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乳房疾病 1.急性乳腺炎 病因 内因 产妇抵抗力低下,乳汁淤积,乳腺导管发育差; 外因 细菌侵入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临床表 现 局部表现 红肿热痛,有硬结,数天后,脓肿溃破出脓,向深部形成乳房后脓肿。 全身表现 发热寒战,血白细胞及分类升高。 预防 保持清洁、避免淤乳 治疗 患侧乳房应停止哺乳,并以吸乳器吸尽乳汁;局部热敷,促进排乳,脓肿形成前,全身应用抗菌素,局部理疗;脓肿形成后,必须切开引流。脓肿切开时注意:轮射状,乳房后脓肿可在乳房下缘作弧形切口,乳晕下脓肿则作沿乳晕边缘的弧形切口 2.乳腺癌 (1)临床表现 常见部 位 外上象限,其次是乳头、乳晕 最早表现 患乳出现无痛性,单发的小肿块。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很清楚,在乳房内不易推动。 特殊的临床表现 “酒窝征” 累及Cooper韧带,使其收缩导致皮肤凹陷乳头凹陷; “桔皮样外观” 乳头深部肿块累及乳管使乳头凹陷; (2)、特殊类型的乳癌及其病理 ①炎性乳癌:发生于妊娠或哺乳期的年轻妇女,表现为急性炎症样,发展迅速,预后差。 ②乳头湿疹样癌(Paget病):恶性程度低,进展慢。原发灶在乳头区的大乳管内,初发症状是乳头刺痒、灼痛,接着出现慢性湿疹样改变,淋巴转移出现晚。 (3)、乳腺癌转移 方 式 直接浸润 直接侵入皮肤、胸筋膜、胸肌等周围组织。 淋巴转移 可循乳房淋巴液的四种途径 血运转移 多发生在晚期,最常见的远处转移依次是肺、骨、肝。 (4)全国临床分期标准(TNM法) 分期 标 准 第一期 肿块直径<3cm,无粘连,无淋巴结转移 第二期 肿块直径>3cm,<5cm,与皮肤粘连,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 第三期 肿块>5cm,与皮肤肌肉粘连,同侧锁骨下淋巴结转移。 第四期 肿瘤广泛转移 (5)治疗原则 Ⅰ、手术:对于Ⅰ期、Ⅱ期乳癌采用根治或改良根治法,必须确诊之后进行。 ①乳腺癌根治术:手术包括整个乳房,胸大肌胸小肌,腋窝及锁骨下淋巴结的整块切除 ②乳腺癌扩大根治术:即在上述清除腋下腋中腋上三组淋巴结的基础上,同时切除胸廓内动静脉及其周围的淋巴结 ③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一是保留胸大肌切除胸小肌,一是保留胸大、小肌。 ④全乳房切除术:切除整个乳腺,包括腋尾部及胸大肌筋膜。 ⑤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术:完整切除肿块及腋淋巴结清扫。 Ⅱ、放疗;有淋巴结转移者,对二、三期配合术后治疗。 Ⅲ、化疗:为全身辅助疗法,有淋巴转移或考虑有血行转移时采用。 Ⅳ、内分泌治疗:内分泌治疗对绝经前病人行卵巢去势,结合手术或放疗。 第十三章、腹外疝 1.概述 基本概念:疝指任何脏器组织或器官离开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正常或是薄弱的缺损进入另一部位。腹部疝以腹外疝为多见。 内 容 病因 腹壁强度降低;腹内压上升(咳嗽,便秘、排尿困难三大因素及腹水、妊娠等) 腹外疝的基本病理解剖 (这个比喻很形象): 好象一双手抱一个气球:(1) 吹气孔(疝环)(2) 球内气体(疝内容物)(3) 气球(疝囊)(4) 手(疝外被盖) 临床类型 易复型,难复型,嵌顿型,绞窄型 2.腹外疝的特点 腹股沟疝:斜疝最多见,男性占大多数,右侧比左侧多。 (1) 腹股沟管解剖: “四壁两环”的结构 四壁 前壁 皮肤、皮下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外1/3有腹内斜肌覆盖 后壁 腹横筋膜和腹膜,内1/3尚有腹膜。 上壁 腹内斜肌、腹横筋膜的弓状下缘。 下壁 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 两环 深环即内口 浅环即外口 (2)直疝三角(Hesselbach三角)解剖关系 外侧边:腹壁下动脉;内侧边:腹直肌外缘;底边:腹股沟韧带。直疝在此由后向前突出。 (3)腹股沟疝的鉴别诊断:主要掌握腹股沟疝与鞘膜积液的区别(尤其后者的透光实验阳性) (4)斜疝和直疝的区别(可出多选题的)及直疝三角的构成(腹直肌外缘、腹壁下动脉、腹股沟韧带构成直疝三角) (5)腹股沟斜疝、直疝和股疝的比较: 比较因素 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直疝 股疝 发病年龄 儿童及青壮年 老年 中年妇女 突出途径 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阴囊 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阴囊 经股管突出 疝块外形 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 半球形,基地较宽 半球形 回纳疝块后压住疝环 疝块不再突出 疝块仍可突出 疝块不再突出 精索与疝囊关系 精索在疝囊后方 精索在疝囊前外方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关系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 嵌顿机会 较多 极少 最多 3.治疗:腹股沟疝一般均应尽早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适用于<1岁幼儿、年老体弱者及禁忌手术者。 手术方法有疝囊高位结扎和疝修补术等。 传统的疝修补术包括 方法 方 式 适应症 加强前壁ferguson法 将腹内斜肌下缘与联合肌腱在精索前方缝至腹股沟韧带上, 适用于腹横筋膜无明显缺陷,腹股沟管后壁尚健全的斜疝和一般直疝。 加强后壁Bassini法 把腹内斜肌下缘与联合肌腱在精索后缝至腹股沟韧带上。 