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严于律己 仁者风范

 非常名5591 2013-10-08

严于律己 仁者风范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之意,八岁登基,在位六十一年,仁政爱民,励精图治,开创了“康乾盛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内圣外王”,这是古代道家、儒家所推崇的境界,内怀圣人之德而外行王者之道,康熙堪称内圣外王的典范。

读书不辍

康熙立志高远。他在《庭训格言》中说:“圣人一生,只在志学”、“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指出读书学习要坚定不移,“初学贵有决定不移之志,又贵有勇猛精進之心,尤贵有贞常永固不退转之念。”他读书数十年如一日,勤学不辍。

他五岁开始读书,八岁登基,于儒家经典日日必读,认为“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倦”。他常深夜读书,直至天快亮,他曾说自己“五龄以后,好学不倦,丙夜披阅,每至宵分!”他读“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后来他曾对大臣们说:“及四子之书既已通贯,乃读《尚书》,于典谟训诂之中,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期见之施行。”后来他要求皇子读书,读满百遍,还要背诵,这也是他早年读书经验的传承。

康熙十七、八岁时,更笃于学,读书过劳,但仍不肯休息。他十八岁时,在内廷设南书房,选择汉儒为侍读学士,以经书为要,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他命学士日日进讲,从未间断。在为时八年“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期间,凡出师、运饷、划谋制胜,无不由他一人决断,当时战局迅变,军报频至,但他仍于繁忙中“孜孜于经史之学”。翰林院奏请隔日进讲,他说:“仍每日进讲,以慰朕拳拳向学之意!”当时日讲的书目为《四书》、《五经》及《通鉴纲目》,康熙对日讲很认真,说:“人君讲究学问,若不实心体认,徒应故事,讲官进讲后,即置之度外,是务虚名也,于身心何益。朕于尔等进讲之后,仍再三阅绎,即心有所得,犹必考正于人,务期道理明澈乃止。”重在“实心体认”,绝不“徒应故事”,更不“务虚名”,这是他对日讲所持的态度。

康熙读书,既重知,又重行,说:“明理最是紧要,朕平日读书穷理,总是要讲求治道,见诸措施。故明理之后,必须实行。不行,徒空谈耳。”他在《御纂朱子全书序》中说:“朕读其书,察其理,非此不能知天人相与之奥,非此不能治万邦于衽席,非此不能仁心仁政施于天下,非此不能外内为一家。”由此可见,康熙认为读书最紧要的是明其义理并力行:其一,以达“天人合一”;其二,使万邦协和;其三,使仁心仁政施天下;其四,使天下一家。他在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中明确宣布朝廷要将道统与治统合一,以儒家学说为治国之本。

康熙即位后,正是国家多事之秋,可谓“日理万机”,但无论国事再忙,还是认真读书,他把读书看成是一件乐事,增智开慧。他常对大臣们说:“朕在宫中,手不释卷”、“学问之道,宜无间断”。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宫,谈《易书》,看《尚书》,读《左传》,诵《诗经》,赋诗著文,习以为常。他还组织人员编纂了《全唐诗》、《康熙字典》、《佩文韵府》、《古今图书集成》等极其重要的工具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他本人著书《康熙御制文集》,讲述治国和为人处世之道,他写下了一千多首诗词,流传后世。如他写的《登都城》:“城高千仞卫山川,虎踞龙盘王气全。车马往来云雾里,民生休戚在当前。”这首诗被人们誉为帝王诗;他写的《咏兰》:“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以兰花喻君子,从“难隐谷中香”、“无人亦自芳”两个方面,赞扬兰花的高洁品性,推崇君子谦和踏实、不争虚华的品格。

康熙对书法也颇下功夫,曾说:“听政之暇,无间寒暑,惟有读书写字而已”、“朕自幼嗜书法,凡见古人墨迹,必临一过,所临之条幅、手卷将及万余,赏赐人者不下数千。天下有名庙宇禅林,无一处无朕御书匾额,约计其数亦有千余。”他曾书写“清慎勤”三个大字赐给诸臣;写“学达性天”四字颁赐天下各地书院。他凭着好学不倦的精神与毅力,博览群书,诸如天文地理、文学历史、政治经济、美术音乐、几何算术、农学水利、生物医学等等,各式各样的学问他都颇有研究,可谓胸怀万有,其丰富的学识使很多学者也望其项背。这一切,都为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理念,并付诸于仁政爱民的实践中。

