳期可以还,微露沾人衣!

【中秋赏月】月景面面观

卢沟晓月

拟明月何皎皎

陆机

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

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

踟蹰感节物,我行永已久。

游宦会无成,离思难常守。

  中国文字语言历史上经历过两次大进步,一是秦朝小篆统一了文字的形体,二是隋代《切韵》统一书面声韵。公元601年,隋代《切韵》五卷问世,中国音韵学奠定基础,为唐代诗的全盛期到来作出了突出贡献。整个唐代,产生出诗魔白居易,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诗豪刘禹锡,诗佛王维。唐朝是诗的时代,全唐诗库共收录唐代诗人2529人,诗作42863首。

  唐代上自帝王下到平民人们对月亮普遍有一种崇拜、喜爱之情月亮始终是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星体帝王举行月亮祭祀民间广泛流传着月亮神话文人学士们则大兴赏月玩月之风,咏月诗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这些文化因子逐渐积淀逐渐形成了真正意义的中国月文化

  月亮是李白的诗魂李白的月亮诗将中国月文化推向成熟的巅峰。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很多比如松柏代表长青,绿竹代表君子风范,梅花表现傲骨兰花代表高雅,荷花代表廉洁,杨柳寄寓离情等等。月亮这一独特的意象在李白的诗中使所要表达的各种感情被物化加深了审美的愉悦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李白的月亮诗把他对自我生命内核的探求对自我生存的体认袒露在他的诗中这些不仅给盛唐的诗坛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给后人留下了无人能匹敌的精神财富

  古今文人骚客写月、颂月的诗文可谓浩若星汉。若论成就,当首推唐代的诗仙李白了。李白观月之细,举世无双他那支神采飞扬的诗笔,变化莫测,千姿百态。李白有着独特的月亮情结,在他的笔下,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明月,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的孤月,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的秋月,有“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的海月,有“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的江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湖边月,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的溪边月等等。在李白留给后人的1000余首诗歌中,直接或间接写月的竟有320多首。月亮给了这位诗仙智慧、灵感和创作源泉,其笔下之月,各具情态,令人遐思不已。摘抄几首李白的诗:

【中秋赏月】月景面面观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秋赏月】月景面面观

夜深沉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中秋赏月】月景面面观

温馨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唐代张若虚有一首《春江花月夜》全诗如下

【中秋赏月】月景面面观

                                 秦淮夜月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首诗以写月作起,以写月落结,把从天上到地下这样寥廓的空间,从明月、江流、青枫、白云到水纹、落花、海雾等等众多的景物,以及客子、思妇种种细腻的感情,通过环环紧扣、连绵不断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由春江引出海,由海引出明月,又由江流明月引出花林,引出人物,转情换意,前后呼应,若断若续,使诗歌既完美严密,又有反复咏叹的艺术效果诗歌每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韵律婉转悠扬。为了与缠绵的感情相适应,语言采用了一些顶针连环句式,一唱三叹,情味无穷。对偶句的使用平仄变换,使诗歌语言既抑扬顿挫,又清新流畅

  五代十国是唐末潘镇割据的继续,那个时期北方文化几乎停止或者倒退,文化中心移往江南,后蜀后主孟昶、南唐后主李煜是那个时期的代表,孟昶首创了中国的春联。经过相互争夺的五代十国,赵匡胤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历史推进到了宋朝。经过征战,孟昶和李煜都被押解到了开封。孟昶有一位费贵妃花蕊夫人,她与卓文君、薛涛和黄娥黄夫人是蜀中四大才女。赵匡胤见花蕊夫人美色,便把孟昶毒死,将花蕊夫人占为己有。李煜比孟昶幸运,赵匡胤没有那么快对他下毒手,给他留下了写亡国诗词的时间。李煜的《虞美人》就有月文化,全诗如下

【中秋赏月】月景面面观

神山朗月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北宋杀害了孟昶和李煜,历史也给北宋开了玩笑,靖康被掳成为中华历史上的奇耻大辱。笔者试着写了一首自度曲:

【中秋赏月】月景面面观

                              北海公园月夜

自度曲

秋雨

  假借兵发黎阳,却又退回陈桥。兵变风云起,建了新宋朝。谁知南国昨春秋月梦,竟然夜来江山头颅掉。什么花好月圆,尽贪欢,哪知道无情风雨,感叹一江春水花凋谢,还问君几多愁苦短!李煜泪,孟昶惨,花蕊夫人蜀道哭,命死身亡爱妃随了他人愿。

