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之大、分量之重,显然没有任何教师表示怀疑。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致使复习课变成了“题海大战”。许多教师反映,学生学习无兴趣,复习课难上,陷入“高耗低效”的怪圈,却也是不争的事实。昆明市教育局针对这个问题开展了“初中语文复习课大赛”的研讨活动,组织相应的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展示, 课后展开相关讨论, 旨在剖析语文复习课的症结,探寻语文复习课规律,从而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一、 问题提出
“复习,是教师帮助学生系统整理知识、深化理解、提高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对学过的内容达到融会贯通,系统掌握的过程。它能使学习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复习课,教师往往把学生置于书山题海之中,一味地让学生做练习,搞题海战术,这样,尽管学生筋疲力尽,但收效甚微。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在复习课中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讲究方法,分层要求;整合知识,形成网络系统;突出重点,优化课堂结构;传授方法,注重训练,及时反馈,做到讲、练、评相结合”,尤其需要注重传授方法。如陶行知所言“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还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的仓库和宇宙的宝藏”《育才十字诀》,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语文复习的效率。在当前的复习课上,传授“钥匙”(方法)成为“香喷喷”,我们常见到诸如“文言文翻译技巧”复习;“话题作文审题技巧”复习;“话题作文立意技巧”复习等等,都极力突出或强调方法的传授。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渔”的传授成为复习课常见的课型。但能否说传授了“渔”就一定有效呢?似乎我们对授的“渔”(方法)是怎么授法?授“渔”的过程中也要关注什么?等等问题,缺少细致地盘查与审问,笔者撷取本次复习课大赛的两个课例,予以探讨。 二、案例描述 【案例一】 某教师执教《记叙文阅读复习指导之“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解题指导》,复习内容主要是:① 教师以“中考问题的重要性”导入新课,并问学生“了解一篇文章(或感受一个人),往往可以从那些方面”?② 复习新授。主要包括:首先,多媒体出示第一条方法“通过文章题目推敲作者的思想感情”。举《白杨礼赞》《变色龙》课文阐释;其次,出示第二条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有关介绍来揣摩”。举《最后一课》等课文说明;出示第三条方法“揣摩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字”,如“文眼、中心句、议论句、总领句” 。举《口技》文中的“善”,《济南的冬天》中的“温情”等句子说明;出示第四条方法“在人物、景物和其他事物描写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举《故乡》中“闰土”形象等讲解;出示第五条方法“着眼于行文思路地分析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故乡》《囚绿记》课文为例。③ 出示一则材料,要学生运用所传授的方法合作学习,完成思考题。④ 分别抽了几位学生回答问题。 【案例二】 某教师执教《记叙文复习——词语的品析》,复习内容主要是:① 导入。出示《语文课标》、《考试说明》关于“词语品析”的要求,明确考点。② 试一试。主要为:出示“盐溶解在水里……”等资料,要求学生说说“溶解”等词语含义,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教师问:“这个词语的含义是什么?你是怎么得出的?你是怎样想出来的?学生回答:“我是用'替换法’得出的”;“我是'根据语境’得出的”;“我是'联系生活事例’得出的”;“我是怎么…….”等等;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方法,并写在黑板上;教师依次出示了10则材料,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寻词语品析的规律。③ 师生共同总结所归纳的方法,要求“记一记”。④ 出示材料,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规律进行阅读练习。⑤ 教师巡视,学生做练习并回答问题。⑥ 师生再次复习所归纳的方法。 三、 案例评议
“高效”是语文复习课的生命,是语文教师需把握的基本准则。从两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两位教师的教学都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力求转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资料, 试图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完成自己的学习;在复习内容上, 两位老师都十分重视记叙文阅读方法的传授。但仔细考察,在授“渔”方式上却有着差别。
首先,案例一授“渔”的方式,我把它归为“方法+材料+练习”式。即教师首先传授给学生复习“记叙文---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解题指导”的五条方法,然后分门别类的加以举例、讲解,学生听或者记笔记;最后出示材料,辅以练习来证明方法(渔)的正确性、可用性,从而加深方法的掌握与巩固。这种把“渔”(方法)直接端给学生的做法,我以为在讲求高效的复习中,复习的效率并不如我们所期望的那么高。因为,从教学理念上看:①“方法至上论”。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在考试时一定有用、管用,忽视学生的实际需要。②“教师中心论”。把自己所摸索或总结的“方法”一股脑地传授给学生,这些方法也的确产生过作用,但忽视学生是复习的主体,导致复习主体的错位。从学生参与上看:造成学生学习的被动。由于教师一味的传授“渔”(方法),而“渔”(方法)多半是自己所创生的,课堂上表现为对“渔”的“强势灌输”,自然,学生则忙于“记笔记”,学习的积极性难免处于“休眠”状态,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的时间、活动可能只有最后一个环节,即做练习的环节。