明道治世

康熙提倡道统和治统合一,崇德重道,实行仁政德治,称自己要用先圣之道来治理天下。他说:“朕惟天生圣贤,作君作师。万世道统之传,即万世治统之所系也。自尧、舜、禹、汤、文、武之后,而有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自《易》、《书》、《诗》、《礼》、《春秋》而外,而有《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之书。如日月之光昭于天,岳渎之流峙于地,猗欤盛哉!……明新止至善,家国天下之所以齐治平也;性教中和,天地万物之所以位育,九经达道之所以行也。……道统在是,治统亦在是矣。”

他还说道:“观《尚书》内,古来君臣,无不交相劝勉。如此,何忧天下不治?”“及读大《易》,观象玩占于数,圣人扶阳抑阴,防微杜渐,垂世立教之精心,朕皆反复探索,必心与理会,不使纤毫扦格。实觉义理悦心,故乐此不疲。”他深悉兴文教、重教化是为治国之根本,“朕惟至治之世,不以法令为亟,而以教化为先……盖法令禁于一时,而教化维于可久。若徒恃法令,而教化不先,是舍本而务末也。”

康熙大力表扬儒家学说,重用儒家人士。他在十四岁亲政时,就率领百官在太学举行了隆重的祭孔大典,令汉族士大夫和天下儒生们感动。康熙首次南巡就去山东曲阜孔庙祭孔,行三跪九叩大礼,并亲书“万世师表”四字悬于殿中,表明自己以儒家学说治理国家的心愿。起居注官对康熙的行为非常赞赏,写道:“兹者临幸阙里,尊尚先师,以万乘之尊,特行九叩礼。隆举仪章,周览庙庭车服礼器,榜书御笔,悬额殿中。进生徒于诗礼堂,讲说经书,宣传天语,煌煌训诫。旷典隆恩,超轶前古!”

康熙为周公庙碑、孔子庙碑、孟子庙碑亲制了碑文。颁御制孔子赞序及颜回、曾子、子思、孟子四赞,命翰林官缮写,分发直隶各省。他还表彰了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朱熹等宣扬道义、仁政的理学家。在康熙时期还开设博学鸿儒科、开科举、举行经筵大典、编辑图书等措施。这些都体现出康熙对儒家学说的提倡。

康熙谈治国之道:“先圣先师道法相传,昭垂统绪,炳若日星。朕远承心学,稽古敏求,效法不已,渐进自然。然后施之政教,庶不与圣贤相悖耳。”他的道治天下使儒家修己安民、经世济民的理想追求得以实现。大学士张英说:“《书经》义蕴宏深,臣仅能粗解章句。历年侍从讲席,伏睹我皇上讲论精贯,探讨深微,迥非恒见所及。臣窃思,《书经》所载,文则典、谟、训、浩,尧、舜、禹、汤、文、武之所以为君,皋夔、稷益、伊尹、傅说、周公、召公之所以为臣,皆备于此。皇上万几之暇,讲贯是书,治统、道统之要兼备无遗矣。”大学士张玉书称赞康熙“圣德神功卓越千古,道统治统兼总百王,而犹日御讲筵,典学不倦。”

敬天爱民

康熙认为,君子修德,在于知敬。知敬,首先就是要虔诚敬天,对上天要有敬畏之心。他说:“朕自幼登基,凡祀坛庙、礼神佛,必以诚敬存心。”他对祭天礼仪极为重视,每年要两次亲临天坛祭天:农历正月十五日,至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祀上帝保佑五谷丰登;在冬至,至圜丘坛感谢天帝的保佑之恩。

康熙即位后,只要出现旱情,就亲往天坛,为苍生祈福。一次,他对皇子及大臣们说:“昔年曾因干旱,朕于宫中设坛祈祷。长跪三昼夜,日惟淡食,不御盐酱。至第四日,徒步到天坛虔诚祈祷。忽然间油云密布,大雨如注。再步行回宫后,水满雨靴,衣尽沾湿。……朕自谓精诚所感,可以上邀天鉴。”每当天下发生灾祸时,康熙常视为对当政者的警示。比如康熙十八年发生地震,他下诏说:“朕躬不德,政治未协,致兹地震示警”,因此要求臣下自省,廉洁。康熙二十六年,天下大旱,他下诏说,都是由于自己缺少凉德“不能上格天心”而造成的。

