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六气解二:六气名目

 zjycy 2013-10-02

  很多朋友最头疼就是卷二六气解,因为牵涉内容比较繁杂,加上黄元御老先生又比较追求文辞,所以搞得很多人稀里糊涂,雾里看花似的。我个人对五运六气也没有很深入的理解,没有底气,所以只是把我个人的理解,跟大家交流下。

 

  四圣心源的理论体系是土枢四象、一气周流,以五行为主,中土斡旋,四象轮转,就是常说的五行。六气虽然分为六气,本质上依然是五行,核心还是五行,这是一个问题。再一个,六气对应六经,对应人身十二经络的周流。内经讲五运六气,五运,是木火土金水。六气,是风火暑湿燥寒,五运六气跟人体的五脏六腑是相对应的。

 

  六气,有一个跟三阴三阳相结合的命名原则,有特定的名称。

 

  六气名称: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六气里有两个火,五行各一,火分君相,这样五变为六。天地之道以“五”为变化规律,传统文化的源头,像河图,讲的都是以五为周期,以五为规律的天地之道变化。我们知道,周易的卦象有六爻,一年有十二个月,人有十二条经络,六对,三阴三阳加起来也是六,为什么还有六的规律呢?我个人观点,这个大的周期,普遍规律应该是五,而由于月球离地球比较近,它对地球的影响,就是一年有十二个月,是六对,这样引出六的周期。

 

  这个六的周期,本质上不脱离五,内部还是“五”的规律,不过在形式上表现为六。可以这么理解,一天可以分成四个半天,上半天,下半天,上半夜,下半夜,整个一天,就是四象,四象有一个核心,可以理解为中土,这就是五分法,一气周流就是这么一个体系,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也是。不管从小的分还是大的分,这种五,就是土枢四象,一气周流这个规律,在任何一个层面都是存在的,一天可以理解成小的一气周流,那么一小时甚至一分钟,可能也有这个规律,在不同的地方都会有这个规律。我们把一天作为一个单位来讲,一个月有三十个小的一气周流,两个月就有六十个小的一气周流,那么一年分为六气,一气大概是六十个小的一气周流,他的规律是五。所以我们看大的方面来讲表现的规律是六,实际上他的每一步每一气内部核心变化实质是五,仍然符合天道以五为核心的规律。六只是在地球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实质仍然是五,六只是五的一种特殊表现。

 

  当然还有其他的规律,像八卦,八的规律,八也是一种周期。不同的周期,都是不同层面不同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额外的规律现象,从本质上讲天地之间根本变化之道是以五为主的规律。四圣心源讲结构的时候,是以五行为主,中土在中间,斡旋周流,产生四象,四象轮旋,循环不息,周流不止,那么是这么一种规律,并没有把六气作为全书的理论核心来讲,而是以五行来讲,遵从大道。但是人生活在地球上,确实有现实的六的规律,一年十二个月,是六的周期,人体有十二经络,十二对肋骨。

 

  大家看这个图,我们看图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主要给大家讲的目的就是讲六气的实质仍然是五行,主要是讲这么一个目的。大家看的时候呢,我画的图可能有点乱,大家不要头疼,我一点一点的给大家讲,讲完了,大家应该看的就比较清晰了。

 

  四圣心源讲的六气,是继承于内经的。厥阴风木分为足厥阴肝和手厥阴心主两条经脉,或者说是两个脏腑,足厥阴肝又叫乙木,手厥阴心主又叫相火。大家可能对于乙木、癸水、丙火啊比较生疏。素问藏气法时论:“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之,其日甲乙。”足厥阴就是肝,足少阳就是胆,“其日甲乙”,就是分属甲乙,甲为阳,甲木就是少阳胆,乙为阴就是厥阴肝。

 

  六气有不同的名称,代表了三阴三阳六气,代表了阴阳之气的变化,中间十二脏腑代表了人体的十二经络。六气名目是从人体的十二经络相对应的角度来讲的,就是说天地之间的六气统摄人体十二经络,也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应。

 

  大家看图,先把总体结构跟大家介绍一下,图上面是手,下面是足,中间的圈是内脏,写着五脏六腑的名字。一圈一圈的线,代表十二经络,主要循行在人体的四肢。上面的是上肢,下面的是下肢,中间是内脏。十二经络的流行次序有一句顺口溜:肺大胃脾心小肠,胱肾包焦胆肝详,这是内经上十二正经经气流行贯入的次序,五脏六腑的经气如环无端贯通周流不息,是按这个顺序来的。

