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文古今异义词(汇总)

 3456789101112 2013-10-07

        

文言文古今异义词(汇总)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概括起来,古今异义主要有这样几种: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多用于泛指,指一切江、河。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亲戚”,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现代汉语中则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员。3、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则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4、感 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陆游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卑”即此义,“鄙”指见识短浅;而现在则是个地道的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品质恶劣。
   
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如“无论”,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而文言文里却是
  两个词,如《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就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
   下面择要列出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古今异义词。
     1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
、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6
、感激  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
     例句: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出师表》)
 7、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   今义:无比憎恨。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8
、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9
、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10
、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11
、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2
、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犯人的地方(监狱)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3
、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4
、居  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
 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15
、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6
、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7、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8
、但  古义:只,只不过。   今义:转折连词。
 例句: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19
、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20、其实  古义:它的果实,是两个词。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是一个词。
  例句: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故事两篇》)
21
、文理  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文章内容方面和词句方面的条理。
  例句: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22、致词  古义:对……说话。

今义:指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悼念等的话。
  例句:听妇前致词(《石壕吏》)
 23
、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24
、何苦  古义:怕什么 今义:不值得做。
  例句: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25、捐  古义:丢弃。   今义:献出。
 
 例句:乃捐金于野。(《乐羊子妻》)
 26
、烈士  古义:有雄心壮志的人。      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人。
 
例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27、虽然  古义:两个词,“虽”即“虽然”,“然”即“如此”“这样”。 今义:一个词。
例句: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28
、然而  古义:两个词。“然”代指上文所说的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

今义:是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
  例句: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9、所以  古义:a、表示行为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b、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例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
 
再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30、学者  古义:两个词,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例句: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墨池记》)

人教版初中语文古今异义词一览

1.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古:跑。今:行下次。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古:只有,只要。今:转折连词。
  3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古:经常。今:平常,一般。
  4
.少时,—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古:离开。今:到某—地方称“去”(古称“往”)
5.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出处同上) 古:大腿。今:屁股。
  6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出处同上) 古:多少。今:数学中的一门学科。
  7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古:鲜艳美丽。今:食物新鲜,味道好。
  8
.复前行,欲穷其林。(出处同上) 古:极,尽。今:资财缺乏(古时用“贫”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出处同上) 古:交错相通。今:交通运输。
  10
.问所从来。(出处同上) 古:从哪里来。今:从过去到现在。
  11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出处同上) (1)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2)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12
.无论魏晋。(出处同上)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无条件关系。

13.便扶向路。(出处同上) 古:沿着,顺着。今:扶持。
  14
.诣太守,说如此。(出处同上) 古:像这样。今:这样。
  15
.欣然规往。(出处同上)古:计划。今:规则,成例。
  16
.愿为市鞍马。(《木兰诗》)古:买。今:集市。
  17
.木兰不用尚书郎。(出处同上)古:不愿作。今:没有必要。
  18
.当户理红妆。(出处同上)古:窗户。今:门 
19.坐我西阁床。(出处同上)古:坐具。今:卧具。
  20
.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吏》)古:衣服。今:裙子。
  21
.天明登前途。(出处同上)古:前面的路。今:将来的光景。
  22
.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古:这样。今:量词。
  23
.会宾客大宴。(林嗣环《口技》)古:适逢,正赶上。今:会见。
24.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出处同上)古:在这时。今:因此。
  25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魏学《核舟记》) 古:特别手巧。今:新奇而巧妙。
  26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彭端淑《为学》)古:雇船。今:买船。
  27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出处同上)古:及,到。今:过了。
  28
.邑人奇这,稍稍宾客其父。(王安石《伤仲永》)古:渐渐。今:稍微。
29.孟尝君特鸡狗盗之雄耳。(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古:只不过。今:特殊,超出一般。
  30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古:山岗高地。今:把持和独占。[注:陇同垄]
  31
.然而不能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古:这样却。今:转折连 词。
  32
.人恒过,然后能改。(出处同上)古:这样以后。今:副词,表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33
.肉食者鄙。(《曹刿论战》)古:浅陋。今:粗俗,低下。
  34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出处同上)(1)牺牲。古: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为正义而献出生命。 (2)加。古:虚夸,以少报多。今:增加。 
3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出处同上)古:案件。今:监狱。
  36
.然后叹借者用心专,而少年之岁月为可惜也。(袁枚《黄生借书说》)古:值得珍惜。今:值得惋惜。
  37
.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出师表》)古:地位低微,见识浅陋。今:言行恶劣,不道德。
  38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出处同上)古:眼泪。今:鼻涕(古用“泗”)  39.未尝不叹惜痛恨于桓灵也。(出处同上)古:遗憾。今:仇恨,怨恨。
  40
.若毒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1)若。古:你。今:像。(2)毒。古:怨恨。今:毒害,有毒的物质或事物。
  41
.则久已病矣。(出处同上)古:困苦不堪。今:疾病。
  42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古:可惜,可叹。今:值得怜悯。

