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3年高考古诗歌命题走向及备考建议

 怡蘭轩 2013-09-24

《考试说明》是每年高考的风向标。研读2013年的《考试说明》和近两年全国高考古诗歌鉴赏试题,可知今年古诗歌鉴赏命题走向及其复习思路。
  命题走向
  选材——命题材料陌生化仍将凸显:以2012年古诗歌鉴赏为例,全国17套试卷,选用的18首古诗歌,差不多都是中学生没有接触到的或者是出现在课本、读本中不显眼的地方。给人总体感觉是内容新鲜而陌生。这种选材陌生化倾向,今年仍将继续。
  体裁——律诗绝句继续唱主角:2012年高考,全国17套试卷,律诗、绝句共13首,其中唐律绝5首,宋律绝4首,金绝句1首,元律诗2首,明五律1首;词共5首,其中唐词1首,宋词3首,金词1首。也就是说今年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
  题材——寄情山水、托物言志诗还会受青睐:2012年,考查山水田园诗5首,托物言志诗5首,怀人思乡诗4首,边塞诗、闲适诗、羁旅诗、送别诗各占1首。咏史、题画类去年暂缺,今年值得关注。
  考点——手法、情感、形象类赏析仍为高频考点;探究式赏析(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还会成为亮点。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思远人》第9题:“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再如2012年北京卷第11题: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苏轼《题西林壁》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
  题型——主观表述题仍为主流;北京卷依然采用客观题与主观题并用的形式。
  备考建议
  1.胸有考纲,把握五大考点
  《考试说明》:“(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简单地说,就是赏析“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这五大考点。复习时要把握这五大考点。具体操作时,要细分类别,切忌主观臆断,缺“点”漏“项”。
  2.抓住关键,突破解读难点
  读不懂古诗歌字面含义,则无法进行鉴赏。如何快速读懂一首古诗歌?宜从下面六个巧借的角度切入思考:
  (1)巧借“标题”,把握大意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或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或提示作品的线索等。如2012年广东卷中白珽的《余杭四月》,题目交代了季节,提示了诗歌的描写内容。
   (2)巧借“作者”,知人论世
  要储备著名诗人的重要概况。如果是一般诗人,关乎命题的,考题中会有注释。
  (3)巧借意象,把握特定含意
  古诗歌中,诗人往往通过选取特定的客观物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如2012年全国大纲卷,《落叶》中的“松树”和“落叶”,表达了诗人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和落叶飘零的感慨。
  (4)巧借注释,抓住提示信息
  在高考试题中简短的注释,是命题人给我们的提示,切不可忽略小注释在解题中的大用场。
  (5)巧借“情语”,倾听诗人心声
  情语,即直抒胸臆的词句。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中的《春日秦国怀古》结尾句“不堪回首思秦原”,直接抒发了诗人怀古伤今之情。抓住了此句,便可触摸到诗人的脉搏,抓住诗歌的主旨。
  (6)巧借典故,挖掘诗歌内蕴
  典故是诗歌中引用古书里的故事或语句。有正用和反用两种,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义入诗文;反用就是反其意而用之。一般说来,正用较多。如2011年高考广东卷中苏轼的《减字木兰花》,词上阕化用了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诗意,便是正用。
  3.归类梳理,感悟诗人情感
  “情”是诗歌的核心,“情感”题一直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将这些“诗人情感”归类梳理,便于把握诗歌的内容主旨:吟山咏水之情、思乡怀远之绪、怀古伤今之悲、描花绘鸟之趣、怀才报国之愤、边塞征战之壮、即事抒怀之慨、隐逸出世之恋、羁旅闺怨之愁等等。
  4.品味手法,清晰答题思路
  赏析艺术手法是历年诗歌鉴赏的高频题。手法包括:(1)表达方式:描写、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咏史怀古、托物言志等)、记叙、议论、说明;(2)表现手法:比兴、对比、衬托、渲染、象征、虚实结合;(3)修辞手法;(4)结构技巧:过渡、照应、铺垫、伏笔、开门见山、先总后分、层层深入、线索贯串、卒章显志等等。
  解答这类试题的常规思路是:指出何种手法→结合诗句印证→揭示何种作用(或表达何种感情)。具体应用:应根据题干要求,增减变通,不可胶柱鼓瑟。
  近两年考试热点,除衬托、对比、借景抒情等手法外,结构技巧的赏析突然升温。如2011年考查了开篇点题、前后照应、欲扬先抑、铺垫伏笔等等,涉及的试题有8道。
  品味“手法”的考查重点定位在古诗词艺术鉴赏能力上,考查是动态性。
  5.鉴赏训练,要突显深度
  近两三年,常常一个题目设置多个检测点,如2012年福建卷第6题中的第(1)小题,明考诗句简析,兼考人物分析;辽宁卷第9题是明考词语“内涵”,兼考人物形象;天津卷第14题中第(1)小题明考“野菊”形象,隐含人物形象。
  另外探究式赏析、比较阅读鉴赏也不可忽视。这就要求我们强化综合鉴赏能力的训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