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教师成长的好地方

 山城阿蒙 2013-09-26

——听曹荣露老师教学《会“呼吸”的公路》有感

这段时间,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听老师的课,前前后后听了不下五次。每一次听课自己都有所收获,也有所发现,我发现,老师的课一次比一次成熟。课堂真是老师成长的好地方。

当我们接到任务——本期语文教研活动第一次就由我们三年级负责的时候,我就将上课的任务直接下到了老师的头上,尽管心存犹豫,老师还是毫不犹豫的答应了。随即,我就让她自己选择教学内容。

无论什么时候担任教研组长,老师上教研课,我都让她们自己选择内容。因为自己的选择,自己最乐意去完成。事实也如此,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

老师很好学,一接到任务就回家开始了准备。第一次她决定上《家乡的红橘》。并且很快找到了一份教案传给了我。我看了以后,给她做了分析,上这个内容要将读和写充分的结合起来,对于我们的学生,难度很大。当然,如果坚持,我们也可以做研究。

后来,她又重新做了选择,让我深感意外的是,这一次,她居然又选择了批读文。我们的学生才刚刚接触批读文,而且选择的是很有难度的《会“呼吸”的公路》,而且坚持自己的主张不再选别的,这着实让我吃惊。

首先,她找到了一份资料,在上面做了一些修改。因为没有教学的实际感受,我就让她先上给我们看看再说。于是,利用中午的辅导课时间,在34)班,我们组的老师和向老师都来听课了。听了以后,觉得批读文教学特征不明显。另外,课件的处理上也有问题。

于是,下来以后我们对本课进行了重新设计。围绕我校121教学模式。设计上我是做了一些指导,但是课件等准备工作,还是她一个人在做。

修改好以后,她又在我们班上了一次,我们听了以后,发现还是有不少的问题。但是,明显的,知道老师课堂上在做什么,目标意识更加明确了。于是,我们几位老师再次一一对教材进行了阅读,对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的调整。这次我们把抓住关键词质疑作为一种学习的方法做为目标引导学生去学习课文。

中秋节前,老师上了一次。因为我们的理解她还没完全得到内化,所以,思路显得不够清晰,反而在课堂上不知所云。

中秋节的时候,对于这节课我又反反复复的进行了思考,我再次对这节课的教学做出了调整。回到学校,向曹老师说出了我的想法。老师觉得还行,于是,运用了这份设计,还进行了相应的修改。

又经过试讲,评议。基本定下了教学设计。我本想让她再到希望小学做交流。没想时间实在很紧迫,作为班主任事很多,就没来得及。

925,曹老师就上了这节研究课《会“呼吸”的公路》,这次,教研员还邀请到了咱们的专家西南大学教授范蔚博士。

一节课似乎很快就结束了,但是我们研究的过程却是漫长的。看得出来,尽管幕后的我们也做了一些指导,但更多的却是执教者自己的思考,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看得出我们的老师学习非常的用心。是在用心的做这件事,准备比较充分。教学的语言清晰,心里素质好,不慌张,对于学生的引导能够做到循循善诱,不急不躁。教学思路很清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课还是一次比一次好。当然,还是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书写这项基本功,教学时间的掌控,尤其是像在这样的课堂,一些教学技巧的问题。我想这些问题,随着经验的积累慢慢就会熟悉。我为老师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我非常欣赏像这样虚心好学的老师。

当然,通过这次研究活动,我自己的收获体会也是很大的。尤其是对批读文的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如果说,这次教研课存在问题,可能责任更多在我。

一、教学设计呆板、不活泼。

二、在批读文教学的理解上更加注意对文本的分析,学生自己读书感悟的机会显得很不足。

三、为了套学校的121模式,有为模式而模式的情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设计实效性不明显。

四、对课程标准中年段目标的清晰度也不够。

听了范蔚教授关于批读文的讲座以后,我深有感触。自己对目标的拟定还是过高,教学时想抓的太多,而结果导致目标的达成很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拟定好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时直奔目标,以目标的达成来衡量教学是否有效。

作为一位研究者,我觉得自己非常的稚嫩,指导点拨的能力几乎还不具备。要想提高指导力,我还得增加自己的实力,多读多看多学。或许我也能成为站在领奖台上明星背后的那位,希望那一天能早日到来。

不管是执教老师,还是幕后的指导者,都只有深入课堂才能发现问题,真正解决问题。所以我想大声的说:课堂是教师成长的好地方!

 

(蒙玲 2013926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