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五行学说到五脏相关理论》

 悟道修行慧能 2013-10-04
转自——炳均之音

各位同修好!!因为忙好久没有写博文了,以下这篇文章是转载发表于《中医杂志》2008年第49卷第10期题目为从五行学说到五脏相关理论》,署名陈达理(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的人写的,是当今国医大师们的科研成果,炳均希望各位与我一起先好好拜读一遍,稍待时日炳均将把心得与各位共享之!

 

[摘 要] 指出了五行学说的不足:“木、火、土、金、水”不能很好说明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五行学说不能完整地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关系,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单线联系,而大部分内容则被遗漏了。五行学说用繁琐的语言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没有必要用五行学说来说明诊治原则。

[关键词] 五行学说;五脏相关理论;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学说起源于殷商时代的五方观念,当时将木、火、土、金、水看作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五种物质。中医理论体系在形成过程中,逐渐地吸取了五行理论。五行学说在中医发展史上曾起过重要的作用,经过明清以后中医基础理论的大发展,特别是在对五脏功能以及五脏关系的认识日趋完善的今天,五行学说已显得局限。五脏相关理论由邓铁涛教授提出[1],对五脏关系的认识已经增加了很多新内容。

1 五行学说的缺陷对五行学说有必要进行剖析,看看它有什么不足。

1.1 “木、火、土、金、水”不能很好地说明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如五行学说认为,木性可曲可直,条达舒畅,有生发的特性,因此,属肝而不属于别的脏器。喜舒畅条达而恶郁滞,这是脏器功能的共性。心血的运行,肺气的宣发肃降,脾的运化,肾对水液的输布排泄,都必须舒畅条达,而不仅仅是肝独有。肝与木的关系并没有特异性。肝除了主疏泄外,还主藏血,有收藏作用;肝又为刚脏,为将军之官,这些用“可曲可直,枝叶条达,有生发特性”来形容并不很贴切,也不完整。再如,将心归属于火也没有特异性,肾之命门之火,更应该属火。另外,火解释不了心血、心阴这些内容。其它三脏也是同样,土、金、水也不能很好地说明脾、肺、肾的功能。金性清肃、坚劲,而肺为娇脏,除肃降外还有宣发功能,这与金很难联系到—起。肝为刚脏,与金也有相似之处。肾为水脏,而水的代谢还与肺脾有关。肾为元阳所在,命门之火不能用“水”来说明。“木、火、土、金、水”来概括五脏的生理功能是早期中医理论内容,明清对中医基础理论的争鸣,丰富了藏象学说(如肾命之说),补充了五行学说的不足。用“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说明五脏生理功能是不恰当的,它不能完整地说明相关脏器的功能,缺漏之处太多,五行与五脏的配属十分牵强。

1.2 五行学说不能完整地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关系五行学说运用相生相克理论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关系。按五行理论,每一脏器只能对另一脏发生直接促进、助长和资生作用。如认为肝藏血以济心,这点是对的,但因此认为只有肝能济心就不全面了。藏象理论认为:肺主宣发肃降,能朝百脉,能助心行血;脾气健运,化生血液功能旺盛,血液充盈,则心有所主;肾阳为心阳之本,肾阴有滋助心阴的作用。由此看来,肺、脾、肾都能“生”心。同样,心火生脾土也是仅谈到一个方面,肺主一身之气,能助脾气;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亦有助于脾的运化;脾阳根于肾阳。肺、肝、肾的功能正常对脾都有促进作用。再如肺金生肾水,但更重要的应该是肾气、肾精对肺的促进作用。诸如此类都说明五行相生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单线联系,仅阐述了五脏间的一小部分联系,而大部分内容则被遗漏了。相克是指一脏对另一脏有抑制和制约作用。五行学说所阐述的也只是一脏与另一脏的单线联系,也只是说明了一小部分关系。如认为金克木,是因为肺的肃降能制约肝气上逆或肝火上炎。从藏象学说看,肾阴也能制约肝阳,使之不至上亢。但这点在五行学说中就没有直接说明。总之,每一脏并非只与另一脏发生相生相克关系,五行学说阐述的这种单线联系不能完整地说明五脏间的生理关系。

1.3 五行学说用繁琐的语言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五行学说中五脏病变传变理论核心是:一脏有病,其余四脏都有可能被传及,这是对的,但是用了十分繁琐的语言来说明。给每一种传变起了不同的名字,即“母病及子”、“子病犯母”、“相乘”、“相侮”。如肾病及肝为母病及子,肾病及肺为子病犯母,肾病及心为相乘,肾病及脾为相侮。脏腑学说及脏腑辨证章节中也谈到?939?中医杂志2008年第49卷第10期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08,Vol.49,No.10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如肝病及肾、肝病及心,论述得完整,简洁,清楚,易懂易记。五行的子、母、乘、侮这些概念实属画蛇添足,直接用肝病及脾、肾病及肺这样的描述更能清楚地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完全可以抛弃五行学说这种繁琐的说明方式。

