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太极拳论)讲座

 汇封太极 2013-09-20

转贴

 

那么这个朋捋挤按在我们太极拳里面就称为四正手,孙子兵法讲“以正合以奇胜” ,这是堂堂正正的手法。下面采列肘靠,对于这个采劲呢有这么一个说法,好比你抱着一个坛子,很生气了,要把这个坛上掼到地上,就这么“叭”摔到地上,那个手上的那种感觉,是向下向后,采劲呢在技击中很多时候都是一种“惊”对方的手段,一采一惊,拉空对方的重心,这是偏法,采列肘靠是我们用的奇兵,或者说叫着四隅手。这个是四正,这个是四隅。列劲呢也是这样,只是它比采劲的幅度要大,而且它是向后向上的,这个也是隅手,如果对方的劲很大按我,从上面,我就让过他的劲头,还是攻击他的侧翼,总之根本的就是要“我顺人背” 。

肘劲呢就是用这个肘,肘的方法很多,这个肘太厉害了,打人的话太黑了,这都是近身的,肘的用法非常多,在套路里面,比如这个往前,往后,这样、这样、这样都可以。因为只要你这个活开了嘛,只要这个合适你都可以用。有一个非常根本的原则,就是太极拳的根本原则是:不是我现在想用肘打你,然后去怎么样用肘打,是他到了这个位置,他很背了,刚好合适我用肘打他,那我就用肘打他。对方喂到我口中来了,我用什么方便就用什么。是这样一种状态。不是说今天我就要用肘把你打倒,那是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太极拳是要客观,要因敌变化,不能我自己猛冲猛打,管他的,我就照我的想法去打,那就是送到别人嘴里去。靠呢是对方挨的身体很近了,已经要侵到我的中心来了,那么我的这个肘的防线都突破了,靠呢有肩靠有胯靠,把对方收到身上来了。这个也要求肩、胯、腰啊要非常的活。朋捋挤按采列肘靠,实际上我们在推手中没有把它截然的分离,要因敌变化嘛,在练习中有分开来练,但在具体的应用中它都是组合的,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是非此即彼的,怎么合适怎么用。四正手是前人总结的方法,并不是说我们要囿于这种方法,好象刻意去练朋、刻意去练肘什么的,实际上要把自己调成太极的状态,他来了我该怎么就怎么。进退顾盼定,就是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前进后退是步法,太极拳对步法的要求非常的高,我一开始都教了大家练猫行步的,腿上要有力量,走到后来大家还要慢慢的走快。步法活开以后,看起来就象风一样,“行如风”嘛,速度很快。左顾右盼可以理解成眼法,比如他这边攻过来,我让开。如果我往右转,眼睛要左顾,有人问打拳的时候眼睛看哪里,实际上这个问题在推手中就很明白,你永远看着你的敌人。当然你往左边转你眼睛就要看右边。左顾右盼你可以理解成眼法,也可以是身法,就是左右的转换。中定,这个才是最核心的东西,说到底,最后就要练“中定”。不管用什么方法,在任何时候,最根本的就是要“守中”。所有的变化,不管他怎么变,你只要守住自己的中。所以太极拳的十三势,朋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进退顾盼定五行,最后都是要落实到“守中”,不管是别人如何攻击如何防守,你自己的这个堂堂之阵,自己的这个地盘你要守住。我站在这你推不动,这是一个很基础的“守中”,对于内行来说,他要来攻占你的地盘,这个不是单兵的交战,太极的交战好比是攻城一样,这是我的地盘,那是你的地盘,我们要攻城夺池。从后面我们可以看到,太极拳基本上是要求你处守势的,你来攻我在守,最后是我的地盘越做越大,我不是把你的地盘强攻下来,是很自然的我的地盘越做越大,所以这个“中定”是我们练“着”的根本,最后就要落实到你要守得住自己的根,你自己重心的平衡,你自己要能把握。比方说我现在的中定在这里,我换一个领土,这个重心是随时都在变的,我到哪儿我这个地盘都在,我只守住我的中。哪种情况是失中呢,就是你的重心掉了。如果你是主动的移动,这个不算失中,如果你是被动的出去那就叫失中,这种情况是很明显的,根被打掉了,没有守住自己的中。以上这个十三势都属于“着熟”的范畴。太极拳架中三十七个不同的动作都可以归结到这十三势的演变。