  只道创业征伐,忘了艰难继业。春梦惊醒后,淫声笑未绝,徽钦二帝好悲切,风卷飞雪遮寒月。正思灯红酒绿醉,哪知北宋朝已灭。心悲伤,凤阁龙楼西风烈。痛断肠,玉树琼枝飘落叶。悔春去已晚,恨流水不再,羞昨日所为,哭杏花情结。乱烘烘北宋残阳云和月,偏安一隅悲天阙。知多少,封建王朝到头来都是泪和血。

  北宋科举制度使北宋文人得到了可以自由发展的空间文学艺术方面名人辈出,出现了王安石、范仲淹、司马光苏轼欧阳修等人,宋词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与唐诗并称为我国古典文学的艺术瑰宝,北宋绘画出现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朽的佳作。

  南宋的诗歌成就很高,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又称南宋四大家他们能摆脱江西诗派的牢笼,写出思想、艺术各有特色的作品,影响很大代表了宋代诗歌第二个最繁荣的时期。出身北方的辛弃疾词虽然多抗金复国之言,传回北方后,反而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南宋散文成就较低,远不及北宋。

  宋代出现了许多咏月名篇,其中就有一首苏轼的《水调歌头》全诗如下

【中秋赏月】月景面面观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籍贯虽是四川眉州,但苏轼一家与河南有着不解的情结。苏轼被远贬广东惠州,再贬海南儋州,徽宗即位时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葬于汝州郏城县(河南郏县)。苏轼的弟弟苏辙出知临近郏县的河南汝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徙永州、岳州,历经坎坷,后复太中大夫,又降居临近郏县的许州(河南许昌),自号颍滨遗老。颖滨也就是颍河之滨,颍河是淮河最大的支流,许昌当年属于颍河流域。苏轼谪惠州、儋州时,他的第三子苏过皆随他一同受难,元符三年,苏过随苏轼北归,苏轼去世后,苏过依叔父苏辙居颍昌(河南许昌)。苏过在许昌营湖阴地数亩,并命名为小斜川。徽宗政和二年,苏过监太原税;五年,知郾城(河南漯河);宣和五年,通判定州。苏过死后葬于河南郏县。今天的河南郏县仍有三苏坟,碑文上的“三苏”指的是苏洵、苏轼、苏辙,不知苏洵如何被葬于郏县,也不知苏过的坟墓何处,笔者一直认为三苏坟应该是苏轼、苏辙、苏过。

  《水调歌头》词中苏轼注丙辰中秋,也就是公元1076年的中秋,时年苏轼41岁,苏辙37岁。公元1076年,苏轼再次由河中府(山西运城)改往别处任职,苏辙被罢齐州任还京(开封),暂居范镇待命。二月弟弟苏辙自京往迎兄长苏轼,相会于澶、濮(淇河卫地)之间。二人游过淇奥到达陈桥驿(河南延津陈桥镇),因黄河改道如今该镇移至黄河北岸,是年陈桥驿位于黄河南岸。途中苏轼得知自己被改任徐州,不准进京,弟兄二人居于京城郊外范镇东园。四月苏辙送苏轼赴徐州,苏轼留弟百余日,八月十六苏辙就要离开徐州,赴南京任签判。中秋之夜,苏轼与弟弟设宴话别,宴席之上,苏轼为弟弟作《水调歌头》,前面小序里的“子由”是苏辙的字。 

  苏轼运用形象描绘的艺术手法,先托出一轮明月,月下举杯,知音千里,孤高旷远,醉意中欲问天宫之事,把自己郁闷失意、遗世独立的情绪与凄美的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借月的阴晴圆缺,衬托人间的悲欢离合,把既是弟兄更是知己的浓浓情谊表现的淋漓尽致,充满了人生哲理。最后以美好的祝愿结语,愿长在人间,虽天涯远隔相距千里,也要共赏美好的月光。全诗借自然契合社会,联系人生,看似写月,实写别情,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千古绝唱,令后世感叹!