1.4 是否必须用五行理论来说明诊治原则五行用于诊断是运用五色、五音、五味诊断疾病,很多内容牵强而不实用,不用五行理论也完全可以说清楚。治疗上分控制传变和确定治则两方面。控制疾病传变说的是一脏有病可波及其它四脏,根据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各脏之间的相互关系。教材中多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来说明其传变关系,是按相克相乘关系推论来的。实际上肝病除传及脾以外,还可以传心、肺、肾,而“木旺必克土”则实属武断之言。既然一脏病变可波及其它四脏,那么用生克乘侮规律来推断传变的方向已没有意义。用五行学说确定治疗原则,主要是用补母、泻子、抑强、扶弱方法。在五行内容中,根据母子关系理论将“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确定为治疗总则。按五行理论,“虚则补其母”是因为“补母能令子实”,这其实仅说了补虚法的一个方面。如肺阴虚,不补其母脾脏而补肾阴,也能起到“令其实”的效果。说明虚则补其母并不是治疗虚证唯一的治则。“实则泻其子”也是同样,治某一脏之病并不一定要用泻子的方法,泻其子对母病并不是一种可作为基本原则的治法,不应该将一种没有特异性的治则当作一种基本定理。用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是抑强、扶弱。这些治法与中医几十种甚至几百种治法一样,是通过长期临床经验而总结出来的,并不是单靠五行学说推理出来的。从五行特性、属性,归类、生克乘侮、与五脏的关系等等方面,用较大篇幅来说明这一小部分治法,反使其复杂化。如不用五行学说,而直接说“疏肝健脾法”、“温肾健脾法”、“滋阴降火法”等等,更能清楚说明问题。总之,五行学说是想说明每一脏器都不是孤立的,它与其它四脏在生理病理等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总的精神确有可取之处。《内经》时代有这样的认识是很先进的。但是中医基础理论已经发展了,我们剖析五行学说每一条理论,就会发现:五行与五脏的配属关系十分牵强,相生相克顺序是一种单线联系,并不是一脏只能与另一个脏器发生“促进”或“抑制”关系。相生相克的传变及据此制定的诊治法则繁琐、复杂,是用嗦而不精确的语言去重复在脏腑学说、脏腑辨证及治则等章节已写清楚的内容。

2 现代中医五脏相关理论五脏的每一脏按其功能都可分为阴阳两大类,内容涉及气、血、精、津液等等方面,而不单单仅限于木、火、土、金、水单一的特性。生理上,每一脏对其它四脏都有促进作用,如先天之本的肾,肾之元阴元阳是各脏的阴阳之本;后天之本的脾,运化水谷精微,对每一脏都有资生的作用;再如心血肝血对各脏的滋养,肺气对各脏之气的补益,肝之疏泄对各脏气机的作用,都是一种促进作用。反之,每一脏对其它四脏亦都有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各脏之间的阴阳气血平衡和气机的调畅上。如肾阴与各脏之阳的平衡制约,肝阳与各脏之阴的平衡。在病理上,每一脏的病变都会影响其它四脏。下面对脏与脏之间的关系逐一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五行学说与五脏相关理论已有很大差距。

2.1 心与肺五行学说认为,心与肺的关系仅是火能克金,金能侮火,过于简单。按五脏相关理论在肺与心之间可以有多种关系,如心肺之阳气互助,指肺气与心气互相促进,有利于血液循环和呼吸运动。心肺之阴互养,包括心血滋养肺阴,肺阴滋养心血。另外,心血载气,肺气运血。

2.2 心与脾五行学说认为,心与脾的关系主要是火能生土,母子关系。按五脏关系心与脾主要体现在心脾相互供养。心主血,心血濡养脾脏,脾要靠心血的濡养才能发挥正常功能。脾为后天之本,脾运化水谷精微正常,心血才能充盈。脾气对心气有促进作用,心火对脾阳也有作用,但是不如肾阳对脾阳的作用大。在血液运行方面,心气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不息。脾统血,保障血液在脉中运行。心脾协同,血液运行正常。另外,心脾阴阳之间也维持着平衡制约。

2.3 肝与心五行学说认为,肝与心的关系仅是母子关系,肝木能生心火。心与肝的关系涉及心血与肝血、心阳与肝阳,主要体现在血液运行与神志方面。心主血,肝藏血,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心肝之血相互滋生,心血充盈,肝则有血可藏;肝血旺盛,心血则充足。另外,心之阴阳与肝之阴阳存在着平衡制约关系。心与肝皆与精神、情志活动密切相关。这些都远远超过母子关系所能涉及的范围。

