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要”中的起鑽與落翻——雷世泰

 天地虚怀xia 2013-10-10

“九要”中的起鑽與落翻——雷世泰

起鑽與落翻(1)“九要”中的特別項

凡练拳必遵守“九要”:“一要塌,二要扣,三要提,四要顶,五要裹,六要松,七要垂,八要缩,九要起钻落翻分明”。这“九要”几乎成了口头禅,人人可以随口而出,就象小孩说“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不必丝毫的思索和迟疑,真正是“脱口秀”。

但是,说归说,认真做起来就不容易了,就象当初林彪说“老三篇”:“老三篇,最容易读,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之所以练拳先讲“九要”,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它“要”,所谓须臾不可离者也。所以凡练拳教拳的都一定要说“九要”,而且要反复说,如果真是容易做到的事,何须不厌其烦地强调呢?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九要”之中我们对前“八要”的关注程度、使用程度、研究程度都要远远高于最后第九要,说来说去大都是在说前面的八要,很少有提及老九的。难道是前八要更重要?

第九要是“起钻落翻要分明”,与“九要”中其它之要相比是很特殊的一个,其它各要都是对身体从头到脚各部分的具体要求,而惟独最后一项是动态的整体要求,是对打法的要求。可以说,在练拳之初前八要已经足够我们折腾、调理、纠正一气了,没有老师的严格把关和积年苦功,已经很难达到了,根本就没有机会也没有条件去关照到第九要。可以说,第九要是在前八要都达到并有了相当造诣时,才会有资格“被要求”。

这有点象唱戏时总是把最好最有分量的角儿和戏放在最后,称为“大轴戏”,在此顺便说说,许多人都误把最后的戏叫“压轴戏”,往往说某节目好,留作“压轴”,其实是误说,真正最后的戏是叫“大轴”,而称为“压轴”的是倒数第二个,当然也不是前面的一般垫场戏,也是有相当分量的,但正其名来说,真正的压场戏应该叫“大轴”。这个“起钻落翻”就是“九要”中的大轴。

许多人把“起钻落翻”简单地理解为手的钻滚翻,或者是里裹外翻,要不然就是身体的起和落,这都是仅仅从外形上来理解的,如果真是这样,它能位列“九要”之“大轴”吗?

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

起钻,首先是起,起是把对方重心打起来,是克服重力,故称起。要打起就要把自己的重心或劲力钻到对方下面或里面去,象楔子一样,用自己的重心把对方的重心挤出去,占其位,是要克服重力作功的,故又称为横劲,“起为横”,横者逆也,是逆重力而发的劲。起与钻是不可分割的,要起就必须钻,不钻就起,打起自己;而钻就是为了起,钻而不起,自己受屈。但这个起是起别人、起对方,不是起自己,理解为自己往上起,或是把对方往上举起,都是错误的。错就错在处理双方重心的关系不对。只起自己,是把自己的重心先飘起来,拱手送给对方。把对方往上举也是举不起来的,不但举不起来还容易被对方所乘,钻起不是举起,要用自己的重心把对方的重心“撬”起来才成。

落翻的前提是起钻,没有前面的起钻就没有后面的落翻。落是利用对方已经被打起打动的重心下落的势能和动能向下打去,将其重心进一步打动。因是顺其下落之势,所以又称为顺劲,又因为是借“起”的形势而动,这中间就有一个转换或翻转,故又称为“落翻”,是与“起钻”对应的,没有“起钻”就没有“落翻”,要打出落翻来,一定要有起钻之势,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一定要借势。不借势,楞撞硬砸,也能把人打动,但只是莽汉街斗,与拳术无涉。

一起、一落,就是一个翻浪,翻浪劲(或曰鞭杆劲)就在其中了。没有起落,就只是横冲直撞的顶劲,有了起落,才谈得上用重心去打人。所以拳经才一再强调:横顺要知清,起钻落翻要分明。

 

 

 

起钻与落翻(2)拳中的普遍规律

就象旋转、进退一样,起落也是拳中的普遍规律。除了个别情况外,只要是发力打,必有起落,没有起落,不懂得起落,就不可能很好地发力,勉强发出也是蛮力。

无起落不成拳,动则必有起钻落翻,是因为要用重心打人,就一定要借力,要借力就要先卸掉其力,而卸力的最好途径就是“下之”,正如老子所说: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又说: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用在拳中,就是“将欲上之,必固下之”,“我下去了,你就上去了”,你的重心浮起来了,我的机会也就来了。这里的“下之”,就是起钻的关键,用 “下”而“钻”,因“钻”而“起”,“起”而即“落”,完成一个翻浪的完整旋回。

试举几个拳中的例子。

即使是八卦拳以走横圆打圜研劲为主,也要先打起来后再转,才有好效果。

例如穿掌,平着穿当然也是一种练法,孙式八卦的穿掌则是先下穿然后边转边上挑最后边转边落下,是有一个完整的起钻落翻的过程,自己打趟子时如此,用时更须如此。

穿掌前的青龙返首也是一个起落,一返接手是一起,向下一探就是一落。

形意拳就更不用说了,打的就是立圆,就是起落。

劈拳可以说是起钻落翻的典型模式,或者说是代表,最形象的演绎出起钻落翻的劲力过程。回抓——起钻——束身——劈落,一个完整的旋回,打出一个立圆来。劈拳打得好时,只一个起钻就把人打飞起来,不用再落翻去劈,人已经打出去了。

