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仲英谈中医临床用药技巧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3-09-30

周仲英谈中医临床用药技巧  

清初医学家喻嘉言说:“先议病,后议药。”这就说明只有正确“辨证求因”,才能考虑怎样用药。现从临证实践需要,分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辨证选药

    总的要求是按病机而立法,依法而选方,按方而用药。具体而言,还当掌握以下几点:

1.熟悉常用治法和处方的代表药

首先必须熟练掌握常用治法的代表药,打好基本功,这样就可在立法的原则下用药。如属按方选药,还应掌握方中主要药物的组成,才能把药选在点子上。如桂枝汤中的桂枝与白芍,白虎汤中的石膏与知母,小柴胡汤中的柴、芩,大柴胡汤中的柴、芩加大黄,都是该方的主药。当确定选用任何一方时,处方中必须具有其主药的存在。

2.掌握脏腑用药

按照药物“归经”的理论,针对脏腑病位选药,元代名医张洁古根据这种用药法编写成“脏腑用药式”,对后世医家有一定的影响。但必须注意,一药未必仅归一经,功用主治亦非一端,且可随配伍而变异,因此切忌机械理解。兹举例如下:

(1)心

1)益心气:太子参、人参、茯苓、甘草。

2)温心阳:肉桂、附子、干姜。

   3)补心阴(血):当归、白芍、丹参、麦冬、玉竹。

   4)安心神:枣仁、柏子仁、五味子、小麦、琥珀。

   5)清心热(火):黄连、连翘、竹叶、莲子芯。

   6)开心窍:菖蒲、郁金、远志、麝香。

   7)通心脉:丹参、川芎、红花、桃仁、三七。

   (2)小肠

1)温小肠:乌药、吴萸、小茴香、肉桂。

2)清小肠:木通、泽泻、栀子、滑石、车前子、灯芯。

(3)肝

1)补肝血:当归、杞子、首乌、鸡血藤。

   2)养肝阴:生地、女贞子、山萸肉、龟板。

   3)理肝气:香附、青皮、川楝子、白蒺藜。

   4)清肝热:桑叶、菊花、夏枯草、龙胆草、决明子。

   5)温肝寒:吴萸、小茴香、橘核、官桂。

   6)平肝潜阳:钩藤、天麻、珍珠母、赭石、牡蛎。

   (4)胆

1)清胆:龙胆草、茵陈、黄芩、栀子、青蒿。

   2)利胆:柴胡、广郁金、元明粉、金钱草、酢浆草、海金砂。

3)温胆:吴萸、肉桂、小茴香。

(5)脾

1)补脾气: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甘草。

   2)温脾阳:干姜、益智仁、砂仁、肉果、附子。

   3)理脾气:木香、陈皮、厚朴、大腹皮。

   4)化脾湿:藿香、佩兰、苍术、厚朴、草果、蔻仁。

   5)升中气:升麻、柴胡、葛根。

   6)养脾阴:花粉、石斛、麦冬、乌梅。

  (6)胃

  1)温胃寒:干姜、肉桂、高良姜。

  2)清胃热:石膏、知母、芦根、黄连、黄芩。

  3)补胃气: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

  4)养胃阴:石斛、沙参、麦冬、花粉。

  5)消胃积:六曲、山楂、莱菔子。

  6)降胃气:半夏、陈皮、砂仁、蔻仁、枳壳、厚朴。

  (7)肺

  1)补肺气:黄芪、党参、太子参、甘草。

  2)养肺阴:天冬、玉竹、北沙参、百合、阿胶。

  3)清肺热:黄芩、蒌皮、桑皮、银花、鱼腥草、石膏、知母。

  4)温肺寒:麻黄、细辛、紫菀、冬花。

  5)肃肺化痰:前胡、杏仁、百部、橘红、法半夏。

  6)泻肺平喘:葶苈子、桑白皮、冬瓜皮、苏子、莱菔子。

  7)敛肺定喘:五味子、白果、诃黎勒、罂粟壳。