适用于斜疝 Mcvay法 把腹内斜肌下缘与联合肌腱在精索后缝至耻骨梳韧带上。 适用于大的直疝、斜疝、复发性疝的病人。 Halsted法 与Bassini法同,且同时将腹外斜肌腱在精索后方缝至腹股沟韧带。 疝成形术用于缺损较大的疝. 4.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的处理原则: 嵌顿性疝应紧急手术,以防止疝内容物坏死并解除肠梗阻。绞窄性疝内容物已坏死更应手术。手术的关键是判断疝内容物的生命力。 绞窄疝处理原则:切除坏死肠管,一期缝合,但一般不作疝修补,因为感染很容易使修补失败。 第十四章、急性腹膜炎 1、继发性腹膜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 病因 急性阑尾炎穿孔和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 病理 继发于腹腔内脏器的穿孔,损伤破裂,炎症和手术污染引起,化学性刺激和细菌性感染腹腔,导致腹膜炎。 临床表现 症状 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腹胀 体征 压痛、反跳痛、腹式呼吸减弱、肠鸣音变化、移动性浊音、包块。义 辅助检查 如出现膈下游离气和气液平面时具有诊断意 腹腔穿刺 根据液体判断病因:结核性为草绿色透明腹水;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则为黄色、混浊、含胆汁、无臭气;急性阑尾炎穿孔为稀脓性液体略带臭气;绞窄性肠梗阻抽出液为血性、臭气重;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抽出液为血性,胰腺淀粉酶含量高。 2、治疗 非手术治疗 适应证 ①原发腹膜炎或盆腔器官感染引起者。②急性腹膜炎初期,病情轻、有好转趋势。③急性腹膜炎病因不明,病情不重,可行短期非手术观察。 手术治疗 适应证 腹膜炎较重、局部或全身症状较重以及继发性腹膜炎 方法 原发病处理 去除腹膜炎的病因是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 冲洗 双侧膈下,盆腔,左右结肠旁沟,原发灶周围,彻底清理腹腔 充分引流 使腹腔内继续产生的渗液通过引流物排出体外,以使残存的炎症得到控制、局限和消失。 2.腹腔脓肿 (1)盆腔脓肿 病因 盆腔化脓性疾病的后果,盆腔处于腹腔最低位,腹内炎性渗出物或腹膜炎的脓液易积聚于此。 治疗 脓肿未形成 应用药物治疗,辅以热水坐浴,温热水灌肠及物理透热治疗。 形成小脓肿 经过治疗可自行吸收。 脓肿较大者 手术治疗,在直肠前壁或已婚妇女后穹窿切开引流。 (2)膈下脓肿 治疗原则:脓肿较小时首选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或穿刺抽脓可使脓肿缩小或吸收较大的脓肿会造成衰竭而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穿破至胸腔、腹腔或引起大出血),同时应用抗生素及输液输血等支持治疗。手术途径有三种:①经前腹壁肋缘下切口;②经后腰部切口;③经胸壁切口。 第十五章、腹部创伤 1、腹部闭合伤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腹内脏器损伤指征 ①早期出血休克征象者(尤其是出血性休克);②有持续性或者是进行性腹部剧痛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者;③有明显腹膜刺激征者;④有气腹表现者;⑤腹部出现转移性浊音者;⑥有便血,呕血或血尿者;⑦直肠指检发现前壁有压痛或波动感,或指套染血。 急救与治疗原则 内脏损伤治疗原则和手术治疗基本原则。 ①怀疑有内脏损伤应及早行手术治疗。②有多处损伤应先治疗对生命威胁大的损伤。③怀疑有出血,应输血补液。④内脏损伤应及早应用抗生素。 手术治疗基本原则 ①探查次序:肝、脾、胃、十二指肠部,空、回、结肠,直肠及系膜盆腔器官、胃后壁、胰十二指肠二、三、四段。 ②处理顺序:先处理出血性损伤,后处理穿破性损伤。先处理污染重的,后处理污染轻的。 2.常见的腹内器官损伤比较: 肝损伤 脾损伤 小肠损伤 结肠直肠损伤 胃、十二指肠损伤 病史 右侧打击伤 左肋打击伤 腹部外伤或手术史 腹部、会阴部外伤或手术史 上腹部外伤史或内窥镜检查史 腹痛性质 先右上腹痛继而延及全腹,可出现右肩胛下疼痛 左上腹持续性钝痛。也可漫及全腹痛,及左肩部疼痛 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 剧烈腹痛和便血 上腹剧痛,后波及全腹,伴恶心呕吐 体征 中度腹膜炎体征 腹膜炎体征较肝破裂轻,以左上腹较多显著 腹膜炎体征,尤以穿孔处最明显 弥漫性腹膜炎 腹膜炎体征,肝浊音界减少或消失 休克 尤其见于严重损伤者 表现为典型的失血性休克征象 可有感染性休克 可有感染性休克 可有感染性休克 实验室检查 腹腔穿刺可抽得不凝固血和胆汁 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可确诊 腹腔穿刺抽出黄绿色小肠内容物可确诊 穿刺可得到粪臭液或粪便 若胃破裂可抽到胃液食物残渣和无臭气体;十二指肠破裂,可抽得胆汁 X线B超 X线腹部透析和B超可提供定性定位依据 B超发现腹腔积血和脾脏形态学改变 X线显示有普通肠胀气 X线显示可见游离气体或腹膜后气肿 X线检查可见游离气体也可有腹膜后积气,肾脏轮廓清晰 第十六章、胃十二指肠外科疾病 1.溃疡病的外科治疗 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手术适应证 ①内科治疗无效的十二指肠溃疡;②胃溃疡及恶变;③急性穿孔;④大出血;⑤并发瘢痕性幽门梗阻;⑥应激性溃疡;⑦胰源性溃疡。 胃大部切除术 理论基础 ①切除胃窦部消除了由于胃泌素引起的胃酸分泌;②切除大部分胃体,减少分泌胃酸和胃酸分泌的靶器官;③切除溃疡的好发部分;④切除溃疡本身。除胃远侧2/3~3/4,包括胃体的大部、整个胃窦部、幽门及十二指肠球部。 手术方式 a.毕I式胃大部切除术 原则胃大部切除后,残胃与十二指肠吻合。 优点:①手术操作简单;②并发症较少。 