“着熟而渐悟懂劲” ,这个就是由渐修到顿悟的过程。着熟的这个“着”,就是前人总结的练功方法。你要想象六祖慧能那样一下子自己就懂了,想来也是不行的,可能需要大天才才行。要“懂劲”还是要通过“着熟”一步一步的去修炼,然后才可能豁然贯通。这里说到一个“劲”,太极里边不说“力”而说“劲”,我们一般把单纯的肌肉收缩 的力称为“力”,比如说“扳手腕”,就是相关的这几个肌群的收缩,这个叫“力”,或者说叫“拙力”。而这里的“劲”是太极拳的一个专门的术语,它是你的身体通过这些“着法”的训练后,通过打拳练功把身体都抖散了然后重新组合成一个整体,你能对你的身体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自然产生的一种完整的“整劲”, 或者说我们出的这个“劲”,是一种复合的力,最关键的一点是什么呢?它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是根据你的变化在不断的调节,这个才能称之为“劲”。

太极拳里还有一个术语叫“听劲”,这是我们平时用的最多的一个说法,我们常说“练听劲”,说某人功夫差就是说他听劲差,你听劲好就是功夫比对方好。那这个“听劲”是什么呢?就是通过“着”的这些方法的训练,你对这种“劲”的变化感觉非常的灵敏。如果对方是一个很单纯的直力,那这种力非常好处理。内行的话他是在不断的变化,在不断的调整。两个都是内行,都在调整,那就要看谁调的更细,看谁的意识走在前面,这就是一个“听”的过程,都在不断的调,也就是 在“听”对方,不是用耳朵而是通过全身的感应去感受对方的变化。

我的老师今年八十七了,他一样的可以把我打出去,实际上他现在身体很瘦,真的没有什么力量了。但是他的感觉非常灵敏,他的意识始终走在前面的,我要变始终变不过他,他的变化总是侵住我的根,这样我总是守不住自己的地盘。他要打我就很简单,确实不需要太大的力量。这就是他的听劲比我高,活做的精细,好比绣花,他是用很细的针在绣,而我是拿个很粗的针在缝,所以太极拳要练精细的东西。

如果我们一定要给“听劲”下个定义的话,就是“微动即知为听劲” 。对方有一点点小的变化,我都很敏感,我都知道,而且全身都要观照。所以说“着熟”也就是练“听劲”的过程。