  (8)大肠

  1)温大肠:厚朴、木香、草豆蔻、肉豆蔻、荜澄茄。

  2)涩大肠:诃子、石榴皮、乌梅、赤石脂、禹余粮。

  3)清大肠:黄连、黄芩、马齿苋、败酱草、丹皮、红藤。

  4)泻大肠:大黄、芒硝、槟榔、枳实。

  5)润肠燥:火麻仁、郁李仁、瓜蒌仁、肉苁蓉。

  6)杀肠虫:使君子、苦楝根皮、雷丸、槟榔、鹤虱、榧子。

  (9)肾

  1)滋肾阴:熟地、山萸肉、女贞子、首乌、龟板。

  2)温肾阳:附子、鹿茸、仙茅、仙灵脾、巴戟天。

  3)壮筋骨:杜仲、川断、狗脊、怀牛膝。

  4)利肾水:赤苓、猪苓、泽泻、车前子、防己、滑石。

  (10)膀胱

  1) 固摄:益智仁、覆盆子、菟丝子、桑螵蛸、金樱子、龙骨、白果、乌药。

  2) 清利:黄柏、知母、茯苓、猪苓、泽泻、萹蓄、瞿麦、金钱草、海金砂、土茯苓。

3.注意随症用药

俗话说:“头痛用川芎,腰痛用杜仲”这是批评医家不辨证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错误作法。但是,随证用药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的变通处理,仍然具有辨证用药的含意在内,试举几则随症用药的例子于后。

    (1)头痛

    偏寒:吴萸、川芎、白芷;偏热:菊花、桑叶;偏后脑:羌活、麻黄、葛根;偏前额:白芷、蔓荆子;偏两侧:川芎、白蒺藜;偏巅顶:藁本、吴萸;顽固性头痛:白附子、僵蚕、全蝎。

(2)咳嗽   

风寒:麻黄、苏叶、杏仁;风热:桑叶、菊花、桔梗;湿痰:姜半夏、陈皮、厚朴;阴虚:百合、麦冬、川贝;痰饮:干姜、细辛、五味子;肺痈:芦根、鱼腥草、桔梗;久咳:百部、诃子。

(3)胃脘痛   

寒痛:高良姜、吴萸、乌药;热痛:黄连、川楝子;虚痛:黄芪、党参、白术、白芍;气痛:沉香、砂仁、枳壳、香附;瘀痛:延胡索、五灵脂、三七;食痛:麦芽、谷芽、神曲;虫痛:使君子、槟榔、乌梅。

    (4)低烧(虚热)

    虚热有汗:秦艽、地骨皮、知母;虚热无汗:丹皮、青蒿、地骨皮;掌心热:丹皮、山栀;掌心灼热多汗:鳖甲、地骨皮、乌梅;潮热骨蒸:银柴胡、白薇、胡黄连。

4.结合辨病用药

所谓“辨病用药”,一般是指区别于辨证论治而按病用药,含中医及西医的病,如治肝炎方药、治气管炎的经验方药等。也包括用现代药理来解释中药作用的,如降转氨酶、降血压、降血糖等。若单求“辨病用药”,是不妥当的,但是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结合辨病用药,可以匡辨证用药之不足。如用枳壳结合于补中益气汤治疗胃下垂;用“三金汤”(鸡金、海金砂、金钱草)结合辨证用药,治疗胆结石和尿路结石等。

5.根据经验用药

所谓“经验用药”,是指中医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具有独特经验之用药。例如:大黄本为通便药,与甘草同用则能利小便;用少量麻黄配伍大量熟地则能治下虚上盛之喘,开肺气,而麻黄不汗,补肾元,而熟地不滞;茯苓得白术则补脾。牛膝能引血下行,亦能引其他药下行,故又称本药为“下部之使药”,但也能因其性下行而引发遗精。它如:仙鹤草治盗汗,每次一两,加红枣五个煎服,近人实践证明有效。

6.拓宽中药新用途

中药的基本特点是多组分的复合物,且其主要成分未必就是唯一的有效成分,但由于中药具有多种组分,因而其功效也是多向性的,前人实践的积累,虽已认识到每味药的主要功效,但尚有未被发现的效用,须在临床应用中探索,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手段和方法,寻求新的药效。兹举例如下:

漏芦苦寒,主用于乳病及疔疮肿毒,可治产后乳汁不下,善长于通络活血、解毒消痈。我据此先后使用于骨巨细胞瘤、乳腺癌等多种肿瘤有热毒征象者,具有良好的解毒抗癌、散结消肿作用;鬼箭羽苦寒,功能破血通经,散瘀止痛,习用于闭经、产后瘀滞腹痛及风湿痛等症。据此试用于癫狂、类风湿、慢性肾炎、狼疮、糖尿病等,具有血瘀特征者,颇能增效;泽漆苦微寒有小毒,功能泻肺化痰、止咳降气、利水消肿,现代多用于慢支咳喘、肺结核等病,笔者据其化痰利水、散结解毒之功,用于慢性咽炎、心源性咳喘、水肿、肿瘤等,确有良效;天仙藤味苦性温,行气活血、通络利水,《妇人良方》载有天仙藤散治子肿,乃据此扩大应用于功能性水肿、特发性水肿、内分泌性水肿,因淋巴、血管回流受阻所致的水肿等,并配鸡血藤治疗高血压病的“气血失调症”,颇有效验,在使用中只要做到药证相符,用量、疗程得当,并未见发生马兜铃酸的肾毒性损伤;苏木甘咸辛平,功能活血疗伤,祛瘀通经,作者在《血证论》用参苏饮治疗败血冲肺危症的启发下,先后用治肺心、心衰数例,体会到具有益气活血利水平喘的功效;狗舌草苦寒有小毒,功能清热利水杀虫,主治肺脓疡、肾炎水肿、疖肿疥疮,但近人罕有用之者,六十年代曾有人试用于白血病,我据其功效先后用治狼疮及狼疮肾,均有较好的效验;十大功劳叶苦凉,功能清虚热、滋肝肾、祛风湿,临床主用于肺痨咳嗽、咯血、劳热,笔者据其清虚热的作用,始用于功能性低热,进而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的低烧、心律失常,其效均佳,而现代药理发现有增强冠脉流量与强心作用;苍耳草苦辛微寒有小毒,近人多用其子,但果实毒性较大,功能散风除湿,通窍止痛,习用于鼻炎、风湿痹痛,善治痈疮疥疮,肿毒湿疹,故据此借用以治疗风团痒疹、皮肤瘙痒,有较好的抗过敏作用,试用于过敏性肠炎、肠功能紊乱所致的腹泻,亦甚有效验;金毛狗脊辛苦温,功能祛风湿、利关节、补肝肾、壮筋骨,习用于风湿痹痛、腰脊酸疼、腿膝软弱,对肾虚不固的尿频、带下淸稀者,有固涩作用,验方言其能治扁平疣,但未见本草文献记载。用法:日30g煎汤,湿敷30分钟以上,日二次,经试用于临床效验甚佳,其后常配地肤子、马齿苋各30g,内服与患处湿敷并用,以图增效。老鹳草辛苦平,功能祛风除湿、舒经活络、清热解毒,习用于风湿痹痛、筋骨酸疼、肌肤麻木、湿热泻痢及热毒疮肿。往昔曾治一急性肾盂肾炎患者,尿培养大肠杆菌持续阳性,迁延不愈,乃据《滇南本草》所载“利小便、泻膀胱积热”的作用,在原有处方中加用老鹳草15g,两周后尿检持续三次转阴,此后常用于泌尿系感染“下焦湿热证”,配入方中以增效,并借用其清热利湿解毒及“活血”(《纲目拾遗》)的作用,用治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的“湿热瘀毒证”,以保肝、抗肝纤,亦有较好前景。

7.注意药物的主次排列

用药离不开“君臣佐使”的原则,在处方时应当注意到君药、臣药居前,佐使药居后,这样做有利于检查自己的处方是否方证吻合。在抓君臣排列时,应紧紧扣住立法与选方。如选用桂枝汤,应桂、芍居前;选用麻黄汤,应麻、桂居前;选用五苓散,猪茯苓、泽泻居前。若依法处方者,则以紧对立法之药居首,如因于痰,以湿痰为主者,半夏、陈皮居前;风痰为主者,僵蚕、胆星居前;燥痰为主者,瓜蒌、贝母居前。有人说甘草调和诸药,列为使药居后,其实也不尽然,如脾气虚弱选用四君子汤,甘草为使,应书于处方之末;若为心气虚悸选用炙甘草汤时,则甘草是主药,自应列为首位。

8.“引经”与“反佐”

所谓“引经”,古称“引经报使药”,认为某经有病当用归某经的药物作“向导”,如太阳头痛用羌活,阳明头痛用葛根等。目前称为“药引”的,约有两种:其一,确能引导诸药在某部病位发挥较大作用者,如上部病用桔梗,下部病用牛膝之类。其二,属于习惯的自加中草药。如姜三片、枣二枚、荷叶一角、车前草两棵、鲜芦根一尺等。把这些药写在方末,便于自加,并非皆有引经作用。