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 原则胃大部切除后残胃与上端空肠吻合,将十二指肠残端自行缝合。 优点:①能切除足够胃不致吻合口张力过大,术后溃疡复发率低;②十二指肠溃疡不加切除也能愈合。 缺点:①手术操作较复杂;②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可能性较毕I式多。 高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 理论基础 ①切断了迷走神经,消除了神经性胃酸分泌;②消除了迷走神经引起的胃泌素分泌,减少了体液性胃酸分泌。 优点 ①消除了神经性胃酸分泌;②不会引起胃滞留,不需要附加引流手术;③保留幽门括约肌功能减少了碱性胆汁返流及倾倒综合征的发生机会;④保留了胃正常容积,不影响进食量。 缺点 ①由于解剖变异,切断不易保证完全;②神经再生,有复发可能 2、术后的并发症及防治 (1)胃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及防治 ①术后胃出血 发生在术后24小时以内,一般不超过300mL。若术后不断吸出新鲜血液,尤其在24小时后仍继续出血者,可诊断为术后出血。引起的原因有:a.吻合口出血;b.遗漏病变术后出血;c.旷置的高位胃溃疡出血或旷置的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一般多采用非手术治疗止血。若不能止血,则行血管造影,注入血管收缩剂或栓塞相关的动脉止血。 ②十二指肠残端破裂 一般发生在术后24~28小时,应立即再手术。 ③胃肠吻合口破裂或瘘 一般因张力过大或吻合口缝合不当造成。诊断确定后,手术治疗。 ④术后呕吐 引起呕吐的原因有:残胃蠕动无力或称胃排空延迟 ;术后梗阻,可根据梗阻部位分为输入段梗阻、吻合口梗阻和输出段梗阻。 ⑤倾倒综合征 分早期和晚期。早期是指再进食后30分钟以内发生者,是由于胃容积减小,导致胃快速排空,引起胃肠功能和血管舒张功能的紊乱:表现出全身无力、头昏、昏厥、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心动过速;胃肠症状有,上腹饱胀不适、腹泻。晚期是指胃排空过快,糖过快进入空肠而被大量吸收,血糖急速增高而引起大量胰岛素分泌之后又引发血糖降低而发生这一综合征。 ⑥碱性反流性胃炎 三联征:剑突下持续烧灼痛,进食无效,制酸剂无效;胆汁性呕吐,呕吐后腹痛仍旧;体重下降。 ⑦吻合口溃疡。 ⑧营养性并发症 如体重减轻、贫血、腹泻与脂肪泻、骨病。 ⑨残胃癌 (2)迷走神经切断术后并发症 a.吞咽困难由于神经的损伤造成痉挛性狭窄所致;b.胃小弯缺血坏死 血管结扎不当或剥离不当所致;c.腹泻。 2.胃癌 (1)胃癌的病理分型 大体类型 早期胃癌 凡病变仅侵及粘膜或粘下层者,不论病灶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均为早期胃癌。癌灶直径0.6~1.0cm和小于0.5cm分别称小胃癌和微小胃癌它们和原位癌均为早期胃癌。 进展期胃癌 又称中、晚期胃癌,病变超过粘膜下层。 组织类型 ①普通型: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低分化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 ②特殊型癌:腺鳞癌、鳞状细胞癌、类癌、未分化癌。 (2).胃癌的浸润和转移: ①胃癌的直接浸润 ②胃癌的淋巴转移是胃癌的主要转移途径,早期即可发生淋巴结转移。 ③血行转移:胃癌腔期常发生血行转移。 ④腹膜转移癌细穿破浆膜后,种植于腹膜及其他脏器的表面。 (3)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不明显,类似慢性胃炎或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症状。随病情发展后出现:①胃部疼痛;②食欲减退,消瘦乏力,进行性贫血;③恶心呕吐;④呕血和黑便。晚期出现上腹肿块或其他转移症状。 (4)诊断: 早期诊断的各项指标:①40岁以上,出现上述早期消化道症状或长期溃疡而近期症状明显改变或有疼痛节律的改变,必须进行详细的检查;②对胃癌前期病变者作定期系统随诊检查;③X线钡餐检查、纤维胃镜和胃液细胞学检查是提高胃癌早期发现的关键性手段,可提高早期诊断率。 (5)治疗原则 早期治疗胃癌最有效的方法是根治手术。除确有远处转移或恶病质外,应争取及早剖腹探查。根治手术的原则是按肿瘤的位置,整块的切除胃的全部和大部,以及大小网膜和局部淋巴结,重建消化道。手术切除范围距癌肿6~8cm才算足够。 第十七章、肠疾病 1.肠梗阻分类及病因 分类 病 因 机械性肠梗阻 最为常见,各种原因引起的肠腔变狭小所致。 动力性肠梗阻 包括痉挛性肠梗阻(铅中毒)和麻痹性肠梗阻(腹腔创伤、腹膜炎、后腹膜血肿)。 血运性肠梗阻 是由于肠动脉栓塞,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所致。 2.肠梗阻诊断 ①临床表现判断是否梗阻,根据腹痛、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四大症状和腹部肠型蠕动波,X线等可确定是否肠梗阻。体征a.望诊:腹部膨隆、肠型、蠕动波;b.触诊:绞窄性肠梗阻有压痛;c.叩诊:移动性浊音;d.听诊:机械性:肠鸣音亢进,金属音,气过水声;麻痹性:肠鸣音消失。依据以上特征判断有无梗阻。 ②梗阻类型是机械性、动力性、麻痹性等:机械性梗阻早期腹胀不明显,充气扩张限于梗阻部位以上,麻痹性梗阻无阵发性绞痛等肠蠕动亢进的表现,相反为肠蠕动减弱和消失,腹胀明显,X线为大、小肠全部充气扩张。 ③单纯性、还是绞窄性,绞窄性肠梗阻表现为:a腹痛发作急剧,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呕吐较剧烈;b发展迅速,早期即可出现休克,抗休克疗效不显著;c明显腹膜刺激征;腹胀不对称,有局部隆起和压痛肿块;d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体,呕吐物和胃肠减压液为血性;e经积极非手术治疗而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④低位或高位梗阻,高位肠梗阻的特点是呕吐频繁,腹胀不明显。