那“懂劲”是什么呢?就是“未动能知”。这个境界可就太高了!你往这一站,我就了解了你全身的毛病,哪儿有问题。所谓“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 ,其实不一定伸手,行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所以“未动能知为懂劲” 。我们对懂劲提得非常高。李雅轩太老师曾说过,太极拳就只有懂不懂劲的问题,懂了可以变化无穷,不懂,你就是会一百个劲一千个劲也还是叫不懂。所以说懂劲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就相当于禅宗里讲的“开悟”了。开悟了以后,你还要往前走,要“阶及神明”,阶及神明就不可说啦。“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这个“阶及神明”我们这里就不说。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这个“用力”就不是我们刚才说的用力,实际上是指用功的意思,就是说要经过长期的训练,不断的用功。你只有通过不断的去修,去参,然后可能某一天想到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 !据说杨澄甫祖师的弟子郑曼青,他是文人习武,总是不知道怎么放松,功夫呢就总是上不了层次,有一次他做梦,因为他天天都在想如何放松如何放松,所以“日 有所思,夜有所梦” ,他梦见自己的手被人砍断了,砍断了以后那种感觉,就是没有啦,第二天去推手就大不一样了,就顿悟了。从此一日千里,终成一代宗师。所以我们打拳推手时,手要没有,有的人打拳,你能明显的看到他手上的意非常重,他全身的意都用在这个手上。实际上你只要意注意哪儿,哪儿就要僵。所以手要丢开,要没有手。郑曼青老师梦见手没有了,他推手的那种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如果别人进来了,你用手给他顶住,那么你肩也僵了,肘也僵了,最后自己被打出去了。如果没有了,空掉了,自然就化了。这个过程你还是得打破脑袋去想,去悟,你可能突然就有那种顿悟的感觉。我觉得太极拳的东西,道理都是明摆着的,心知容易,太极的理论大家都很容易理解,难的就是要身体做出来。“心知易而身知难” ,所以还是要有一个“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的这样一个用功日久的过程。我们都是把这个作为一个终生的修炼过程,不是说你突然就能够达到什么境界。而且这是没有止境的,你说你听劲很细,手很轻,一定还有比你更细更轻的。别人做的比你更精细,还有“微雕”!所以“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就是说无捷径可走,你还是得老老实实的去练,然后才会有“顿悟”的那种喜悦。

下面这一段就完全是教你怎么做了,你应该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一大段完全是在讲我们应该怎么做,把我们的身、心调整成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他并没有教你怎样去进攻怎样去防守,而是把你自己调成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们练拳到底要练成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这个是非常实在的,这个在我们平时练拳的时候都是反复的强调的。头不是由下往上去顶,而是好象头顶上有个东西悬着,有根绳子在往上扯一样的感觉,所以叫 “虚灵”,又叫“顶头悬”,你一顶头悬,这个“神”就出来了。中间的这根线吊着,随便身体怎么变化,中间的这个“顶劲”都不能丢,你头往哪边偏,别人就可以往那个方向打你。这个是“虚灵顶劲”。