2.4 心与肾五行学说对心肾之间关系论述较多,但是基本论点是心火与肾水的平衡,这并不全面。心肾相交,应该指心之阴阳和肾之阴阳相互平衡制约、相互补充,而非单指心火与肾水。心火与肾水之间需要制约克制,心阴与肾阳也需要制约克制。另外,肾阳为元阳,肾阳对心阳的温煦作用大于心火对肾阳的作用。肾阴为元阴,对?940?中医杂志2008年第49卷第10期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08,Vol.49,No.10心阴心血也有促进作用。反之,心阴心阳对肾之阴阳也有一定促进作用。病理上,肾阴不足可导致心阴不足,心阴不足也可导致肾阴不足;心阳虚损也可损及肾阳,肾阳虚损可以累及心阳,症状称之为“水气凌心”。另外,心藏神,肾藏精,精神互用,保证了精神正常。

2.5 脾与肺五行学说论述脾与肺关系只是土能生金,母子关系。肺与脾关系主要体现在气和水方面。肺吸入自然之清气,脾吸收水谷之精气,脾气对肺气有资生作用,肺气对脾气也有促进作用,脾肺之气相互资生,不单是土生金。津液输布需要靠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作用,亦要靠脾的运化、输布。

2.6 肺与肝五行学说认为,肺金克肝木,肝能侮肺金。肺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阴阳平衡制约和气机升降调节方面。肺之阴阳与肝之阴阳存在互助、制约作用。肝以升发为畅;肺以肃降为顺。肺与肝密切配合,一升一降,对全身气机的调畅起着重要作用。

2.7 肺与肾五行学说认为,肺与肾的关系只是肺金生肾水,母子关系。肺和肾应该是金水相生,阴阳互补,肺肾之阴阳可互相补充。肾为元阴元阳之宅,肾之阴阳对肺之阴阳均有资生补充作用。肺的阴阳对肾也有一定作用。另外,肾阴对肺阳、肺阳对肾阴都有制约克制作用。肺肾之气共同作用,完成人体津液的正常输布排泄和正常呼吸运动。

2.8 肝与脾五行学说认为,肝木克脾土,脾土侮肝木,只是欺侮与被欺侮的关系。在临床上肝与脾在阴阳平衡制约、气机条畅、血液生成运行方面相互协同,相互依赖。肝之阴阳与脾之阴阳存在相互促进、平衡、制约的关系。阴阳平衡是肝调畅气机、脾运化水谷的前提。肝气疏泄正常,脾胃才能升降有序;脾运化功能正常,亦有利于肝气的疏泄条达。肝之阴血是五行学说没有论及的。肝主藏血,能滋养脾及各个脏腑。脾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血赖此补充。

2.9 肝与肾五行学说认为,肝与肾只是肾水能生肝木,母子关系。肾为元阴之所在,肾阴能滋生肝阴,肾精可化为肝血;肝阴能滋补肾阴,肝血亦能滋养肾精。肝肾精血同源。肝肾之阳气亦可相互温煦,相互促进,使肝肾之功能正常发挥。肾之阴阳和肝之阴阳相互平衡制约,肝阳易亢,需依赖肾阴对其制约,使其不至于偏亢。另外,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二者之间疏泄封藏互用。

2.10 脾与肾五行学说认为,脾与肾的关系只是脾土能克肾水,肾水能侮脾土。脾肾关系涉及先后天之本的相互促进和津液代谢方面。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后天相互资生,脾肾之阴阳相互补充,脾之阳气必须借助肾阳的温煦,肾中精气又赖脾运化的水谷精微不断补充。脾肾之气旺盛,共同完成津液生成、输布、代谢。脾肾之阴阳相互制约。

3 结论

五行学说是固定格式的朴素理论,机械、繁琐、牵强,很不完整,五行学说已经成为一种障碍[2],用五行学说已经不能很好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五脏相关理论是在五行学说的基础上,通过近现代中医学者不断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3,4]。源于五行学说,但是大大发展了五行学说,整个内容已经不同于五行学说。我们已经有了新理论,没有必要再用已被证明是落后的理论,教材中也没有必要编入五行学说。中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历史上不少曾经被人们推崇的理论或诊治方法(如唐宋小儿指纹诊断法)被后人证明是不准确的,最终被修正或扬弃。中医是要发展的,中医要走向现代化首先要进行变革,要扬弃落后的理论。

参考文献

[1]刘小斌.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学术源流探讨.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3(5):424~427.

[2]田代华.五行学说是制约中医理论发展的关键因素.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2):96~97.

[3]刘小斌,邱仕君,郑洪,等.邓铁涛“五脏相关”理论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1):20~22.

[4]陈凯佳.邓铁涛五脏相关理论研究的方法和思路探讨.中医研究,2006.19(4):4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