低位肠梗阻的特点是腹胀明显而呕吐晚而少,并可吐粪样物。X线可鉴别。 ⑤原因、病因:临床上粘连性肠梗阻最为常见,病人多有手术、外伤和炎症史。嵌顿性和绞窄性外疝是常见的梗阻原因,新生儿以先天畸形为多见,2岁以内小儿以肠套叠多见,蛔虫多见于儿童,而老年人以肿瘤和粪块堵塞为多见。 ⑥梗阻是否完全,不完全性梗阻的特点是呕吐和腹胀均较轻,X线示结肠内仍有气体存在。 3.急性阑尾炎 (1)临床病理分型:①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②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③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 ④阑尾周围脓肿。 (2)临床表现 症状 全身症状 乏力、发热、头疼、脉速、出汗等全身中毒症状。 腹痛 出现早,具有时间性的转移,逐渐加重,阵发→持续,但腹痛严重性与病情不成正比,而与阑尾炎类型有关,典型的腹痛发作始于上腹,逐渐移向脐部,数小时(6-8小时)后转移并局限在右下腹。 胃肠道症状 恶心、呕吐 体征 压痛 出现早,在未感到右下腹痛时,已有阑尾区压痛,部位固定 腹膜刺激症状 肌紧张,反跳痛 (3)诊断阑尾炎简略概括 腹痛+压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分类中性粒细胞升高)。起于脐周和上腹部的阵发性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痛呈持续性加重,右下腹麦氏点压痛,是重要的体征;出现腹膜刺激症状时常提示已发展至化脓,甚至穿孔的阶段。 (4)鉴别诊断 ①妇科疾病:宫外孕有停经史,阴道后穹窿穿刺有血。其他与卵巢囊肿蒂扭转、妇科炎症相鉴别。 ②外科其他疾病:上消化道穿孔:溢液可流至右下腹症状似阑尾炎,但有溃疡史,腹膜刺激症状明显,诊断性穿刺可明确诊断;右侧输尿管结石:疼痛在右下腹,多为绞痛,向会阴部外生殖器放射,X线可呈现输尿管结石阴影。 ③其他与肠系膜淋巴结炎、肺炎、胸膜炎、胃肠炎相鉴别。 (6)治疗:诊断明确均建议手术治疗 1、手术方式的选择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行阑尾切除术,切口一期愈合,也可行腹腔镜阑尾切除。 化脓性和坏死性阑尾炎 行阑尾切除术,如腹腔已有脓液,可清除脓液后关闭腹膜,切口置乳胶片引流。 阑尾周围脓肿 行切开引流,视情况决定是否切除阑尾,如脓肿已局限在右下腹病情稳定,可无须作阑尾切除术,给予抗生素,加强全身支持治疗,以促进脓液吸收、脓肿消退。 穿孔性阑尾炎 宜采用右下腹经腹直肌切口,利于术中探查和确诊,切除阑尾,清除腹腔脓液或冲洗腹腔,根据情况放置腹腔引流。 2、切口: 探查切口,右下腹直肌旁切口;麦氏切口,右下腹斜形切口。 3、并发症 疾病本身引起 ①腹腔脓肿;②内外瘘;③门静脉炎。 手术引起 切口感染 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因手术时污染切口,存留血肿和异物、引流不畅所致。治疗为剪去缝线,扩大切口,排出脓液,清除异物并充分引流。 出血 阑尾系膜的结扎线脱落可引起腹腔内大出血。处理应立即输血补液,紧急再次手术止血。 阑尾残端炎 切除阑尾残端太长超过1cm时易并发此症。症状较重时宜再次手术切除。 粪瘘 一般非手术治疗后瘘管可自行闭合,经久不愈可再次手术切除瘘管。 粘连性肠梗阻 轻者非手术治疗可见效,严重者须手术治疗 4. 结肠癌 (1)临床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组症状: ①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的改变,为最早出现的症状,大便次数增加,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血、脓、粘液便。②腹痛:不确切定位的持续性隐痛,也是早期症状之一。③肠梗阻症状:属晚期症状,肿瘤引起的梗阻。④腹部肿块。⑤全身症状。由于癌肿病理类型和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区别,一般右侧结肠癌以全身症状、贫血、腹部肿块为主要表现,左侧结肠癌以肠梗阻、便秘、腹泻、便血等症状为显著。⑥病情晚期可以出现肝肿大、黄疸、浮肿、腹水、直肠前凹肿块,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及恶病质。 (2)诊断: 早期症状多不明显,在出现下列症状应注意有无结肠癌。 ①近期出现持续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②脓血、粘液便。③进行性体重下降、贫血乏力。 ④腹部肿块。 乙状结肠癌可用乙状结肠镜检查,其他部位可用X线钡剂灌肠检查或纤维结肠镜检查。血清癌胚抗原(CEA)有60%的结肠癌病人高于正常,但特异性不高。 (3)治疗原则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疗法 结肠癌的根治术手术:切除范围包括癌肿所在的肠袢及其系膜和区域淋巴结。①右半结肠切除术适用于盲肠,升结肠,结肠肝曲的癌肿,对于盲肠和升结肠癌,切除范围包括右半横结肠、升结肠、盲肠、包括长约15~20cm的回肠末段,作回肠与横结肠端或端侧吻合。②横结肠切除术适用于横结肠癌。切除包括肝曲和脾曲的整个横结肠。③左半结肠切除术适用于结肠脾曲和降结肠癌。④乙状结肠癌的根治切除术要根据乙状结肠的长短和癌肿所在的部位,分别采用切除整个乙状结肠和全部降结肠。 结肠手术的术前准备十分重要,包括口服肠道抗菌药物,泻剂及多次灌肠以清除积粪等措施,术前两日进流食。⑤化疗较常用的化疗药物为5-FU等,5-FU为基础用药。 