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二十四节气及农时农事

 gzb975 2013-09-26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

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

式把二十四节气 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

事季节的工具。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

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

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

《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

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五天叫“一候”,三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七十二候

二十四节气。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二千多年的秦汉时

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

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黄

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个回归

年,合360度,因此分为二十四个节气。 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

日至5日之间。 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

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

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

短不一,因此,“四立”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却不显著,

不能适用全国各地。

立 春: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开始,俗称“打春”。立春是从天文上划分的,每年2月4

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

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时至立春,明显感到白

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

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

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盆地大部分地区仍会有霜冻出现,这些气

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在华北、东北地区,虽然天气渐暖,但仍较寒冷。正如

农家谚语说的那样那样:“打春别喜欢,还冷四十天”。

雨 水:

每年2月19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交“雨水”节气,意为:降雨开始,雨量渐增。“雨水”

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到 0℃以上。华南气温在10℃以上,桃李含苞,樱桃花开,确以进入气

候上的春天;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已达 3℃左右,江南平均气温在 5℃上下;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

均气温5~7℃,降水量30~40毫米,大小麦陆续进入拔节孕穗期。华南继冬干之后,常年多春旱,特别

是华南西部更是“春雨贵如油”。农业上要注意保墒,及时浇灌,以满足小麦拔节孕穗、油菜抽苔开花

需水关键期的水分供应。西北高原山地仍处于干季,空气温度小,风速大,容易发生森林火灾。而华北

及东北地区平均气温仍在 0℃以下。此一节候有一共同特征:乍暖还寒,变化无常。注意寒潮入侵时可

引起强降温和暴风雪。

惊 蛰: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时为“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

乍动,惊醒了蛰伏于土中冬眠的动物。我国各地春雷始鸣时间各不相同,“惊蛰始雷”说法则与沿江江

南地区气候规律相吻合。惊蛰时节正是“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

银妆素裹的冬日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 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

南为 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可谓春光融融。本节气,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华

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但土壤仍冻融交替,应及时耙地减少水分蒸发。沿江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

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满

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需要,为防湿害,须继续搞好清沟沥水。华南地区早稻播种应抓紧进行,同

时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随着气温回升,茶树也渐渐开始萌动,应进行修剪,并及时追施“催芽肥”,

促其多分枝,多发叶。桃、梨、苹果等果树要施好花前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

春 分:

每年3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0?即是春分点。“分”即平分的意思。古语云:“春分者,阴

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日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时间几乎等长。

到了春分,全国各地日平均气温均稳定升达 0℃以上,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尤其是华北地区

和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与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区同时升达10℃以上而进入明媚的春季。辽阔的大地

上,岸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而华南地区更是一派暮春景象。从

气候规律说,这时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进入春季“桃花汛”期。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

8~12℃,降水量40~60毫米。长江两岸自南到北,早稻先后浸种催芽,开始塑料薄膜育秧(防寒潮),

抓冷尾暖头抢睛播种。继续管好小麦、油菜和做好植树造林,改善、保护生态环境产,调节气候。此时

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虽然冰雪消融,杨柳吐青,野草发芽,大雁南来,但“春雨贵如油”,

降水依然很少,抗御春旱的威胁是农业生产上的主要问题。

清 明:

公历4月5日前后太阳黄经位于15?时为清明,也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清爽明朗、草木欣欣

向荣之意。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我国传统的清明节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古

时也叫三月节(阴历)、踏青节,后又把寒食节融而为一,人们的户外活动增加。清明节也是最重要的祭

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故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

在清明节前10天或后10天扫墓。正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行人路上欲断魂”。清明一到,气温升高,

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事有着密切的关系。此节候,大江南北都进入农忙季节,早、中稻先后播种,小麦拔

节,油菜扬花,加强田间管理,玉米、花生播种等。东北地区农事有:水稻育秧,甘薯育苗,棉花、玉

米、高粱播种,小麦开始拔节,应及时灌水、追肥。清明前后,又是山林火灾敏感时期,须严加防范。

谷 雨:

每年4月20日或21日,太阳位于黄经 30?时为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常言道“清明断雪,

谷雨断霜”,清明过后雨水增多,有利谷物生长,又可谓是“雨生百谷”之时。谷雨后的气温回升速度

加快,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都在12℃度以上。长江以南地区“杨花落尽子规啼”,茶农采茶制茶,