 1、亲戚:今义:旁系亲属;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妻子:今义:爱人(女方);古义:妻和子女。例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赤壁之战》)

3、中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中原地区。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4、非常:今义:很、大(副词);古义:意外事故(名词);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5
、所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古义:①缘故(名词);例如:余叩所以。(《狱中杂记》)②表原因的虚词。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用来,靠它来。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不过:今义:转折连词,古义:不超过。例如: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7
、用心: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褒义);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中性)。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8
、无论: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古义:更不必说。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9
、稍稍:今义:稍微;古义:渐渐地、慢慢地。例如: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10
、无日:今义:不知还有多少时候,很久;古义:不久。例如: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
11、其实:今义:实际上(副词);古义:①它的果实。例如: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②那实际情况。例如: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李固与黄琼书》)
 12
、春秋:今义:①春季、秋季;②时代名称。古义:①年龄。例如:天子春秋鼎盛。(《治安策》)②一年。例如:蝼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③书名。例如: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 
 13、美人:今义:美貌女子;古义:歌伎、宫妃。例如: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14
、左右:今义:①大致范围(方位词)。②控制(动词)。古义:侍卫人员。例如: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
 15
、结束:今义:事情做完一个过程的完结。古义:整装。例如: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 
 16、大风:今义:大的风;古义:麻疯病。例如: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
 17
、前进:今义:向前行进,思想进步;古义:前,走上前去;走,奉献。例如: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18
、弟兄:今义:①同辈之间。②旧时军队称士兵。古义:有时单指兄。例如: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孔雀东南飞》)
19、感激:今义:深深的感谢;古义:感,感动;激,奋激。例如: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20
、初一:今义: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古义:刚刚开始。例如:初一交战,操军不利。(《赤壁之战》)

21、即使:今义:表假设性让步连词;古义:即,就,让,叫。例如: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西门豹治邺》
 22
、至于:今义: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古义:终于达到某种程度。例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23
、行为:今义:举动;古义:行,品行;为,做。例如: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五人墓碑记》)
24、地方:今义:①泛指空间的一部分。②民间。③地区。古义:①当地的事。例如:在外监司牧宇,亦皆含鄙成风,不以地方为意。(《方腊起义》)②土地方圆。例如:江东虽小,地方千里。(《项羽本纪》)③大地的形状是方的。例如:天圆地方。(《淮南子·天文训》)
 25
、致意:今义:表示问候;古义:抒发心情。如: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屈原列传》)
26、有意:今义:故意,居心;古义:①愿意。例如: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②有某种打算。例如: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27
、故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古义:先例、旧事。例如: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28、扶老:今义:扶着老人;古义:拐杖。例:策扶老以流憩。(《归去来辞》)

 29
、一切:今义:所有的;古义:一律、一概、任何。例如: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梦溪笔谈》)
 30
、鞠躬:今义:行礼。古义:①弯着身子。例如:我鞠躬不敢息。(《中山狼传》)②恭敬地、谨慎地。例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文言文常见代词举例

一、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二、疑问代词

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三、指示代词

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A.焉用亡郑以陪邻?B.项伯杀人,臣活之。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A.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B.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饮酒)

[简析]A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B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

(3)名词的使动用法

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A.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

B.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

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例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

[简析]“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

B.筑室百堵,西南其户。(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简析]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A句的“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B.句的“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4)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B.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B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A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2、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A.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滕公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

B.梁以此奇籍。(项梁以此认为项羽不平凡)

C.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简析]A句的“奇其言”“壮其貌”是主语滕公“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之义。B句的“奇籍”,是主语“项梁”主观上认为宾语“项籍”具有“奇”的性质。C句的“小鲁”“小天下”,是主语“孔子”主观上认为“鲁”和“天下”小的状态。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A.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假使我死后,都会把他当作鱼肉了(任意宰割)]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鱼虾当成伴侣,把鹿看作朋友)

C.孟尝君客我。(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3、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例如:

A.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有一位老人,穿着麻布的短衣,来到张良所住的地方)

B.遂王天下。(就称王于天下)

C.面山而居。[(愚公)面朝山而居]

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驴不胜怒,蹄之。(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先打垮秦王朝进入咸阳的人,就尊他为王)

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因此,派官吏修缮宾客所居住的馆舍)

B.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在别人捕得的鱼的肚子里)

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跟着十来个女徒弟,都穿着绸子单衣,站在大巫的背后]

B.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所以英明的君主,不给没有功劳的臣子封官,不让不勇敢战斗的士兵受赏)

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子谓公冶长:“可妻也。”(孔子对公冶长说:“可以娶妻子。”)

B.左右欲兵之。(武王的近侍要杀他俩)

C.寡人欲相甘茂,可乎?(我要甘茂做相,可以吗?)

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晋师军庐柳。(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庐柳)

B.秦伐韩,军于阏与。[秦国攻打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

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三代的礼制各不相同,却都成就了王业,五霸的法度并不一样,也都成就了霸业)

B.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从前齐国有一个很想得到金子的人,一天早晨,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到市上去)

4、形容词、代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一般人认为宝贵的,正是君主认为低贱的;一般官吏认为是卑下的,正是法律认为高贵的)

B.世之所高,莫若黄帝。(社会上所推崇的人,没有比得上黄帝的)

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总是在动词前面与动词结合使用的。因此,如果一个能愿动词跟一个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大多也是活用为动词。例如:

A.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打听它的深度,就连那些爱游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

B.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由上看来,一直到子胥比干,都不值得尊崇)

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稍出近之。(渐渐地走出树林靠近它)

形容词后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令尹子兰……终于让上官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

2)代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代词活用为动词,同形容词。活用后的词汇意义,仍不失其称代作用。例如:

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伯丑)见了公卿都不施礼,无论地位高低,都对他以“你”相称]

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数词活用动词的条件,也与形容词相同。例如:

A.六王毕,四海一。(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

B.不迁怒,不贰过。(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5、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1)普通名词作状语

表示比喻。例如:

A.嫂蛇行匍伏。

B.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C.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简析]A句中“蛇行”的意思是“像蛇一样地爬行”,“蛇”是名词作状语,是用普通名词所代表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修饰动词。B句中“儿啼”是“像小孩一样地啼哭”。C句中“犬坐”是狼“像犬一样坐着”。

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如: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

C.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简析]A句的“兄”,名词,在这里作“事”的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我要用招待兄长的方式招待他。B句的“师”与C句的“客”都与此同。

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例如:

A.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简析]AB句的“箕畚”和“船”分别修饰动词“运”和“载”,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箕畚运用渤海之尾”,意思是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船载以入”,意思是用船载运进来。C句的“目”和“耳”分别修饰动词“见”和“闻”,表示凭借。“目见耳闻”可译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D句的“面”修饰动词“刺”,表示用面对面、直言不讳的方式进谏。“面刺”可译为当面指责。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如:

A.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B.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C.赵襄王郊迎甘罗。

[简析]A句的“廷叱”,意思是在朝廷上呵叱。B句的“水陆并进”,意思是从水路和陆路一齐进军。C句的“郊迎”,意思是到郊外迎接。

普通名词作状语虽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大不一样。

A.通过句子或上下文的意思来确认

[辨析]例如“斗折蛇行”“老人儿啼”,如果是主谓结构,意思就是“蛇爬行”“小儿啼哭”,这显然与全句意思有很大出入。

B.结合分析句法关系来确认

[辨析]分析句法关系,主要从两方面着眼:一是弄清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就一般情况来看,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还另有主语,如“嫂蛇行”“老人儿啼”,既然已有“嫂”“老人”作全句的主语,“蛇”“儿”就不可能还是主语,而只能是状语了。二是看主语与用作状语的名词是否是并列关系。如果是并列关系,就可能是并列主语;如果不是并列关系,就先确定谓语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另一名词必然是状语。如果句中主语不容易确定,或根本就是无主语句,那就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了。例如“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如不结合上下文,就很难确定“犬坐于前”的“犬”是主语还是状语。如果是主语,则是“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如果是状语,则是“其中之一像狗那样坐在前面”。从上下文意看,这一句是说其中一只狼的情况,因而“犬”必然是“坐”的状语。

2)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

表示每一。例如:

A.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B.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A句的“岁更刀”,意思是每年要更换刀;“月更刀”,意思是每月要更换刀。B句的“日攘其邻之鸡”,意思是天天(或每天)偷他邻居之鸡。