第十二章、乳房疾病 1.急性乳腺炎 病因 内因 产妇抵抗力低下,乳汁淤积,乳腺导管发育差; 外因 细菌侵入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临床表 现 局部表现 红肿热痛,有硬结,数天后,脓肿溃破出脓,向深部形成乳房后脓肿。 全身表现 发热寒战,血白细胞及分类升高。 预防 保持清洁、避免淤乳 治疗 患侧乳房应停止哺乳,并以吸乳器吸尽乳汁;局部热敷,促进排乳,脓肿形成前,全身应用抗菌素,局部理疗;脓肿形成后,必须切开引流。脓肿切开时注意:轮射状,乳房后脓肿可在乳房下缘作弧形切口,乳晕下脓肿则作沿乳晕边缘的弧形切口 2.乳腺癌 (1)临床表现 常见部 位 外上象限,其次是乳头、乳晕 最早表现 患乳出现无痛性,单发的小肿块。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很清楚,在乳房内不易推动。 特殊的临床表现 “酒窝征” 累及Cooper韧带,使其收缩导致皮肤凹陷乳头凹陷; “桔皮样外观” 乳头深部肿块累及乳管使乳头凹陷; (2)、特殊类型的乳癌及其病理 ①炎性乳癌:发生于妊娠或哺乳期的年轻妇女,表现为急性炎症样,发展迅速,预后差。 ②乳头湿疹样癌(Paget病):恶性程度低,进展慢。原发灶在乳头区的大乳管内,初发症状是乳头刺痒、灼痛,接着出现慢性湿疹样改变,淋巴转移出现晚。 (3)、乳腺癌转移 方 式 直接浸润 直接侵入皮肤、胸筋膜、胸肌等周围组织。 淋巴转移 可循乳房淋巴液的四种途径 血运转移 多发生在晚期,最常见的远处转移依次是肺、骨、肝。 (4)全国临床分期标准(TNM法) 分期 标 准 第一期 肿块直径<3cm,无粘连,无淋巴结转移 第二期 肿块直径>3cm,<5cm,与皮肤粘连,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 第三期 肿块>5cm,与皮肤肌肉粘连,同侧锁骨下淋巴结转移。 第四期 肿瘤广泛转移 (5)治疗原则 Ⅰ、手术:对于Ⅰ期、Ⅱ期乳癌采用根治或改良根治法,必须确诊之后进行。 ①乳腺癌根治术:手术包括整个乳房,胸大肌胸小肌,腋窝及锁骨下淋巴结的整块切除 ②乳腺癌扩大根治术:即在上述清除腋下腋中腋上三组淋巴结的基础上,同时切除胸廓内动静脉及其周围的淋巴结 ③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一是保留胸大肌切除胸小肌,一是保留胸大、小肌。 ④全乳房切除术:切除整个乳腺,包括腋尾部及胸大肌筋膜。 ⑤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术:完整切除肿块及腋淋巴结清扫。 Ⅱ、放疗;有淋巴结转移者,对二、三期配合术后治疗。 Ⅲ、化疗:为全身辅助疗法,有淋巴转移或考虑有血行转移时采用。 Ⅳ、内分泌治疗:内分泌治疗对绝经前病人行卵巢去势,结合手术或放疗。 第十三章、腹外疝 1.概述 基本概念:疝指任何脏器组织或器官离开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正常或是薄弱的缺损进入另一部位。腹部疝以腹外疝为多见。 内 容 病因 腹壁强度降低;腹内压上升(咳嗽,便秘、排尿困难三大因素及腹水、妊娠等) 腹外疝的基本病理解剖 (这个比喻很形象): 好象一双手抱一个气球:(1) 吹气孔(疝环)(2) 球内气体(疝内容物)(3) 气球(疝囊)(4) 手(疝外被盖) 临床类型 易复型,难复型,嵌顿型,绞窄型 2.腹外疝的特点 腹股沟疝:斜疝最多见,男性占大多数,右侧比左侧多。 (1) 腹股沟管解剖: “四壁两环”的结构 四壁 前壁 皮肤、皮下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外1/3有腹内斜肌覆盖 后壁 腹横筋膜和腹膜,内1/3尚有腹膜。 上壁 腹内斜肌、腹横筋膜的弓状下缘。 下壁 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 两环 深环即内口 浅环即外口 (2)直疝三角(Hesselbach三角)解剖关系 外侧边:腹壁下动脉;内侧边:腹直肌外缘;底边:腹股沟韧带。直疝在此由后向前突出。 (3)腹股沟疝的鉴别诊断:主要掌握腹股沟疝与鞘膜积液的区别(尤其后者的透光实验阳性) (4)斜疝和直疝的区别(可出多选题的)及直疝三角的构成(腹直肌外缘、腹壁下动脉、腹股沟韧带构成直疝三角) (5)腹股沟斜疝、直疝和股疝的比较: 比较因素 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直疝 股疝 发病年龄 儿童及青壮年 老年 中年妇女 突出途径 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阴囊 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阴囊 经股管突出 疝块外形 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 半球形,基地较宽 半球形 回纳疝块后压住疝环 疝块不再突出 疝块仍可突出 疝块不再突出 精索与疝囊关系 精索在疝囊后方 精索在疝囊前外方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关系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 嵌顿机会 较多 极少 最多 3.治疗:腹股沟疝一般均应尽早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适用于<1岁幼儿、年老体弱者及禁忌手术者。 手术方法有疝囊高位结扎和疝修补术等。 传统的疝修补术包括 方法 方 式 适应症 加强前壁ferguson法 将腹内斜肌下缘与联合肌腱在精索前方缝至腹股沟韧带上, 适用于腹横筋膜无明显缺陷,腹股沟管后壁尚健全的斜疝和一般直疝。 加强后壁Bassini法 把腹内斜肌下缘与联合肌腱在精索后缝至腹股沟韧带上。 适用于斜疝 Mcvay法 把腹内斜肌下缘与联合肌腱在精索后缝至耻骨梳韧带上。 适用于大的直疝、斜疝、复发性疝的病人。 