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上海影集#之十六铺(2)

 关福 2013-10-07

老上海影集#之十六铺(2)

#老上海影集#之十六铺(2)
11:十六铺是万商云集、五方杂处的地方。各地商人都操持不同的生意。山东人做杂粮、茧生意;徽州人做竹、茶、墨、纸;江西人做瓷、布、药;无锡人做铁工、棉织、丝织;绍兴人做酒和钱庄;杭州人做绸缎;宁波人则做煤、鱼、药等;福建人做米、糖、木、漆器和烟土;广东人做烟、杂货、买办等。图为皮货商人。
#老上海影集#之十六铺(2)
12:大量的苏北人、宁波人在十六铺码头登岸,他们各自寻找机会,讨一份生活,从而立足上海滩。不少苏北籍船民无法进入城市生活,全家横舟江面。从片中小女孩的迷惘眼神可见底层市民生活之艰辛。

#老上海影集#之十六铺(2)
13:大量来自江浙一带船民蜂拥而入十六铺码头。男人们大多登岸去做劳工,如搬运等;女人们则以船为家,守在江边,操持家务。片中黄浦江边的“洗衣女”,全无古诗意境,只有心酸!

#老上海影集#之十六铺(2)
14:南北货行业有海味、北货、桂圆檀香批发业和南货零售业。19世纪50年代末,海味业与糖业分离。19世纪90年代中期,新开河一带海味商号聚商成市。图为十六铺北端的新开河一带街景。

#老上海影集#之十六铺(2)
15:鸦片战争前,浦西境内沿已建有王家码头、董家渡码头等10余座砖石结构踏步式台阶码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江滩出现了为驳船、洋帆船(习称夹板船)装卸货物的木质结构浮码头。同治五年(1866年)又出现了木质结构固定码头。20世纪初叶,十六铺附近的大码头(今复兴东路轮渡口)等处江滩初次出现了供“洋船”(即轮船)专用的钢质浮码头、固定码头。民国4~7年(1915~1918年)间,南市公共码头改建,自大码头起,迤南经洞庭山码头、保泰码头、万聚码头、久大码头、新码头、生义码头、竹行码头、王家码头、万裕码头、公义码头,至永顺码头止,全部向江内放宽约7~10米,填高后砌成混凝土驳岸。图为王家码头。
#老上海影集#之十六铺(2)

#老上海影集#之十六铺(2)
16:1904年,南通实业家、清末状元张謇在租界找不到码头,就在十六铺创办大达轮步公司。这是中国首家民办轮船公司。航行上海至南通航线,因无客轮专用码头,经呈清廷批准建造大达码头。当年大达轮埠码头即四号码头。以后虞洽卿的宁绍轮船公司修建了一号码头,三北轮船公司修建了二、三号码头,达兴公司修建了五号码头,平安公司修建了六号码头,约记柴炭行修建了七号码头。在业务上大达公司最为发达,因此这七座码头统称大达码头。1931年后曾将码头作为公用码头收归市营。图一为1930年大达码头。
#老上海影集#之十六铺(2)
17:1908年7月,在张謇创办大达轮步公司之后,宁波商人虞洽卿紧随其后也在十六铺创办了宁绍轮船公司。两位实业家,都为家乡谋福利,极大方便了南通、宁波与上海的交通。图为1928年的宁波码头装运货场景。

#老上海影集#之十六铺(2)
18:从1947年十六铺大小48座码头的分类看出:招商局可停泊江轮的铁面铁壳结构码头11个;木材业的专用码头有怡丰木行码头、开泰木行码头、震昌锯木公司码头等;豆米业的专业码头有三泰码头、粮食部第四仓库码头等;再除开市公用局管理的清运垃圾及其他杂物等19座,便就是停泊水果船的水果业码头、装卸陶器的义大陶器行码头、运输鲜猪的猪行码头、运输柴草的稻草码头、运输棺木的同仁辅善堂码头等。片中是一散装码头,岸边停着几辆马车,像是清运租界垃圾的车辆。

#老上海影集#之十六铺(2)
19:片中的板车是当年在码头上常见的搬运车辆,搬运工人正在装货。装货也要讲窍门,一人站在板车上是为了起平衡作用。拉板车上桥是最费力的,尤其是上陡坡桥时,非前拉后推不可。

#老上海影集#之十六铺(2)
20:十六铺码头门类齐全,各行各业几乎都有自身的专用码头。片中就是一座棉包码头,搬运工利用跳板坡度将棉包直接滑入船中,省力省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