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桥之风情 尽在同里

 苏迷 2013-09-21

江南有许多古镇,它们像星星一样散落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但是由于岁月的浸染和现代文明的冲刷,这些富有特色的古镇已越来越少了。前两年我去过周庄,那素有“中国的威尼斯”之称的水乡古镇让我流连忘返。记得去年的夏天再次到江南旅游时,热情的朋友向我们推介了同里镇,让我领略了不同于周庄的另一番古镇水乡景致。

 

其实是我孤陋寡闻而已,同里这座美丽的江南集镇,早已以她“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格而名扬海外”了。她是江苏省最早、也是唯一的一个将整座古镇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镇,她的“古朴淡雅,她的碧水连天,她的小河萦绕,她的古迹遍布,都是其他许多小镇所望尘莫及的”。到苏州的人必会去看看园林,游江南古镇若不去同里的话,定会让你后悔不已的。

 

我们是在游了周庄后从水路坐小船到同里的。

 

亲切可爱的导游小姐告诉我们,每个古镇都有自己的“性格”。有人曾将周庄和同里作比较,说周庄像一位活泼可爱的公关小姐,而同里则更像一位文文静静的秘书小姐。意思是说同里富于“文气”。

 

同里人文荟萃,文化积淀丰厚,长期受吴文化的涵养和熏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氛围与特色。宋元以来,这里便已是人才辈出,名家如云了。而今,则受到当代文人名家的喜爱,赋诗撰文者不计其数。如陈从周的《说园》、冯英子的《同里杂忆》和余秋里的《江南小镇》等,美文中的同里如画如诗,吸引你来过一次,还想来第二次。

 

对于我来说,小小同里镇虽景点无数,但印象至深的不是雕梁画栋的深宅院,也不是小巧精致的退思园,而是那数不胜数的“桥”的景致和风情。

 

水多桥才多。同里处于五湖环抱之中,镇中街巷逶迤,河道纵横,独特的地理环境使这座美丽的水乡小镇必与桥结下渊源。同里众多的古桥建于各个不同的年代,这些古桥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仍然巍然挺立,其间有多少故事,多少传说,它已成为我们解读同里的钥匙。

 

脚下是一座最古老的桥,叫思本桥。它建于南宋,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了。桥名“思本”,乃取“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之意。“造桥者叶茵,虽非官场中人,却也忧国忧民,是想呼唤南宋王朝切莫忘记百姓这个根本,重振旗鼓收复失地,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座落在环翠山庄荷花池上的,便是同里最小的桥了,人称独步桥。桥面总长不满五尺,宽不过三尺,两人相遇需侧身而过,单孔拱形,小巧玲珑,十分有趣。

 

同里是个“文气”浓郁的地方,历史上进士举人可是出过不少,同里人的勤奋好学,在同里的桥上也能反映出来。有座普安桥,又称为小东溪桥,初建于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在其西侧的石壁上,刻着一副十分引人注目的对联,上联是“一泓月色含规影”,下联为“两岸书声接榜歌”,描绘了一幅月色古桥相辉映,读书朗朗两岸传的夜景图。

 

还有一座桥名曰“富观桥”,是一座最富有神话色彩的古桥。在此桥的龙门石上,有一幅惟妙惟肖的“桃花浪里鱼化龙”的石雕,这个石雕记载的是个有关鲤鱼跳龙门的传说。一条鲤鱼想跳过龙门脱去凡胎而进入仙界,可就在它奋力跃出水面的时候,桥上走来一位如花似玉的姑娘,鲤鱼凡心一动,结果已跳过龙门的头部变成了龙头,而在门外的半身仍旧保留了鱼身。这幅寓意深刻的龙门石雕,给古老的富观桥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在古镇的重要入口处镇西北郊,有一座乌金桥,这是当年苏州到同里的必经之路。传说有一年古镇百姓为了欢迎太平军的到来,仅一夜功夫就把已被拆除的桥梁修复原状,并在桥面中心方石上特意刻了一幅“马上报喜”图,以预祝太平军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同里有这桥那桥,居然有一座“赌气桥”。这座桥真正的名字叫中元桥,是一座梁式的三孔石桥。它也有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这里住着两个财主,一位患有腿疾,一位眼力不济。有一天他们在一起喝茶,有腿疾的财主指着茶馆旁的木桥对另一财主说:我想把木桥改建成石桥,以后你老兄可托我的福了,再也不必在风雨中扶着桥栏过桥了。话音刚落,那个眼力不好的财主发火了,说:你造你的桥,我走我的路,为什么我要托你的福呢?再说,你能造桥,难道我就不能造吗?半年之后,果然两座石桥先后落成,一座叫作“泰来桥”,一座就是“中元桥”。为了不走泰来桥,眼力不好的财主真的造了一座简易的三孔石桥,并抢先落成,因此老百姓又称它为“赌气桥”。

