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6年《狼牙山五壮士》为何重回上海小学课本?2012年03月05日 10:33 来源:凤凰网专稿 作者:凤凰卫视 字号:T|T535人参与 19条评论 打印转发 123…161718 [

 柴薪 2013-09-19

核心提示:2006年《狼牙山五壮士》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重新又回到了上海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并一直延续至今。

凤凰卫视3月2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2003年岁末,商务印书馆恢复了中断五十多年的语文编辑室,出版了一套名为《青春读书课》的系列语文读本,著名学者钱理群亲自为丛书作序,并且大力推荐,而这套自成体系的语文读本,随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作家莫言评价说,假如35年前我能读到这样一套书,我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这套出自一个普通的语文老师严凌君的语文读本,让人们似乎看到了语文的另一种样态。

解说:“做一个人有求知的权力,如果你不珍惜这种权力,就是自我贬低,就是对人类这种智慧生物的羞辱”。这是编者严凌君写在丛书前言的一句话,为了这种求知的权力,严凌君为这套面向中学生的语文读本,选入王进喜的劳动号子,也选入崔健的摇滚歌词,选如孔子、老子,也选入尼采、叔本华,选入《人权宣言》《独立宣言》也选入《共产党宣言》,在他的书里,没有界限和禁忌,只有对青年的敬畏和对智慧的尊重。

严凌君(深圳市育才中学语文教师):我终极的想法,是想学生通过阅读丰富的文本,有一个自我追求的动力和激情,在读本里面,我不给学生一个最终的标准答案,因为很多东西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但是我给你提供一种思路,多种选择,我让你向学生展示文化的丰富性,在这个时候,你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取舍。

今天我们说说这个书信,什么叫信,这个字拆开来看是什么,人言也,古人造字充满了智慧,而且有非常多的深意在里面。人言为信,这意味着什么?你可以想到很多的成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君子一言千金一诺,是不是?那么是古人对于你说出口的话,是非常看重的。

解说:这就是严凌君的青春读书课,这门课他已经教了11年,在这里身为教材编写者的严凌君,与孩子们心灵相对、坦诚沟通,没有居高临下的教化,没有对灵魂的刻意塑造。

学生1(深圳市育才中学):我们平常上的语文课给我感觉,说实话真的是比较无聊吧。

学生2:当听到说有人要讲语文的时候,你会觉得是一件好可怕的事情啊,这应该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但是我认识老严之后,我会觉得他讲得课应该会给我不一样的感受。

学生3:就是他告诉你的就是语文其实很大,语文其实很过瘾、很好玩。

解说:今天这些孩子丝毫不掩饰,他们对严凌君及其语文教材的喜爱,而就在踏入严凌君的青春读书课之前,语文在他们的心目中,一如言说中这般令人憎恶,产生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在于语文课文中那些蕴藏着的秘密。

2008年天涯上一篇《818我们以前语文课本上被删改的文章吧》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文中列举的一些删改的文章片断,让很多人惊奇的发现,原来那些承载着他们青春记忆的语文课文,竟然有着如此不为人知的秘密。

《红楼梦》选段《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中,与薛蟠抢女人不成,反赔了性命的冯渊竟然是同性恋,被删除的片断说其酷爱男风,不喜女色,这也是前生冤孽。

而朱自清的《河塘月色》中采莲少女荡舟出湖时原来并非载歌载舞,而是高唱艳歌、妖童媛女、荡舟心许,这些轻度“涉黄”的细节也一度被剪除。

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中,“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是教育家”一段,也因为毛泽东的一篇《别了司徒雷登》就此告别语文课本。

刘国正(原人民出版社编审):不符合程度不符合习惯,不符合当时的思想教育的要求,比如说朱自清先生的那个什么《河塘月色》,当时删了几句关于谈女性的话,那么到现在看来就不一定删了,在当时觉得这对孩子的教育不利,可以不要。

张厚感(原人民出版社编审):另外那个巍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有点抒情,排比句很多这样,我们战士怎么样,怎么怎么排比,那段写的不错,其中有两句不是当你往孩子嘴里塞苹果的时候,当你跟爱人散步的时候,你感觉到很幸福,是吧,就意思说,有志愿军打仗,就是给你创造和平的生活的,这两句就删了,本来这两句也没什么,但是现在觉得更不协调啊,都应该硬梆梆抒情啊。

解说:这些隐藏着课本里的秘密,其实广泛存在于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它在全国被统一使用,伴随并影响几代人的成长与思想。

蒋方舟(作家):我最近在读闻一多和朱自清,就我之前很少读他们,因为我只在课本上读他们,读朱自清的什么《背影》闻一多的《死水》都是这种,但是我现在开始重读他们的文章就是排去课本上面选的那些,我开始读他们专业,比如说闻一多他写他的唐诗评论,然后朱自清的一些他的一些文学评论,我发现他们在那个革命的背景之外,他们其实在这个专业水准已经达到了很高的高度,但是课本不会选他们专业性最高的代表作,而是选他们应时而作的,在那个背景下,在那个特殊环境下,所抒发的,可能跟他们气质根本不符的文章。

解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社会的渐次开放和进步,一些篇目中被删去的词句开始逐步恢复,越来越多的禁忌开始成为常识,而同时,一些基于现代文明价值的新禁忌开始产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