  苏辙也有一首《水调歌头》,摘抄如下

【中秋赏月】月景面面观

三潭印月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正所谓兄唱弟随,在苏轼写了《水调歌头》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077年的神宗熙宁十年,苏辙也写了这首《水调歌头》来回赠哥哥。苏辙一生视苏轼即为兄长,又是老师,还是朋友,也是知己。苏轼视苏辙既是弟弟,也是至友。弟兄二人志同道合,都有坎坷的人生经历,同喜同悲,命运相牵。

  东武:西汉初年置县,始称东武,隋代改称诸城,宋、金、元属密州,明、清称诸城,建国后设诸城县,1987年撤县建山东省潍坊诸城市。而这里的东武似乎指徐州,可能因徐州市西北部有九里山,楚汉在那里鏖兵,留有项羽兵败的白云洞,处于汴京东边之故。

  彭城:徐州。

  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苏辙迎接哥哥,弟兄二人游于新乡以北的太行山东麓。弟兄二人所游走的路线,是当年《西厢记》里崔莺莺与母亲随灵柩自河中府(山西运城)回河北所走的路线,崔莺莺墓就葬在淇河岸边,澶、濮之间就是清河之地,今天属于卫河流域。后来不让进入汴京城内,只好暂居范镇东园。

  凉州,古地名,即甘肃省西北部的武威,地处河西走廊东端,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鸿雁:说的是鸿雁传书。

  素娥无赖:素娥就是月亮。万里无云,月色皎洁。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三国时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学家。王粲有一次与几个伙伴到郊外玩耍,走到半路上,发现路旁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满了密密麻麻的碑文。王粲见碑文写得不错,就大声读了一遍。伙伴们问他读了一遍能否记下来,王粲就试着背诵,结果一字不差,令伙伴们吃惊。王粲写有名篇《登楼赋》。去年在东武的这个夜晚,明月承受不了忧愁,只怕同王粲一样,因为壮志难酬而登楼怀忧。

  再摘抄几首宋代的月文化诗词

【中秋赏月】月景面面观

月亮对大地的依恋

中秋见月和子由

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前山,浪飐风回岂复坚。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中秋赏月】月景面面观

西江月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中秋赏月】月景面面观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中秋赏月】月景面面观

相思明月楼

满江红·中秋寄远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中秋赏月】月景面面观

明月出天山

浣溪沙

李清照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中秋赏月】月景面面观

灯月交辉

偶成

李清照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

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

【中秋赏月】月景面面观

荷塘月夜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文天祥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轮嗣布。

  银河星空,中秋一轮明月,如画如诗,牵动人们的情思勾起们的遐想,触景而生情,人们因喜而歌,因悲而怨,将物境、情境、心境三境合一,喜怒哀乐尽在其中。中国人特别是诗人对月亮情有独钟,历经千古岁月,历代诗词中对高悬苍穹的月亮反复吟咏,代代传承发扬,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留下了难以计数的诗篇,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月文化。

  中国文化犹如浩繁的星空,存在着数不清的星系和大星云团,每个星系之中又有许多恒星、行星、卫星。月文化、龙文化、梅文化、竹文化、荷文化、兰文华,以及气象文化,许许多多数不清的分支文化,都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古往今来中秋赏月对月亮的崇拜、歌颂、倾诉已成为中国特有的月亮情结割舍不断绵延不绝衍生出悠远而又灿烂的月文化月文化植根于中华大地沟通着远古和现代承载着中华文明月文化以历史人文为背景以丰富美化生活为要旨以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视野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物质和精神享受。最后,笔者写几句《月文化》:

【中秋赏月】月景面面观

草原上的蓝月亮

月文化

秋雨

苍穹朔望古今思,华夏中秋千万诗。

天地鸿蒙玉兔影,开初甲骨夜光辉。

诗经咏唱月文化,吴楚桂树姿。

唐宋婵娟人共赏,琴声元曲醉魂痴。

明清河汉洁如水,今日河星新雅词。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月文化,不再赘述。

中秋赏月精美图片[2]

中秋赏月精美图片[2]

中秋赏月精美图片[2]

【中秋节】《红楼梦》中的赏月

 

凹晶溪馆联诗图(网图)

 

       月是中秋圆,情是亲人亲。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从2008年开始,国家规定中秋节休假三天(包括双休)。传统的中秋节,是一年当中除春节、清明节、端阳节而外的第四大节日。所以,中秋节既是一个阖家团圆的日子,又是一个思念亲人令人悲凉的时刻。从古至今中秋节有两项活动:一是献月,二是赏月。

        献月者,依据时代不同、地方习俗不同,所以内容各不相同。过去,农家有祭月和拜月活动。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月儿要圆、要明亮得多。待玉兔东升,冰轮半挂时,一般都要在月亮能照射到的地方,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梨,葡萄等供品,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香烛点燃,全家人依次拜月。当三柱香燃尽后,便由家主切开团圆月饼,合着瓜果分而食之。月饼的种类过去全部为自制,明清以后,京城里开始出现了一种以果酱、芝麻、桂花和冰糖、枣糕做馅的月饼上市买卖。但多数人家在中秋节这一天自己制作月饼,用于自身食用和馈赠亲朋好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现在虽然很少有人再祭献月亮,但月饼的种类之繁多、包装之精美、品质之高雅,已经是到了旷古未有、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两天,我看见小区内一天到晚有人怀抱大盒小盒的月饼回家,估计都是单位上发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秋节也为商家制造了赚钱的商机。