 

  我们看,从肺经开始,沿着箭头,肺经出来,然后到了大肠经。肺和大肠相表里,经络是相通的。这个图的左边都是脏,右边都是腑,脏腑互为表里,中间都用虚线连起来了,就是互为表里的意思。相为表里的经络在肢体的末端,手脚啊,是相互接通的。肺经经气出来之后到了手阳明大肠经,大肠经和胃经都属于阳明之气,在这个地方相互沟通。大肠经的经气接下来流通到胃经。胃下来流通到脾,脾经下来沿着虚线走,流通到最左边的心。心经,沿着虚线走到右边的小肠,膀胱,下来是肾,下来是心包经,然后是三焦经,然后是胆经,然后是肝经,最后又回到肺,这是一圈。通过这个图,能看到五脏六腑的气都是连到一起的,一气周流,在经络循行就有一个体现,如环无端。另一方面,脏腑在内为阴,四肢百骸在外为阳。

 

  如果把这些线看成跑道,他不是一个人跑,是跑道上都站满了人,全是气没有空的地方,同时在周流。这个气呢,在同一时刻,有从内脏往外出的气,比如少阴、厥阴、太阴,这三股经气都由内脏往外出,同时右边阳明、少阳、太阳都由外在的肢节向内在的脏腑入,一个出一个入,是同时的。脏腑在内为阴,四肢在外为阳,所以经气由脏腑往外走,就是由阴出阳,由肢节向内脏腑回,就是由阳入阴。看图的上半部分,左边是往外出的,由阴出阳,右边是往里进的,由阳入阴,这就是一气周流的左升右降。图的下半部分,胃、胆、膀胱这三个腑,经气由内在的腑往下即往外走,由阴出阳,这是由内向外。左边这个肾、脾、肝脏的经气由腿向内脏去的时候,是由外入内,也是一气周流,一升一降。

 

  图上面每条经络都写上了三阴三阳的名字,即六气的名称,最左边是少阴,下面也是少阴,一个是手少阴心,一个是足少阴肾,再往里走,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都是相对应的,少阴对少阴,厥阴对厥阴,只是手足分布不同,再往里手太阴肺,足太阴脾,右边是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手太阳小肠和足太阳膀胱。

 

  人体这一气,整个十二经络穿在一块周流,这是一个层面;另一个层面,内在脏腑、外在肢节,是有出有入,有升有降。内经讲人体一气周流,脏腑为本、经络为标,就是胳膊腿上这些外在经络的气血,来源于内在的脏腑。图上的十二个脏腑,用框圈了起来,代表了人体的内部。人体一气,在升降出入,循环周流的过程中,谁让他升,谁让他降,谁让他走的快,谁让他走的慢,谁让他回来,谁让他出去,脏腑是有分工的,当然脏腑是应天地阴阳之道来产生一些自然的变化,但是在十二经脉气血流通的过程中脏腑是有分工的。

 

  六气从化这部分,很多人说理解不了,因为人体有十二经,只对应六气,所以一个从一个化,有个主次。比如,手太阴肺和足太阴脾,肺属于辛金,脾属于己土,从六气讲都属于太阴之气,太阴在六气叫太阴湿土,以脾为主,肺服从于脾的一些规律。黄元御讲的比较繁琐,很多人一看就头疼,所以今天结合这个图,讲一讲我的理解。

 

  首先,脏腑在人体内部,都属阴,阴阳中复有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之气由内向外宣发,是由阴出阳,六腑之气,由外向内,是由阳入阴。阴在内主升,有往外走的趋势,阳在外主降,有往回走的趋势,阴阳循环,一气周流。

 

  从阴阳相对的角度看这个图,左边,肾、肝、脾,经络循行箭头都朝上,现在先不要理解为十二经脉,理解成五脏六腑的本身气的特性,左边五脏箭头向上,代表阴气主升,右边六腑箭头都朝下,代表阳气下降,一个主升一个主降,形成循环。我们看手太阴肺足太阴脾,都是太阴气都主升,内经里叫太阴湿土,讲的是脾,为什么用脾来概括太阴之气,而不是用肺?我是这样理解的,脾的经气通于下肢,肺的经气通于上肢,上肢为阳,下肢为阴,从阴阳的角度来讲,脾这股太阴之气的阴柔之性比肺更偏于阴一些。从阴的角度理解,谁的力量大谁主宰,脾的力量大,他在下面。如果把太阴之气,理解成一个单位,谁当老大?谁管全局?就脾来管。肺虽然也是这个部门,但他力量不够,不如脾有实力,偏上了,没有那么多阴气,所以,脾来管事儿,所以用湿土来概括太阴的特点。同样道理,再往左看厥阴风木,厥阴心包经是相火,肝的阴柔之性比心包的阴柔之性更重,所以从阴的角度来讲,厥阴肝木的能量要强于厥阴心包,所以用厥阴肝的特性来概括描述厥阴的特点。所以一提到厥阴,我们就知道是肝木,因为心包代表不了厥阴,他的实力没有肝强。

