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族始祖太昊伏羲及中华本源文化

 黑老赵 2013-10-01

[转载][转载]民族始祖太昊伏羲及中华本源文化

(2013-09-20 10:27:00)

        [转载]民族始祖太昊伏羲及中华本源文化

作者:秋色无限

 

一、伏羲民族始祖地位的确立  

    中华民族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由多民族共同组成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始祖是国人历经千百年反复审慎地选择而确立起来的民族血缘和民族文化的代表。“三皇五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其世系位序的排列在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已逐步确立。“三皇五帝”的世系之中,太昊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居神农、黄帝之前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左传》、《管子》、《周易》、《庄子》、《荀子》、《列子》、《战国策》、《国语》、《世本》、《逸周书》、《山海经》等先秦典籍都有关于太昊伏羲的表述。《周易·系辞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这段话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伏羲功业和始祖地位,影响甚大。  

    在正史中,司马迁从华夏大一统的观念出发,在《史记》中把黄帝“著为本纪书首”,未为伏羲立传,但他在《太史公自序》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肯定了伏羲的历史地位。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田野考古和对远古各部族集团的研究,学界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了新的认识。一般认为,中华民族早期血脉来自于华夏、东      、苗蛮三大族团。华夏族团的发祥地在今陕西省黄土高原,东夷族团的地域范围在今河南东部和山东、安徽一带,苗蛮族团地域以今湖北、湖南为中心。这三大族团互相斗争,后又和平共处,到秦汉之际,归于完全同化,形成中华族的主体血脉。炎帝和黄帝是华夏族团的代表,太昊伏羲是各族共同尊奉的先祖。即使在今天的民俗生活中,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仍保留着伏羲创世神话和祭祀人祖伏羲的习俗。所以,伏羲作为我们民族始祖,更具有民族血缘和民族文化上的广泛代表性,更能得到构成本民族成员的广泛认同,因此,有人认为以“羲黄”代替“炎黄”作为我们民族的共同始祖更为全面和符合实际。  

              

            二、伏羲在民族血缘和民族文化方面的贡献  

    历代典籍对伏羲的文化贡献所载甚多,这些贡献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民族血缘和民族文化两个方面:  

    首先,从民族文化的形成上来说,伏羲始画八卦,开启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源。《周易》、《史记》等典籍记载了伏羲“作八卦”的重要贡献。《礼记·礼运篇》注引《中侯握河纪》谈到与伏羲关系密切的“河图洛书”以及八卦:“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画八卦。”伏羲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是我们民族思想方式的基础,是中华文化的原点。另外,传说伏羲确立了天文历法;发明网罟,教民渔猎;养六畜以充庖厨;造琴瑟,作音乐等。这些均反映了伏羲在文明和文化初创时的贡献。  

    与中华民族另外两个重要始祖炎帝和黄帝相比,炎帝是农业文明之初的代表,主要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黄帝是农业文明进化时期的代表,主要是华夏各族政治和制度上统一的象征。而伏羲所代表的是比炎黄二帝更早的渔猎文明时期,是中华文化最早的源头,是文明初始的象征。  

    其次,从民族血缘的凝聚上说,伏羲时代是一个部族融合的时期,史载伏羲“正姓氏,制嫁娶”。《路史》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姓氏的主要作用就是明血缘、别婚姻,纯正血统。不同部族的人分别有不同的姓氏,“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各个部族相互通婚混血,从而奠定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基础。这是伏羲在民族血缘方面的伟大贡献。  

    太昊伏羲氏还赋予了我们民族以总徽号——龙。《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闻一多在《伏羲考》一文中指出,龙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因部落的兼并面产生的混合的图腾”。龙图腾的形成,象征了中华民族主体血脉的汇聚和文化的奠基。从此,普天下的中国人都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龙的传人”,共同尊奉同一个祖先——伏羲。在伏羲的旗帜下,多民族团结和合,统一为中华一家。太昊伏羲因此而成为中华民族血缘和文化的广泛代表。  

    太昊伏羲是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选择和确立起来的一个民族血缘和民族文化的象征,在他身上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民族血缘和民族文化观念的形成过程。而且“龙”图腾是中华各民族大融合的典型象征,伏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真正源头。  

 