        赏月者,以曹雪芹的《红楼梦》为例。也有兴高采烈地饮酒宴席,吟诗赞叹的贾雨村辈。雨村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搔首对天长叹:“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时值甄士隐走来听见,笑道:“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雨村忙笑道:“岂敢。不过偶吟前人之句,何敢狂诞至此。”因问“老先生何兴至此?”士隐笑道:“今夜中秋,俗谓团圆之节,······” 二人归坐,先是款斟慢饮,渐次谈至兴浓,不觉飞觥限斝起来。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号一绝云: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

        也有悲凉凄惶的如“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的林黛玉、史湘云、妙玉几个人。《红楼梦》书中描写这年江南甄家被查抄后的八月十五夜,贾母照例带人在“大观园”吃酒听笛赏月。林黛玉和史湘云因嫌大厅里人多嘈杂,便到一个叫“凹晶溪馆”的清净去处游玩。趁着这里的管事婆子熄了灯睡觉后,她们在卷棚底下看见池子里的水中月影在清波中微微晃动,思及她们自己虽然终日里生活在富贵之乡,然父母不在,旅居客寄的身世,不免有点伤感之意。“二人遂在两个湘妃竹墩上坐下。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指古代水里神仙的居室——笔者注)之内。······”随即限咏起五言排律的诗句来,不觉联句达十三排之多。现摘其几段,窥一斑而知全貌。“黛玉道:‘我先起一句现成的俗语罢。’因念道: 

                ‘三五中秋夕,’

湘云想了一想道:

                ‘清游拟上元。撒天箕斗灿,’

林黛玉笑道:

                 ‘匝地管弦繁。几处狂飞盏,’

                           ······

只听那黑影里嘎然一声,却飞起一个白鹤来,直向藕香榭去了。黛玉笑道:‘原来是它。猛然想不到,反吓了一跳。’湘云笑道:‘这个鹤有趣,倒助了我了。’因联道:

                ‘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

林黛玉听了,又叫好,又跺足说:‘了不得!这鹤真的是助她的了!这一句更比‘秋湍’不同,叫我对什么才好?‘影’字只有一个‘魂’字可对。况且‘寒塘渡鹤’,何等自然,何等现成,何等有景,且又新鲜,我竟要搁笔了。’湘云笑道:‘大家细想就有了。不然,就放着明日再联也可。’黛玉只看天不理她。半日,猛然笑道:‘你不必捞嘴,我也有了。你听听。’因对道:

                ‘冷月葬花魂。’

湘云拍手赞道:‘果然好极,非此不能对。好个‘葬花魂’。’因又叹道:‘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你现病着,不该作此过于凄清奇谲之语。’黛玉笑道:‘不如此如何压倒你。下句竟还未得,只为用功在这一句了。’一语未了,只见栏外石山后转出一个人来,笑道:‘好诗,好诗。果然太悲凉了,不必再往下联。若底下只这样去,反不显这两句了,倒觉得堆砌牵强。’二人不防,倒吓了一跳,细看时不是别人,却是妙玉。二人皆诧异,因问:‘你如何到了这里?’妙玉笑道:‘我听见你们大家赏月,······顺脚走到这里’······”邀二人到栊翠庵取暖吃茶后,她自己也提笔作联句三十五句,现照录如下:

             “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

               箫增嫠妇泣,和倩侍儿温。

               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

               露浓苔更滑,霜打竹难扪。

               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

               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

               赑屃朝光透,罘罳晓露屯。

               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

               岐熟焉忘迳,泉知不问源。

               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

               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后书:“右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

        黛玉湘云二人节赞赏不已,说:“可见我们天天是舍近而求远。现有诗仙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妙玉笑道:“明日再润色。此时想快天明了,到底要歇息歇息才是。”林史二人听说,便起身告辞,带领丫鬟出来。妙玉送至门外,看她们去远,方掩门进来,不在话下。

        林黛玉、史湘云、妙玉都是红楼梦中的才女。她们身世凄切,心境悲凉,所以作出来的诗句,无处不带有一种凄美之情。然而,她们的诗句却无可挑剔。

 

 

【中秋节】《红楼梦》中的赏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