 

  阳明,手阳明大肠和足阳明胃,都主降,都是阳明,谁说了算?手阳明在上肢,足阳明在下肢,上为阳下为阴,肯定是上面阳气更盛,所以手阳明大肠经实力比较强,所以他说了算。大肠是庚金,属于金气,所以阳明的特点是阳明燥金而不是土,因为大肠足阳明庚金说了算。

 

  同理,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上肢是阳下肢是阴,手少阳相火的力量就强大一些,足少阳胆,阳气力量就弱一些,所以他说了不算,他得听手少阳三焦的,听相火的,所以呢,我们一提到少阳的时候,我们知道是少阳相火。这个胆他属木啊,胆虽然属于少阳,但是呢,他更多的表现出相火的特性,原因在这里,他说了不算。这四对,厥阴和太阴是从阴的角度来讲,循行于下的这一脏他阴气更重,所以用他的特性来概括整个本气的特点;而阳经呢,阳明和少阳,循行上肢的脏腑阳气更重,所以是由相应的大肠和三焦他们的特性:燥金和相火,分别来概括阳明和少阳的特性。这样理解,就不是所谓的从谁、化谁、生谁的问题了,当然黄元御说的也对,不是他说的不对,黄元御跟我说的是一样,只不过他可能更喜欢把这个描述从文字的角度把它写的更工整更华丽一些,反而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实际他说的就是这么个意思,我只是变了个说法,更通俗更直观的重新了说一遍,意思是一样的。

 

  刚才讲六气都有自己的特点,在一对脏腑里边,是由实力比较强的一脏来决定,但是有两个例外,图上最左边的足少阴肾和手少阴心,最右边的足太阳膀胱和手太阳小肠,跟里边的规律相反。按说足少阴肾经,阴气要比手少阴心的阴气重一些,应该足少阴肾选作代表。手太阳小肠在上,比足太阳膀胱的阳气盛,为什么要选足太阳膀胱?太阳叫太阳寒水,膀胱之气,少阴叫少阴心火,选的是心火之气,反而选了我们理解相对比较弱的一个,跟前面的恰好相反。我个人理解是:人体一气周流,左升右降,水火立极,到了水火就走到头了,到了火是最高了,到了水是最低了,再不能走了,再走就阴阳离绝了,该回头了。怎么办呢,赶紧拐弯,所以,最边上这个水火,最边上的心肾小肠膀胱,这两脏两腑代表的是水火之气,水火之气就是物极必反,就是它要回头啊,所以呢,代表本气特性的脏腑和其他的正好相反,原因在这里,大家把这一点看明白了,再看六气解,就容易得多。

 

  黄元御讲六气的从化就是五脏六腑表现的特性,为什么肺属金,还表现出太阴湿土的特性来呢?一感冒就老咳嗽老有痰啊,痰不就是湿气变来的吗?金气本来是一种金燥之气,干燥的,肺喜燥,但是最容易产生湿气,就是因为它与太阴湿气相对应,更多的体现出湿气的特性。他本身的金气,不如太阴湿气的力量强,很容易表现出太阴湿土的特点,所以有痰的时候,要温化中土,把太阴湿土的湿气一散,肺里自然就没痰了。看这个图来理解,六气从化实际就是谁有实力谁说话,谁有实力谁管事儿,决定这一气的特点,很简单。大家不要执着于文字,什么夫妻啊、母子啊,到底谁听谁啊,黄元御就是这个意思,不要掉进文字出不来。

 

