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道修行 卓越领跑——用优秀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源头活水558 2013-09-26

时下教育界流传着这么一段话:三流的学校管理靠权威,二流的学校管理靠制度,一流的学校管理靠文化。追求文化业已成为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文化兴校”、“文化强校”等提法的频现,说明了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校文化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作用。

 

一、学校文化的自觉与重建是新时期学校建设的使命和生存发展战略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竞争日趋激烈,政治、经济的较量与冲突只是表象是一时的,而文化的竞争与博弈才是根本的、长期的。文化竞争正逐渐取代生产竞争、管理竞争,成为未来最强劲的经济动力。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文化是根、是魂,是一个民族不可复制的基因和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软实力。而教化是本,始于学校;学校之名,也在其文化。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将四学即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作为教育的四大支柱,并坚定地重申一个基本原则: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在教育的最本质处思考:教育的根本职责,不仅要教会学生求知,更要教会学生做人;不仅要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健全人格的塑造。我们迫切需要把高品质的学校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中去,并将其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人文素养和人格品质,为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和终身幸福奠定牢固基础。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所有东西都忘掉之后,剩下来的就是教育。是啊,最后剩下来的东西才是教育的本质:知识忘记了,能力沉淀下来了;灌输的忘记了,熏陶的沉淀下来了。灌输的东西不是教育,只有被消化吸收的才是教育。当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剩下来的就是人的品质,人的素质,人的能力,而我们恰恰是运用剩下的东西去思考,去实践,去战胜困难,去创造幸福。

反观我们现在的学校管理,我们总是试图灌输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规范和道德,希望他们能受用一辈子,而事实往往并不理想。教育给予学生的最宝贵财富理当在于使他们成为能提高生命质量和把握人生的人。而当下处于交锋状态的当代教育理念与学校现实情形却常常暴露出种种矛盾:一方面,新课程改革理念主张以生为本,要求促进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学校以分为本,重视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宗旨在教育实践中继续得到贯彻。一方面,教师们观念上普遍认为教育应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基;另一方面,指导学校教育的基本思路还是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分数依然笼罩和统治着年轻一代学生和老师的学校生活。在很多地方,对外对上宣传的是素质教育,对内执迷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学生成长得不快乐不幸福,教师生活得很辛苦很麻木,校长也是常常在应试和素质教育的夹缝中间疲于应付。

重视应试而缺失文化的教育常常将我们的孩子们带入了一个他们倍感陌生、片面和异己的地带。精神的失落带来的是精神世界的浮躁、幽暗甚至迷失,教出来的孩子可能是一些有知识没灵魂、有智力没情感的怪物。现在我们讨论、探索学校文化发展,其实就是想寻找一种培育年轻生命、塑造未来社会的最佳途径,就是想让学校真正拥有灵魂,让教育真正发现文化的价值、生命的意义。

学校文化的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和促进校园里“人”的发展。一些具有独特的高品质文化内涵的学校,在其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她的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就像学生成长的空气、水分和阳光,又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这种文化的力量虽说无形,但其作为一种精神成果,其产生的影响力、渗透力、推动力之大之强不可估量。高品质的学校文化当中一些永恒的、有深度的东西,让学生长大成人后回忆学校生活时仍然能感受到一种兴奋,一种激荡,一种幸福和自豪。她让教师也在拥获一份沉甸甸的充实的同时,更感受到一种厚重的文化底蕴的骄傲。显然,学校对学生影响最久远、最深刻的不是知识,不是分数,而是文化,是在校园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这些东西可能不能给孩子的中考、高考直接加分,但它能为孩子的人生加分,因为它关注的不仅是当下,更是孩子们的未来,未来会对学校优质的文化功绩做出准确评判。而只重视分数、只关注考试却缺失文化的学校留给学生长大成人后的往往是记忆上的一段空白或者烙上的只是不堪回首的痛苦、耻辱、无奈和郁闷的印记。所以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点应该建立在对每一个具体的个人的陶养、润泽与成全上,这既需要大爱和责任,更需要耐心和涵养。正如日本学者佐藤学所说的那样,教育属于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的发展越缓慢越好,在这种缓慢中才能沉淀下一些特别有价值的东西。文化建设有时需要的正是在这样慢的心态下对未来负责任的精神。

学校文化实际上就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气质和生命,一所学校没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就很难形成自己的品牌,而没有品牌的学校,是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长久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即使一些学校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下通过应试教育取得的成绩完成了学校发展的原始积累,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校,在日后的发展和竞争中,它也需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通过成功转型塑造自己的学校文化,最早从企业文化那里得到裨益和启示的现代世界知名品牌企业的发展已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国内外大量事实也证明,那些名校之所以能在风云变幻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形势下始终保持非凡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关键就在于拥有成功的学校文化。高品质的学校文化成为许多学校走向卓越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法宝,也必将成为学校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师生校三者文化的和谐统一是建设高品质学校文化的内生驱动力

 