三、伏羲文化的内涵  

    伏羲是我们民族的血脉之源、文化之本,是中华文化的本源和民族文化的母体,又是中华哲学体系、神秘文化与民间民俗文化的宝库。作为我们民族本源文化的伏羲文化,体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创造精神、奉献精神、和合精神。从身体力行到抽象思维,从蛇图腾到象征中华民族的龙图腾,从单一部族到多民族大融合,伏羲作为“有圣德”的民族领袖和创世英雄,作为“有大智”的思考者和发明创造者,作为各民族团结协作、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象征,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伏羲文化始终是本源文化,因其固有的创造性和实践性,兼容并蓄的人文精神和认识世界的科学性,又使之具有强烈的多民族文化的认同性和强大的发展生命力。  

    伏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从物质世界到精神领域,从上层文化到民间习尚,几乎无所不在,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心灵和意识深处,具有博大精深、兼容并包、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特点,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是中华文明的灵魂和精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与源泉,是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的不竭源泉,也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强大动力。在中华文明演进和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伏羲传说与文化,是凝聚中华各族,孕育民族精神,塑造国民性格,开发民族智慧,推进民族复兴的“元素”和动力,具有永不枯竭的亲合力、感召力和纽带作用与规范功能。  

 

四、确认伏羲始祖地位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维系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位居三皇之首的伏羲和中华远古文明的起始和源头的伏羲文化,具有广泛的民族代表性,是最具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研究和弘扬伏羲文化,有益于团结和调动海内外同胞的共同情感,唤起普天之下龙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敦宗睦族的赤子之情,促进民族团结、祖国统一。  

    有利于揭开中华文明之源。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文明之一,又是唯一未曾中断过的古老文明。中华文明形成的基本模式与发展历程,中华文明的特点与长盛不衰发展的原因是迫切需要阐释的重大学术课题,也是世界古代文明史的重大研究课题。通过对伏羲及伏羲文化,特别是龙文化的起源、传播和发展轨迹的深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探究中华文明的源流发展过程。  

    有利于满足全球华人寻根谒祖的精神需求。中华民族安土重迁,有认祖祭祖的习惯,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自己是龙的传人。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保持的一个优良的“认祖祭祖”的传统美德。通过不同形式对伏羲文化进行方式多样的提升,开展“寻根祭拜”活动,对于满足国人的祖宗崇拜心理,增进民族的整体亲和力,形成世界华人合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弘扬和谐文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伏羲八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原点,八卦通过阴阳变易显现的是“天人谐和”观念。伏羲八卦的和谐思想为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同时伏羲文化所体现出的多方文化融汇交流、多民族和合统一,也为我们今天加强民族团结,增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供了思想基础。  

 

五、加强伏羲文化研究的思考  

    文化是历史的灵魂,历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对民族始祖的确认与尊崇,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已经形成为一种稳定的、巨大的精神力量,陶铸了我们民族的共同文化心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发挥了持久的、恢宏的凝聚作用,已经成为我们民族历史不容忽视、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应当积极地承认、继承和发展这种文化传统,进一步挖掘和研究伏羲文化,充分发挥其当今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据《左传》和《帝王世纪》等典籍记载,太昊伏羲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建都于陈(今河南淮阳)。伏羲氏族活动范围包括今天的甘、陕、晋、冀、鲁、豫、鄂、川、云、贵等省,其创立和倡导的古文明,影响到中原及华北、东南。散落在全国各地的近百处文化遗迹和无数的传说,形成了今天以天水为代表的成纪伏羲文化圈,以宝鸡为代表的关中伏羲文化圈,以河南淮阳为代表的中原伏羲文化圈,以山东泰山为代表的齐鲁伏羲文化圈,还有以湖南、江西、重庆东部为代表的湘西伏羲文化圈。“羲皇故都”河南淮阳县现存伏羲陵墓,“羲皇故里”甘肃天水市现存伏羲庙,两地对于伏羲的祭祀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伏羲加强伏羲文化研究,确认伏羲人文始祖的地位,必须整合资源,携手推进。作为伏羲文化资源主体的河南淮阳县和甘肃天水市,有责任和义务沟通各个资源拥有地,在资料整理、学术研究、活动组织等方面携起手来,形成一个覆盖广泛、影响深远的大的伏羲文化圈,进而研究这个文化圈内文明传承与伏羲文化的关联点和关联度,进一步认识伏羲文化的历史地位,逐步确立伏羲的中华民族始祖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