康熙熟通佛道经典,说:“人生于世最要者,惟行善。圣人经书所遗,如许言语,惟欲人之善。神佛之教亦惟以善引人。以正理度之,神佛者皆古之至人,我等礼之、敬之,乃理之当然。”指出儒释道三家都是教人向善,神佛皆是古代的至人,“礼之”、“敬之”理之当然。他以佛道思想善化民众,如他颁发《老子》一书,令官员学习并认真体悟。他不强调表面外在形式,说:“敬重神佛,惟在我心而已。”康熙采取三教并蓄的做法,三教在当时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在紫禁城的文化精神中也体现出来:如乾清宫堂皇正大,有康熙亲书楹联:“表正万邦,慎厥身修思永;弘敷五典,无轻民事惟难”,体现了儒家敬天法祖和宽仁、爱民的思想;钦安殿供奉元天上帝,天穹宝殿祀昊天上帝,还有多处神祠,如康熙题太极殿楹联:“以仁义为巢凤仪阿阁,与天人合机象供宸居”,这些都体现了道家精神;紫禁城内还有多处供奉佛像的殿堂,如康熙题崇敬殿楹联:“莲花贝叶因心见,忍草禅枝到处生”,题乐善堂匾额“意蕊心香”,这些都体现了佛家意境。

《大学》曰:“为人君,止于仁。”康熙以民为本,在位期间为百姓造福无数,爱民,恤民,察民,施惠于民的思想和政策比比皆是。他不仅自己体恤百姓,还要求官吏要爱民如子。他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各级官员纷纷效仿,爱民惠民,清廉之风蔚然而成。康熙朝清官、名臣举不胜举,他们皆有君子之风,深厚的道德素养,两袖清风,深受百姓爱戴,如于成龙、张伯行、陈瑸、彭鹏等等。《清史稿》记载:“时天子广厉风节,群士慕效,吏治丕变。循吏被荐膺显擢者,先后踵相接。”康熙明察是非曲直,从不听信谗言,使贪墨之徒没有市场。

康熙注重恢复和发展生产,与民休养生息。屡次申令停止圈占土地,又蠲免钱粮达五百四十五次之多,计银十五亿两。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将全国人丁税固定下来,减轻农民负担。他水利知识丰富,六巡江南视察河工,对每项水利工程都能作出具体指示。多次亲自参与治理黄河、运河,自己究心于治河历数十年,以解除百姓水患之苦。当时的国民生产总值在相当长的时期占全世界的百分之五十一,百姓安居乐业,各地五谷丰登。

康熙重视道德教化,说:“治天下者莫急于正人心,厚风俗,其道在尚教化。”他颁发了著名的《圣谕十六条》,涉及到社会、人生、人际等多方面的道德准则,内容十分全面,凝集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精髓,包含价值取向如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等等,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传统文化中恪守“天理良心”、“仁爱”等理念得以彰显。《清史稿》记载:“久道化成,德洋恩普,黄童白叟尽乐恬熙,僻壤、荒陬咸知亲逊。”

康熙严于自律。他每天坚持御殿听政,除因生病、三大节、重大变故外,几乎是没有一天不听政的。他也注重小事上的修为,“凡人修身治性,皆当谨于素日,朕于六月大暑之时,不用扇、不除冠,此皆平日不自放纵而能者也。”他时时处处以勤邦俭家的上古贤君为榜样,学习尧的“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禹的“卑宫室,薄衣食”,恤民节俭,自觉地过着简朴寡欲的生活,他所常住的畅春园“垣高不及丈,简洁而朴素”。一次,四川松威道官员奏请从四川酌量停减运送楠木,康熙对此明确表态:“川民鲜少,移送楠木最属艰难”、“蜀中屡遭兵燹,百姓穷苦已极,朕甚悯之,岂宜重困?且今塞外松木大而可用者甚多,若充取殿材,即数百年可支,何必楠木?”大臣们感佩地说:“皇上仁慈节俭,远超前代,虽茅茨土阶亦所安然。”康熙文治武功,功绩卓著,但他非常谦逊,八次辞群臣为他上尊号,说;“若侈陈功德,加上尊号,以取虚名,无益治道,朕所不喜。”

来中国的法国人白晋,在给法国国王的信里介绍康熙的品格说:“他天赋极高,博闻强记,智力过人,明察秋毫。他有经得起各种事变考验的坚强意志。他还有组织、引导和完成重大事业的才能。所有他的爱好都是高尚的。他公正无私,任人唯贤,这表明皇上平素对于臣民的仁爱之心。此外,当某省发生严重灾荒时,从他内心中表现出来的异常忧虑,充份说明他作为一国之主的强烈责任感。”康熙身后谥号为“仁皇帝”,这个“仁”字,恰恰是康熙一生为人、行政的一个显著特点。《清史稿》称赞他说:“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