 

在同里镇的西北角,还有一座如青龙跃起、气势不凡的古桥叫“渡船桥”。桥的南侧刻着这样的一幅对联:“一线桥光通越水,半帆寒影带吴歌”。北侧的对联是:“春入船唇流水绿,人归渡口夕阳红”。北联点出了桥名,南联则指出了渡船桥所处的位置:这里曾经是古代吴国与越国的分界处。

 

提起同里最有名气的桥,莫过于“三桥”了。这三桥很是有些与众不同的特点。三座桥的名字都很“吉利”,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它们呈三足鼎立的姿态相依相伴伫立在古镇的中心、三条小河的交汇处。三座小巧玲珑、古朴典雅的石桥,与碧水、绿树相映,别有一番风姿。

 

说起“走三桥”,导游小姐不禁眉飞色舞。她绘声绘色地告诉我们,走三桥,是同里古老的民间风俗。老百姓们把太平、吉利、长庆三座桥看作是消灾消难、吉祥幸福的象征,他们在“走三桥”的过程中,把一种祈求幸福的心情用美好的谚语表达了出来。“走过太平桥,可以一年四季身体好”;“走过吉利桥,可以生意兴隆步步高(或官运亨通步步高)”;“走过长庆桥,青春长驻永不老”。小孩子走三桥,读书聪明成绩好;老年人走三桥,鹤发童颜身体好;小伙子走三桥,平步青云前程好;大姑娘走三桥,天生丽质又苗条……

 

镇上居民婚娶时,新郎、新娘在鼓乐声中抬着花轿走过这三座桥,据说可以夫妻和睦恩恩爱爱白头偕老。老人适逢66岁生日时,当天午餐后也要走走这三桥,说是可以增寿添寿,寿比南山。到现在,对三座桥的美好寄托更是有了新的发挥,连婴儿满月时也要由其母亲抱着在三桥上走上一圈,祝愿自在心中了。

 

如今,“走三桥”已不再是同里人的专利了。南来北往到同里参观游览的客人们自然也都要在三桥上“走一走”,一边领略水乡古桥的风姿,一边带着美好的祝福,在不经意的行走中享受快乐。人们被同里波光桥影的美景所沉醉,受到了同里人那宁静致远的心态感染,内心安宁了,胸怀也自然就坦荡了。我看到,桥上的人流涟忘返,连老外都兴致勃勃地走来走去,别有一番趣味。

 

呵呵,有意思!

于是我们也似模似样地在桥上走来走去,并各自按已所需在心底念叨着心愿,为自己祈福……

 

同里的桥除了古桥,还有各式各样的河桥。所谓河桥,就是北方人所称的水码头,南方人则叫它河埠头、河桥头。

 

“同里镇区河道的总长有五公里多,平均不到十米就有一座河桥,是典型的家家临水、户户通舟的水乡古镇。有诗道‘垂杨环水水环村,短棹无声客到门’正是说的此景。”导游小姐边走边说,把我们引入了另一番桥之美景。

 

这凸出驳岸两面可使用的叫“外双落水”河桥,那个凹进驳岸的是“内双落水”河桥,还有“外单落水”河桥,“内单落水”河桥,以及空灵飘逸的“悬挑式”河桥,你瞧,几块条石直插驳岸凌空架在河面上,人行其上如悬水面,很有一种险中取趣的快活。

 

各种河桥的造型也很别致,有古朴庄重的淌水河桥,也有呈八字式大大咧咧敞开的河桥,还有在外人看来比较复杂的“内双落水外淌水”河桥和“外双落水内淌水”河桥,甚至建起了“屋内河桥”,不怕雨淋日晒,舒适安怡。

 

呵,竟然小小的石头桥都能造出这么多名堂!在导演小姐的介绍中,一行人都不禁被这古朴纯美的风采迷醉了……

 

古桥与河桥,相得益彰,风情种种,勾画出同里古镇独有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让每一个来过同里的人都难忘此行。                                               

 

发完此文,我想起了不久前到普陀山,在非常有名气的普济禅寺前面看到了三座桥:中间的叫皇帝桥,右边的叫平民桥,左边的称长寿桥。导游大姐告诉我,现在人们都爱走中间的和左边的,右边那座平民桥很少人去走了。我不禁与大姐会心一笑……

是啊,祖国的“桥文化”可说源远流长,内蕴极为丰富。一座桥,不仅只是个通道,它还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情感,印记了历史的洗礼和风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