Halsted法 与Bassini法同,且同时将腹外斜肌腱在精索后方缝至腹股沟韧带。 疝成形术用于缺损较大的疝. 4.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的处理原则: 嵌顿性疝应紧急手术,以防止疝内容物坏死并解除肠梗阻。绞窄性疝内容物已坏死更应手术。手术的关键是判断疝内容物的生命力。 绞窄疝处理原则:切除坏死肠管,一期缝合,但一般不作疝修补,因为感染很容易使修补失败。 第十四章、急性腹膜炎 1、继发性腹膜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 病因 急性阑尾炎穿孔和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 病理 继发于腹腔内脏器的穿孔,损伤破裂,炎症和手术污染引起,化学性刺激和细菌性感染腹腔,导致腹膜炎。 临床表现 症状 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腹胀 体征 压痛、反跳痛、腹式呼吸减弱、肠鸣音变化、移动性浊音、包块。义 辅助检查 如出现膈下游离气和气液平面时具有诊断意 腹腔穿刺 根据液体判断病因:结核性为草绿色透明腹水;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则为黄色、混浊、含胆汁、无臭气;急性阑尾炎穿孔为稀脓性液体略带臭气;绞窄性肠梗阻抽出液为血性、臭气重;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抽出液为血性,胰腺淀粉酶含量高。 2、治疗 非手术治疗 适应证 ①原发腹膜炎或盆腔器官感染引起者。②急性腹膜炎初期,病情轻、有好转趋势。③急性腹膜炎病因不明,病情不重,可行短期非手术观察。 手术治疗 适应证 腹膜炎较重、局部或全身症状较重以及继发性腹膜炎 方法 原发病处理 去除腹膜炎的病因是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 冲洗 双侧膈下,盆腔,左右结肠旁沟,原发灶周围,彻底清理腹腔 充分引流 使腹腔内继续产生的渗液通过引流物排出体外,以使残存的炎症得到控制、局限和消失。 2.腹腔脓肿 (1)盆腔脓肿 病因 盆腔化脓性疾病的后果,盆腔处于腹腔最低位,腹内炎性渗出物或腹膜炎的脓液易积聚于此。 治疗 脓肿未形成 应用药物治疗,辅以热水坐浴,温热水灌肠及物理透热治疗。 形成小脓肿 经过治疗可自行吸收。 脓肿较大者 手术治疗,在直肠前壁或已婚妇女后穹窿切开引流。 (2)膈下脓肿 治疗原则:脓肿较小时首选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或穿刺抽脓可使脓肿缩小或吸收较大的脓肿会造成衰竭而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穿破至胸腔、腹腔或引起大出血),同时应用抗生素及输液输血等支持治疗。手术途径有三种:①经前腹壁肋缘下切口;②经后腰部切口;③经胸壁切口。 第十五章、腹部创伤 1、腹部闭合伤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腹内脏器损伤指征 ①早期出血休克征象者(尤其是出血性休克);②有持续性或者是进行性腹部剧痛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者;③有明显腹膜刺激征者;④有气腹表现者;⑤腹部出现转移性浊音者;⑥有便血,呕血或血尿者;⑦直肠指检发现前壁有压痛或波动感,或指套染血。 急救与治疗原则 内脏损伤治疗原则和手术治疗基本原则。 ①怀疑有内脏损伤应及早行手术治疗。②有多处损伤应先治疗对生命威胁大的损伤。③怀疑有出血,应输血补液。④内脏损伤应及早应用抗生素。 手术治疗基本原则 ①探查次序:肝、脾、胃、十二指肠部,空、回、结肠,直肠及系膜盆腔器官、胃后壁、胰十二指肠二、三、四段。 ②处理顺序:先处理出血性损伤,后处理穿破性损伤。先处理污染重的,后处理污染轻的。 2.常见的腹内器官损伤比较: 肝损伤 脾损伤 小肠损伤 结肠直肠损伤 胃、十二指肠损伤 病史 右侧打击伤 左肋打击伤 腹部外伤或手术史 腹部、会阴部外伤或手术史 上腹部外伤史或内窥镜检查史 腹痛性质 先右上腹痛继而延及全腹,可出现右肩胛下疼痛 左上腹持续性钝痛。也可漫及全腹痛,及左肩部疼痛 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 剧烈腹痛和便血 上腹剧痛,后波及全腹,伴恶心呕吐 体征 中度腹膜炎体征 腹膜炎体征较肝破裂轻,以左上腹较多显著 腹膜炎体征,尤以穿孔处最明显 弥漫性腹膜炎 腹膜炎体征,肝浊音界减少或消失 休克 尤其见于严重损伤者 表现为典型的失血性休克征象 可有感染性休克 可有感染性休克 可有感染性休克 实验室检查 腹腔穿刺可抽得不凝固血和胆汁 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可确诊 腹腔穿刺抽出黄绿色小肠内容物可确诊 穿刺可得到粪臭液或粪便 若胃破裂可抽到胃液食物残渣和无臭气体;十二指肠破裂,可抽得胆汁 X线B超 X线腹部透析和B超可提供定性定位依据 B超发现腹腔积血和脾脏形态学改变 X线显示有普通肠胀气 X线显示可见游离气体或腹膜后气肿 X线检查可见游离气体也可有腹膜后积气,肾脏轮廓清晰 第十六章、胃十二指肠外科疾病 1.溃疡病的外科治疗 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手术适应证 ①内科治疗无效的十二指肠溃疡;②胃溃疡及恶变;③急性穿孔;④大出血;⑤并发瘢痕性幽门梗阻;⑥应激性溃疡;⑦胰源性溃疡。 胃大部切除术 理论基础 ①切除胃窦部消除了由于胃泌素引起的胃酸分泌;②切除大部分胃体,减少分泌胃酸和胃酸分泌的靶器官;③切除溃疡的好发部分;④切除溃疡本身。除胃远侧2/3~3/4,包括胃体的大部、整个胃窦部、幽门及十二指肠球部。 手术方式 a.毕I式胃大部切除术 原则胃大部切除后,残胃与十二指肠吻合。 优点:①手术操作简单;②并发症较少。 