“气沉丹田”,就是上要悬着,下面要沉着。《易经》里有个“谦卦”,从卦象上来看,如果我们形象的把这个卦象看成一个人体的话,那么它的“九三爻”这个位置就 是“丹田”,丹田这一块要实,这个卦上面是地,下面是山,就是说你要有实实在在的“山”,但是你要把它藏到“地”下,“谦卦”就是谦虚的意思嘛,要虚心,要把心放下来,放在肚子里,丹田这一块就很实,上面虚虚的顶着,下面实实的沉着。如果我再往下沉,那这个卦就变成“升卦”了,下面变成了“风”,是“活” 的形象,实在而又有活力。再往下沉,就变成“泰卦”了,这么我们练太极的一个目标,就是下面要实,上面要空,中间呢要灵活,就是“上虚下实中间灵” 这样一种状态。“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不偏不倚”就是“八面支撑,八不倚靠” 。我站在这里,前后左右上下,各个方向都要是满的,任何一个动作都要是很圆满的,自己做到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稳稳当当站在这儿,八不倚靠,不倚靠别的来支撑,守住自己的中,跟人推手也是一样,守住自己的中。“忽隐忽现”呢我们联系这个太极图来看,它的阴阳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它可以是纯阳,比如发劲的时候,全身集入一点,这一点就是阳中之阳,纯阳,也叫真阳。他进来了我空开,让他落空,这时我变成了纯阴,真阴。而中间这个过程是在阴和阳之间不断的转化。不是说是阴就是阴,是阳就是阳,这就叫“忽隐忽现” 始终是在动态之中。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沓。仰之则弥高,俯之刚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这都是在说在别人进攻你的时候我们自己应该怎样做。我感觉到我左边重了,我左边就要虚开,我感到右边重,右边就要虚开。他的劲用在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不要,感觉到你的意用在我哪儿,我哪儿就不要。或者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哪儿重就哪儿没有” ,我感觉到哪儿有劲就没有了,他要哪儿我就给他哪儿,就是有一样东西不能给,那就是重心不给,也就是这个“中”是要守住的。这个原则、核心不能丢。然后呢其他地方随便你要,我给他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要守住自己的“中”,那么我这边给了,我另一边要反给过来,这样正好就是阴阳平衡。注意这里都没有说你怎么去攻击对方,实际上你反过来,换位思考,一下子就明白了。我要进攻我就是要去攻击他的重心,但是他也要变的,他也要左重左虚呀,在这个不断的变动之中,那就是功夫的高低问题了。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也是我守着自己的堂堂之阵,他往上我比他更高,他往下我比他更下。所谓“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神龙见首不见尾。注意这都是我们理想的状态。总之说穿了你要把你自己的身体练得比对方长,把自己的身体活开,筋骨关节拉开,也有一种说法呢就是你的“气口”比对方长。比如他追我,我一直退,退到底,但是我还是能够反过来,总之就比你长一点,实际上也不要长太多了,你就只比你面前站着的这个人,要攻占你地盘的这个人长一点就够了。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他来进攻我,我比他更长,他摸不到我的底。他退,那我要给他随进去,跟上去,他退不赢,就是让他感觉很“局促”的意思。这个时候实际上就是你的机会呀。我们的太老师李雅轩就说过,你不要一门心思去想着打别人,要别人送到你嘴里,别人把肥肉喂到你嘴里,你才轻轻松松的把他咬了吃了。当然这是很理想的状态。以上都是教你把自己的身心调成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这个当然是很高的境界了。一根羽毛都不能加到你身上,就是说轻如鸿毛的劲都不能加到你身上,蝇虫都在你身上落不稳,这么小的力都要化掉。古人写书他有一定的文学性,我曾看到一本武术的杂志上一篇文章,说有个人回忆他师父生前的事,他看到他师父在坐着休息,一只苍蝇飞到脸上,他看到他师父脸上的皮肉动一动,那只苍蝇总是停不稳。这个你相信吗?这是故意的去套这句话,就没什么意思了。这本来是形容身上的感觉非常的灵敏,就是说你把自己调成这种状态以后,那么小的力量加到你身上你都知道,那大力就更容易转化了。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这个又是很高的了,《孙子兵法》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这里讲“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这个就更难了。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其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宗岳的这个《太极拳论》对我们练太极拳的人,要求太高啦!你用他这个理论上的高度去比一比自己,你都会觉得“我生也有涯” 啊。这个没办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这个技击术发展到清末民初的这个阶段,可以说达到了一个顶峰,就是把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应用到技击当中。在民国的时候,国家很重视太极拳,把它作为一个“强国、强身、强种” 的东西来推广,那个时候是人才济济,确实是后来由于“文革”的破坏,造成了大面积的断代。这个跟其它的传统文化一样的,都遭遇了断代的影响。好在藕断丝连,我们这些人呢只能是作一点算一点吧。我相信经过一些年的恢复,可能还是会产生一些很高的高手的。我们争取能够多做一点吧,这么高的要求!太极拳是深以测浅的,别人听劲比你高,他就是处处走在你前面,你就是处处被动。我们练什么东西都是想追求一种身心的娱悦,那最大的娱悦来自于什么呢,我想应该是一种 “妙觉”。如果能在拳架的修炼中,在双人的对练中能做出来一些就很不错了。实际上练太极心很累的,“心苦”!你说是练一般的拳吧,反正你能打人就行。你要是说你是练太极的吧,别人对你的要求就高,你不但要能做,还要做得很合理,这个就难了。我老师曾对我说:不要轻易对人说你是练太极的,否则难免被人瞧不起,外行吧会笑你怎么年纪轻轻的就学什么老头老太打的拳;内行吧,他会用《太极拳论》来对比你的所作所为,自然会认为你练的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