笔者在课后对学生进行了访谈,有学生说:“教师讲的内容太多,讲的时间太多,应该给我们充分的时间,让我们自己去理解、思考,在无法理解的时候,希望能指点我们”。当问到“你在做练习的时候,想到或运用到老师刚才讲的那些方法吗?”有很大部分学生“摇头”。“那你凭什么做出来的?”“凭我以前的经验、积累”。这中间是怎么回事,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恐怕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好好反问,但我们似乎没有认真的思考、审议过授“渔”的方式是否对路的问题,常识告诉我们,学生是复习的主体。《课标》也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因此,同一班级,不同学生面对同一个材料,会有不同的看法,同时所运用的方法更多地带有个性化的行为。比如:要体会《背影》中作者的思想感情,除了教师传授的哪些方法外,可能还存在其他的方法。学生“做练习”时,是先想好、选择好所授的方法,去“套用”对课文的理解,还是根据具体的课文,自己的理解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做?如果是后者,那教师所授的“渔”很有可能就要“打水票”。 其次,案例二授“渔”的方法,我把它归为“材料+方法+练习”式。即教师在确定了“记叙文复习---词语的品析”专题,明确考点要求后,分步骤地出示了十多则材料,要求学生从材料中,结合问题,思考 加点词语的含义,并说说“你是怎样得出的”旨在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规律、概括规律,总结规律、方法,教师适时指导,最后辅之以一定的练习,巩固、加深、理解方法。这种授“渔”的方式,与前一种相比较,虽然其目的都是指向巩固、加深方法的运用,提高复习的效率。但我认为它是不一样的。因为,从教学理念上说:①“学习主体论”。认为学生是复习的主体,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同时,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习惯与能力。②“学习过程论”。教师所授的“渔”(方法)并非是自己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结合材料,自己去探究,发现,总结出来的,得出的方法是属于学生自己的。虽然包括有教师总结方法的成分,但教师主要扮演帮助者、指导者、释疑解惑者的角色。从学生参与上看,学生的学习的时间、活动始终贯穿于整堂课,既有自己主动的探究,也有同学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学习主体的角色得到充分地发挥。例如,在回答“你是怎样得出的,怎样想出的?时,有的同学是“替代法”,有的是“情景法”等,不一而足。虽然不可能全正确,但学生的思维总是在高度“运转”,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的语文复习课,尤其难能可贵。课后,学生反映得最多的是“我也学会了怎样品析词语的方法;有收获等话语”。《课标》也指出“要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融合”。这种授“渔”方式不但注重了学生是复习的主体,更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过程,调动了学生复习的参与性,更有利于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因此,强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语文复习课,在授“渔”的方式上,我认为需要关注以下方面: 首先,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是复习的主体,复习课要高效,关键点是要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具体到授“渔”,即传授方法时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的,尚未讲解又需要补充的是什么。过去不少的复习课,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但学生总觉得是隔靴搔痒。他们说“老师往往想当然,不知道我们真正不明白的地方是哪里”。这样的复习课,虽然教师讲得精彩,但对学生而言,收获和帮助并不大。所以,需要针对“这一班”或“这一组”乃至“这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的选择所授的“渔”,而并非出售全“渔”。 其次,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是复习课的主体,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改变“题海大战”状况。有研究表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挥,与其心理状态密切相关,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使学生能力发挥80%---90%,而一般情况下,只能发挥20%---30%。要提高复习的效率,就要使学生产生并保持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可以说,学生是否参与及参与程度如何,是影响复习效率的重要因素。以往,我们往往喜欢用“加法”,传授大量的方法,印发大量的材料和练习,强调学生的多记多做,而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应考虑用“减法”,即精简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现规律、方法,进行自我知识的建构。虽然这种建构不会像教辅资料等成熟,有时甚至不稳定或错误,但毕竟是通过学生的自我独立思考提炼出来的,这种“渔”的发现、总结、运用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此外,教师在授“渔”后,需要审议“渔”的效度,即把自己“想教的”,“实际在教的”,“学生实际在学什么”勾连起来,使教师的教与学生所驻留的经验具有明显的关联性,使“渔”事半功倍。 所以,复习课,需要我们授“渔”(方法),但也要思考授“渔”(方法)以什么样的理路来传授会更合适、合宜,更有效的问题。 此文已发表于《云南教育.中学版》 牟玉均 转载自《雪月空明的blo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