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 原则胃大部切除后残胃与上端空肠吻合,将十二指肠残端自行缝合。 优点:①能切除足够胃不致吻合口张力过大,术后溃疡复发率低;②十二指肠溃疡不加切除也能愈合。 缺点:①手术操作较复杂;②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可能性较毕I式多。 高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 理论基础 ①切断了迷走神经,消除了神经性胃酸分泌;②消除了迷走神经引起的胃泌素分泌,减少了体液性胃酸分泌。 优点 ①消除了神经性胃酸分泌;②不会引起胃滞留,不需要附加引流手术;③保留幽门括约肌功能减少了碱性胆汁返流及倾倒综合征的发生机会;④保留了胃正常容积,不影响进食量。 缺点 ①由于解剖变异,切断不易保证完全;②神经再生,有复发可能 2、术后的并发症及防治 (1)胃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及防治 ①术后胃出血 发生在术后24小时以内,一般不超过300mL。若术后不断吸出新鲜血液,尤其在24小时后仍继续出血者,可诊断为术后出血。引起的原因有:a.吻合口出血;b.遗漏病变术后出血;c.旷置的高位胃溃疡出血或旷置的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一般多采用非手术治疗止血。若不能止血,则行血管造影,注入血管收缩剂或栓塞相关的动脉止血。 ②十二指肠残端破裂 一般发生在术后24~28小时,应立即再手术。 ③胃肠吻合口破裂或瘘 一般因张力过大或吻合口缝合不当造成。诊断确定后,手术治疗。 ④术后呕吐 引起呕吐的原因有:残胃蠕动无力或称胃排空延迟 ;术后梗阻,可根据梗阻部位分为输入段梗阻、吻合口梗阻和输出段梗阻。 ⑤倾倒综合征 分早期和晚期。早期是指再进食后30分钟以内发生者,是由于胃容积减小,导致胃快速排空,引起胃肠功能和血管舒张功能的紊乱:表现出全身无力、头昏、昏厥、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心动过速;胃肠症状有,上腹饱胀不适、腹泻。晚期是指胃排空过快,糖过快进入空肠而被大量吸收,血糖急速增高而引起大量胰岛素分泌之后又引发血糖降低而发生这一综合征。 ⑥碱性反流性胃炎 三联征:剑突下持续烧灼痛,进食无效,制酸剂无效;胆汁性呕吐,呕吐后腹痛仍旧;体重下降。 ⑦吻合口溃疡。 ⑧营养性并发症 如体重减轻、贫血、腹泻与脂肪泻、骨病。 ⑨残胃癌 (2)迷走神经切断术后并发症 a.吞咽困难由于神经的损伤造成痉挛性狭窄所致;b.胃小弯缺血坏死 血管结扎不当或剥离不当所致;c.腹泻。 2.胃癌 (1)胃癌的病理分型 大体类型 早期胃癌 凡病变仅侵及粘膜或粘下层者,不论病灶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均为早期胃癌。癌灶直径0.6~1.0cm和小于0.5cm分别称小胃癌和微小胃癌它们和原位癌均为早期胃癌。 进展期胃癌 又称中、晚期胃癌,病变超过粘膜下层。 组织类型 ①普通型: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低分化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 ②特殊型癌:腺鳞癌、鳞状细胞癌、类癌、未分化癌。 (2).胃癌的浸润和转移: ①胃癌的直接浸润 ②胃癌的淋巴转移是胃癌的主要转移途径,早期即可发生淋巴结转移。 ③血行转移:胃癌腔期常发生血行转移。 ④腹膜转移癌细穿破浆膜后,种植于腹膜及其他脏器的表面。 (3)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不明显,类似慢性胃炎或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症状。随病情发展后出现:①胃部疼痛;②食欲减退,消瘦乏力,进行性贫血;③恶心呕吐;④呕血和黑便。晚期出现上腹肿块或其他转移症状。 (4)诊断: 早期诊断的各项指标:①40岁以上,出现上述早期消化道症状或长期溃疡而近期症状明显改变或有疼痛节律的改变,必须进行详细的检查;②对胃癌前期病变者作定期系统随诊检查;③X线钡餐检查、纤维胃镜和胃液细胞学检查是提高胃癌早期发现的关键性手段,可提高早期诊断率。 (5)治疗原则 早期治疗胃癌最有效的方法是根治手术。除确有远处转移或恶病质外,应争取及早剖腹探查。根治手术的原则是按肿瘤的位置,整块的切除胃的全部和大部,以及大小网膜和局部淋巴结,重建消化道。手术切除范围距癌肿6~8cm才算足够。 第十七章、肠疾病 1.肠梗阻分类及病因 分类 病 因 机械性肠梗阻 最为常见,各种原因引起的肠腔变狭小所致。 动力性肠梗阻 包括痉挛性肠梗阻(铅中毒)和麻痹性肠梗阻(腹腔创伤、腹膜炎、后腹膜血肿)。 血运性肠梗阻 是由于肠动脉栓塞,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所致。 2.肠梗阻诊断 ①临床表现判断是否梗阻,根据腹痛、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四大症状和腹部肠型蠕动波,X线等可确定是否肠梗阻。体征a.望诊:腹部膨隆、肠型、蠕动波;b.触诊:绞窄性肠梗阻有压痛;c.叩诊:移动性浊音;d.听诊:机械性:肠鸣音亢进,金属音,气过水声;麻痹性:肠鸣音消失。依据以上特征判断有无梗阻。 ②梗阻类型是机械性、动力性、麻痹性等:机械性梗阻早期腹胀不明显,充气扩张限于梗阻部位以上,麻痹性梗阻无阵发性绞痛等肠蠕动亢进的表现,相反为肠蠕动减弱和消失,腹胀明显,X线为大、小肠全部充气扩张。 ③单纯性、还是绞窄性,绞窄性肠梗阻表现为:a腹痛发作急剧,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呕吐较剧烈;b发展迅速,早期即可出现休克,抗休克疗效不显著;c明显腹膜刺激征;腹胀不对称,有局部隆起和压痛肿块;d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体,呕吐物和胃肠减压液为血性;e经积极非手术治疗而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④低位或高位梗阻,高位肠梗阻的特点是呕吐频繁,腹胀不明显。