  六气虽然是从六的角度来讲,实际还是五行的结构,我们看图表,六经六气十二经络、五脏六腑,我们怎么从这个图里边推导出土枢四象,五行这个模式来。我们知道,太阴之气脾说了算,厥阴之气肝说了算;阳明之气是大肠说了算;少阳相火说了算;所以我在这四条经脉上画了一个圈。这四个里边,一升一降,脾属土,肝属木,大肠属金,三焦属火,从五行来讲,木火金土都有了,还差一个水,我们看最右边的太阳寒水,水在这儿。我们刚才讲水火立极,代表性的脏腑跟其他的规律是相反的,小肠太阳丙火之气,要敛藏到膀胱壬水之内,才能演变成肾水,才能藏精,阳气才能藏起来。太阳之气,阳气最盛,为什么用寒水来代表?就是讲阳气最盛的时候一定要藏起来,不要张扬,阳气越盛越要藏好,要不然全散了,所以用寒水来代表这个特性。最左边君火,手少阴心火,我们知道火分君相,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君王很少见人,都藏在深宫里。

 

  所以,看图上的线,肾气到手厥阴心包里去,不是直接上心里去,为什么呢,因为肾内藏元阳之火,藏而不露,一旦发动外出,就是相火,相火跟宰相一样,大臣是可以出去的,君火正常情况下含蓄地藏于内,足少阴肾是癸水,有火的特性,强调里面有一股阳热之气,水中的真火。所以,两边的火,都可以用水来解释,两边一个是火,一个是水,水火立极,他的根源在哪里呢,在肾水,下焦实际上是水火合一,水中蕴有微阳,或者说真阳藏于水中。这样我们就把少阴君火和太阳寒水,合并为一行,都是水。这样,我们就把六气,六藏六腑十二经,选出五个代表来,就是我们讲的五行,木火土金水。其中土气,我们看图,脾胃在中间,中土斡旋,接纳水谷,化生气血,是一气的来源。内经讲营卫气血,说水谷精微洒布五脏六腑,那么在全身经络循行的时候,谁来鼓动一气往外走呢?是肝,肝就象一个水泵,一股推力,推动全身五脏六腑这股气,在流动。同样道理,大肠庚金主肃降,五脏六腑的气没有大肠这股金气的敛降,就回不来。相火一定要升已而降,水气一定是把火藏的非常严密,然后藏已而升,就是两头的水火,实际上是一体的。这样,就相当于十二经脉循行的大的周流,跟三阴三阳的六气相对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这六气各有自己的代表,各有各的功能。它们的功能可以概括为左下角这个图,就是土气斡旋中焦,乙木之气负责鼓动生发,庚金之气敛降,木升为火,金降为水,降已而升。我们通过分析发现,六气也好,十二经也好,本质仍然是五行的规律,是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规律。可以说,六经六气十二经络是外在的表象,内在的规律仍然是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五行规律。

 

  有一本《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密》,是一位祝道长写的,网上有可以下载。祝道长讲,黄帝内经只是画了一侧,上肢下肢,祝道长根据在胎息状态的体验,说人体左右同时存在一气周流,就是十二经脉同时在周流,而且方向相反。我们看到的图假设是左边的,所有经脉按这个方向在周流,同时右侧的经脉就是正好按相反的次序在周流。我在左上角画了个8字型,代表人体左右两侧,一气周流相反方向同时进行,贯通如一,左右两侧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更大的一气周流。

 

  从小方面来讲,假设脾胃,左侧右侧脾胃周流的方向是相反的,但是脾升胃降,又互相络属。单纯脾胃也是一个小的周流,人体左右两侧,各有十二经脉的周流,连在一起就是一个更大的一气周流。所以说人体的一气周流有很多层次,每个层次上都是在如环无端的周流。只要是如环无端的周流,都可以概括为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模式,每个层次上都符合这个规律。

 

  临床上,我们直接用一气周流的模式,来分析判断人体所有的疾病,比如摸脉,寸口是手太阴肺经上的一个部位,相当于诊经络之气,通过外在经络之气感知脏腑之气的盛衰。比如,摸脉时觉得很弱,就知道是肝出了问题,所有的经脉,只有生发之气才能让它有旺盛往上生发的力量,调达肝气就可以了。假如脉气很洪大,寸脉大,上面的脉气很大,到下面脉气很小,寸大尺小,火气下不去,我就知道相火不降,要用降相火的药,运转中焦,降胃从而降火。所以一气周流的模式图,不是凭空得来的,和人体一气周流,十二经脉的循行,是完全对应的,是实实在在的真正的状态。如果摸脉达到了一定水平,你搭上脉,五脏六腑之气直接就在你面前展现出来了,很清晰的就跟看一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