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拾语有感

 雨轩224 2013-09-24

      “如果在我七十岁时仍能见到自己的父母那就是我一生中最高兴的事!”这是在我和朋友的一次聚会时一个朋友说的,当时听了非常地感动。是啊,如果到自己七十岁时父母都能健康地生活着,那个时候还能拥抱他们,还能和他们说上两句话,这是人生之大福也!
       古语有“家有老是个宝!”。在很多地方人们都还坚信如果谁家的父母能够健康长寿,那就说明这一家人丁兴旺,家簇旺,成为其他家簇都羡慕的望簇。 所以侍奉父母就成为了古往今来的中国人的一大孝道 ,这也怕是中国人唯一能成为“道”的东西吧!
      “父母在不远行”在古代我想主要是由于交通不便,离家太远不能及时赶回家吧,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却不必要这样了,因为有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多远的距离都已不再是距离了。无论多远,只要能够听见你的声音,能够知道你的现状父母就放心了,父母对儿女永远都是一颗宽容的心,一颗牵挂的心!所以我们是幸福的!
       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先。《古文观止》共分12卷,上起东周,下至明末,选载古文222篇,而首篇选自《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就是与“孝”有关的文章。何为孝?按辞典上也得不到准确的定义,只能从行为表现和礼俗两个方面去理解。一谓孝顺,以达一个下辈对上辈尊亲(一般指父母)的尊重顺从及尽报养育之恩的心地;一谓祭奠,以表一个晚辈对已过世尊长的缅怀之情。
       
行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它含有天道人性的主导因素,不随世事变迁而他移,不为世俗势利亵渎而质变。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更何谈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孝的感人事迹,其中在二十四孝中,有一则是“闵子骞劝父感后母”。感人至深。

  闵子骞是周朝时期的人。幼时丧母,父娶某姓女为继室。闵子骞素性讲孝,对待继母像生母一样孝顺。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于是对闵子骞开始憎恶起来。总是在丈夫面前说子骞的坏话,挑拔子骞与父亲的关系。
    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后娘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给子骞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一点也不暖和的芦花。芦花是水中生长的芦草,到处飞扬的那个轻飘飘的花,哪里能御寒呢?所以,子骞穿着觉得冷得很,好像没有穿衣一样。而这位后母反而向丈夫说:“子骞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骄养了,故意称冷。”
    一天,父亲要外出,子骞为父亲驾驶车马,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吹来,子骞冷得得战票不已,手冻得拿不稳马的缰绳,将缰绳掉到了地上,马将车子差点儿拉下了悬崖。父亲大怒,气得扬起马鞭,将子骞猛打。子骞的棉衣被打破了,内面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责骂后妻,要将狠毒的女人赶出家门,将这个心恶女人休掉。后妻像木头一样,呆呆地立着,羞愧得无话可说。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所在。
    小时候父亲说过一个故事:“千斤的老鼠九斤半的猫”,说的是古代有个皇帝不喜欢老人,认为老人没有什么用了,他们不能劳动而且只是浪费粮食,于是下令杀天下的老人。可是有个人非常不忍心杀自己的父亲,就想个办法在地下盖间房子将父亲藏起来,只能每日偷偷地送吃的给父亲却不敢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父亲还活着。直到有一天,外国进贡一个怪物并且说如果你们国家没有人能认出它是什么东西就要对这个国家发动战争,可皇帝问遍了所有的人都没有人能够认识它,这时候皇帝害怕了,于是召告天下如果有人能认出它就封他为侯。于是这个人就把这件事告诉他的父亲,父亲告诉他去找一只九斤半的猫放在这个动物的身边,并且要让这只猫叫。结果这只猫每叫一声那个怪物就变小一点,最后却变成了一只小老鼠。
    所以千宝万好都不如自家有寿星好!
    爱自己的家人,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的身边人,将是自己一生享受不尽的快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