虎形又称双劈拳,也是明显的打起打落,只知向前扑,不知用起落,只能欺负弱小,碰上功力差不多的就没戏。

钻拳、炮拳不用说,外形上就带着起落。钻拳、炮拳都要把对方的重心带起来,带不起来就钻也钻不进,打也打不出。

横拳的横,顾名思义有两个意思,一是横向的横,一是横起的横,起为横,落为顺,也是打起落,而不能横着抡胳膊,就在一拧腕间,松肩松胯,重心下沉,直打而出横力。

孙式太极拳里的“懒扎衣”也是起钻落翻的典型范例,捋而下,挤而起,掤而翻,按而落。这四手是一个理想的起落,实际运用中并不一定都用上,用其一,或用其二,就已经打完了。

云手无论是外形还是内含都与穿掌相似,松胯而起,边起边转,边转边落,最后松胯而落,整个过程都是身轴的整体旋转而不单是手臂的运动。

那么有人会问,不用起钻只打后面的劈落成吗?当然可以,起是打,落也是打,把人打起再打落固然好,但也不是说直接落打就不成,向下打也同样可以把人打起来、打出去,只是效果没有打起来再落更好。直接向下劈打、或者叫落翻,其难度在于对方的重心仍然处于稳定状态,要克服的是静摩擦力,而学过初中物理的人都知道,静摩擦力要远大于动摩擦。所以此时要打起对方来,不仅功力要在其上,而且还要有技巧,要打出拍皮球的劲力和效果来。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起落,既是练时的规范,更是打时的方法,都是重心的相对运动,万不可只从外形上去理解。

 

起钻与落翻(3)解读经典

拳经中关于起钻落翻的论述很多,将部分原话摘录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起如挑担,行如槐虫”。

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挑担为何事了,我们这个年纪的人,虽然是城里人,但是上学的时候,每年的春种秋收下乡劳动是一定少不了的,所以象挑担子、用辘轳从井里打水、插秧、割麦子等等农活一点也不陌生。挑担子的特点就是一定要用全身之力才能把沉重的担子(一般都超过自己的体重)挑起来,肩是着力点,但绝对不是用肩膀死扛,而是从头到脚都在均匀使劲,头要顶,背要直,腰要塌,腿要撑,周身不可有歪斜散乱处,而且要一直绷住这劲走路,直到放下为止。拳经中要求“起如挑担”,就是说,你起别人时决不可只用手向上举,而要全身贯注,要用重心,起重心。

槐虫行进是一缩一伸,缩而拱起,伸而下落,缩是蓄,伸是放,我们打落翻就要有槐虫弹射而出、整体而下的感觉。

“起如钢锉(起者去也),落如钓竿(落者回也)”。

强调手不空出、手不空回。不空之意,就是锉住和叼住对方的重心。靠什么锉住和叼住?不是用手抓,而是靠里裹外翻吃住、靠重心带动。劈拳、钻拳的起钻时决非向上挑,而是向下压碾的同时用重心向上钻,这就是锉。

钓竿还有个特点,那就是有弹性,甩钓竿不是硬梆梆的砸下,而是打出翻浪劲、鞭杆劲,有振荡、有波动。即使是崩拳向前直打,在击打(落)的一瞬间也仍然有振动,有弹性。这个钓竿不是一手一脚的运动,而是全身的抖动,特别是脊椎这条“大龙”要动起来。

“起如摘子,落如坠子”。

在这里,子到底指什么并不重要,关键的是起摘和落坠。

比如树上高处有果子,欲摘之,一定要全身紧缩,运足力气,方可跳起够到枝头,所以,起一定要全力而起,不可有丝毫犹豫和迟滞。

果子熟透,蓦然坠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一切都是自然无拘束、无障碍、无牵挂,空中坠落称为“自由落体”,除重力外任何其它的力都不起作用,落就要如坠落,全然放下。

起要整起,一起无不起;落要整落,一落无不落。不可为“拘魔”所捆。

“束身而起,长身而落”。

束者,收缩自己,集中力量,凝聚于重心,以全身之力打起对方,内开而外合;长身,身体各部分向外舒展,放长,发力而落。起时如弹簧压缩,落时如弹簧打开,故称“束身而起,长身而落”。

“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

有形而起,无形而落。

“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

无形而起,有形而落。

箭者,有形之物,有准确的打击路线和打击点;风者,无形之势,油然而起,沛然而落,积能而裹挟,虚中有实,有能量而无形式。

“起无形,落无踪,起落好似卷地风”。

上面三条都谈到了风,和水一样,没有人敢小视它的力量。

风,有其能而无其形,可大可小,可强可弱,或现于青苹之末,或侵淫千山万壑,及其旋转扶摇,九天九地,撼山搅海,始终不现其形,“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非风乎?

“起似伏龙登天,落如霹雳击地”。

龙之起是腾而非跳,腾是整体而起,保持身形束而不散,如形意之龙形、狸猫上树。霹雳闪电横空击下,其势万均,撕天裂地,在它面前一切都是那么渺小和柔弱。我们不可能在事实上摹仿霹雳,但可在精神上学习霹雳。

“打起落如水之翻浪”。

波浪的特点与流水和潮水不同,水体并不做平面方向的运动,水分子是在做圆或椭圆的振荡运动,以波的形式把能量传递了出去。波有波峰和波谷,有上有下,有在海边被波浪卷过的经验的人都知道,自己的身体是被抛上去又被拉回来,整个是被拔根而起,想稳也稳不住。拳中打翻浪劲就是模拟波浪。

“起不起,合用再起;落不落,合用再落”。

合用,就是时机,所谓“得机得势”,不能硬起硬落。最好是对方已经动起来了,重心已经不能固守。至于是打起还是打落,还是打起再打落,都要审时度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