表示渐进。例如:

A.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B.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简析]A句的“日以削”,意思是一天天地削弱。B句的“日密”,意思是一天天地密切起来。

表示往昔。例如:

A.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

B.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

[简析]这两例中的“日”都可当“往日”“从前”讲。这种用法的“日”字多见于先秦作品中,秦、汉以后比较少见。

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词是名词的附类。单纯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把这些方位词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往”“向”等来理解。例如:

A.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B.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简析]A句的“南”“西”“东”“北”分别修饰其后的动词,有往南、往西、往东、往北的意思。B句的“右投”“左投”,意思是向右边(西边)投靠,向左边(东边)投靠。

文言文断句法浅析
  课外文言文阅读在各地的中考当中是作为附加题的形式出现的,主要考查对课内知识的迁移与延伸,一般来说,课内文言文知识掌握得很好的话,课外阅读当中的解释翻译及对内容的理解则不成问题,但其中的断句可是学习当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中考当中的一个难点,从学生的练习与考试的情况看,这道题的答题情况不是很好,原因在于学生未能掌握断句的技巧。其实,文言文的断句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而准确地解答出来。

  一、 联系前文推断断句法课外文言文的阅读段落一般短小,内容比较单一,有些文段中的语句结构相似,稍加注意,断句一题即可答出。
  [例一]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贵义》)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结构与前面的“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的结构是一样的,后面的总结亦可根据前面的内容断出,全句断为“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
  二、 根据词性的组合断句
词是汉语中最基本的意义单位,一个完整意思的表达则要靠词与词的组合,因此,理解了词性及词性组合特点对于文言文的断句很有帮助,但要注意的是所组合的词必须是且只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词性的组合特点如下:①.名(代)词+动(形)词(这里的名词、代词包括由名词和名词或代词和代词构成的并列短语)②.名(代)词+动(形)词+名(代)词③.++动(形)④.动(形)+名(代)⑤.+动(形)+名(代)⑥.“矣”“也”“者”“乎”“哉”等助词,和前面的词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以上六种只是最基本的组合方式,还有在此基础上的变形,但不管怎么变,都不能违背“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这一点。
  [例二]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根据词性的组合特点,画线句应断为“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三、根据语感断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段读懂了,断句自然就不在话下,因此,我们要强调多读,而且要边读边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无误地断好句。
  从以上分析得出,文言文的断句方法是有章可循的,当然能把三者结合起来运应则更能做到万无一失。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方孝儒《指喻》)

【注】握:四寸为一握。膂(l?):脊骨。瘳(ch?u):病愈。肝膈:泛指人体内脏。傅:涂。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惧而谋诸医(谋划) 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

C.疾未易为之(变换)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 徐以杓酌油沥之

B.不速治,且能伤身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 虽人有百手,首有百指

D.终日而愈,艾可治也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

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指代祸患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5.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二、歧路亡羊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6.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杨子之邻人亡羊 之:

(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之:

7.补出省略成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8.翻译。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译文:

9.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滥竿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浩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0.南郭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为什么要请为王吹竽”?

答:

11.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答:

12.齐泯王听吹竿,喜欢一个一个独奏,南郭处士为什么要逃走?

答:

13.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答: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选自冯梦龙著《智囊》)

[注释]府:指国库。子贡:孔子的学生。赐:子贡的名。子路:孔子的学生。

14.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15.文中第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五、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管仲、隰()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不难:不惜,不耻。

16乃掘之中的与下文哪句中的字意思相同?(  

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7.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老马之智可用也。

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

B.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北面,夏天住在山的南面。

C.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蚁壤高达一寸,下面一仞的地方就有水。

D.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

凭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智慧,到他们有所不知的时候,不耻向老马、老蚁学习。

六、细柳营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18.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A.将以下骑送迎 齐使田忌将而往

B.天子且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细柳军 之虚所卖之

D.其将固可袭而俘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19.“/”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寓言《曾子杀彘》,回答22-24题。

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2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妻之市 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 反:.同

BC.妻适市反 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

23.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下面《范仲淹罢宴》,完成文后问题。

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下属的官吏)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cuī dié 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ɡ)敛棺槨(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宴席,厚赒(zhōu 救济)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25.从上文中摘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26.《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谪守江湖之远的滕子京之邀而写的,既为劝戒对方也有自勉之意。根据这篇短文所叙的故事,你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的意思,有什么新的理解?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参考答案