朱颜杰在《学校管理论》中曾给“学校文化”下过定义: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为其成员所共同遵守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的思想的总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文化是学校中全体师生共生、共有、共享的东西,是历代师生在学校生活中的共同选择、共同行为和共同创造。

学校文化其实就是共同生活于学校的师生的特定生活方式,她反映了这一群体适应环境所形成的共同价值、共同思维和共同行为,体现着师生的生活质量、水平和生命状态。

学校的发展关键是人(教师、学生)的发展,所以学校文化,根本上也是学校中“人”的文化,学校文化建设的两个着眼点应是“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学校文化建设要与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相结合,让学校文化的诸多要素真正进入学生发展历程,并改变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一次关于中学教育的座谈会上,一位青年教师直言不讳地指出,没有什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分,有的只有人的教育非人的教育之别,一句话击中要害,抓住了当今我们教育中存在的最大症结,即人的教育的缺乏。对于人的教育缺乏的学校去奢谈学校文化是何等的可笑。

建设学校文化首先要看重生命形态的文化,尤其是校长、教师,他们身上所凸显出来的校园文化是最需要审视与变革的。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在学校里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本,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要从培养人的核心价值与核心素养说起,因为这些将深刻地影响着学校的文化形态和品位。

 “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在学校教育中具体落实到学生发展的层面上,即以学生的发展、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中心。要求我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要求我们把学生作为作为成长和发展中的人,要求我们把学生今天的生活与明天的发展联系起来考虑,要求我们既要着眼于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又要关注当下的发展并考虑学生现实生活的愉快和幸福。

正确认识和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哲学和价值追求,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设一流的学校文化和促进学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价值。

建设一流的学校靠的是文化的积淀,而一流的学校文化主要靠优秀的教师文化建设来实现。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角色理念认同、职业操守及价值取向的总和。就教师文化来说,其关键要素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专业素养可以学习,学校可以通过建设学习型学校作为提升学校学习力、创造力,增强综合竞争力和整体战斗力的动力源泉,但教师的学习力可以习得,人格魅力却几乎无法学习,这只能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的浸润、涵养,让老师在感知理解、陶养润泽中得到感染和激发。

学校要着力建设积极、健康、和谐的教师文化,养育教师的精神追求,让富有生命力、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师文化,成为教师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使广大教师的思想境界、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不断得到提升,让高品质的学校文化成为教师自我发展、建功立业的精神动力,让奋发进取、敬业奉献成为教师们的自觉追求。学校要努力培养学习型教师,培养幸福型教师,让他们在享受工作中赢得尊敬。

不管是学生文化还是教师文化,都应该具备的是一种召唤性的力量,就是要让校园的师生都能感受到一种责任,秉承了这个精神,就会有所追求。并在由文化统领的这个兼花园、家园、学园和乐园的校园里,体验到追求理想过程中的愉悦与满足,感受到成长发展中的快乐和幸福,而不是常常体验到焦虑、恐惧、紧张和压抑等不良情绪。

在教师文化、学生文化之外,还有一个管理者文化。它影响着学校制度的制订,牵涉到学校文化的上层形态,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在学校发展的较高阶段,学校管理主要依靠校园文化与校园精神,这是学校发展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学校文化三者的发展统一,意味着学校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意味着学校文化建设的认识和理解达到了新的水平和高度。

 

三、致力于学校内涵发展,追求文化立校是学校教育管理的最高境界 

 

办学有几种境界:原始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天人合一境界。每一种境界都有其特征和内涵。而文化是立校之魂、兴校之本、强校之基,追求文化立校应该成为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

作为教育人,我们必须有更高远的志向、更充足的底气、更豪迈的志气,我们不能仅仅盯着升学指标办学,要多一些登高望远、超常脱俗的追求,我们必须放开眼量,将目光投向世界教育发展的前沿,获取先进的思想动力,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影响;我们要关注课堂,关注课堂的教学状态,要创设适合学生成长的环境氛围,要侧重于传统人文精神和科学探索精神的滋润和熏染,要让学校充满书卷气、书院气、书生气;我们要让学校成为学术的殿堂、文化的殿堂,多一些发展才智、奋进向上的动力,多一些充分发展个性、洋溢着生命的勃勃生机和潜在价值的发展舞台,努力让学校成为每一位师生成长成才的家园乐园,让我们的师生和学校成为健康指数、魅力指数、幸福指数最高的个体和团队。

文化是一种追求,一种习惯,一种生产力。高品质的学校文化是一个优质教育品牌的内核和象征,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所学校兴衰荣枯的决定性因素。

追求卓越应是教育人永恒的目标,既然一流学校靠文化,那么行走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大道上,不管前方有多大的艰难险阻,既然选择了远方,我们唯有把优秀的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重视“文化落地”在校园的建设,我们才能让学校优秀文化的声音传播的更响亮、更辽远、更持久。

 

 

合肥一中 吴英明

 

 

(此文刊载于2012-1-6的《新安晚报》“新安教育专刊“文化立校”专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