农业生产上大春作物栽培,小春作物收获,到了繁忙时期。 华北地区4月下旬平均气温升高到17.2℃,

降水量增加到36毫米,十分有利于小麦返青拔节和春播作物的出苗生长。谷雨前后小麦要施好孕穗肥,

油菜要进行一次叶面喷肥,棉花要抓紧播种;与此同时,春田要清沟理墒,防止渍害。东北地区,则有

“谷雨前后种大田”之说。所谓“大田”,主要指高粱玉米等农作物的种植。与黄河流域相比,东北地

区节气相对比较晚,“谷雨”时降雨量没有南方那么多,且因冷暖气流在本地呈“拉锯”之势,易发生

大风、沙尘等天气,还望农民朋友关注天气变化,适时播种,精耕细作,不误农时。

立 夏: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时为立夏。 暮春方去,新暑初回,万物生长,欣欣向荣,此

时为夏季开始。但根据气象学划分,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即所谓的候温,5日为一候)超过22℃才算真

正进入夏天,此时只有南方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

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也有的地区四季并不

明显,如黑龙江省的爱珲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根本没有夏季。立夏节气所反映的夏季开始主要

是指黄河以南地区。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 19~22℃,节气降雨量为 90~110 毫米,春花

作物进入黄熟阶段,要及时抢晴收割。农谚云:“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立夏前后也正是大江南

北早稻插秧的火红季节。立夏过后浙江将进入雨季,梅雨汛期开始,要做好防汛准备。华北、西北等地

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尤其干热风对小麦灌

浆乳熟前后的影响,要适时灌水抗旱防灾。“立夏三天遍地锄”,这时杂草生长很快,中耕锄草不仅能

除去杂草,抗旱防渍,又能提高地温,加速土壤养分分解,对促进棉花、玉米、高梁、花生等作物苗期

健壮生长十分有益。此时东北地区,燕子飞来。

小 满:

每年5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到达黄径 60?时为小满。“小满”是指黄河流域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

始饱满,但还未成熟,所以称小满。而浙江此时春花作物籽粒已饱满成熟,农村一派丰收繁忙景象。大

江南北夏熟作物也先后成熟,要做好抢晴收割。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在20~23℃,节气降

雨量为50~70毫米,与前后节气相比降雨稍偏少,但华南地区却先后进入雨季。南方宜抓紧水稻追肥、

耘禾,促进分孽。北方地区需加强冬小麦即将进入灌浆或成熟的后期管理,防止“干热风”天气对产量

造成不利影响;同时田间玉米、高粱等秧苗的中耕、除草、培土也尤其重要。谚语云:“立夏鹅毛住,

小满鸟来全”,这是针对东北来说的。此时东北北部地区也开始从事大田及大豆等农作物的播种。在小

满节气到下一个芒种节气期间,我国大部地区日均温度在22℃以上,南北温差进一步缩小,降水进一步

增多,也就是说全国各地都渐次进入了气象意义上的夏天。因此,防治病虫灾害问题也就成为了关键。

芒 种:

每年6月6日或7日太阳到达黄经 75?时谓之芒种。“芒”,指谷实尖端的细毛。按《月令七十二候

集解》所云:“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其实,此解未必尽然。此季节正是一些有芒作物收

获之时,何来“有芒作物开始播种”之说?《周礼?地官?稻人》有云:“泽草所生,种之芒种。”此

中所谓“芒种”,即稻麦也。由此可知狭义上的“芒种”非泛指芒类作物的播种,而是单指水稻而言。

到了此节气,华北、华中、西南地区开始麦田收获,同时又进入晚稻等农作物的夏种阶段,故芒种又被

称之为“忙种”。民间流传着:“春争日,夏争时”“小满天赶天,芒种刻赶刻”“麦熟一晌,龙口夺

粮”等谚语。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 23~25℃,节气降雨量为 50~90毫米,进入黄梅季节。

要抓紧早稻培育管理,及时耘田、烤田提高土温,注意防治病虫害,并要适时播种晚稻。我国北方农谚

中有:“过了芒种,不可强种”,主要指大田而言,自有其深刻的历史实践经验在里面。

夏 至: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全年白天最长。北京白天有18小时。往后,白天开始慢慢变短。但此时

不是最热的时间,我国南北温度相差很小,不过10℃。多数年份降雨量100超过毫米,日平均气温 24~

28℃。要不失时机加强夏季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防治病虫害。

小 暑:

“小暑不算热,热在数伏天”。 7月是全年夏季风最强盛的时期,副热带高压笼罩江南,正常的情

况是高温少雨为主要特色。日平均气温28~31℃,降雨量减少,一般60~80毫米。小暑面临着梅汛和干

旱的转折期,各地在抓好防汛的同时,要及时掌握气象预报信息,加强蓄水防旱,力求做到防汛、抗旱

两不误。

大 暑:

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是炎炎盛暑,这个节气对全国都适用。从降雨量来看,北方雨季已经到来,降雨

