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大名窑瓷器鉴定问题—— 官窑次品砸毁深埋谬说及其它

 臻品阁 2013-09-24

闲逸村夫

对于“官窑次品砸毁深埋,不准流入民间”之说,村夫认为这是主观猜想,没有事实依据,毫无说服力。目前,“官窑次品砸毁深埋,不准流入民间”的观点已经形成病毒,广泛传播。有的专家说:“官窑开炉,必有督陶官严格监督,精挑细选,严格封装送入京师,以供上用。凡是没有被选上的次品,都要全部砸毁深埋,不准流入民间”,但是,这种说法没有宋朝的文献依据,与古文献不相符,也与有些专家们自己掌握的实际情况相矛盾。

    南宋周煇的《清波杂志》记载:“汝窑,宫中禁烧,惟供御捡退方许出卖”。最著名的贡御汝窑瓷器,在为皇帝捡选后尚且向民间出卖,何况其它官用瓷器?该文献也同时印证了南宋清河郡王张俊私人收藏的汝窑器珍品,就是皇帝拣选之后出卖的落选“御用汝窑器”(见南宋文献周密的《武林旧事》)。张俊之所以敢于把16件“汝窑珍品”进献给高宗皇帝,就说明这些汝窑珍品原本是被北宋皇家挑选之后卖给民间的。所以,不准官窑器流入民间的说法与古代文献不符。另外,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南宋官窑青釉洗来看,洗的内底和外底釉裂十分严重,不仅毫无美感可言,甚至有些令人讨厌,按照专家的说法,属于应该砸毁深埋的不合格产品,但是,700多年过去了,现在仍然保留在故宫(皇宫)之中,足以说明官窑次品并没有被砸毁深埋(见李辉柄先生所著《宋代官窑瓷器》第24彩图)。

五大名窑瓷器鉴定问题—— 官窑次品砸毁深埋谬说及其它 - 千手观音 - 千手观音的博客

    这个釉裂严重的南宋官窑圆洗是   故宫博物院藏品图片来源——李辉柄先生《宋代官窑瓷器》第24彩图 
五大名窑瓷器鉴定问题—— 官窑次品砸毁深埋谬说及其它 - 千手观音 - 千手观音的博客

    我们再从唐英的《陶成纪事》和程廷济总修的《浮梁县志·陶政》之中也可以看到乾隆年间的官窑次品是如何处理的。《陶成纪事》载御窑厂瓷器解运:“厂器陶成,每岁秋冬二季,雇觅船只夫役,解送圆、琢器皿六百余桶。岁例:盘、碗、盅、碟等上色圆器,由一二寸口面以至二三尺口面者,一万六七千件,其落选之次色,尚有六七千件,一并装桶解京,以备赏用;其瓶、罍、尊、彝等上色琢器,由三四寸以至三四尺高大者,亦岁例二千余件,尚有落选次色二三千件不等,一并装桶解京,以备赏用”。《浮梁县志》中载:“瓷器出窑,每分类捡选,以别上色、二色、三色、脚货等名次,定价值高下。所有三色、脚货,即在本地货卖。其上色之圆器与上色、二色之琢器,俱用纸包装桶,有装桶匠以专其事。至二色之圆器,每十件为一简,用草包扎装桶,以便远载。其各省行用之粗瓷则不用纸包装桶,只用稻草包扎……”

    从北宋汝窑次品的处理,到乾隆年间的官窑次品处理,我们知道了官窑瓷器次品的处理方式。但没有任何历史文献有“官窑次品被砸深埋,不准流入民间”的记载。由此可知,我们的有些“专家”常在没有进行深刻研究的情况下,凭主观经验所下的断言是不可靠的,无意之中也形成自相矛盾的结果,给学习和探索陶瓷学的后生们的感觉,像是在故意糊弄人,信口雌黄,不负责任。

    宋朝瓷器,绝大多数都曾入土,甚至有些瓷器多次出土又多次入土。有些出土的宋朝瓷器,釉面光泽非常好,犹似新瓷,只不过用高倍放大镜可以看到釉体的老化情况;有些出土宋瓷,在侧光下观察,釉表膜皮多有不规则的“水蚀”斑点。膜皮蚀损虽然很浅,但已失去光泽,与其周围未受损的釉膜比较,其光亮度有非常明显的差异。不过,从器物整体来看,釉面的光泽仍然清爽、明亮而温润。一般说来,真正的宋元瓷器,莫不带有土锈。有些出土不久的宋元瓷器,经过反复浸泡和清洗后,放眼粗看,感觉釉面很新,但用放大镜观察,仍然有无法洗掉的碳酸钙结晶,而且釉层中的釉泡形成无光泽的银白色小珠状,釉泡完全没有明亮刺眼的光泽,老化严重的釉体就有明显的、由微细晶粒聚合(有序排列)而成的结晶体。

    瓷器鉴定必须采用科研的心情和态度,仔细观察,认真研究,切不可凭有限的经验以扫描的方式去搞鉴定。有些瓷器从外观来看,感觉良好,但是经不起认真仔细的检验;而有些瓷器看上去不起眼,甚至感觉不对,但是经得起认真仔细的检验。就象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样:表面上看好的东西,说不一定就是伪装的“绣花枕头糠壳心”。有些人表面上看,雍容大度、很有修养、很有才气的样子,却经不起实际检验,有些人其貌不扬,却很有才干。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本人收藏有两块哥窑碎片,一片的瓷土为深褐的咖啡色,淘洗得非常纯净。肉眼观察,土质十分细腻,结构十分紧密。但用放大镜观察,瓷土的微细颗粒毕现。另一片的胎骨为土红色,与红砖的颜色基本相同,瓷土也是淘洗得非常纯净。两块哥窑瓷片的瓷土都缺乏明清时期瓷土那种坚硬的感觉,釉面光泽很弱。由于宋朝的瓷土全系人力加工,所以不可能达到现代机械研磨加工的细腻程度。所以,凡是文字描述宋朝瓷器的胎骨十分细腻,都是相对于宋朝其它瓷器而言的,切不可以现代瓷器的细腻程度为标准来理解宋朝的瓷器。

    尤其是对汝窑瓷器的胎骨描述,人们往往都是以“极其细腻”来褒扬。但实际上,宋朝汝窑瓷的胎骨不一定比清雍正和现代仿汝窑产品的胎骨细腻。另外,哥窑瓷器的“金丝铁线”有非常明显的特征,不论釉色如何,所谓“铁线”的颜色,都是黑中微微泛紫的;“金丝”的颜色有深浅不同的历史变化层次感。真正的“紫口”是暗紫红色的,也有较明显是紫黑色的。现在很多人把器物口沿等釉层较薄处毫无紫色的暗色,牵强附会地称为“紫口”,实在过于勉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