低位肠梗阻的特点是腹胀明显而呕吐晚而少,并可吐粪样物。X线可鉴别。 ⑤原因、病因:临床上粘连性肠梗阻最为常见,病人多有手术、外伤和炎症史。嵌顿性和绞窄性外疝是常见的梗阻原因,新生儿以先天畸形为多见,2岁以内小儿以肠套叠多见,蛔虫多见于儿童,而老年人以肿瘤和粪块堵塞为多见。 ⑥梗阻是否完全,不完全性梗阻的特点是呕吐和腹胀均较轻,X线示结肠内仍有气体存在。 3.急性阑尾炎 (1)临床病理分型:①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②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③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 ④阑尾周围脓肿。 (2)临床表现 症状 全身症状 乏力、发热、头疼、脉速、出汗等全身中毒症状。 腹痛 出现早,具有时间性的转移,逐渐加重,阵发→持续,但腹痛严重性与病情不成正比,而与阑尾炎类型有关,典型的腹痛发作始于上腹,逐渐移向脐部,数小时(6-8小时)后转移并局限在右下腹。 胃肠道症状 恶心、呕吐 体征 压痛 出现早,在未感到右下腹痛时,已有阑尾区压痛,部位固定 腹膜刺激症状 肌紧张,反跳痛 (3)诊断阑尾炎简略概括 腹痛+压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分类中性粒细胞升高)。起于脐周和上腹部的阵发性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痛呈持续性加重,右下腹麦氏点压痛,是重要的体征;出现腹膜刺激症状时常提示已发展至化脓,甚至穿孔的阶段。 (4)鉴别诊断 ①妇科疾病:宫外孕有停经史,阴道后穹窿穿刺有血。其他与卵巢囊肿蒂扭转、妇科炎症相鉴别。 ②外科其他疾病:上消化道穿孔:溢液可流至右下腹症状似阑尾炎,但有溃疡史,腹膜刺激症状明显,诊断性穿刺可明确诊断;右侧输尿管结石:疼痛在右下腹,多为绞痛,向会阴部外生殖器放射,X线可呈现输尿管结石阴影。 ③其他与肠系膜淋巴结炎、肺炎、胸膜炎、胃肠炎相鉴别。 (6)治疗:诊断明确均建议手术治疗 1、手术方式的选择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行阑尾切除术,切口一期愈合,也可行腹腔镜阑尾切除。 化脓性和坏死性阑尾炎 行阑尾切除术,如腹腔已有脓液,可清除脓液后关闭腹膜,切口置乳胶片引流。 阑尾周围脓肿 行切开引流,视情况决定是否切除阑尾,如脓肿已局限在右下腹病情稳定,可无须作阑尾切除术,给予抗生素,加强全身支持治疗,以促进脓液吸收、脓肿消退。 穿孔性阑尾炎 宜采用右下腹经腹直肌切口,利于术中探查和确诊,切除阑尾,清除腹腔脓液或冲洗腹腔,根据情况放置腹腔引流。 2、切口: 探查切口,右下腹直肌旁切口;麦氏切口,右下腹斜形切口。 3、并发症 疾病本身引起 ①腹腔脓肿;②内外瘘;③门静脉炎。 手术引起 切口感染 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因手术时污染切口,存留血肿和异物、引流不畅所致。治疗为剪去缝线,扩大切口,排出脓液,清除异物并充分引流。 出血 阑尾系膜的结扎线脱落可引起腹腔内大出血。处理应立即输血补液,紧急再次手术止血。 阑尾残端炎 切除阑尾残端太长超过1cm时易并发此症。症状较重时宜再次手术切除。 粪瘘 一般非手术治疗后瘘管可自行闭合,经久不愈可再次手术切除瘘管。 粘连性肠梗阻 轻者非手术治疗可见效,严重者须手术治疗 4. 结肠癌 (1)临床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组症状: ①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的改变,为最早出现的症状,大便次数增加,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血、脓、粘液便。②腹痛:不确切定位的持续性隐痛,也是早期症状之一。③肠梗阻症状:属晚期症状,肿瘤引起的梗阻。④腹部肿块。⑤全身症状。由于癌肿病理类型和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区别,一般右侧结肠癌以全身症状、贫血、腹部肿块为主要表现,左侧结肠癌以肠梗阻、便秘、腹泻、便血等症状为显著。⑥病情晚期可以出现肝肿大、黄疸、浮肿、腹水、直肠前凹肿块,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及恶病质。 (2)诊断: 早期症状多不明显,在出现下列症状应注意有无结肠癌。 ①近期出现持续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②脓血、粘液便。③进行性体重下降、贫血乏力。 ④腹部肿块。 乙状结肠癌可用乙状结肠镜检查,其他部位可用X线钡剂灌肠检查或纤维结肠镜检查。血清癌胚抗原(CEA)有60%的结肠癌病人高于正常,但特异性不高。 (3)治疗原则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疗法 结肠癌的根治术手术:切除范围包括癌肿所在的肠袢及其系膜和区域淋巴结。①右半结肠切除术适用于盲肠,升结肠,结肠肝曲的癌肿,对于盲肠和升结肠癌,切除范围包括右半横结肠、升结肠、盲肠、包括长约15~20cm的回肠末段,作回肠与横结肠端或端侧吻合。②横结肠切除术适用于横结肠癌。切除包括肝曲和脾曲的整个横结肠。③左半结肠切除术适用于结肠脾曲和降结肠癌。④乙状结肠癌的根治切除术要根据乙状结肠的长短和癌肿所在的部位,分别采用切除整个乙状结肠和全部降结肠。 结肠手术的术前准备十分重要,包括口服肠道抗菌药物,泻剂及多次灌肠以清除积粪等措施,术前两日进流食。⑤化疗较常用的化疗药物为5-FU等,5-FU为基础用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