量增多。长江流域梅雨结束,伏旱抬头,晴热少雨。在华南此时东南季风带来南海上空的水汽,降雨量

仍比较多,本节气浙北降雨量20~50毫米。日平均气温27~31℃,是全年最高的时段。喜温作物,行长

速度之快达到了顶峰。水肥田间管理一定要加强。晚稻插秧应抢在立秋之前。

立 秋:

黄河流域真正的秋天要比立秋晚一个半月左右,长江流域要推迟一个半月到两个月。江南仍受副热

带高压控制,大地上积蓄的热量,一时尚不能散尽,所以还有秋老虎的暑热。雨少年份常有伏旱出现。

日平均气温29~27℃,开始呈下降,雨量80~100毫米且分布不均匀。 对晚稻要中耕除草,发生旱象要

灌溉。秋播要抓紧。棉花摘顶,促进秋桃(棉)发育。

处 暑:

江南有些地方仍炎热不减,故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之说,此时,长江中下游地

区日平均气温25~27℃;冷暖空气又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相遇,进入秋雨期,选题为 80~120毫米。

这时晚稻正处于生长关键时期。

白 露:

全国各地气温下降加快,天气转凉爽,“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随着季风转换,日照渐短,

强度变弱,冷空气开始向南活动,全国大部分地区秋高气爽,连我国西南地区日平均气温也降到22℃以

下,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21~24,降雨量70~90毫米。棉花分批采摘,秋玉米等作物加强后

期的田间管理。

秋 分:

太阳直射点又回到赤道上,全球昼夜平分。从气候学的角度分析,秋分以后,北方冷空气活动日趋

活跃,有时一场西北风便可吹尽夏暑迎来秋凉。按常年规律,江、浙、沪的入秋期在 9月底至10月初。

我国东北、新疆等地多半在8月中下旬入秋,黄河下游地区9月中旬入秋,华南大地10月底到11月都会有

秋凉的感觉。继续抓好晚稻田间管理。棉花选种收花。冬小麦、油菜做好播种前的准备。

寒 露:

此时,北方冷空气热力增强,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冷的高气压控制,雨季结束,经常晴空万里,日暖

夜凉,日温差大,有利晚稻结实。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6~19℃,降雨量继续减少,约15~

30毫米。寒露节气是长江流域直播油菜适宜期,江北地区开始播种冬小麦。

霜 降:

从黄河流域看,初霜一般出现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气非常吻合。全国各地的初霜日,南北相差很

大,如东北的长春,在秋分时就有了初霜,而南方的广州,通常说来,霜是罕见的,即使有,到冬至才

见初霜。此时,长江中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4~16℃,降雨量20~30毫米。要加强油菜、田园蔬菜的培育

管理。森林防火的资金积累工作也要尽早落实。

立 冬:

黄河中下游开始结冰的日期是 11月1~11日,与立冬是一致的,但在长江流域,真正的冬季要比立

冬迟半个月左右;而青藏高原上是“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在广州至南宁北回归线附近

冬无几日;海南省长夏无冬。所以立冬这个节气不适用于全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0~13℃,

降雨量20~40毫米。搞好晚稻的收晒。做好冬小麦播种的扫尾工作。

小 雪:

由于北方冷空气热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黄河流域在小雪节气,一般开始下雪。就全国而言,长

江流域平均情况 2月中下旬降雪;东北地区的初雪要提前到11月初以前;在福州、柳州、百色以南,是

终年不见雪的。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 7~10℃,降(雨)雪量10~20毫米。做好牲畜保暖越冬

工作。

大 雪:

此时,地上有了积雪,黄河中下游地区,各地12月的积雪日数比11月要多一倍,甚至多四倍。长江

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下降到5~8℃,降雪(雨)量10~20毫米。要加强冬小麦、油菜等春花作物的田间

管理。

冬 至:

阳光直射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白天最短;其后阳光直射位置背移,白昼渐长。“过了冬长一针,

过了年长一线”。此时,北方冷空气强盛,标志着寒冬将至,最冷的时节来临。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

气温2~5℃,降雪(雨)量10~30毫米。加强冬小麦、油菜等春花作物的田间管理。

小 寒:

气候变化除了其自身周期性的变化外,人类活动的深度、广度、力度以及大气环流异常、火山喷发

尘烟等诸多因素,影响了气候固有的周期化变化规律。致使过去连续出现14年的暖冬现象。本节气长江

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3℃,江北0℃以下。降雪(雨)量10~30毫米。

大 寒:

此时在“数九寒天”,实为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再往后便是“水暖三分”的立春了,长江中下游地

区日平均气温1~3℃,降雪(雨)量10~30毫米。主要农事活动:积肥、造肥,冬修水利扫尾,开始绿化

植树,清理改造鱼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