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胡桂枝干姜汤医案

 共同成长888 2013-10-02

1、腹胀(慢性乙型肝炎)

刘渡舟医案:刘某某,男,54岁。患乙型肝炎,然其身体平稳而无所苦。最近突发腹胀,午后与夜晚必定发作。发时坐卧不安,痛苦万分。余会诊经其处,其家小恳请顺路一诊。患者一手指其腹曰:我无病可讲,就是夜晚腹胀,气聚于腹,不噫不出,憋人欲死。问其治疗,则称中、西药服之无算,皆无效可言。问其大便则溏薄不成形,每日两三行。凡大便频数,则夜晚腹胀必然加剧。小便短少,右胁作痛,控引肩背痠楚不堪。切其脉弦而缓,视其舌淡嫩而苔白滑。刘老曰:仲景谓“太阴之为病,腹满,食不下,自利益甚’’。故凡下利腹满不渴者,属太阴也。阴寒盛于夜晚,所以夜晚则发作。脉缓属太阴,而脉弦又属肝胆,故见胁痛控肩背也。然太阴病之腹满,临床不鲜见之,而如此证之严重,得非肝胆气机疏泄不利,六腑升降失司所致欤?刘老审证严密,瞻前顾后,肝脾并治,选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16克,黄芩4克,桂枝10克,干姜12克,牡蛎30克(先煎),花粉10克,炙甘草10克。此方仅服1剂,则夜晚腹胀减半,3剂后腹胀全消,而下利亦止。

按语:在乙肝等慢性肝胆病疾患中,由于长期服用苦寒清利肝胆之药,往往造成脾气虚寒的情况。此时用本方疏利肝胆,兼温太阴虚寒正为相宜。本方的黄芩用量要少,干姜的剂量稍大。尿少加茯苓,体虚加党参,此方为刘老治疗肝炎疾患的常用之方。

2、胃脘痛(胃下垂)

龚明礼医案:祁某,女,61岁。胃脘疼痛已有一年余,某医院诊断为“胃下垂”。近一月来疼痛加剧,伴神疲乏力,纳少泛恶,口臭口干,胃脘部有振水音,心烦,大便时溏,舌边尖红苔薄白,脉细软无力。此属肝胆热郁,脾气虚惫,运化无权,水饮停聚胃中。治宜清利肝胆,温脾化饮,方拟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

柴胡10克,黄芩6克,桂枝6克,干姜6克,炙甘草6克,牡蛎12克,天花粉12克,茯苓10克。

上方共进3剂,胃痛已减,口臭已愈,但出现腹中雷鸣。此为肝郁渐疏,脾气已运,上方加黄芪12克,服10剂,诸证果愈。

按语:口臭、口干、心烦、舌边尖红,肝胆有热也;神疲纳呆,大便时溏,脉细无力,脾寒也。胆热脾寒,气机不利,津凝不滋,则胃脘疼痛,且有振水音。治宜清利肝胆,温脾化饮,本方正与之相合,加茯苓者,以加强化饮利湿之功。

3、咳嗽(慢性支气管炎)

杨秀俊医案:朱某某,男,59岁。患者自述三年前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近日因情志不畅,咳嗽增剧。数医诊治,累服中西药未效。证见:咳嗽痰多,胸胁满闷不适,嗳气纳呆,舌质淡红,苔薄腻微黄,脉弦。细揣其症,其起因固然是木郁不舒,然“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且脾为生痰之源,痰随肝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治宜疏肝健脾,化痰止咳。投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处方:

柴胡、桂枝、半夏、栝蒌仁(打碎)、枳壳、花粉各9克,生牡蛎(打碎)12克,黄芩、炙甘草各6克,干姜4.5克。三剂,水煎服。

2月18日复诊:咳嗽痰量减少,胸胁满闷等症均减轻,舌苔白微腻,脉滑。药中病机,续拟上方去花粉加陈皮9克,3剂。

2月21日三诊:食欲增加,微有咳嗽、痰少,余症消失。后以香砂六君子丸等调理善后以巩固疗效。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按语:本案咳嗽乃肝、脾、肺三脏同时受累,然其本在肝、脾,其标在肺。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使肝郁得舒,脾湿得化,肺气复其清肃,咳嗽痊愈。

4、心悸(窦性心动过速)

陈津生医案:康某某,男,20岁,1984年11月13日就诊。观其形瘦、颧红、唇燥,谓半年来胸闷、心悸,甚则左乳下其动应衣,每入夜即身冷寒战,至子时以后汗出身热而寒解,昼日无寒热,伴脘痞,纳呆,口干等证。脉弦细疾数。舌红、舌体略胖,苔薄白。心电图检查为窦性心动过速。投柴胡桂姜汤加味:

柴胡25克,黄芩10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花粉15克,龙牡各25克,五味子12克,炙草10克,3剂。

11月16日复诊,夜间寒热已止,胸闷心悸大减,纳增,脉转和缓,上方用量减半,继服3剂而愈。

按语:仲景谓该方可治“心烦”一证,据陈氏经验,本方用于治疗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伴有少阳证候者有特效。本案心悸见有夜间寒热,即属少阳证,故投柴胡桂枝干姜汤应手而愈。

5、眩晕

陈津生医案:衡某,女,65岁,1987年6月4日就诊。自述:眩晕已有数年之久,时轻时重,甚则必平卧,缓则虽可坐立,但步履维艰。伴恶寒、无汗、面赤、胸闷、烦躁、纳呆、失眠、乏力等证。舌略红,苔薄白,舌心少苔,脉弦细数。予柴胡桂姜汤合甘麦大枣汤,3剂。

6月7日复诊:前方不效,诸证如故。再详审诸证,仍应用柴胡桂姜汤,并遵原方之量:柴胡25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花粉12克,黄芩10克,牡蛎6克,炙草6克,3剂。

该方仅服1剂,眩晕即止。3剂毕,纳增,眠好,精神转佳,行走自如,惟微觉胸闷。继予原方,连服10余剂,以为善后。

按语:本案眩晕即是气水失调之主要证状。临床上这类眩晕多有精神因素刺激,或处于更年期,柴胡桂枝干姜汤具有调和阴阳,解郁散饮之功,对这类眩晕有较好疗效。

6、壮热(风湿热)

符友丰医案:李某某,女,24岁,某院住院病人,患者因发热身痛,胸胁不利,不敢喘气,于3月12日往某院门诊,经服用感冒水、注射青霉素等治疗未效。先后于3月19日、3月20日两次前往复诊。经中药、抗菌素等治疗,体温降至38℃以下。后因洗澡,体温再度升高。3月21日中午,体温达39.6℃,遂经急诊收住院。经西医检查为风湿热。入院后经抗菌素(静滴)、补液、服解热镇痛药未能控制体温。

患者神清合作,自诉寒热身痛、膝膝关节疼痛已两周。发热以午后为甚,凡觉左胸前悸动数下,旋即体温升高。时感胸胁满闷,目眩烦心,咽干口苦,不呕而渴,小便微黄不利,发热时汗出限于头部。脉象弦数,舌苔白,中心微黄,舌边红而舌面少津。病在半表半里,表未解而水饮内结,拟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之,方用:

柴胡10g,桂枝3g,干姜2g,天花粉5g,黄芩4g,牡蛎3g,生甘草2g。
2剂,水煎服,日两次。

患者于当日下午五时许服药,正值恶寒发热之际。药后自觉微烦,继而汗出热解。次日即感身痛大减,午后体温37.5℃,惟先感两手发凉,胸闷,时有鼻塞,家属见其口唇呈紫绀色。午后照例服第2剂汤药。忽于午夜11时许恶寒,继而寒战,测体温为40.5℃。旋即大汗、口渴,汗出蒸蒸直至达旦,身始凉而手亦温,口唇转红,神倦欲眠。测得体温37.2℃。自此壮热遂除,复查心电图、血象亦趋正常。仅偶感鼻塞,微感胸闷,遂于上方略加瓜蒌皮10g、郁金6g,数剂而愈。

按语:本案初系感邪发热,但有胸闷悸动之水饮内结证,医者但知清热,用石膏、元参等品凉遏,热虽暂缓而饮邪不除,复因入浴感湿,终成燎原之势,身痛寒热,日久不解。据其胸胁满,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头汗寒热等症而投柴胡桂枝干姜汤,正切病机,果两投而愈。

战汗为内邪外达之常见途径,叶天士云:“若有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战汗透邪。本案战汗之时,恰值午夜子分,阴尽阳动之际,颇有深义。据符氏经验,此方用于迁延日久发热多例,恒多有验,但要注意用量,除柴胡外,其余药物用量极轻,一是顾及患者已有内热津伤之象,二是兼顾仲景原方比例。可供临床参考。

7、小便不利(泌尿系感染)

陈津生医案:张某某,女,24岁,1985年1月25日就诊。西医诊为泌尿系感染,经抗菌治疗,以及服用清利湿热之中药汤剂一月有余,现仍小便不利,频数而微痛,微有寒热,心悸时作,大便溏软,纳呆,舌质略红,有散在瘀点,苔薄白,脉弦细。拟用柴胡桂姜汤加味:

柴胡25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牡蛎25克,花粉10克,黄芩10克,炙草6克,五味子10克,乌药10克。

3剂。服毕,尿通畅,寒热、心悸均止,大便亦成形。

按语:柴胡桂枝干姜汤具有利尿、通淋作用,据报道,可用于伴有寒热的泌尿系感染、肾炎、老年尿闭等证。

8、口吃

吉益南涯医案:一人居恒口吃,谒先生曰:仆患口吃已久,自知非普通医药可效,特来求先生,幸勿以为罪也。先生问曰:其吃日日相同否?士曰:否,时有剧易。若心气不了了时,则必甚。先生曰。可。乃诊之。心胸之下,无力,胸腹动甚。因与柴胡姜桂汤。告之曰:服之勿惰。士受剂,去后,贻书谢曰:积年之病,全得复原矣。

按语:治疗机理不明,值得进一步研究。

9、乳癣(乳核)

乔保钧医案:王某某,女,39岁,1975年3月21日就诊。自述乳房胀闷不适已半年余,近一个月来发现乳房有肿块,经前乳房胀痛加剧,肿块明显胀大,经后乳房胀痛减轻,肿块明显缩小,并随情绪郁闷而加重。伴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六脉弦滑,舌体偏胖,苔白有津。检查乳房左上方有一肿块如核桃大,触之坚韧,略有痛感,推之可移,但边界不清,周围还有数个黄豆大小肿块。两腋下淋巴结不肿大。证属肝郁气滞,痰湿凝结。治宜疏肝清热,温化痰湿,软坚散结。方宗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黄芩各9克,桂枝、干姜各4.5克,天花粉21克,生牡蛎15克,
炙甘草9克。

每日1剂,水煎服。服上方20剂后,两侧乳房肿块全消,自觉症状消失而痊愈。3年后随访,未有复发。

按语:乳癖一证多因思虑伤脾,郁怒伤肝,以致气滞痰凝而成,其形如梅李、鸡卵或成结节状,医治多以疏肝之柴胡、逍遥辈。本案乃枢机不利为本,痰湿凝结为标,故投柴胡桂枝干姜汤以疏利肝。

10、阵发性心房纤颤

李某,女,88岁。2002年10月6日初诊。3年来阵发性心房纤颤,曾长期住院治疗未能控制。时心前区发紧,或胸闷、心悸,手足凉,口干,腰酸,乏力,头晕,耳鸣,眠差,易汗出,舌苔薄白,舌质淡,脉双侧反关,时结。证属厥阴病上热下寒,并血虚水盛,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的适应证:柴胡12g,黄芩10g,花粉12g,生牡蛎15g,生龙骨15g,桂枝15g,干姜6g,炙甘草6g,当归10g,川芎6g,白芍10g,泽泻15g,苍术15g,茯苓12g。服药7剂,自感头晕、乏力、心悸好转,心房纤颤发作减少,继续加减服用2月,未再发心房纤颤,随访2年稳定。
 
11、少阳经病,水饮内停

王某,1955年8月19日初诊。病6日,服西药未效,刻下往来寒热,口苦,咽干,心烦,胸胁苦满,上腹揉按有水声,小便不利,舌淡红,苔白滑、脉弦细。证属少阳经病,兼水饮内停之证,宜和解少阳,兼治水饮。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柴胡9g,黄芩9g,桂枝6g,干姜4.5g,茯苓9g,陈皮6g,泽泻6g,粉甘草3g。服2剂,寒热解,胸胁苦满及停饮症状消失,小便通畅。(孟永利《伤寒论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学苑出版社,1998)。
 
12、少阳受邪,血虚经闭

患者女,23岁。初诊:1961年1月20日。停经5月,多白带,无妊娠现象。近7日来觉口苦,胸胁苦满,不思饮食,前日先感周身痛楚,腰痛,即来月经,色鲜红,气腥量少,小便不利,便时尿道刺痛,唇干燥,口微渴,喜热饮,心烦,夜间头部汗出,腰酸腹痛,舌淡苔薄,脉弦数。此素体血少,近则少阳受邪,拟柴胡桂枝干姜汤以和少阳,加四物汤养血:北柴胡15g,桂枝10g,干姜6g,天花粉12g,黄芩10g,炙甘草6g,牡蛎12g,干地黄10g,赤芍10g,川芎3g,当归10g。服药1剂,口苦、腰酸痛大减,白带亦少,胸闷、心烦、口渴等症均除,经仍未净,继续服2剂,经净带止而愈。(李培生等《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伤寒论〉》,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