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圣余医案选讲前言

 zjycy 2013-10-02
  槐轩学派创始人刘沅先生,字止唐,清末四川人。止唐先生得静一道人和野云老人两位异人传授,于儒释道三教之学,圆融通达,止至善,致中和,讲述性命之学于川西,时称川西夫子。止唐先生之子刘梖文,字子维,子承父学,以名父之子的身份传道后学,讲学之余,门人之亲朋有病而求治者,则处方予治,常可十全。门人李俊亲见子维师活人之术,恐其不传,乃有心收集,历年渐多,得二百余案。其后还家,分门别类玩索整理,乃知其师子维先生之医学,先天则重肝肾,后天则重脾胃,而治病一以调和四隅之偏,同归中土为准。李俊为刘师子维宏道济人之心永传后世计,乃对收集所得刘师医案,引经据典详加诠释,历十寒暑,终成其稿。因子维先生昌明圣学,医术乃其余事也,故李俊将诠释医案命名为《圣余医案诠解》。

  子维先生之学,得父止唐先生真传,圆融合道,臻于圣境,医虽其余事,而调和四隅之偏,同归中土为准的处方用药风格,无处不反应了子维先生圆融无碍,通达于道的境界。而这正是传统中医天人合一的核心理念在临床上的完美写照。

  中医火神派鼻祖郑钦安先生,曾问学于刘止唐先生,与刘子维先生之医学,当属同源之学。钦安先生虽重元阳,却并不疏于养阴,其学术阴阳和合,于道不偏,犹有止唐遗风。而火神派后世传人,渐有偏于温阳之弊,至于今日,乃有后学误认火神派即单纯桂附温阳为能事,重剂桂附行阳耗精,致土散不固,脱证已现,犹不知反悔,自误误人者,为数不少。

  近年中医学术,火神派逐渐盛行。受此影响,部分业医同道,因误解火神派即单纯温阳,用药偏执于温散,敢于剑走偏锋者,时有可见。在临床上时有接诊部分患者,因过用桂附等温阳行散之品,致土溃体败,几近不可收拾。

  医者生人之术,学艺不精,则生人之心易为杀人之术,可不慎欤!有感于此,乃不揣鄙陋,与同道网友众人,共同学习体会火神派鼻祖郑钦安先生的学术源头之真谛。郑钦安先生与刘止唐先生之子刘子维先生,皆受止唐先生之学,而子维先生的医案,或许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更清晰地看到,火神派开山祖师郑钦安先生的本意,并没有重阳轻阴的意思。注重元阳只是手段,阴阳和合才是治疗最终的归宿,这才是中医天人合一,合同于道的真义。

  予学中医,自得任启松恩师指点,学习黄元御先生《四圣心源》,其学术中土为枢,四象轮旋,一气周流,圆融无碍。而子维先生临证治病,先后天并重,一以调和四隅之偏,同归中土为准。黄元御先生之学,与刘子维先生之医,并合于道,异名同体,原无二致。

  《圣余医案诠解》一书,李俊先生已经耗费十年心血作了精辟的诠解,再来阐释,难免画蛇添足之嫌。余不敏,不敢与先贤争功,唯念李俊先生之诠解,博采众考,引经据典颇多,于学者深造登堂,裨益良多,而临证治病,审情酌势,遣方用药,犹须洞悉明澈,熟知缓急进退,乃可临证不乱。因此从临证还原的角度出发,选取子维先生的部分医案,试着逐一还原先生当年处方用药的思路。讲解一以黄元御先生的《四圣心源》理论为依托,不求引经据典,剖析精深,但求简洁实用,生动形象,以助同学诸友能更清晰地看到子维先生处置各类病情的章法举措,其间常有合道妙举,令人肃然起敬。

  由是自2010年深秋始,至2011年初夏终,历时大半年,每周五晚上讨论三五案,与同道诸友在网上共同学习子维先师诊治风范。讲解讨论时只是针对《圣余医案诠解》的医案原文,并未参考李俊先生原案诠解,加之自己学浅识微,所讲见解难免有错谬之处,或与李俊先生之诠解观点不一,皆未刻意更正,唯请达者明察斧正。

  此医案讲解,只是我的一己之见,仅以还原临证过程,力求简练形象,方便学以致用为目的。源清则流长,如果此次讲解,能够澄清火神派学术源头的本来面目,则愿望已足。倘若还能帮助同道诸友在临床上学以致用,提高一下临证济世的水平,那就喜出望外了。

  这次医案讲解,得到了安时处顺,山上月,双子座,玄风等众多网友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他们同时参与整理校对全书文稿,在此一并表示真挚的感谢!

                            李玉宾
                          2011年5月于北京

  备注:民国时一两=31.25克,一钱=3.125克,一分=0.3125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