   “反佐”问题,这是用相反药佐“正治”而成效,如胃热呕吐,投苦寒而格拒者,可用姜汁炒黄连;姜汁性温,用于热证,就是“反佐”。这样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二)用量与炮制

    处方中药物的用量及其炮制,既直接影响着疗效,也涉及服药的安全可靠。这里主要谈在实践运用中的几个具体问题。

1.关于用量

中药多为天然药材,其用量较大,其有效量的安全阈也较宽。但也不是绝对的,有些剧毒药物如乌头、巴豆之类稍稍过量,就易发生中毒事故。总的来说,加大用量,并不和提高疗效成正比,如何权衡中药之用量,可从下面四个方面着手。

   (1)严格控制剧毒药的用量

如川乌头,有效量为3~6g,煎服如超过10g,就易发生中毒,如超过30g以上者,就易发生死亡事故,必须严格掌握。但若在煎煮的时间上延长,却可以减低其毒性。

   (2)按药物作用的地位而定量

一般地说,君药、臣药用量偏重,佐药、使药偏轻。例如用桂枝汤时,桂枝为主,白芍为辅,桂枝用5g,白芍用10g,用小建中汤时,白芍为主,桂枝为辅,用桂枝3~4g,白芍15~20g。且桂、芍用量都超过常用量。再如治阳虚寒证病人,一般用四逆汤,附子为主(5~8g),干姜为辅(2~5g)。若病情严重,阳脱脉伏者,当用通脉四逆汤,干姜为主(8~10g),附子为辅(4~6g),余可类推。

(3)根据不同作用要求掌握用量

如柴胡作为和解退热的用量宜偏大(12~15g),作为疏肝解郁宜偏轻(3~6g)。又如防风,作为疏风发表,可用一般量(5~10g),解砒毒当用最大量(30~45g)。

   (4)注意药物的体积掌握用量

同一药量的药材,体积差距很大。如磁石10g,只有三粒黄豆大小;若配10g玉蝴蝶或丝通草,可占半药罐。为了符合煎煮的要求,应掌握用量,适当考虑到药材的体积。如矿石、贝壳类药物,用量可偏大些,一般在30g左右。另外有些药物体积虽大而用量又不能小者,可采用煎汤代水煎药方法。如伏龙肝、夏枯草、葫芦瓢、益母草等药用大剂量时,就要先将药物煎汤去渣取水再煎他药。

    2.关于炮制

中药炮制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是我们处方时应该熟悉的。在这里主要是谈谈有关的几个具体问题:

(1)抓住必要的炮制

为了减少毒性,提高疗效,必要的炮制是不可少的。如生半夏用生姜同煮,制成姜半夏,可以减少半夏的毒性;陈棕炭、血余炭等用于止血,必须烧炭存性,否则就不易于煎煮和消化吸收。炒黄芩善于退热,焦苡仁健脾止泻,在处方时都必须注明。

   (2)避免有害的炮制

过去有些炮制,为了追求美观,反而失去药效。如清水半夏片、花槟榔片、淡附片等,要把药物水浸多天,把味浸淡,切出的饮片犹如爪甲,光泽透明,非常好看,实际上有效成分已大部消失。

   (3)改革繁琐的炮制

如蚌水炒天麻,很难肯定被炒的药味有什么新的特殊作用。

    (三)必要的医嘱

    这里所讲的“医瞩”,主要是指有关服药要求的嘱咐。

1.服药的次数

急性病服汤药须大量频进,必要时每4~6小时一次;频繁呕吐,饮食难进者,应采用少量多次分服法,如大黄甘草汤治急性胃炎的呕吐,开噤散治疗噤口痢疾的水饮难入。若为慢性疾患,服药每天一剂,或两天一剂。

2.服药的时间

一般日服二次者,多取早晨(空心)与晚上(临卧)为宜。夏令服药,最好头一天晚上服“头煎”,第二天早上服“二煎”,这样可避免中午高温时间汤药发馊。对胃部有刺激性的药物,如补血丸中有皂矾等药,以饭后服药较好。病在上焦者饭后服,在下焦者饭前服。

3.注意服药后的调护

如服发表药,服后宜温覆以取汗,不可当风受凉。有些病在服药时应嘱咐注意病情变化,如服泻下剂,必须遵守“得利止后服”的原则,不使过剂伤正;另外尚需交待所服药物的有关“饮食宜忌”等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