1.A   2.AB  3.C  4.郑君不能确定它是什么,把它给别人看,看的人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开始认为不值得整治,最终到了不能够整治。  5.世上的事情,常起于极细小的地方,但不加关注,就可能酿成无可挽救的大祸。  6.结构助词,的 代词,    7.杨子    邻人  8.岔道之中又有岔道,我不知(羊)逃到哪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9.事物(事理)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才不致于误人歧途)。或:做事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  10.没有做官的读书人(或不会吹竿的读书人);为了生存。评分说明:一问1分。  11.必三百人吹竽,齐宣王用人失察。  评分说明:意对即可。  12.、南郭处士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吹竽技艺不精(或怕露馅、怕杀头)。  13.答案略  14.子贡在诸侯国中赎出鲁国人,却不愿依鲁国法律领取应得的赎金。  孔子不赞同子贡的这一做法。  孔子认为圣人的行为可影响百姓,子贡不取赎金,便不能引导不富裕的百姓效法他去赎回更多为奴的鲁国人。  15.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16.B   17.B  18.C   19.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20.将军约定(规定),军营中不得骑马奔驰。  21.亚夫治军严肃,军令威严,军纪严明,不媚上,因此汉文帝称赞他是真将军  22.D(应为只是之意)  23.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他学会欺骗啊。(错译、两个字每个扣0.5分;后一句的字所表达的意思和判断句的特点未译出要扣1分。)  24.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必须讲个字,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  25.怃然  亟令询之  彻宴席  厚赒给之(2分。只要答到怃然即可得满分;没答怃然,其他3个至少答到2个,得1分。)  26.不仅忧君而且忧民(2分。意思对即可。如能运用互文的知识,联系前句加以说明,可加奖励分1分。如学生据实回答没有新的理解可得1分,如有充分理由亦可得2分。)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自测练习(4篇)

一、画皆以人重

子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①;章、京、卞②④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③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注释:①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

②章、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

③颜鲁公:即颜真卿。封鲁国郡公,人称“颜鲁公”。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阅读训练

l、下列句中加点“然”与其他三句中加点“然”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若听茶声然    B. 诗文之属莫不皆然C.杂然相许     D.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一钱不直:_

②后世见者必宝之:_

3、翻译下面句子。

①后人粪土视之

译文:                                                                          ②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译文: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诗歌、文章、书法、绘画是否受人重视都与人的品格有关。

B.作者认为苏轼、黄庭坚的书法绘画作品流传下来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高。

C.作者认为章  、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于书法的人。

D.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其实不好,后世喜欢的原因是颜真卿的品德好。

5.填空。

①“苏、黄”中的“苏”指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唱,其最后两句“                                         ”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和祝愿。

②永叔,即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参考答案: 1B(这样),……的样子;2、① 值     ②把……当宝贝,珍爱、喜爱;

3、①后来(世)的人们都把他们的书法看作粪土   ②古代的人大都会书法,只有那些品格高尚 的人(的书法)才能流传得久远;4D5、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②欧阳修

二、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昂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仇敌,恶之如鸱(chī)枭(xiāo)。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③同列:同辈。④疾之;怨恨他。

⑤鸱枭:两种恶鸟,这是古人的看法。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①所以求益耳         ②人疾之如仇敌

2、指出下列句子属何种句式。

人疾之如人仇敌,恶之如鸱枭。(         

3、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中“此”指代的内容。

4、短文告诫人们的一个道理是

◆参考答案: 1、①用来…… ②痛恨;2、状语后置;3、读数十卷书,便自高自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4、学习要永不满足,做人要谦虚,切忌傲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④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⑤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注释:①昏怠:昏沉困倦。②辄:往往,每每。③沃;浇。这里当”洗”讲。④啖;吃、⑤谗:说人坏话


阅读训练

1、给下面句中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③食不给                    音:            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拿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1.          2.           3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名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参考答案

1、①dan吃②wo洗 ③ji供应 ④chan说别人坏话;  2B

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②妻子的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

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揭示主题

四、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②绝编③,迨④能倍⑤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②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③绝编:原指孔子读《易经》时,反复翻阅,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子翻断这件事。这里指读书刻苦。

④迨:等到。   ⑤倍:同“背”,背诵。

阅读训练

l.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苦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                                    ③迨能倍诵乃止    

④咏其文 (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子墨子九距之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参考答案

1、①担心 ②等到  ③才 ④吟咏; 2 D 3C 4、韦编三绝,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来自:二叟 > 学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